甘肃农村女人创业路线图

0 去试试创业网

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魏家娟要走的路还很长,以她为代表的返乡农村大学生重任在肩,我们祝福她能够坚定的走下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乡村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创造出新模式。

离开五合镇,驱车返回县城的路上,记者浮想联翩,西部的红枸杞产业要实现绿色有机种植,西部的乡村振兴,农业提质增效,都需要魏家娟这样的新青年、新农人进入农业领域,扎根农村,建功立业。

甘肃农村女人创业路线图

记者了解到,除了魏家娟学农外,她弟弟目前在沈阳一所农业院校读本科,也计划考研究生。魏家娟还有一位妹妹,则选择了在附近乡镇一所中心小学任教。

当失明后的魏映军决定改造几千亩荒滩的时候,陶明瑞怕周期太长,难以收回成本,败了家庭仅剩的财富,出于一个女主人对家庭的自卫贵州农村合适的创业项目,她先后四次退了丈夫已经签订好的土地流转协议。

在2007年,魏家娟父亲眼睛受伤后,是母亲陶明瑞托起了这个家庭的希望,她不仅挑起了照料好儿女,打理家庭生意的担子,她还陪着丈夫前往西安、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治疗。

走进魏家娟家的红枸杞地,魏家娟的母亲陶明瑞正带领着小女儿给乡亲们发放当天的工资,记者发现这是一位爽朗乐观的女性,生活已经把她历练成为了一个女强人,举手投足很是干练果断。

正如魏家娟的网名及她的红枸杞包装上冠名的商标“杞丫头”那样,她的确是一位努力为顾客提供最优品质红枸杞的拼命丫头。在有限的条件下,她尽全力做着努力!

创业的道路上,初次尝到甜头的魏家娟,在父亲魏映军的鼓励下,打算在2019红枸杞采摘季,进行全网直播,把自家用生物菌肥作为基肥,全生长季不使用化肥,不喷打农药的绿色种植过程,通过互联网向用户展示,给用户看得见的绿色保障,让他们看见了再相信再下单。

实践证明,在行业普遍认为红枸杞产能过剩,农户散户种植红枸杞品质良莠不齐的情势下,通过互联网对红枸杞种植过程进行信息公开,或者全网直播,能增加用户信任度,生动的种植和采摘现场也容易刺激用户马上下单。

魏家娟将自家的红枸杞注册了商标“杞丫头”并注明“36.9°”,除了展示自己在家乡发展绿色有机红枸杞产业的坚定使命感外,也在突出地处北纬36.9°的甘肃靖远北部四乡是世界红枸杞最佳产地之一。

土地改良好了,就要让它派上用场。说干就干,魏家自有的2000多亩地,加上流转的周边农户的2000多亩地,总共4000亩地,被全部用来种植绿色农产品,其中绿色有机红枸杞种植面积600多亩。

为了让更多的农户能够转变观念,尽快试用“菌乐源”生物菌肥,“早用早丰产”,魏家娟与父亲商议决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企业利润,在靖远县内,以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向农民供货。

据魏映军介绍,他们父女研发的这种“菌乐源”生物菌肥,原料纯天然,肥力好,还可防虫害。一次性解决了红枸杞成长过程中的根腐病、油果病、农业残留等问题,让散户种植红枸杞有了绿色保障。真正的把红枸杞产业推向了绿色之路。

由于理念、技术及生产期气候的原因,加上枸杞贩子的错误引导,正常渠道很难卖到绿色无公害红枸杞。因此,某种程度上,魏家娟与父亲的创业,为散户种植绿色有机红枸杞提供了解决方案,拯救了红枸杞产业,具有非凡的意义。

红枸杞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除了宁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等省少部分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外,大部分的红枸杞都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小面积种植户产出的。

失明后的魏映军,不但没有消沉,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开启了常人没有信心完成的,把千亩荒山滩涂改造成良田,打造绿色家庭农场的创业之路。

细聊得知,魏家娟的爸爸魏映军,是一位农民企业家,曾经经营过当地最大的面粉厂与榨油厂,2007年一场意外事故后,双目再也看不见了。

魏家娟告诉记者,选择了返乡创业的她,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挑起了家族企业经营的重担,也肩负起了带领家乡父老乡亲,提质增效,发展绿色农业的使命。

魏家娟的选择,完完全全的与众不同。本可以留在大城市,成为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过上都市白领的生活,也可以进入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踏上全新的职业道路。而她却选择了前途未卜的返乡创业之路。

要知道,地处西北的甘肃农村,许多人努力考大学,读研究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跳出农村,更甚而“学而优则仕”,进入体制迈入官场。

确认过她的眼神以及她说话的认真劲,应该都是真实的。记者突然对面前的这位90后女生素然起敬起来,为了她不同寻常的人生选择,为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更为了她的勇气和魄力。

魏家娟介绍说,她是五合镇人,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后选择了返乡创业,协助父亲打理4000多亩地,经营一个农业合作社和一家生物菌肥厂。

左焕茸说:“不能只管自己富裕了,还要带领周边众多热心香包刺绣事业的广大农村妇女们都尽快发家致富,过上美满、舒适、快乐的生活。”(完)

此外,她还连续10多年义务为庆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培训香包刺绣技艺,常年培训农村贫困妇女、留守妇女、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妇女,并通过多种渠道对学员作品进行宣传、销售、帮助学员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经济收入。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发展香包产业,2013年左焕茸成立了“鸿泰香包刺绣协会”,现有固定员工50多人,带动相邻周边贫困妇女1200多户农户从事香包生产。

公司开发出了“龙凤呈祥”“福禄寿喜”“麒麟送子”等1000余种造型别致、构图新颖、质量上乘的香包刺绣产品,30余种保健药枕,远销北京、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出口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

公司在左焕茸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建立了厂房、展厅、教室、宿舍和刺绣车间共计80余间,总占地2240平方米,建起了文化集市,入住公司6家,带动相邻周边县、区、乡、村140余户农户从事香包产业制作,长年设有香包刺绣、艺术剪纸培训班,带出学徒弟子300多人。

创业初期,左焕茸靠着自己的一股子“闯”劲,走南闯北,带着几十公斤的刺绣品,挤火车,坐汽车,走街串户推销产品。饿了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晚上睡地铺,白天跑市场,硬是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打开了一片天地。

从那时以后,左焕茸便开始做起了香包。“刚开始的时候人手不够用,招了几个学徒和我一起加班加点赶工。秋天还能过得去,可到冬天就受罪了,因为没钱买煤架火炉取暖,经常是手冻得青一块紫一块。”

“小香包成本小,几乎全利润,比喂猪养羊强多了。在工地上抱一天砖头才挣不到20元,做香包不晒太阳每天就能挣70元。”左焕茸说,静下心一算,做香包就是自己的好工作。

无论怎样奋斗,也摆脱不了贫困的生活是那些年左焕茸的内心声音。“直到1996年,我在桐树街口摆地摊时,看见一个老奶奶卖小香包,一个两元钱,有好多人围着买,我当时就眼睛一亮,做这个我内行啊。”左焕茸于是回家赶着做,加班做,共做了5天时间,拿到街上,不一会,就卖了380元。

左焕茸常年组织培训,为农村贫困妇女、留守妇女、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帮助她们脱贫致富。(资料图) 钟欣 摄

“1979年结婚,那时候家里穷,每年靠喂猪,养羊维持生计,一年到头根本攒不了多少钱,为了生活,还在工地上扛过砖头,街道上摆过地摊。”左焕茸说,那几年生活过的辛苦,也就把刺绣放下了一阵子。

中新网兰州8月15日电 (高展 范馨艺)“从小就喜爱香包刺绣,在母亲的启发帮助下农村创业者的经验交流,十八、九岁时就能帮助亲戚、邻居做嫁妆了。”现年56岁的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说,当时四邻乡村的人们都知道我们村有个能扎会绣的姑娘。

“脱农装,着工装”的东乡族妇女已成普遍现象。据当地官方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东乡县已建成运营了八宝茶包装、油炸和干鲜食品制作、服装布鞋等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帮助74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改变了以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每人每月还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完)

同样是该车间员工的马奴给也,丈夫早年在外务工发生意外,原本幸福的家庭转眼变成了孤儿寡母的状态,一无技能、二无手艺的马奴给也通过务农维持生活,尽管还有政府低保支持,但一家人总是过得紧巴巴。

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的员工马秀英,每月出满勤,中午从来不回家,被评为车间里的优秀员工,并且无论技术还是收入都在车间前列,在她的影响下,妇女们争先进,当标兵。

为了调动妇女的工作积极性,郭静经常在车间与她们谈心,通过讲述身边人和事激励她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小就喜欢刺绣技艺的郭静是甘肃临夏州康乐县的一名“陇原巧手”。2019年1月,她在东乡县成立了达板镇凤凰山扶贫车间。同年7月,方大集团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与东乡县胭脂服装有限公司,在该车间合作成立了东乡县西域行服饰有限公司,以帽子、服装制作为主导。

早些年的东乡,女孩子可能年纪很小就已嫁人生子老余杭适合做什么小生意,受多方影响,她们不能抛头露面,大多围着锅台、洗衣做饭、下地劳作、照顾老幼……根本没有任何创造收入的机会。

东乡族自治县,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此前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坊间也有“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的说法。

中新网兰州7月12日电 (艾庆龙)“哒哒哒……哒哒哒……”7月中旬,在甘肃临夏州东乡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内,缝纫机踏板声此起彼伏,负责人郭静在检查鞋帽质量的同时和绣娘交流着各自近况。

专题: 农村创业项目   必胜客加盟   牛肉汤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