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创业人物报道

0 去试试创业网

我觉得热血青春的意义是一方面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希望能为家乡村民增收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让小山村走向现在的小康村。青春是不断奋斗前进的,我也呼吁广大青年加入我们,将奋斗青春的足迹镌刻在乡村大地上,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闪闪发光。

唐平冬说,目前一个村一年至少能够享受15万元到20万元的保底收益,还能提供6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是一群人一起跑、大家一起富才更有意义。”

2021年,以“跑步鸡”项目为依托,唐平冬牵头打造了集养殖、休闲观光和研学体验为一体的农创客创业园。培养主播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宣传和培训服务、设立研究所和工作室,如今,创业园正在聚集更多的年轻力量。唐平冬和他的“跑步鸡”,跑出了一片广阔的市场新天地,更带领乡亲们跑出了致富加速度。

农村青年创业人物报道

泰顺县彭溪镇车头村村民唐宗靓从2019年开始参与养殖“跑步鸡”,如今养鸡规模已经达到1万只,每年可以给他带来10万元的收入。“销路不用愁了,直接公司回收,养多少回收多少,这样我们养鸡就轻松了。”

几年下来,唐平冬的公司共销售“跑步鸡”近80万羽。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800多户农民实现年平均增收2万元福建龙海小生意怎么做,7个村集体的年收益都实现了10万到15万元的增长。

数字赋能让“跑步鸡”赢得了市场的信任,打开了销路。而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带动乡亲们一起加入养鸡大军,唐平冬琢磨出一套“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让农户担任养殖员的角色,并且免费给他们提供鸡苗、智能溯源脚环和养殖技术培训。

唐平冬介绍,使用这个脚环以后,不需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去证明这只鸡是怎么散养的,更多的就是把服务、技术再做提升。“从原来2018年的时候一年卖一两万只鸡,到‘跑步鸡’的项目正式面世以后,基本上第一年销量就已经突破5万只,第二年达到十几万只,在业绩上有好几倍的增长。”

灵感迅速转化为成果,“跑步鸡”项目应运而生。唐平冬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出“智能溯源脚环”,将脚环绑在鸡的脚上,就能精确地记录下这只鸡所走过的步数,而“跑步鸡”跑到哪里都逃不出大数据的眼睛,从孵化、喂养到出栏都变得“有迹可循”,也实现了更加严格的养殖过程把控。唐平冬说,除了要做到全链条可追溯,成为一只能够出栏销售的合格“跑步鸡”还有一个“硬性标准”,那就是必须要跑到100万步。

“我发现有一个朋友每天刷运动步数,同时戴着运动手环还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交互。我想如果把这样的技术运用到养鸡里面,应该非常有亮点,所以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去研究。”

创业的第一步,唐平冬瞄准了养鸡产业。按照常理,农村的散养土鸡肉质紧实、口感细腻有韧性,往往更受市场的青睐,但乡亲们辛辛苦苦养的鸡却无法向消费者证实散养的真实性,经常是挑下山去卖不了又只能挑回来。如何给散养土鸡开一个“身份证明”?软件里的“运动步数”给了苦思冥想的唐平冬一个灵感。

这已经是90后“农创客”唐平冬返乡创业的第九年。2014年,唐平冬放弃了城里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回到浙江温州泰顺老家,带着乡亲们一起琢磨能够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唐平冬说,希望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出去,让乡亲们也能过上好日子。

唐平冬说:“掏出来鸡脚上的,就可以看到这只鸡养在哪个农场、谁来养殖,最大的核心点就是能查询到这只鸡跑了多少万步。”

在唐平冬的养殖基地,一只只放养的土鸡遍布山林,自由地觅食,这就是唐平冬引以为傲的创业成果——“跑步鸡”。与平时所见的土鸡有所不同,每一只“跑步鸡”的脚上都戴了一个印有的“智能溯源脚环”。

唐平冬,1990年生,是浙江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他放弃高薪工作返乡创业,聚焦数字化养鸡项目,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智能溯源脚环”,变“牢笼鸡”为“跑步鸡”。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累计带动18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1月,唐平冬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有王哥这么好的老师手把手教,我有信心。”韦铭说,回乡两年多的时间,自己完成了从“打工仔”到种姜人再到“新农人”的转变,在创业路上打下了小小一片“姜山”。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家乡的年轻人像自己一样,在家门口找到一条更宽阔的道路。(转自解放日报)

这无限的可能,韦铭也想与马关县农户一同分享。马关县“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明显,土壤肥沃松软,出产的小米辣、香蕉、姬松茸等作物品质上佳,却苦于地理位置偏远,好货“养在深闺人未识”。“县电商协会的人最近也让我去分享经验,相信我们马关的好农货,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通过电商走得更远、卖得更火。”韦铭说,下一步他打算继续边做边学,在做大做强自己店铺的同时,带动更多人通过电商致富。

“电商让我看到了市场的广阔,也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韦铭说,在王振军的帮助下,今年9月,他入驻拼多多开设网店售卖小黄姜和百香果,“眼下正是小黄姜销售旺季,仅11月就卖出了近5万单。”

“这里风吹不着,雨打不到,还有加班费,10天一结,雷打不动,靠谱得很。1个月下来,足足有几千元钱!”刘金会笑着说,“我们这有十来个工人,多以女性为主,主要负责挑拣、分装。现在,我就想多攒点钱,退休后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也可以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美。”

刘金会是韦铭负责的马关县仓储基地的一名女工。过去,家里经济主要靠丈夫务工,她偶尔打打零工,“种苞谷、搬砖,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现在,仓储发货基地就建在她的家门口,走路5分钟就能抵达。

“韦铭对我们收购他的小黄姜很感激,而且在外面工作过见识也不错,是个靠谱的小伙子,所以我们愿意与他合作。”王振军讲了合作中的一个小插曲,有一回,“徐庄主”旗舰店小黄姜销量激增,供不应求。韦铭得知后,连夜筹集了几吨高品质的货,按常规价格供货,解了燃眉之急。“说实话,市场那么好,他完全可以提价卖给我们,我们在从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他却没有。在利益诱惑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这个定力的。”王振军说。

“找韦铭当负责人不是一时兴起。对于全国性电商而言,由于市场价格存在波动,有一个靠谱的货源是重中之重。”王振军说。在他看来,靠谱,不仅是指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货源价格,还意味着必须对消费者负责,把好产品的质量关。

打单、打包、收购、发货……王振军成了韦铭口中的“王老师”“王哥”,而韦铭也在王振军的倾囊相授下飞速成长,从一名小黄姜种植户,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新农人”。

2021年底,滞销小黄姜基本销售一空,王振军决定带韦铭“开开眼,看一看什么是真正的电商”。他们来到了“徐庄主”在文山州文山市马塘镇的仓储发货基地,堆积如山的包裹、流水线的高效工作让韦铭震撼不已。

“那可是50亩、100多吨的小黄姜!他简直是我的‘救星’。”韦铭仍忘不了当时的心情,后来他才知道,马关人种姜只在当地卖,而王振军所在的“徐庄主”旗舰店是面向全国的消费者,“好几亿人,当然不愁卖了,幸亏有电商让我保住了本”。

那是11月底。韦铭在姜地里焦灼地等待着,远远看到一个瘦高精干的身影走过来,他的心跳也越来越快,“收成如何全靠王老板了”。一番交谈后,王振军从地里拔出两蔸姜,看了看品相,随后拍拍韦铭肩膀:“你有多少,我全都要,2.3元/公斤。”

为了开拓稳定、优质的货源,王振军四处奔波。听说马关县小黄姜规模化种植起步不久,市场潜力较大,经人介绍,他联系上了韦铭,准备到他的姜地里看一看。

彼时,拼多多“徐庄主”旗舰店云南供应链负责人王振军的心里同样焦急。2021年9月,“徐庄主”旗舰店负责人赵康在陪家人买菜时,发现菜场里的小黄姜售价不菲,从事电商的他立刻想到小黄姜的使用频次高,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好产品。赵康联系在云南跑供应链的王振军,一番调研后,当年10月,云南小黄姜在“徐庄主”旗舰店上架,凭借产地直发的价格优势,一下成为了当季爆款。

眼瞅着天气越来越冷,望着田里滞销的小黄姜,韦铭的心中满是绝望:“一旦打霜,小黄姜的品质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到时候,1分钱都收不回来。”

种姜比打工赚得多,这无疑给了韦铭一剂“强心针”。第二年,他打算“干把大的”,将10亩地扩种为50亩,投入全部家当种植小黄姜,还借了4万元购买肥料。没承想,当年种植小黄姜的人过多,产量远远大于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价格也一路暴跌至1.34元/公斤。

“种小黄姜,种深种浅、培土与否,都大有讲究,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姜块的大小和品质。”韦铭说。在朋友手把手的帮助下,头一年,他种了10亩,喜获丰收。按市场价6元/公斤售卖,共计收入18万元。

这是位于中越交界处的一个边境县城。对于县城里的年轻人来说,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是人生梦想。2015年,抱着“闯一闯”的念头,韦铭来到上海的一家电子厂打工,靠着一手“打螺丝”的好活成了流水线上重要的一环,月工资也从最初的4000元涨到了5000元。然而,大城市从不缺优秀人才,农家孩子要如何在此立足,韦铭陷入了迷茫。

别看他现在头头是道、自信满满,1年前,同样的山,同样的姜地,却是不一样的心情:“当时我把全部家当都投入了小黄姜种植,差点赔得血本无归,幸亏遇到了开拼多多店的‘徐庄主’,把我地里的姜全包了。”

“这是小黄姜,个头虽小,辣劲却很地道。”“90后”新农人韦铭笑着介绍,相较大姜,小黄姜的姜味浓、去腥力强,尽管价格稍贵,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很受欢迎。

走近些,披针形的叶片下,一排排作物整整齐齐。用手轻轻拨开泥土,“小生命”渐渐露出真容,先是些许的淡红,再是一片嫩黄。少许发力一提,终于“呱呱问世”,形似手掌,姜香扑鼻……

在“植物工厂”里,苏晓林经常钻研到深夜,进行科研攻关。他期望通过脱毒扩繁技术,对稀有种植资源进行保存,并建立植物种苗数据,打造种业“芯片”,改变家乡、造福乡亲。

“在实际种植中,脱毒苗抗性强、生长快,果实品质高。”苏晓林说。创业一年,他的销售额就达到100万元,利润约20%,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看好。今年,他培育的种苗订单已全部预订。

苏晓林每年培育出数十万棵脱毒种苗,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他十多年里积累了稳定客源,遍布新疆、河北、山东、云南等地,稳定的客源和不断增加的老顾客,一直印证着他培育出的苗木品质。

“市面上95%的培养容器都是玻璃瓶,而玻璃瓶每次回收利用,都需清洗并且消毒,费时费工,成本较高。”苏晓林介绍,他尝试定制了适合苗木生长的耐高温耐高压塑料袋和塑料盒,只好把控好容器的透光性、耐高温程度等,就可替代组培室里的玻璃容器。仅培养容器改进这一项,就降低成本20%。

记者在脱毒苗木繁育大棚里看到,集约化育苗车间里,同一阶段生产的苗木整整齐齐,长势一致、标准一样。“这样便于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果园。”苏晓林说。

苏晓林培育的脱毒苗木由苹果苗扩展到樱桃苗、草莓苗、桃子苗,涵盖了林果、药材、花卉等。据悉,脱毒樱桃苗与普通樱桃苗相比,产量高出约30%,樱桃苗在组培室内生长约一个月后,就能移植到温室大棚里,再生长35天便可销售。

“脱毒苗木其实就是基于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在苗木的组织培养过程和整个生长周期都进行无病毒、无毒化处理,这样培育出来的苗木原种没有带病毒也没有遗传病毒。通过脱毒处理,也能大大提升苗木的繁殖能力。”苏晓林介绍。

苏晓林深谙脱毒种苗对果树提质增产极具重要作用,在实验室内,他向记者展示了脱毒苗和被污染的组培苗的长势,透明容器里的脱毒苗枝叶翠绿,根系发达,长势旺盛,而脱毒苗被污染的组培苗叶片发黄,茎叶枯萎。

在庄浪县,马铃薯产业独树一帜,马铃薯脱毒种苗及种薯研发繁育已形成气候与特色。庄浪也是苹果产业大县,全县种植面积达65万亩在西安做互联网创业怎么样,然而很少有人将脱毒技术运用到果树种植,近年来果树老龄化、品种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庄浪县委县政府和卧龙镇党委政府给予返乡创业者大力支持,对苏晓林的生物技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40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助,建设冬暖大棚项目,以保证冬天种苗供应的生产需求。

今年7月,苏晓林新注册了庄浪佰益沃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周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吸纳并带动周边26名群众就业,发展壮大脱毒育苗项目。

正在超净工作台进行组培苗无菌化接种的柳云云说:“能每天在家门口上班,挺好的!”在这里上班的工人,都是和柳云云一样的家庭主妇,她们在照顾老人小孩之余,还能有份挣钱的工作。

虽然人手问题解决了,但有的工人认识不到全程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不按规定流程步骤操作,导致种苗污染而作废。于是,苏晓林把每一框种苗上都注明了操作人员的姓名和日期,以便溯源查验,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村民对于科技含量高的脱毒种苗培养知之甚少,以致于苏晓林一时难以招到工人。有几个过来尝试接触,发现这实验室里的活比地里的体力活难多了,不愿意上手。好在表弟支持,招来了几位工人。

“十年磨一剑”,返乡创业,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这些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庄浪县重视人才返乡创业,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苏晓林说,果业发展西移是大势所趋,加之果苗供货商大都在新疆、河南等地,回甘肃发展种苗种植生产、物流成本等也可大大降低。

苏晓林于2012年从海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曾在海南、浙江、山东等地从事种苗培育工作农村直播创业好吗现在,特别是在经济林业大省的山东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种苗培育经验。

在卧龙镇苏山村的种苗培养室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专心培育脱毒林果苗木。他,就是返乡创业的苏晓林。这位“90后”青年在家门口脱毒扩繁种苗,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专题: 互联网牙科创业   互联网的创业   农村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