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姑娘创业失败后回家

0 去试试创业网

她是网红,但不接广告,更不为别人带货。是一个妥妥的儒家过化之地的儒家女。我曾为她赋过一首七律: 史上儒家过化峦, 今生秀雅唤沈丹。 怒人束已遵仁义, 勤俭能干守淑端。 不仅单亲生活好, 还为乡众解除难。 重男轻女因她变, 地下朱熹叫喜欢。丶

如今,沈丹不忘“丹”心,成立了“丹心可鉴”茶叶品牌,让大家一起见证她的事业。她说:“走的再远,我都会记住来时的方向,我愿意作为年轻人返乡创业的代表,为家乡腾飞助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为乡村振兴助力。”

李子柒就是应了那些资本家倒霉了,把产品都给别人去生产销售,最后还被那些人给坑了。如果她当初像沈丹一样坚持做自己,就不会弄成现在这样子

网上把她和李子柒对比的声音也越来越多。面对突如其来的比较,沈丹说:“我很理解,也很明白,自己就是普通人。李子柒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生活,但她是她,我是我,农村里的每位劳动者都特别不容易。我的账号做出了一点点成绩,得益于真实的情感输出,但未来还是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我就以记录生活的方式顺便做一份事业,养家糊口,即便有天失败了也问心无愧。”

农村姑娘创业失败后回家

买过她的茶叶,很不错机场能做哪些小生意呢,味道很正!性价比极高

但偶尔,沈丹也会感到苦恼,她直言:“人们风尘仆仆地赶来见我,我不能不管不顾,安排吃住等等都是应该做的,可生活总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说实话,这就是光环对应的‘代价’,我只希望知足常乐,过好自己的生活,也希望大家过好自己的生活。”

最佩服的一位网红没见她打过Pk

沈丹的视频在国内外热传,事业也越做越红火,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有的粉丝怕她辛苦,邮寄砍柴机、手套等物品,还提醒她要多喝牛奶补充营养。还有不少粉丝慕名而来,期待和她一起感悟生活、找寻幸福。面对不远万里来到自己身边的粉丝,沈丹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她一直觉得是粉丝们成就了她。“有时候挺惭愧的,也有点心虚,更觉得要把事情做真、做实,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粉丝。”

孩子无疑是支撑沈丹前进的动力源泉,而她做到了,给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更有奔头、更充满希望的生活。女儿说,“妈妈是超人”。沈丹的确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山”,她似乎无所不能,就连操作会令很多女性望而却步的大卡车和铲车都不在话下。她把自己当作最值得信任的对象,并常常自勉:“没有我不行的,别人能做的我可以,别人能吃的苦我也可以。”

“农民需要靠这些收入生存,而我不知道能卖多少,生产和包装又都是不菲的费用,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沈丹始终秉持着“做一杯有温度的茶、老百姓的口粮茶”的理念,但做规模化的企业并没有想象中简单,她不敢轻易承诺。“粉丝就像朋友,村民就像家人,他们对我期望很高,这种期望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容不得失误。”

着眼村里现有的东西,熏鹅、笋干、莲子、葛根粉……都只能挨家挨户回收,无法保证品控,无法做到量产,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证。沈丹转念一想,茶叶可以。于是,她与农村合作社对接,在村里建起厂房,推广家乡好物。

“农村人民太不容易了,挣钱非常难,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义无反顾。”沈丹深知,若自己的事业成为庞大产业链中的一环,固定厂家供货,自己负责卖货,轻轻松松就能“躺赢”,可她却偏偏走了条险路:自己打造产业链。“我不想为了某企业做事,我要做我自己的事业。”

背靠生养自己的土地,沈丹制作的视频获得网友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她毅然决然走上“二次创业”之路——借助短视频平台,帮村民售卖农副产品,带动大家致富。

2020年11月,沈丹的小团队正式建立,由当地几名“95后”学生组成,包含客服、摄影、运营等工作人员。曾有不少机构闻风而动,试图用千百万的收益说服沈丹,用体系化运营的模式变现。对于常人来说很难不对这个数字动心,但“厚德载物”的初心告诉沈丹,商业化团队不可能体会她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不可能体会她对积极打拼的深刻理解,只会以卖货为目的,一味迎合粉丝喜好。“其实在农村待久了,整体的物质欲望会降低,钱的多少真的没那么重要。我更想要追求一份事业。”

光阴荏苒,女儿到了上学的年纪,沈丹的视频“素材”越来越少,只能将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试图挖掘新鲜事儿。村民去山上干活,沈丹请他们帮忙拍照录像,但他们普遍表示不理解,即便有人答应了,拍摄出的画面也不完整。后来沈丹干脆自己买了三脚架,给大家展示原汁原味的乡间生活。

后来,沈丹开始记录女儿的成长、家人的欢聚和自己的辛勤劳作,账号慢慢有了起色,粉丝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她说:“能引起共鸣,有人喜欢和认可自己,这大概就是我坚持发抖音的动力吧。”

2018年1月22日,创业失败回乡的途中,沈丹在出租车上发布了第一条抖音视频,《回忆总想哭》一遍遍循环播放,经历似在她眼前缓缓铺开。“从小家里条件差,照片少之又少,最珍贵的就是小学毕业照了。但我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第一个作品纯粹是出于这个惯,配上一首符合心情的歌,标题和文案都没有。”

沈丹终于明白,人,要为自己活一次,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过日子,于是她踏上了回家的路。她对故乡有情怀,渴望回归本来的生活,但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心头依旧百味杂陈,每每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待就是一天。“村里的村民会认为混得好的人都在城里,混得不好才回农村。”怎么不出去工作?为什么带着个孩子?闲言碎语数之不尽,一度让沈丹非常难受。她不断寻找精神支点、情感寄托,害怕负能量影响身边的人,不得不把认识的人都拉进社交“黑名单”,悄悄在抖音上宣泄无处释放的情绪。

已欠下巨额债务的加工厂,让而立之年的沈丹体会到一夜之间从头再来的苦。她问自己:最早从农村出去是为了什么?“厂、房、车都买了,后来又都没了,兜兜转转的几年,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接触不愿接触的人,反倒把快乐弄丢了。”

吃苦耐劳、能跑业务,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厂子便在沈丹的带领下步入正轨,处于盈利状态,她乘胜追击开了第二家分厂。就在沈丹觉得生活逐渐拨开云雾的时候,“三角债”的困扰随之而来,房租开销、工人工资、货物款项压得她喘不上气。“当时有个朋友,很好的朋友,说资金周转不过来,我答应做担保,结果最后朋友跑路了,我只能卖掉厂子。”在20多万人口的小城,建材加工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硬撑困难,弃之可惜。

沈丹原名沈枝丹,是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人,23岁时与爱人分手,坚定选择生下女儿,独自生活。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沈丹先后尝试做过锯板厂的小工、酒楼里的服务生,后来又在家人东拼西凑、亲戚朋友借款、农村小额贷款的基础上,与朋友合作创业,办起了瓷砖加工厂。谁知投资设备后,朋友并未追加后续款项,彼时的沈丹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冲上前。

沈丹想的是要把地方宣传、文化推广融入生活,用朴素的话语让大家了解武夷山、了解福建。在她看来,家乡风物,饱含每个人的乡愁。如何让乡愁不再愁,让乡民不再愁?只有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为笔墨绘就美好画卷,才能让特色农产品不囿于“网红”称号,具有历史沉淀和价值,才能真正有效帮助村民增收。

很多网友问沈丹,为什么不借助粉丝数量去做直播,打赏的金额会很可观。沈丹说:“如果只抱着‘吸粉’的态度去更新账号,期望越高失望就容易越大。生活和事业都需要一份平常心,一时得失不重要,看开之后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名为“乡愁”的抖音号,如今拥有1900多万粉丝,发布的两百多条短视频里,主人公沈丹大都安静干着手中的活,或在锅台灶前熟练地张罗饭菜,或在乡间小路上悠闲地骑车、遛狗,有时在田间地头务农,有时在开阔的后院晾晒农产品,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武夷山的一切构成她背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李娟笔下阿勒泰的人和事虚假臆造成分太多,这是外地人很难体会了解到的,真实的阿勒泰比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美好真实。

一部《遥远的向日葵地》,让我想了很多,写了很多,之所以把李娟和自媒体人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我本人既是作家又是自媒体人,吃过李娟吃的苦,正在经历自媒体人的难,感悟良多,借征文抒怀。

好像冬天和李娟那样住冬窝子,冬牧场放牛羊。

孙洪鹤老师说,自媒体眷顾两种人:一是穷人,二是富人。为什么呢?富人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穷人专指“不怕输的骆姑娘”那种,在城市没发展,在农村有老房子和衰老的父母,他们回到农村,经过自媒体的历练,有可能带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把家乡的农副产品卖出去。这些城市穷人的回归,不仅是城市的革命,也是农村的革命。

李娟的阿勒泰,骆姑娘的石门山,前提是她们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地方,熟悉度渗透在血液里,取之就可散发光芒。不必刻意投资和付出,只需生活着,写着或拍着就可以了。现在一些人,学李娟和骆姑娘,开一部车,提一台电脑,装一只手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单凭一腔热情就出发了,结果车需要加油,人需要吃饭住宿,算下来比窝在城市开销还大。

三农领域创作者,大多在城市混得不太好,感觉压力大,在自媒体的召唤下,回归田园,拍视频,写段子,分享农村的美好生活。——比如陕西“不怕输的骆姑娘”,本科毕业后,因留恋烟台美好的生活,在南洪街卖麻辣条。她的摊位是终身1万5,租屋是一个月300,一个小姑娘,为了在城市有立锥之地,要和邻居大爷大妈搞好关系,才能不受人欺负。但是,陕西很火的麻辣条,却不受烟台人喜欢,她的生意很惨淡。

但这种乔装生活实在不利于收集素材,我们的身份是打工者,得真干、实干,不能装模作样,被老板看出磨洋工,会被开除。于是我只能死记,很少拍照,晚上一上床就开写,把这一天的事记下来。但老赵做视频需要很多镜头,刚开始他有空就拍,被老板骂了一顿,只能偷偷拍,我们休息他拍,老板不在赶快拍。一个不出工的恶劣天气,我们睡了一整天,他在沙漠里走了一整天,他本来想做直播,可信号断断续续,只能拍视频。晚上风停了,他披着一身沙子回来,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土人。可惜他后来违规,被停了号,这些珍贵的内容全没了。

再把话题返回到我在戈壁、沙漠种梭梭的时间点,那时我还没做自媒体,但有十几年新闻媒体的经历,对媒体人比较理解,无论是正规媒体人,还是自媒体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敏感,敏感的人素材取之不竭。后来换工种,有女人干不动的活儿,派来两位男工,其中一位男工姓赵,我后来知道他是自媒体人。——我欣喜地想:我是作家,潜伏来沙漠体验生活;他是自媒体人,潜伏来沙漠拍视频。我们有共同的目的,但都装成打工者,受累吃苦,为的就是心中不灭的火苗吧?

李娟又回阿勒泰,因为她的写作源泉在阿勒泰。现在,自媒体人回农村,也是在寻找创作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种行为属于同一概念,都是为了扎下去,挖掘最接地气的东西。

《遥远的向日葵地》记录了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更刻画了他们内心的期翼与执着,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是李娟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她在戈壁上走,走一个小时也遇不上一个人,如同走了千百万年也没遇上一个人,站在大地上,仿佛独自重返地球。她扛着铁锹,从东头走到西头,看到了世上最美丽的一朵云。在极热的七八月,她裸着身子在葵花地里走,反正没人,而她黝黑的身体又接近于大自然,云、葵花、蜜蜂,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一节“孤独”,那节说李娟的妈妈,在村里生活的时候,做足了日常安保措施,到了荒野里,一个人守着九十亩地,生活全面敞开,却再也不提害怕的事了。可见女人的能量是无限的,可以小到需要男人保护,也可以大到撑起一个宇宙。

这块《遥远的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的《羊道》获得成功后,又回到阿勒泰牧区,追随母亲来到向日葵地,记录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实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以及鸡鸭鹅。

我不知道李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反正我打工赚的钱,二十五天后回到城市,全部用于看病了。我写字的手,在二十几天的握锹过程中,骨节变得粗大,骨缝生疼,医生说是受寒加劳累导致的。还有因寒凉引发的妇科病,是经过一整个夏天的艾灸,才得以康复。

在李娟的感召下,2021年春天,我跟随当地的一个女子打工团,前往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庆格勒图和磴口县乌兰布和种梭梭。在庆格勒图茫茫戈壁,在风沙肆虐的乌兰布和沙漠,我和打工者们一样,一天工作9小时,吃土豆白菜馒头,睡零下4度而没有火炉的双桥车车斗子,把一株株娇嫩的梭梭苗,插进石缝或沙子中,期待它们经受住恶劣天气的戕害,扎下根,在未来用强壮之身阻挡风沙。

《羊道》写了阿勒泰牧区的吾塞、冬库尔、吉尔阿特和塔门尔图四个地方,李娟跟随亲爱的扎克拜妈妈一家,赶着羊群倒场。从春天到冬天,或者在某一季节的某一时段,随着羊的性进行迁徙。这种生活年复一年,迁徙距离之长,搬迁次数之频繁,令人惊叹。作家李娟吃尽苦头,但事后写出来的作品有血有肉,频频获奖。

抽象的葵花,炽烈的颜色,是《遥远的向日葵地》的封面,取掉白色的腰封,就是上红下绿的颜色,特扎眼,刺激着人的感官。在深远幽长的境画里,包裹着“丑丑和赛虎”“永红公社”“地窝子”......这样的轻松俏皮的目录标题。仅这一点,就感觉它与《羊道》不同,至少是心境方面的轻松快乐。

缘分一旦到来,可能一生都有关系。以作家的身份读《遥远的向日葵地》,和以自媒体人身份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感觉不一样。作家读是慢慢吸收,日后融化在自己的作品里;自媒体人读是为了输出,快速转化成书评。我没想到,我正在经历这种变化。

回到家,厚厚的一摞李娟散文集码在书房门口,因为刚学了非虚构,李娟又是非虚构的代表,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因为是研读,读得慢,思考多。读完《羊道》已经是两个月以后了,《遥远的向日葵地》被搁置起来。直到2020年春节,我才把《遥远的向日葵地》列入七天长假必读书目,难以想像我的那个春节,因为《遥远的向日葵地》过得多么狼狈,常在思考中睡去,又总是忘记客人要来,就着花生和糖,读得趣味盎然。

第一次听说《遥远的向日葵地》,是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时,当时《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给我们讲“非虚构文学的意义”,举例时提到了李娟和她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我当时就下单购买了《羊道》和《遥远的向日葵地》,邮寄回内蒙古老家。

李娟的决心来自五千块钱。2008年春天,李娟存够五千块钱,辞去了城市循规蹈矩的工作,进入了新疆北部游牧地区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家,开始了由“春牧场”到“前山夏牧场”,再到“深山夏牧场”的生活。她利用三年时间,诚实地描述那段日子,没有判断和驾驭,通过真实的记录,积累出四十万字的《羊道》(三部曲)。然而,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停不下来,她感到有更多的东西萌动不止,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遥远的向日葵地》。

城市太拥挤,就连做自媒体拍视频都不能推陈出新,整天想破头,也未见得有可喜的播放量,于是,很多自媒体人选择回老家住一年,拍一年,赚一年的钱,然后再回城市。一夜间,原生地即将遗弃的房子被修葺一新,父母苦哈哈的劳作变成趣味生活,自媒体人带着满腔热情在农村找素材。

我退休开始做自媒体的第二十三天,看到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不怕输的骆姑娘”的视频,和一些为做自媒体而回原生地农村的视频,就已经出于职业关系想到了李娟。在作家行列里,李娟坚守本心,超前践行了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倡议,仿佛一股清流,荡涤着躁气满满的作家群。

杨元桃今天意气风发、事业有成的背后,藏着的是她往日为此付出过的无数泪与汗。通往成功的路,从来没有捷径,只能靠夜以继日的付出。

基地的员工说聊到自己的工作时,喜笑颜开:“我在基地工作了8年,工资都是准时发,一分没少过。”杨元桃说,能让大山里的人有钱赚,是她的荣幸。

2020年,基地规模扩大到了505亩,销售额超过1700万元,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杨元桃本人也在当地出名,拥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头——“菜姐”。

杨元桃基地的规模一扩再扩,到2018年,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05亩,年销售额600多万元,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她终于在这一年还清了债务。

没过几天,杨元桃就在她的蔬菜大棚里捣鼓出了新东西——蔬菜小棚。员工和同行们看到大棚里边套小棚的奇特场景,纷纷表示疑问:“这么做有什么用?”

杨元桃做家务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件事,她看着手中的衣服,突然有了灵感:冬天太冷,人会穿厚衣服,蔬菜也怕冷,给蔬菜也添件衣服不就好了吗!

杨元桃在收获前,就和一位经销商签了个数千斤辣椒的合同。合同签订后的某个早晨,杨元桃像往常一样去蔬菜大棚检查,走进大棚那一刻,她懵了。

其他农户那种铺膜方式很省事儿,但有一个弊端,先铺膜会导致土壤温度过高,菜苗承受不住这么高的温度,可能会烧死。杨元桃学到的这种方式,虽然麻烦,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都会有所提高。

杨元桃也铺反光膜,但她的顺序却和别人正相反,她是先种菜,等菜苗长一个多月后才铺膜,杨元桃在外出考察时学会了这种种植技巧,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2016年年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由专家指导,杨元桃大着胆子,把蔬菜基地的简易棚全都换成了高效棚,成为第一批使用高效棚的种植户。

与简易蔬菜棚相比,这种高效棚最大的优势就是带边窗和天窗。白天气温高的时候把所有的窗打开,减少湿气。傍晚把天窗、边窗关上,保证晚上大棚内的气温有所回升。

万山区政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在2015年引进了专业的农业公司,借助这家公司的技术、资源,推广先进的发展模式。为帮助农民增加蔬菜产量,万山每年花费数百万元,聘请专家教农民种菜。

杨元桃没有把时间浪费在顾影自怜这些毫无意义的事上,她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寻找基地没能抗住洪水的原因。她发现,蔬菜基地被洪水淹没,是因为地势太低。

有人鼓励她从头再来,也有人劝她“踏踏实实工作”“别瞎折腾了”,还有更多的人认为:“第一笔债还没还,就又欠了这么多钱,杨元桃命不好,后半生都要努力还账了。”

从杨元桃的住处到蔬菜基地有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没能经受住洪水冲击,断掉了。杨元桃心急如焚,不顾朋友的劝阻,蹚着没过胸口的洪水,赶往蔬菜基地。

杨元桃早上醒来,看见窗外的茫茫洪水,如遭雷击,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拉着朋友询问再三:“基地是不是被水冲了?基地是不是被水冲了?”

她看着账本,心中燃起了希望:“今年挣的钱可以用来还利息,但这样做的话,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把欠款还完。如果我用这笔钱扩大生产,就能把所有欠别人的钱还清了呀!”

杨元桃这次小心了很多,她又从银行贷款5万元,流转了40亩土地,用作露天种菜在本地销售。当年年底,杨元桃种植的蔬菜销售额,达到了16万元。

还好这个世界有太多值得她留恋的东西,杨元桃看看年老体弱的父母、公婆,想想天真烂漫的孩子,杨元桃心想:“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我这些家人怎么办?他们怎么活?”

现实由不得杨元桃就此沉沦,因为还有巨额债务在等他。虽然死者是她家的亲戚,但该有的赔偿一点都不能少,杨元桃东拼西凑,借了100多万元,赔给了外甥的父母。

灾难发生后,杨元桃全家陷入恐慌,尤其是杨元桃。她大脑一片空白,似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整日浑浑噩噩,家人让她干什么奶茶加盟项目怎么赚钱快,她就去干什么。

砖厂的一个司机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当场身亡。砖厂还在起步阶段,员工大多是杨元桃夫妇的熟人,车祸身亡的这位司机是丈夫杨洪振的亲外甥。

2008年,杨元桃按夫妻俩的计划回乡创业 ,用这些年与丈夫一起攒下的26万元,以及从银行贷来的50万元,在老家开了个砖厂,杨元桃艰难的创业之路,就此开始。

杨元桃的孩子也在老家,主要是因为杨元桃夫妇比较忙,无暇照顾,其次是杨元桃的几个兄弟姐妹全都在外打工,只留两位老人在家,他们难免孤单,可以把孩子留下给父母作伴。

杨元桃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返回老家的念头一直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不过,为了挣更多的钱,让家人过得好一些,杨元桃总是强忍思乡之情,继续待在这座陌生的城市。

除了走出大山水果加盟合同,幼年的杨元桃还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努力挣钱,给爸妈买一台电视,让他们也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能带父母出去,就再好不过了。

杨元桃家在山村,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她性格要强,对大山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她小时候喜欢到同村有钱人家里看电视,因为这是她了解山外世界的唯一渠道。

令人敬佩的是,坠入人生谷底的杨元桃竟能奇迹般地振作起来,凭借两种“神奇”的蔬菜大棚扭转乾坤,创建了一个年销售额近2000万的蔬菜基地。

专题: 互联网餐饮创业   早餐店加盟   歌颂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