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80后创业的人有多少

1 去试试创业网

“要考虑如何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创业者‘兜底’。”在吴帅看来,最初返乡创业的人是否成功,将对后来者的决策造成影响。而以现实经验看,一次创业成功率往往较低。一旦创业失败,有关部门须做好返乡创业者过渡期的帮扶工作,或帮助他们实现二次创业。

软件服务也要跟上。得益于外出务工经历,多数返乡创业群体普遍擅长生产技术,不过,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仍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对返乡创业群体知识产权、市场开拓等领域的教育培训,也有助于提高其创业成功率。

河南省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型返乡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引导区内银行,创新推出“产业升级贷”“品牌贷”等50个金融创新产品,支持返乡创业企业融资;甘肃省高台县引入社会资本出资,设立“弱水三千创业创新基金”,对种子期返乡创业项目进行天使投资……

农村80后创业的人有多少

“返乡创业好比移植一棵树,需要考虑它能否存活、开花、结果,果实是否能卖出去、赚到钱。这都需要政府创造更好的发展生态。”吴帅说。此外,资金、资源向来是创业中的难点、痛点。返乡创业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群体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他们往往怕借款、怕负债,资金短缺时,更愿向亲友借款,而非向金融机构借贷。“解决资金问题,需要进一步打通融资渠道,为返乡创业群体提供保障。”

国家发改委下发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保障、激励政策体系,积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比如,为人才引进培育提供“绿色通道”;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培育扶持资金;对创业成效突出的返乡创业人才进行跟踪培育,及时吸收进党员和村“两委”队伍等。

“前三年租金免收、后两年减半征收”“水电、消防、网络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企业完成注册,即可‘拎包入住’”……作为家乡政策的受益者,郑智刚最近正琢磨着新建一家原料工厂。“下一步,我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让更多人不用离乡,在家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如今,放眼全国多地,各类创业平台正搭建起更加友好的返乡创业环境。在河南汝州,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模式丰富多样,初创期返乡创业企业可直接免费入驻;在湖南醴陵,“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返乡创业孵化联动机制,实现了创业孵化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在四川宜宾,叙州区搭建起孵化物理平台、服务平台、交流平台、推广平台等,助力种子项目落地生根……

菏泽市返乡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甄君华向记者介绍,目前,菏泽市已建立起73个创业园区(基地),其中,有6个被评为省级示范园区(基地)。在这里,创业者能享受到最优惠的政策,以便更快落实创业计划。

好在当地政府伸了把手——2万平方米的场地,政府免费提供;税收奖励、人才补贴等,法律范围内都是最优;由于李卫华对当地情况不熟悉,有关部门主动牵线搭桥……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李卫华的创业孵化基地慢慢有了起色。“之前的场地早就不够用啦!现在已经扩展到3万平方米左右。”李卫华告诉记者。

这一点,来自山东菏泽的李卫华深有体会。退伍后,李卫华从事过物业、酒店管理等工作。最终,他在江苏常州一家创业园落脚。2016年,在一次招商会上,他得知家乡正在引商投资。出于对家乡的情感和对菏泽发展前景的看好,李卫华决定返乡创办一家创业孵化基地。然而,不同于江苏浓厚的创业氛围,在菏泽创办一家企业,投资回报周期显然要长一些。“在外地多年,刚回来时也没什么人脉,对家乡很多情况都不了解。”李卫华坦言,一开始,连自己的创业伙伴也不看好这笔生意。

返乡容易,创业却不易。调查显示,返乡创业群体往往面临“朋友圈”“资源圈”等多方面的挑战。如若无法在家乡建立起稳定的创业团队、解决创业初期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限制,很可能会打消其返乡创业的念头。

“越来越多人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指出,创业能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和当地就业,从而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乡村文明程度也将进一步提升。“比如,部分地区将原先闲置的土地运用起来,建成创业园区等。这有利于倒逼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2018年6月,郑智刚将企业迁回江西德兴,创办了江西德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创业经历,让他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回乡后,不但自家企业发展红火,还带动了当地多家上下游配套设备工厂落地。一些过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在他的工厂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漂’了这么多年,一起出来的亲友都很想家。”在郑智刚的记忆里,儿时的家乡总是灯火通明。后来,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家成了“空心村”。他期盼着,能再次看到家家户户的灯重新亮起来。

初中毕业后,郑智刚离开江西老家,来到浙江嘉兴一家无纺布设备机械厂打工,一干就是8年。2010年,已熟练掌握相关工艺的他决定自己创业。同年,杭州智玲无纺布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在浙江杭州落地。发展至2018年时,公司年销售额已达6000多万元。也是这一年,郑智刚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2016年6月,“贝加尔”吉他厂正式落地。不同于多数吉他厂主攻吉他代工,“贝加尔”搞起了网店,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销量领先。红火的生意,吸引了当地不少年轻人加盟“贝加尔”电商部,在家门口当起“白领”。

“和朋友聊天时,了解到老家在发展吉他产业,就有了创业的念头。”赵山此前从未涉足过这个行业,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没干过这行,但我在电商领域有经验。走电商销路,我有信心!”

在园区百余家吉他厂中,5岁多的“贝加尔”小有名气。创办这家吉他厂的“80后”老板赵山,正是一位返乡创业者。返乡之前,赵山在贵阳市从事IT行业。回家创业,缘于他与朋友的一次交谈。

打磨、上弦、喷漆……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沿着操作台一字排开。伴随机器轰鸣和刺耳的打磨声,一把把身形挺拔的吉他由此诞生。拨弄琴弦,声音悦耳。琴声源源不断,飞出大山——这是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国际吉他产业园区的一处景象。

是什么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返乡创业?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的《关于推广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经验的通知》(下称《通知》),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

在贵州正安,“80后”返乡人员创办的“贝加尔”吉他厂,去年创下收入近亿元;在江西德兴,回乡创业的郑智刚正盘算着新建工厂,带动更多人就近就业;在山东菏泽,退伍军人李卫华打造的创业孵化基地,孕育了不少年轻人的创业梦想……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同比增长19%,是近年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

“目前全村回乡创业年轻人70后300人,80后130多人,90后20人,返乡大学生21人,退役军人26人。他们有知识、能钻研、会经营,成为彩椒生产经营主力军,他们的家庭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李新生说。

他说,村里关心鼓励大学生成长,每年对刚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召开座谈会,介绍本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搞好拥军优属工作,关心现役军人成长,吸引退役士兵回乡创业。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退役士兵、城镇下岗职工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贷款创业,优先给他们租赁土地建设大棚,帮助他们解决回乡创业遇到的各种困难。聘请专家为回乡创业年轻人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提升他们经营大棚菜的知识水平。

“近年来,为了适应彩椒产业化发展,党支部把吸纳年轻人回村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东斟灌村出现了年轻人回村创业的高潮。”李新生说。

2013年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以“惠民利民、发展生产”为宗旨,将农民手头多余的钱聚集起来,以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吸纳,以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放出,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合作社集体担保,不存在任何借贷风险,年吸纳资金300万元,放出贷款300万元。每年为62户菜农解决燃眉之急。

2012年成立土地合作社,村民通过依法自愿的原则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合作社对全村4486亩土地统一运营管理。根据不同地块划分不等地价。对于合作社的收益分配,采用动账不动地的办法,全体村民每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分红600元。剩余的土地收益,村民和集体按四六分红。根据人口变动和市场行情,股份一年一调整,承包费三年一变动。土地股份合作社让东斟灌的土坷垃变成了金疙瘩,为想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寿光市洛城街道斟都果菜合作社于2008年10月成立,通过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档案建立,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叫响了“斟灌彩椒,中国‘椒’傲”品牌。

据介绍,东斟灌村位于寿光市的最东端,全村共有586户、2200口人,党员62名,耕地面积4486亩,属于典型的农业村。党支部通过领办三个合作社,整合分散经营,运作新型经济实体,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社互动、人才支持、科技助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道路。

“全国蔬菜看山东,山东蔬菜看寿光”。发布会上,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结合村里的蔬菜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社互动、抱团致富的发展之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对今后的发展,张亚涛目标明确:“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我希望能够带动更多乡亲在乡村振兴路上,通过香菇产业增收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政府的支持下,张亚涛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香菇产业,并新建了冷库和专门的制菌棚,为附近村民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从栽培、日常管护到市场开拓,张亚涛从零开始摸索,当地政府也积极协调技术员提供指导,帮他解决了不少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年的经营,张亚涛打开了市场,在周边城市发展了一批固定客户,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香菇种植“专家”。

今年35岁的张亚涛是本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成都打工,从事设计工作。2020年,了解到食用菌种植前景广阔,经过多方考察,张亚涛返乡从事香菇种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成为了一名乡村“新农人”。

“今年香菇品质比去年好,产量也高,采摘旺季马上就要到了,估计每天能产香菇一万多公斤。”走进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东三召乡侯二村的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张亚涛看着一朵朵破袋而出的香菇喜笑颜开。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摘、装箱、外运,一派忙碌的景象。

大家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斟酌,不要听信媒体。

李江辉表示,下一步计划扩大生产、销售规模,依靠自己在电商方面经验的积累,让本地的农产品不再滞销,提高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等本地农产品品质,带动更多周边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农村的商品也能全国销售

“在这干着也怪美,一天发50块钱,打打包装、晒晒粉面……干着也不累,离家也近。”葛寨镇后富山村村民尚爱茶常年在这里务工,提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尚爱茶很满意。

近年来,李江辉和山东农科院专家合作,优化更新红薯品种,提高村民种植效益,发展带动周边红薯种植超600多亩,带动周边群众创收增产。每天通过快递,把伊川县本地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同时,通过沿海集运仓走出国门,卖往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每年销售本地土特产100多吨。

“今天一共卖了1000多斤红薯,把红薯拉到他家卖省心多了,每斤比市场价还高出几分。”拿着钱的王如明一脸高兴。王如明是葛寨镇小王村的村民,今年种了20亩红薯,是李江辉的老客户了。为了保证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的质量,李江辉会根据需求,发展自己的红薯供应商,这些种植户一般都是周边的村民,同时,对他们进行种植红薯的品种、技术等进行指导。

有了销路后,李江辉就继承后富山村种植红薯、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从事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富硒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红薯面等农产品深加工,加之之前多年从事质检工作的经验,对产品质量一直要求很高,这也是产品能打开市场的关键。目前,李江辉在淘宝、拼多多、抖音都开有网店,日发货量150单左右。

李江辉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南方电子厂从事质检工作,2015年返乡那年,正好是秋天红薯收获季节,村里各家各户都下了很多粉条,但因为市场供过于求,粉条卖不出去。看到家里一大堆的红薯粉条卖不出去,父亲心慌的样子,李江辉也很心急,就想着在网上试试,没想到外地人对他们的粉条很认可。

李江辉指着院子里已经装箱的红薯粉条、淀粉等产品说,每天像这样的订单有100多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对这些土特产需求量很大。

顺着后富山村里的小道一直往前走,近日,记者来到了李江辉家,看到门口一边堆放着一大片红薯,另一边是加工红薯的机器,机器的旁边两个人正在清扫加工完剩下的红薯残余。李江辉开着铲车,将刚收购的红薯向靠墙的一面推,给门口腾出一块空地,等着快递来拉货。

李江辉是一个“80后”返乡农民工,也是洛阳市伊川县葛寨镇后富山村土生土长的山里娃,2015年返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将村里的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等家乡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专题: 农村创业项目   中餐加盟店   美容店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