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农村创业故事大全

1 去试试创业网

13年前刚回青川时,当地蜂蜜售价低、销路窄;而如今,借助网络销售和品牌化营销,当地蜂蜜收购单价水涨船高,很多农户因此获利。“现在我们已和4000多个农户合作销售农产品,我的目标就是,让我们本地的农产品品牌叫得更响!”说着,赵海伶又投入下一场直播策划之中。

“解决了渠道和产品质量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在乡村树品牌。”赵海伶说。如今,在直播带货之外,他们还有了10家实体店,同时入驻了众多商超平台,海伶商贸的蜂蜜、食用菌和木耳等产品广受欢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发展走上正轨的合作社和公司突遇波折。“也就是在那时,直播带货进入我们的视野。”赵海伶说,为了适应直播带货需要,公司又吸引了不少懂直播的年轻人加入进来。通过直播带货,海伶商贸的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

100个农村创业故事大全

筛选、包装、发物流,和李琼一样,叶文峰也在厂里干了七八年。之前在广州一家公司工作,看到青川的网络销售越来越好,自觉还年轻的他,决定回来闯闯。“回来以后就觉得,家乡不只有青山绿水,还有广阔天地。”叶文峰说。

来到加工厂,伴随食用菌生产线的声声轰鸣,李琼手里忙活个不停。在工厂干了8年多,如今她已在青川县城买了房子。“以前在家里没啥活儿,来了这里,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李琼说,厂里旺季的时候,能有100多名工人,很多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

收购销售山货,单靠农户的生产技术,许多产品质量不达标,需要大量供货的时候也供不上。2013年,赵海伶发起成立恒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合作社统一租地、发放菌种、提供技术,数十户农户入了股,既拿土地租金,又享受股份分红。如今,合作社的示范基地已经有300亩,还建立起加工厂,很多周边村民和妇女都来这儿务工。

“杨大叔,我负责给你卖,你把蜂养好,再把村民都带动起来,成立合作社,让大家都富起来。”赵海伶信心十足。带着团队,装上蜂蜜,推起推车,赵海伶把一罐罐蜂蜜运出大山。而随着农产品收购联络渠道的建立,网店生意越来越好。

“我跟你阿姨一年到头住在山里,本想着日子能过得更好,可现在销路是个问题。”握着赵海伶的手,蜂农杨大叔一个劲吐苦水。养蜂的同时,再专门去卖蜂蜜,很耽误时间。

青川县西阳沟村杨大叔的蜂蜜卖不出去,正在家里干着急。得知消息,赵海伶连忙赶过去。坐车1个多小时,又走了5个多小时的山路,大汗淋漓的赵海伶终于见到山里的杨大叔。

刚回去时,青川正处在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一年。当时,青川许多道路还没有恢复,群众大多还住在活动板房里。青川多木耳、蜂蜜等特产,受灾害影响,许多村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都急坏了。看到不少人或骑摩托、或乘公交班车捎带山货,赵海伶有了主意:办个网店,帮大伙卖东西!

说话者,正是赵海伶。在四川省青川县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伶姐”是大家的主心骨。2009年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毕业,赵海伶选择返乡创业,围绕电商做起文章,带动青年返乡就业,帮助周边群众致富。

三五人围坐在办公室里,谈笑声此起彼伏。仔细一听,原来是一群年轻人在搞直播策划。聊兴正酣时,一个女声一锤定音:“我们下一场直播,就围绕菌汤包的产品优势来推广!”

谈及未来,薛景霞信心满满:“现在我的目标是,把公司打造成养殖、繁育、屠宰、销售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继续利用公司的产业优势,不断扩大养殖合作户,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在高庙王镇,薛景霞还主动担起农技推广指导员的责任,通过配种前指导、断乳期加强管理、育肥期科学管理的“三部曲”管理方法,带领农户基本实现科学养殖,羔羊成活率逐步提高,养殖户收入也水涨船高。2022年1月,薛景霞因带领村民致富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2016年,养殖场步入稳健发展期,薛景霞开始实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送羊还羔”,免费发放基础母羊,并统一进行饲料、防疫、配种、销售等管理,截至目前,公司已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群众增收脱贫,据测算,每只母羊每年可为农户带来4000—5000元利润。

不花一分钱,村民薛明随就收到了薛景霞的公司送来的3只母羊,在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他使用统一发放的饲料、疫苗等,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培育母羊产下6只羊羔,增收近2万元。

在薛景霞的养殖场,每只黑头羊的耳朵上都有一个小小的耳标。薛景霞介绍:“这个耳标是它们的‘身份证’。耳标能够清晰地记录黑头羊的详细情况,为建立健全数据库、优化改良黑头羊品种奠定基础。”随着羔羊成活率不断提高、数量逐渐增大,薛景霞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养殖专家,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化养殖道路,从200只羊的小型养殖场,发展到现在年出栏5000余只的大型养殖场,每年销售近4000只,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由于当时没招到技术人员,一系列工作都得他亲力亲为。“特别是做育种工作时,我每天零点起床喂一次,凌晨5点喂一次,下午4点再喂一遍。妻子都抱怨有时间喂羊却没时间喂孩子。”薛景霞回忆说。

在县畜牧局的引荐下,薛景霞来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学。他看中了该研究所正在培育的一种新的高繁品种“鲁西黑头羊”,带着被子直接在试验羊场住了下来,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和技术人员们一起配料、喂羊、打扫羊舍、防疫、接生,晚上睡觉之前把所学知识记下来。半年后,他掌握了关键技术。这次,薛景霞没有冒进,他只引进了200只杂交母羊。

然而,尽管做了不少功课,薛景霞还是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由于对饲料配比、卫生防疫等科学知识掌握不精,科学养殖3个多月就能出栏的羊,薛景霞养了7个月才勉强达到出栏标准,成本大大增加。又赶上羊肉价格走低,薛景霞忙活几个月,反而赔了40多万元。

前薛村养羊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大多是养个三五头的糊口营生,没有人做过规模养殖。薛景霞通过银行贷款、向亲友借贷筹了100多万元,建起养殖场,引进1137只小羊,准备育肥后出售。

2014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薛景霞在北京工作两年后,辞职回到了老家阳谷县高庙王镇前薛村,准备发展养羊产业。当时村里人很不解:“名校毕业,回家来养羊,有啥出息?”

凌晨5点,天色微亮,薛景霞就起床来到羊场。他边走边看,仔细打量着每头羊的健康状态。作为山东省阳谷县鸿运牧业有限公司创办人,今年34岁的薛景霞回农村创业已有8个年头,依然坚持着早起看羊的惯。

“我现在拥有多个烘干机、无人植保飞机、脐橙分选机等农业现代化设备,正忙着在年轻村民中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我希望以后有更多年轻人和我一起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孙宏飞说。

靠着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孙宏飞不仅赚到了钱,还荣获中国青年创业奖、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称号。致富不忘回馈社会,每年春节,孙宏飞在村子里为70岁以上的老人办团圆宴,把厨师请到村里,杀猪宰羊,跟老人们一起吃饭。他还邀请当地书法协会的会员给老人们写对联,给困难群众发放爱心物资,向学校捐资助学……近年来,他的公司捐赠物资价值已超过百万元。

“种田要靠体力,更要靠脑力。”近年来,孙宏飞的公司逐渐壮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越来越好,目前有100多名员工,合作社吸纳了189户成员,解决农村留守人员季节用工200多人,每年辐射带动至少1.5万户农民增产增收。

“我家30多亩田流转给了宏飞。”脱贫户黄艳毛因为双手残疾,生活曾一度非常困难,“外面190元一袋的尿素,从宏飞这里买只要120元,我还在宏飞的公司学会了养牛,今年养了20多头”。

不仅如此,孙宏飞发挥种粮大户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从厂家购买农资,村民直接从孙宏飞那里买到价廉物美的农资,又能以低于市场成本价租用农机。这样,村民种粮可以节约1/3左右的成本。

因为集约化经营,孙宏飞拥有大量农业机具。大田托管服务就是替农民种地,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放心务工挣钱,而公司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别人地闲时拿来用,价格就好商量。比如冬闲田,孙宏飞拿来种油菜,每年春季油菜开花都吸引不少游客,大伙受益,自然都高兴。这样,他又开发了1.3万亩油菜田。

孙宏飞接手的土地,在农闲时可以回流。“老表喜欢自己种点花生榨油吃,我就把最好的土地拿给他们种花生。”孙宏飞解释道,“这样不仅能满足老表的需要,还能通过轮作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一举两得。关键这样接手的土地价格自然有优势。”靠着这样互惠互利的模式,他成功流转土地3000多亩。

首先要把土地流转的价格降下来。低价流转老表的土地,但老表并不吃亏,关键在于一个字:“活”。用孙宏飞的话说就是“农企合作,一田两用”。

脑筋灵活的孙宏飞心里盘算:“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搞咱咋搞”这样的老黄历再也不能用了。相比于其他行业,像农业这种传统行业,要振兴,更要想法子、出新招。

“5个人负责1000多亩田,每天有200包肥料要下,每个人每天要背着肥料走2.5万步。脸朝黄土背朝天,吃苦受累不说,关键是成本高、效率低,出路在哪里?”

别看孙宏飞是个90后,他干“农活”却已有8年时间。他从小跟着奶奶在乡下长大,童年记忆就是在田埂上奔跑,在脐橙树下嬉戏。2014年,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孙宏飞辞去了在南昌的稳定工作,回到了乡村。为了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孙宏飞先后6次前往南昌安义县“拜师学艺”,在掌握水稻种植、农机使用等基本技术的同时,他认为收获更多的是思考。

早稻收罢,颗粒归仓。此时的江西省赣州市一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粮食烘干厂里,粮食正源源不断地被送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标语下,是堆成小山的金灿灿的谷子,迎面扑来阵阵稻香。

如今,回归乡村创业、就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这些年轻人脑筋灵活、知识丰富,往往能在乡村建设中开辟新天地,成就新事业,成为乡村振兴中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农人”。

“现在政策很好,政府对我们村上的发展十分关心,目前黄岭村主要就是以中药材产业为主,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村民能像刘宽波一样,借助机会能把自己的事业发展起来。”黄保永讲。据了解,近两年,刘宽波还负责村上14户脱贫户的包抓工作。

在黄保永眼里,刘宽波年轻实干,不善言辞的背后也有着一副打拼精神,从流转土地、培种育苗、管理维护,一直到采收、加工、销售,刘宽波始终坚持着“认定了就得干下去”的想法。园区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就是第一年,由于采摘期短,人力有限,刘宽波自己上阵,从白天干到夜晚,挑着头灯进园子,亲戚家人见刘宽波如此固执坚定,也只有跟着帮忙。

据黄岭村村支书黄保永介绍,刘宽波回到家乡后这几年,一直没有停下过,一直默默的摸索产业发展道路。黄保永讲:“最开始搞黄姜,发展了上百亩,到最后没人要卖他出去,他又开始搞金银花,从流转土地开始,我是看他一点点发展到现在的。”

经过近两年的培育,园区初具规模,目前已种植有60余亩的金银花。“今年产量还可以,感觉更有信心发展下去了,打算慢慢再扩展到120亩,同时把技术、种苗、管理方面的成果再教给其他村民,带动大家一起种。”刘宽波讲。

失败后不甘心的刘宽波选择另辟蹊径,这一次他选择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并结合黄岭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规划,最终选择发展金银花产业。2019年,刘宽波先试种了2亩的金银花,成果还算可观。他讲道:“金银花的种植,六成以上的工作都是在管理上,每年采摘期只有20天,一旦开花了,价值就会大大降低,之后要时常进行修剪、打药、除草。”

首次创业遭受失败,这让刘宽波备受打击,最重要的是家里人也对他回村创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刘宽波讲:“毕竟当时还算年轻,出去随便找个稳定的工作,都比在村子里呆着要长远。”

有了稳定的收入,可刘宽波心里却念着家的方向。“总是在外面漂,也不是办法,厂里竞争压力也大,随着年龄的成长,我的优势会越来越小。”思前想后,刘宽波选择回到家乡,准备干一番成就。几经辗转,刘宽波种起了黄姜。“当时种种植了30来亩的黄姜,也是属于中药材,做了几年,后来因为环保要求,化工企业基本都关闭了,所以销路都没了。”刘宽波回忆道。

1977年,刘宽波出生在汉滨区关庙镇黄岭村,父辈都是农民出身,刘宽波自小就在农村长大,随后大学去了西安就读。原本准备靠读书走出大山的他,却因父亲去世不得不辍学回家。为了挑起家中的大梁,刘宽波远赴上海进厂打工,一呆就是8年,刘宽波也从一名流水线工人升为代班负责人。

初次见到刘宽波,看起来很年轻,说话有些吞吐,有些不善言辞。正是眼前这个普通的山间小伙,十几年来弓起腰在关庙镇黄岭村的山上默默耕耘着。从工厂流水线工人到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这个山间小伙做的远比他说的多。

山耩地上,沉甸甸的秋月梨压弯了枝头。秋月梨成熟季,不善言辞的王基年做的多是些幕后工作,他默默带着合作社社员忙于采摘、包装、发货,擅长的“董小丹”和“二哥”则发挥才艺,拍短段子,忙于线上的工作。白天,他们在梨园里直播,展现农忙景象,向广大网友介绍秋月梨的特点。晚上,他们在村委院里直播,开展线上销售。一天下来,通过短平台能销售数百单秋月梨。在网络上,清甜多汁的秋月梨平均每个零售价格达到了10元左右。

王基年介绍,原本,这里是一片荒山,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集体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秋月梨就是当时引进的明星农产品。秋月梨是一种引自日本的杂交梨品种,因为恰逢中秋前后成熟,且外观细润饱满、形如圆月,所以便有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秋月梨个大肉多,汁多甘甜,而且耐贮藏,因而近几年在水果市场上很受追捧,吸引了不少种植者的目光。经过外出考察后引入种植,归城董家村“两委”将秋月梨作为天地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高端水果品牌的突破口,将昔日荒山变成花果山。如今,梨园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每亩产量能达到8000斤。

眼前的这片梨园,种植了100余亩秋月梨,采取的是拱形结构、密集型种植,方便机械化操作,更节省人力。梨园里,王基年摘下一个秋月梨,用手掂量了一下,约莫着有600克。“这个大梨有一斤多重,肯定老鼻子甜了!”切开梨,透明清亮的汁水就溢了出来,果肉洁白水嫩,让人垂涎。个大味美的秋月梨背后,是合作社精心管理、种植的结果。

聊天中,王基年说起了归城董家村高素质农民的创业故事。在短平台里,刘丹丹演绎了归城董家村“董小丹”的角色,她年轻、漂亮,有着不服输的劲头。在乡村里,“董小丹”追求梦想,为了打响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准备在短平台上闯出一番天地。归城董家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金海在短里充当了“二哥”的角色,他刀子嘴豆腐心,为了成就“董小丹”的梦想,默默地帮助她。他们拍摄制作的短,反映了乡村生活里的朴实美好与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9月15日,归城董家村的秋月梨园里,我市高素质农民学员、归城董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基年与众人正趁着微凉的秋风,紧张地忙碌着,大家摘梨、挑选、包装、运输,一幅火热的收获画面。一边是热闹的采收画面,另一边,是热火朝天的直播,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金海、村民刘丹丹卖力地销售着秋月梨、小米、面条等特色农产品。

“这里是我生活的地方,我用记录美好的乡村生活。我是董小丹。”这是我市高素质农民学员、归城董家村村民刘丹丹在短平台写下的一段心语。对于她和归城董家村的高素质农民团队来说,通过参加农业学培训,打开了思路,开拓了视野。如今,她和她的新农民伙伴在广阔的农田里,在脚下这片古老深沉的土地上,正为了梦想奋力打拼着,享受着奋斗者的快乐。

如今,合作社不仅种植蔬菜,还建成投运了蔬菜冷库,实现了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产销产业链。历经采摘、分拣、清洗、扎捆、运输等多个环节,合作社种植的蔬菜采摘后最快48个小时就能抵达广东、天津等地的定点合作市场,因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能带动村民们一起增收致富,干着很有劲,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豆俊兰表示。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她充满信心。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400米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是蔬菜的优势产区。2012年,土生土长的榆中农民豆俊兰和5名当地村民成立了榆中祥龙蔬菜产销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种植蔬菜销售,一干就是10年。从起初种植30多亩到如今种植500多亩蔬菜,合作社不仅盘活了很多农村撂荒土地,还吸纳了周边300余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务工村民人均月增收超过3000元。

金秋时节,正值蔬菜采收旺季。清晨6点,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高崖村的榆中祥龙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豆俊兰来到田间,给务工的村民们安排当天蔬菜采收任务。数百名村民在田间采摘蔬菜,忙得不可开交。

专题: 旋转小火锅加盟   火锅店加盟   女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