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农村做什么创业好

1 去试试创业网

这个小生意虽然不像其它加工业那样暴利,但是只要稳定下来,有了固定的业务量,整体经营起来还是比较平稳的,可以说比较适合一些资金不是充足的人去经营。

像一些小吃部,或者是一些地摊夜市等等,都是使用这种一次性餐筷比较多的场所,可以说只要涉及餐饮行业,那这种餐筷就有销售出去的可能,作为加工厂来讲,只要勤快多去跑跑业务,销路还是不难找的。

其实除了原材料充足,加工门槛低之外,之所以给大家分享这个生意,主要还是因为在销路方面比较广泛,这对于一些没有背景的新手来讲还是不愁找销路的。

在云南农村做什么创业好

由此可见,开始起步就想靠这个行业发大财,那样的几率还是很小,不过只要勤快跑业务,销路打通,正常运营起来的情况下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所以仅从这点来看,这个行业大多数开支都是在人工费上面,如果业务量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雇工人来干很不划算。因为这种产品市场需求大,使用量又大,所以利润几乎都压得很低,如果操作不好,或者是加工过程中有失误,浪费了原材料,或许都有可能出现赔钱的情况。

但是这个小生意跟之前给大家分享的这些行业都不同,就是需要人工的地方相对比较多一些,因为加工工序复杂,从开始整理原材料,到后面分切成型,每步工序都需要人工来操作。

这种一次性餐筷不仅在农村原材料充足,在加工门槛上也都是很低,不需要太过硬的加工技术就能去干,并且在投资方面也不是很大,几台主要的加工机器,包括一个储存货物的厂房,基本上有个10万8万就能起步。

就拿加工一次性餐筷来讲,这个在原材料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在有些地区杨木资源比较充足,那就可以采用杨木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有些地区的毛竹比较多,那就可以采用毛竹去当原材料。

由于在农村的厂房租相对来讲便宜,可以办个小型的加工作坊,比如加工一次性餐筷,或者是包装纸袋等行业。因为像这种小生意的主要原材料基本上在农村都很充足,所以办个这种加工作坊还是很有优势的。

那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过于充足的资金,如果又厌恶了打工生活,究竟在农村该干些什么行业呢?或者是哪些行业适合自己在农村干呢?

比如在农村搞养殖,或者是在农村办个小型加工作坊,再就是做废品类回收等等,这些行业目前都有人干成功,并且有不少人也都是实实在在的赚到了大钱。

以上给大家讲的这2个小型加工生意,虽然都是从规模小的角度去给大家分享,但是却不能否认它是比较好的行业,尤其是在农村去干,优势还是非常大。并且对于大多数打工族来讲,想要自己转行干点小本生意,在没有大资金的情况下,这些还是比较值得去参考的。

其实除了给线下一些餐饮店供燃料之外,木炭也是可以通过网络去进行零售的,因为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很多家庭都会自己做点烧烤,所以这种木炭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很多家庭的必备燃料。

那之所以给大家分享木炭加工生意,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在销路方面比较好找,并且在大多数地区的竞争压力还不是很大,如果勤快跑跑销路,把这个行业干成功干大的机会还是很大。

普通一个小型的加工作坊,基本上有个2到3人,有个十几万就能起步,并且操作门槛低,不需要过硬的技术含量,基本上都是靠机器来完成。

木炭的加工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复杂,随着发展,现如今加工木炭的设备也都能把污染率降到符合标准的情况了,并且设备的产量和自动化性能也可以自己去定制,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量去衡量的。

那在农村除了加工肥料之外,也可以加工木炭,木炭同样也是以一些废弃的农作物来作为原料,比较常见的就是把一些废弃的木头破碎成锯末,然后再作为原材料去使用。

那之所以给大家分享这个行业,主要是因为操作简单,在农村就可以干,并且发展前景比较好,不仅能废物再次利用,关键这种肥料又更受市场欢迎。

其次就是靠给一些种植大户供货,或者是一些花卉基地去供货,像这种地方销路一旦打通,使用量还是非常大的,很多经营这个行业早的小厂,也都是靠给这些地方供货赚到了大钱。

根据相关数据来看,有机肥在网络零售的量也很大,并且利润还高,又没有赊账的风险,所以很多小规模的厂也都瞄准了电商这块市场,现如今在销路方面也都纷纷转型做起了电商。

并且现如今做这个行业投入的设备也不是很昂贵,规模小的厂基本上有个十几二十万就能起步,整体从上料到成型装袋,基本上用到人工的地方很少,业务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说2到3个工人就能忙得过来。

有机肥采用的原材料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比较常见的像花生壳、动物粪便以及各类废弃农作物的秸秆等等,在农村或许不起眼,但都是可以作为加工有机肥的原材料去使用。

比如在农村干个有机肥加工厂,虽然有机肥加工的工序复杂,但实际在投资,包括门槛方面并不高,尤其是对于在农村有空闲厂地的人来讲,可以说在经营这个行业上就有一定优势了。

都说生意难干,没有好的行业可以去选择,但是依旧没能阻挡住创业者前进的步伐。尤其是一些底层人员,在这种大环境下,照样能靠着一些不起眼的行业得到翻身!

才去了小湾东镇,也去了岔江,壮美的山河、纯朴的老乡、良好的生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站在岔小路远眺,各类种养区有序分布在莽莽大山中。靠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勇敢,人们绝壁逢生,在资源本不富集之地闯出了阳光大道。

合作社除了养殖乌骨鸡,还在2017年启动生猪养殖。今年,养殖能繁母猪102头,出栏肥猪2000头,产生的鸡粪、猪粪又用于芭蕉种植,乌骨鸡放养区的黄竹草则提供给农户喂牛。回想10年发展之路,茶恒忠最为感慨的是,闯出了一条“乌骨鸡+生态猪+肉牛+种植”的种养模式。这个模式首先在社员中得到复制,而后大范围推广到普通农户。农户通过自主发展产业,“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旺,好产业能有效推动就业。罗沛英是合作社的工人,原来在家务农,现在每天工资不低于100元,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咫尺间实现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化。合作社共设置4个“伙食堂”,仅2021年,就发放工资79万元。

去年,合作社又争取到“小湾电站库区小湾东镇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建设项目”鸡苗供应订单。该项目也是小湾东镇人民政府扶持本土企业的利好项目,由合作社提供5.6万只无量山乌骨鸡鸡苗,总价值89.9万元,用于库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监测户发展养殖,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并回购。

“多亏了南涧县委、政府,以及小湾东镇从中牵线搭桥,才有这样的好机遇,鸡大多是社员养的,昆明铁路局的真情帮扶,所有社员都非常感激。”茶恒忠细数着这5年的收入说道

2018年起,乘着昆明铁路局帮扶南涧县小湾东镇的东风,凭着无量山乌骨鸡过硬的品质,南涧县恒忠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成为该局消费扶贫帮扶点,真空包装鸡、鸡蛋被批量发往昆明。2018年,昆明铁路局订购了2000多只,合作社进账20多万,2021年进账105万,今年进账400万。

2012年3月,南涧县恒忠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共有社员23户,覆盖小湾东镇7个村委会。2022年,社员发展到147户。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养殖、销售。以合作社为载体,小湾的鸡苗走进临沧市、丽江市、保山市,商品鸡走向全国,农产品变成商品。

“闸刀一推就可完成喂养,省工省力。”茶恒忠坚信科技的力量。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勤劳的双手,是科技的力量。至此,一只鸡飞出云端,形成产业。

2012年,夫妻俩开始规模化发展,专攻育雏和商品鸡养殖。育雏,即将刚出壳的小鸡养育一个月后进行出售。起步之年,每年仅能育5万只,2016年达到高峰期共育60万只,今年30万只。去年,夫妻俩投资110万引进自动化育雏设备。

然而,一只鸡的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那时用电孵小鸡,电不来就用发电机供电,每批孵2000只左右,盯得不好,断电了发电机没跟上,‘21天孵不出来就是笨蛋’,就坏事了,那种苦一般人吃不了。”李春香说道。

无量山乌骨鸡实行分区养殖。截至今年,共建有商品鸡放养圈舍36间,每年可养3万只,今年将出栏公鸡、母鸡、线鸡(阉鸡)2万只以上。十年前,仅有9个圈舍。

“这张鸡床相当于人睡的床,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的设计,不仅可以防病,还可使鸡粪顺着缝隙掉落,减少打扫次数。凉棚放置玉米、水等鸡食,做到‘吃住分离’。”李春香质朴、拟人化的语言充满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走进商品鸡放养区,大树上、黄竹草下、鸡舍里,目光所及皆是鸡。茶恒忠和爱人李春香一边给鸡用饮水器灌水一边介绍,今年刚刚改造了鸡舍,在离地约50公分的位置增加了“鸡床”,鸡舍外搭了凉棚。

茶恒忠的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基地,从海拔1200米的澜沧江边一直到海拔1489米的山顶,地势陡峭,乌骨鸡在生态放养中学会“飞檐走壁”,堪称“云上飞鸡”。

南涧县小湾东镇,澜沧江劈开了壮美河山。这里彝族聚居、常年云雾缭绕,被誉为“千年彝寨、云上小湾”。在高山、深谷间,勤劳的人们云端逐梦,岔江村委会四里柱村的茶恒忠便是其中之一。10年时间里,一只鸡在澜沧江畔形成产业、孵化企业、带动就业,云上“飞鸡”飞出一片致富天地。十年,变化的是规模扩大、品质提升、科技富农;不变的是脚踏实地、勤劳致富、创新创业。

游客们纷纷围了上来,一个游客用球拍颠了50个球,赵庆生免费送给他5袋方便饵丝;又有一个游客颠了100个球,赵庆生免费送给他10袋饵丝……

赵庆生思来想去后,决定让商品为自己代言。他在土特产店门前,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个暖瓶,以及六种口味的方便饵丝,香辣味、鸡肉味……

赵庆生准备先攻下景区里最著名的一家土特产店。他站在家中的镜子面前,反复练语速、表情、手势,经过多次演练后,他带上方便饵丝出发了。

几天后,父亲交给儿子6万元,其中5万是家里的全部积蓄,1万元是父亲挨家挨户借的。赵庆生手捧着这沉甸甸的6万元,心中满是酸楚。

2000年,赵庆生用父亲赞助的6万元开始创业,8年后,依靠当地人天天在吃的8元一碗的“饵丝”,一跃成为坐拥千万资产的富翁。

一碗饵丝售价8元,可就是这样一份传统小吃,通过云南下岗男子赵庆生的改良,售价一下翻了4倍,年销售额甚至达到了1300万元。

专题: 烧梅加盟   互联网的创业   科睿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