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36岁女人创业成功

0 去试试创业网

这些年来,胡晓萍诠释着众多的形象,是守望相伴的好爱人,是艰苦奋斗的创业者,是热心助人的大好人,是言传身教的好母亲……她就像一根扎根皖南山中的翠竹,生长屹立不倒、奉献时毫无保留。

“河西竹业”的生意步上正轨之后,胡晓萍没有忘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村民吴乐华因女儿患有疾病,家境困难。十多年前,胡晓萍就请他在加工厂里干活,“胡总经常说要厂里优先安排困难户干活,还给我们工人买保险。”吴乐华说。多年来,“河西竹业”解决了50多位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农村36岁女人创业成功

胡晓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有一位患唐氏综合征的哥哥,还有多位姐姐,其中一位姐姐也因脊椎变形不能直立。生活的困苦似乎常常降临在这个不幸的家庭里,但他们所有人都没有放弃。“我姐姐她们帮我妈编竹篮卖,我那时候小,一放学回家就和哥哥一起去放牛,有时候半夜起来还帮我妈烧火熬米糖,有一次因为太困了,不小心手伸到火里被烫伤了。”胡晓萍说。

胡晓萍的娘家在泾县汀溪乡的一处深山里,她的父亲在21岁时因为意外失去了双手,那时他刚结婚没多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在胡晓萍看来,用来形容她的父母十分贴切。虽然遭遇了变故,他们夫妻二人依然携手相伴。她的父亲没有因为身体残疾自暴自弃,而是咬牙用仅剩的残肢学习打算盘、记账,以此来养家糊口。母亲则在干农活之余,编竹篮、熬米糖外地人做小生意的图片,想尽办法谋生计,照顾一家大小。

常有人问胡晓萍,面对那样的人生困境,她这十多年是怎么过来的?这个时候她总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其实我的妈妈才是‘中国好人’。”

2022年正月二十四那天,遭遇事故16年后,高为群离开了人世。那些天,胡晓萍常常以泪洗面。这一年多来,当从外面回到厂里,她才发现那个曾经一直等着她的人不在了,只有轮椅,还被她好好留存着。

其实,胡晓萍的辛苦也都看在了高为群的眼里。亲朋好友送来的吃的东西,胡晓萍若不在身边,高为群总是会小心翼翼的把东西放在自己的轮椅下面,等到妻子回来后送到她的手上。每次外出奔波,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厂里,胡晓萍总能看到丈夫坐在轮椅上等着她回来。

十多年来,胡晓萍坚持每年都带丈夫去外地看病,但高为群因长期瘫痪,且身体出现了各种并发症,体重最高达到两百多斤,上下床都需要几个人来抬,就医路上也有颇多的艰辛。

开办加工厂后,为了方便照顾丈夫,胡晓萍用买来的旧集装箱改装成了工棚,夫妻俩吃住就在厂里。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瘫痪的丈夫,做饭、熬药、擦洗身体、按摩翻身……“前两三年还能勉强站起来,后来只能坐在轮椅上,再后来就一直躺在床上了。”胡晓萍说,因为自己有时候要出去跑生意,她请了护工帮忙照顾丈夫,但因为工作辛苦,很多人干了没多长时间就不愿意干。也有人曾劝胡晓萍把丈夫送到福利院,但都被她拒绝了,她觉得有她陪伴在身边,丈夫一定会更好一些。

她曾在外进货时被偷了5000元,找亲戚借了路费回家后,却没敢和工人说,怕他们不信任她,厂子办不下去;她也曾带着丈夫去外地看病时顺路找客户要账却被拒,无奈报警求助……胡晓萍说,十多年来,工作上她遇到过很多困难,但秉持着诚信经营的理念,她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如今,货源、客户都比较稳定,事业走上了正轨。

加工厂开办之初,因加工的技艺还不太标准,胡晓萍辛辛苦苦准备了一车货运往了山东,却被客户告知产品不符合要求被拒收。胡晓萍没有和工人们解释原因,自己偷偷哭了一场。又咬牙去外地购买了新的设备,请来了技艺更熟练的师傅,让生意一步步走上正轨。

那时候,经常骑着电瓶车进山收毛竹的胡晓萍,总是会在车里放一个雨披。因为经常要忙到晚上才能回家,不管是不是下雨,在回家途中,为了安全,她都会穿上雨披。有一次,回家的路上电瓶车突然没电了,在漆黑寂静的山路上,胡晓萍一个人穿着雨披,推着电动车走了十多公里的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晓萍去了邻市的竹木加工市场,发现泾县老家山林里随处可见的毛竹里也蕴藏着商机。一开始,她只是做贩卖毛竹的生意,到农村收竹子,再卖给加工厂,赚些辛苦钱。女人在农村里做毛竹生意有多难。十多年前就跟着胡晓萍干活,也是她同乡的泾县榔桥镇河西村村民吴乐华很有体会,“很佩服,我都做不到。”那时,胡晓萍要经常进山砍野竹、收小竹,还要跟着大货车四处送货、跑市场,一般男人都会觉得很辛苦的活,她一干就是十多年。

一边要照顾瘫痪的丈夫,一边还要养家糊口。初中毕业的胡晓萍没什么手艺,在丈夫遭遇变故后,她千方百计的寻找生计。曾在村民家中收购土鸡蛋、茶叶、笋干等各类农产品来卖,挣钱养家。

收到了多次病危通知书后,胡晓萍的丈夫高为群终于被从“鬼门关”抢救了回来。但因伤势严重,瘫痪在床。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胡晓萍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丈夫的医疗费、儿子的学费和家里的欠债都提醒她不能倒下。那是2006年,胡晓萍36岁,这个瘦小的女人从那时起扛下了全家的责任。

本报讯丈夫突遭车祸瘫痪在床,胡晓萍在36岁那年开始,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养家的重任。十六年如一日,她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为谋生计,她办起了竹加工厂,在男人都觉得辛苦的行业里艰苦奋斗,让小小加工厂成为一家人的生活支柱,还带领众多乡亲们脱贫致富。她以自己的母亲为榜样,也成为了自己儿子的榜样。生长于皖南山中的泾县人胡晓萍,如扎根山中的翠竹,活得勇敢向上、一往无前!

十年寂寞无人问,一朝功成天下知。如今,在环县,提起做猪血荞面煎饼和销售荞面的孙玲玲,可谓家喻户晓,她每年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超过200万元。“我会坚守创业初心,踏踏实实地带领着家乡的群众实现增收致富,为建设幸福家园,助推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提及未来,孙玲玲信心满满地说。

现在,孙玲玲的直播间里平均每天成交额超过6000元,成为粉丝信赖的环县小杂粮代言人。借着电商销售的东风,她又创办了土特产销售旗舰店,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实体店里已有超过40种环县小杂粮驻店销售。

孙玲玲的粉丝都是一路看她成长起来的“铁粉”,这些“铁粉”大多都通过她的直播间购买过环县荞面,这让机敏的孙玲玲的又一次嗅到了商机。“荞面精粉用来做饸饹面、猪血荞面煎饼,剩下的普粉也就是粗粮,深受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的喜爱。”孙玲玲顺势将环县的小米、燕面、胡麻油、荞麦醋等特色农产品搬到直播间里,一时间,环县“土产品”成了“抢手货”。

2022年,孙玲玲收购农户家和合作社荞麦共100吨,带动500余户10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为了确保荞面质量,孙玲玲还新建了荞面加工厂,自己加工荞面。

在长期摸索中,孙玲玲琢磨出一套完整的摊猪血荞面煎饼的流程,也发现了环县荞麦面的市场和销路。“要用环县当地当年新产的颗粒饱满的荞麦磨出精粉,做出的猪血荞面煎饼才会更劲道,口感更好。”为了保证猪血荞面煎饼质量,孙玲玲开始自备荞面。“后来,接的单越来越多,荞面需求量增大,自己家的荞面不够用,就从县北农户家收购,这样既保证质量,还能带动部分农户增收。”孙玲玲说。

从此靠着一辆车、一个煎饼锅,孙玲玲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她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乡村小道上,为过事的农家准备最美味的“头道”。“猪血荞面煎饼要当天做的才劲道、好吃,又要赶在客人来之前做好,所以大多时候都要在早上4点出门。”提起那段摊猪血荞面煎饼的日子,孙玲玲眼神自信坚定,她说,那段日子,她看见了希望。

在环县,农村人家每逢红白喜事,都习惯用饸饹面和猪血荞面煎饼来招待客人,称为“头道”。一次偶然的机会,孙玲玲受亲戚邀请用专业煎饼锅摊猪血荞面煎饼,正是这次“初体验”让她发现了“大商机”。

小商小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生性好强的孙玲玲已经经历过一次低谷,她深知自己不能被市场淘汰,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经历第二次打击。

就这样,四年多时光,孙玲玲尝试过各种生意,也跑过各种市场,夫妻俩迎着风雨,一边做生意,一边带着瘫痪卧床的公公做化疗,同时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从刚开始卖炸串,到后来卖炒板栗、红薯、年货,再到后来卖煎饼果子、开早餐店,因为诚信经营,无论什么生意,孙玲玲都做得风生水起。“起初每天只能赚100多元,后来越来越好,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最多的时候半天就收入1800元。”孙玲玲说。

“现在回想,那时候的困难,就是生活给我安逸心态的一次警醒,是逼我迈出第一步的一次转机。”孙玲玲回忆说。将刚刚一岁的儿子托付给婆婆后,孙玲玲毅然决然选择和丈夫出门做生意,先从摆地摊开始。

2010年,公公的一场重病像晴天霹雳一样砸在孙玲玲夫妻头上。18万元手术费和昂贵的后期化疗费用让他们一筹莫展。东拼西凑给公公做完手术后,孙玲玲意识到,必须要想办法寻找新出路,扭转家里的困窘局面。

她曾经是家庭主妇,后来成为一名创业小摊主,做出了火遍环县的“猪血荞面煎饼”招牌。现在,她是一名电商达人,坐拥十几万粉丝……她就是环县创业达人孙玲玲,也是环县人众所周知的“荞面西施”。

刘静说,作为“新农人”,希望自己能带动更多乡亲在乡村振兴路上,通过水果番茄种植产业增收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虽然这条路很长,而且现在还在探索,但是,走下去,就是对的。

今年是他们第一次大规模种植,也是第一次尝试对外开放采摘,第一季番茄已于7月初结束且全部售完,现在刘静团队已开始了下一季的番茄种植。这一季将在上一季的基础上,将智能种植、远程监测、可视化气象、水土传感器和地理信息等多个技术进行提档升级,实现生产过程全面的智能化,并且新增了黑色番茄,种植的番茄品种也由9种增加到了10种。

此外,在种植番茄的过程中,摒弃了人工授粉的传统方法,改为熊蜂授粉,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番茄口感也更浓郁上海摆摊的小生意好做吗,还不需要人工涂抹激素促进坐果。“这还要感谢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给我们送来的十箱熊蜂。”刘静说。

“土壤成分、酸碱度跟病虫害有一定的关系。”刘静说,他们在种植过程中一般通过增施有机肥,调整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对病虫害进行预防,避免施用农药。在不同的生育期,需要追肥时,他们严格执行“一控、二促、三喷、四忌”的施肥方案。

“要种就种最好的!当然,越是优质的品种,越需要‘娇生惯养’。”刘静说。为了给番茄生长提供一个松软、健康的土壤环境,农场使用了大量有机肥,并且深耕土壤,让有机肥和土壤充分均匀混合。在此基础上,对土壤成分、酸碱度等指标进行检测。

面对别人的惊讶和赞许,刘静每次都说“因为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在自己爱人土生土长的地方创业,而且还是做农业,能帮助到身边的很多人,自然也能和他们更亲近。

很多从事农业的女性往往都是和老公夫妻搭档,所以很多来访的客户第一次见到她都会问:“你老公呢?”,她每次都无奈笑答:“我老公没跟我一起做,他有自己的事业,我们各做各的。”问这个问题的往往都是男人,他们很佩服,一个女流之辈,竟然这么能吃苦,带着这么一群人做这么多的事情……

50亩的大棚就是刘静团队所有的产业,团队里大都是本村的村民,平均年龄45岁。60、70后中年人负责采摘、打枝、疏果、施肥,80、90后年轻人负责棚区外,分拣,送货,销售,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2005年19岁的刘静来武汉上学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2009年23岁的她毕业后曾从事过5年的珠宝玉器家居风水相关工作,结婚后刘静的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家庭,直到2022年她迎来了新事业的开端。36岁的她由于家人工作的调动一起回到了乌龙泉建设村,回到村里的刘静闲不住,打听到村里有现成的大棚,又想到自己有个朋友正好在研究智慧农场,几个年轻人一拍即合,包下村里的大棚说干就干。

来自湖北枣阳的刘静是一个江夏媳妇,一个典型的“新农人”创业者,是宝妈,也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在乌龙泉街建设村任中八湾做小生意用什么银行卡最好,带领着一群人,从事水果番茄种植。

一袭休闲打扮,一脸笑容,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既文静又干练。在位于江夏区乌龙泉街建设村的任中捌智慧农场,当记者见到负责人刘静时,她正在农场里忙碌着,“从事番茄种植,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刘静笑着说。

专题: 美容店加盟   互联网创业合作   创业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