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学创业计划书

1 去试试创业网

如果社区医院无法处理,将由平台开通绿色通道,直接挂号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患者到大医院就诊,在就诊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APP查看检查检验报告、缴纳处方费用、预约住院等,方便快捷;在治疗过程中,会全程记录,形成有效的就诊记录,并给出合理的病后康复计划。

如果需要到医院就诊,首先会通过平台智能分配到就近的社区医院进行初诊,以此达成国家分级诊疗的政策要求。经过社区现场初诊,如果可以处理,直接在社区医院处理完毕并形成康复计划。

一旦感觉到身体状态异常,可以立即通过APP全科医生,由医生专业判断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如果无需到医院就诊,则会提供一些日常身体保健计划,以获得老百姓的认可,签约成为家庭医生。

互联网医学创业计划书

互联网+医疗项目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让老百姓方便快捷的使用智能手机在网络上签约社区家庭医生、预约挂号、查看检查检验报告、完成门诊缴费、绿色通道转诊到上级医院、预约住院床位、购买护理护工服务、远程复诊、接受在线康复指导等;可以有效的形成医疗大数据,按国家标准形成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响应国家的医疗信息化整体规划;可以帮助卫生管理部门更好的监管医疗资源使用,平衡医疗资源流向,形成及时有效的统计数据;可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更快捷更全面的医疗服务,获得更多老百姓的认可。

分级诊疗从2015年推广至今,效果并不显著,存在着基层机构首诊率低、转诊不畅、患者知晓率较低、医生知晓率及转诊 意识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推广分级诊疗,以社区为中心的智慧社区医疗将会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及方向,通过互联网+医 疗,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 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互联网+医疗将作为其中重要的黏合剂,凭借互联网技术支持及医疗信息支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在辅助疫情研判、 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起到了很好地支撑作用,在强化数据采集 分析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方面为抗疫作出巨大贡献,充分发挥了医疗信息化、在线诊疗及医药电商的积极作用。 在各互联网+医疗企业通力合作下,优质医疗资源得以触及三四线城市及边远农村地带,在为用户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有 效缓解了各地区用户的焦虑心态。可以说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凸显,并促使用户尝试改变之前纯 线下医疗消费方式,在疫情尚处警戒状态的今天,艾瑞认为短期内互联网+医疗仍将保持良好势头并大有可为。

据希捷(Seagate)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生物医学类大数据已成为各种大数据中增速最快的大数据类型,贯穿从基础研 究、药物研发、临床医疗到健康管理的所有环节。就目前而言,对海量数据进行标准化收集与共享以及数据技术处理当中 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怎样“沙里淘金”,怎样制定标准化规范,如何提升算法算力等。但数据应用的背后是新型医疗 卫生资源模式的有效融合以及融合之后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管理和互联网服务等方式,便捷高效地实现掌控患者信息和为患 者提供服务的目的。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的资源经过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中的资源,并且能够克服传统资源空间 远,时间长等劣势。

医联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知名的慢病管理平台。自2018年以来一直深耕于互联网慢病管理领域,目前平台拥有实名认 证医生80万+,签约医生5万+,累计服务患者550万+,患者满意度高达96%。目前公司的业务以慢病管理为核心,主要 针对的慢性病以需要长期药物维持及健康管理的肝病、糖尿病、肿瘤、HIV等为代表。公司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运用AI技 术,通过健康管理降低患者医疗成本,方便患者对新药的触达;赋能医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近况,支持医生对患 者进行有效院外管理;提高社会效率,通过在成都率先打通医保在线支付,并与商业医疗险公司合作推进社会大健康发 展。

微医集团全国知名的智能化数字健康平台。核心业务覆盖医疗、医药、医检、健保等领域,覆盖“互联网+医疗健康”全 产业链。公司以微医云为底层支撑,借助长期数据积累及场景连接,建立起包括微医疗、微医药、微医险三大业务线。公 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微医拥有12家实体医疗机构和22家互联网医院,连接了全国7200多家医院,24万余名医生 和超过2亿用户。其中重点医院3200家,数量超过其他平台一大截。公司在医疗信息化强大的实力让微医具备了联合各层 级大、小医院组成医联体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分配医疗资源。

药+保+健可说是布局完整,致力于做大健康领域全产业链路的创新者。目前主要业务包括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医药自营 业务、医疗服务业务以及消费医疗业务。就现有业务而言,医药电商(平台+自营)营收占比超过总营收的95%,且增长 率相比去年分别增长了69.6%(平台)、92.4%(自营)。得益于2019年底医药政策进一步放宽,公司医药电商业务发展 潜力巨大,未来进一步的成长空间可期。

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医疗健康生态平台。公司背靠平安集团,成立四年即上市,作为中国在线医疗行 业的领军者,公司持续加码医疗科技赋能及自有医疗团队的建设,同时不断拓宽在线医疗服务业务的变现路径。目前的四 大主要业务包括在线医疗、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场及健康管理与互动。同时平安好医生配合平安集团,在进一步完善智慧 城市等2B业务外,更推出私家医生等服务拓展2C渠道。此外,公司还在拓展业务半径,建立互联网医院,探索医保支付 的道路。根据艾瑞 iUserTracker & mUserTracker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独立设备数比例在2/3左右,总使用次数 占比超过八成。

对于互联网慢病管理来说,虽然多维度数据收集和积累是慢病管理服务的核心基础,但单纯的数据并不能帮助患者达到缓 解甚至控制病情的目的。因而如何在数据基础上进行慢病管理的设计才是互联网慢病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2019年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发布的慢病管理方案规范来看,仅仅做到临床疾病指标(如血压、血糖等)给出临床及生活中的建议并 不能满足管理需要。管理方案需要全方面考虑患者病史、心理、行为危险因素等多重因素,再结合环境,才能为患者制定 多维度的有效的具体方案。

比,电商平台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品类全、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方面,因而要让更多潜在用户选择医药电商平台,最重要的 就是医药电商平台不断打击线上假药或过期药,确保提供给用户的是正品药且具有长有效期。

式,然而存在以下问题:1)问诊甚至无法做到确诊,并未涉及医疗服务核心,用户付费意愿低;2)用户需求频次低; 3)用户黏性相对较差,行业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强。

目前,在线问诊获取收入的方式包括基本医保、个人用户、企业及商保,并由此引申出广告模式、商保模式、用户增值模 式及数据服务模式四种在线问诊的商业模式。以目前在线问诊体量最大的平安好医生为例,根据2019年财报显示,在线医 疗营收为8.6亿元,同比增长了108.9%,然而营收仅占当年总营收不足1/6。虽然用户增值模式作为行业普遍的商业模

目前由于法规限制及医疗发展现状,单凭问诊手段、目前已有的远程医疗指标监测无法全面了解一个用户全面的健康信息 并作出准确诊断。尤其是除问诊外的视、触、叩、听基本完全无法做到。而从前文所述也可看到目前互联网医疗对医疗整 体环节的渗透还并不充足,因此现阶段线上医疗活动对线上线下结合形成的医疗闭环更加依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可能 是目前改善用户就诊体验的较为可行的模式。

中国医师资源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不小差距。根据公开资料可见,我国2018年每万人拥有医师资源(执业医师)相 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13年仍具有一定差距,说明医师资源缺口仍较为明显。前文已述医师资源同样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等 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分配问题,在线问诊能从多维度提高医疗资源匹配:1)解决只需要问诊+开药方式就能达到 治疗效果的非首诊患者;2)对需要深度医疗的患者进行甄别,并有计划地推荐入二级或三级综合医院;3)增加信息对称 度,帮助患者不要盲目使用甚至浪费医疗资源。

用户疫情期间与平常线上医疗消费相比,原本不受重视的家庭健康指标监测跃升至疫情期间第三 受青睐的互联网+医疗功能;运动健康咨询功能也提高了一位的优先级;预约挂号疫情期间比率明显低于日常。这些都反 映了疫情期间为了避免前往人密集的小区域,如医院、健身房等,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互联网+医疗的线上医疗咨询模式 或消费模式。2020年的疫情像一只无形的手,正在强制更多用户接触并适应线上的医疗消费惯。

户对传统医疗的不满主要来源于工作日没时间就医,取药、住院、检查排队时间过长。对优质 医疗资源的需求(专家门诊)、缺乏详细的就医指导及对就医细则的不清楚这三项问题,则都排在对浪费时间不满这一问 题之后。本身大型三甲综合医院数目仅占全国医院数目的4.5%,在中国目前国情下,患者对三甲以外医院信任感较低,因 而蜂拥至三甲医院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度不平衡,以及患者自身从诊疗到取药的各个环节等待时间的延长。因而节省时间, 提高诊疗效率是用户从线下医疗消费转至线上医疗消费的最大动力。

调研显示,有的用户使用互联网+医疗产品原因是希望能尝试先进的新技术新产品,即互联网+医疗企业完 全可以依靠科技感、创新感的产品设计吸引到大批新用户,但用户最关心的内容还是希望产品能产生对自己生活、健康带 来直接影响的内容,例如指导生活惯的改善,降低可能的疾病带来的风险,及时了解自己或家人健康状态等。综合来 看,吸引新用户可以依靠创新科技设计,但只有能够很好做到对用户生活起到健康指导作用的互联网+医疗产品才能更好 增加用户黏性。

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用户都对目前互联网+医疗产品持正面态度,而几乎所有用户都愿意在未来尝试购买互 联网+医疗产品。在细分满意度调查之中,大部分用户都认为互联网+医疗产品检测维度多样(95.2%),结果较为准确 (95.3%),其结果可对用户生活健康甚至医疗起到指导性作用(96.9%),其结果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从监测数据来看,用户中青少年占比超过一半。其中原因:1)青少年更熟悉互联网,更乐于试用新的医疗信息获取渠道 及医疗消费方式;2)90、00后们更注重健身、美容、睡眠等医疗相关领域,如使用keep的用户超过6成都为30岁以下青 少年。用户学历统计中,表面上高中及以下占比近乎八成,但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人群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过九 成,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5%,然而使用互联网+医疗产品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超过10%,因此相较而言,反而 是学历越高者相对来说更乐意体验使用互联网+医疗类产品。

超过95%的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产品基本持满意态度,并有超过80%的用户表示对未来使 用或购买互联网+医疗产品非常感兴趣。对于互联网+医疗的适用场景,超过1/3的用户都认为互联网+ 医疗来处理小病、慢性病或病后监测及康复更适合,而不适合一些重疾病。疫情期间,用户的消费 惯有明显改变,对互联网+医疗产品依赖更多,一直被困家中的用户对运动康复、饮食搭配、家庭监测等的需求都有了明显增加。

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我国互联网+医疗已走过以PC互联网为主的1.0时代,以移动互联 网为主的2.0时代,目前处于2.0至3.0阶段的过渡时期,即将走向以互联网医院为转型方向的3.0阶段。最终3.0阶段将会实 现全面的互联网医院,囊括在线问诊、诊断、远程治疗、处方开具、送药到家等服务内容。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已 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 与者,形成了以互联网健康险以及在线医疗为主的产业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医疗已涉及诊前、诊中、诊后多个环节。201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至少已在挂号、检查、 开药、缴费、异地就医报销、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临床决策等多个方面为医疗健康普惠更多人起到了推进作用。但目 前服务种类过多,这些服务是否全应纳入互联网+医疗的范畴仍有待时间考验。

就医疗行为而言,狭义仅指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师、药师、护师进行的诊疗活动,而广义来说,医疗行为可以泛指一切以疾 病防治为目的行为。在本次研究中,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将互联网+医疗定义为广义的医疗行为,即指借助互联网平台进 行的一切医疗行为,行为主体包括互联网公司、医院、保险公司、医生、患者、其他有医疗健康管理需求的用户等,目的 是通过结合互联网达到精确匹配患者群体及获取其准确全面的健康信息,增强卫生服务和信息透明化,达到精准医疗的效 果。

价值医疗的模式源于美国,是指基于患者健康结果来收费。同时价值医疗中的“价值”是指健康结果的测量和医疗花费的 支出,提倡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我国,还应该考量价值医疗的“价值”是谁的诉求,政府、医保部门、卫 生健康部门、企业、患者的总体目标相同,但各自核心的追求并不完全相同。价值医疗要更好地实施则必须借助于互联网 的力量,实现医疗与互联网的融合。如通过AI检测,医疗大数据更好评估病情,通过临床辅助决策更好制定治疗方案等。

作为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重头戏,分级诊疗指的是我国的各级医疗机构依据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难易程度对各类疾病 进行分级,并承担不同级别疾病的治疗。在分级治疗的制度之下,常见病多在一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慢性病往往在二级 医疗机构中进行诊治,而疑难病或者是危重病则在三级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基于此,实现分级诊疗必须正视并解 决两大困局:一方面是灵活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调配医疗资源,让医生能够在社区和医院间流动,进一步实现医生资源的 合理分布;另一方面是合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患者的分流就诊,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全球卫生领域每年花费7.1万亿美元,其中20%~40%被浪费在一些性价比并非最佳或不 必要的技术手段或策略,也就是投入和产出比并非最优的方式上。我国由于“以药养医”、医疗理念相对滞后、医患之间 不信任等问题,使得过度医疗长期存在。如2017年医学顶级期刊《Lancet》点名中国存在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率过高的 问题。因此,如何更优利用医疗资源,避免过度医疗,对我国而言将更有实践意义。

根据201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开资料显示,东部医疗机构中医院总数量及三甲医院数量明显多于中部、西部;东部卫生技 术人员总数及执业医师数量更是相对中部、西部有绝对优势。从比例来看,东部医疗机构的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是要优于中 部、西部地区。总体而言,东部总医疗资源及优质医疗资源具有显著优势。就地区而言,城乡差异同样不可小觑,优质医 疗资源基本集中于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乡村基础医疗资源则形同虚设,难以满足广大乡村群众卫生医疗需

2019年,在线医疗市场规模271.7亿元,同比增速42.6%。其中,互联网健康险市场规 模约117.6亿元,占比近47.7%,自2018年起已超过之前一直占比最高的医药电商市场规模。

在国内,院士可以凭借头衔获得大量的科研资源,但是在国外,有些院士根本争取不到科研经费。“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是一个好办法,科研经费应该公平竞争,视科研项目的分量和水平而定,而不是凭借资历和头衔去争夺。”王斌评论

“国家怎么知道你在干什么?说到底,包括很多部委的科研项目审批委员会都并不专业,他们对项目承担者所做的项目也只是大致了解。”王斌说。

说起国内的科研经费审批,一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王斌 (化名)博士很感慨。他称,“973”这样的项目在科研上都是大项目,一般至少几百万元,很多经费一两千万元,但是每年就是装样子开一个会,经费怎么花了并不追究。

国内科研体制的缺陷一直受到科技界人士的诟病。2012年9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联名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矛头正是指向国内弊端重重的科研体制。

据一位科技部人士透露,此次改革,也导致科技部内设机构作出调整。查阅科技部网站发现,原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和计划发展司两个司取消,代之以重大专项办公室和创新发展司,以顺应文件精神。

有行业人士称,2014年10月,由科技部和财政部制定的《方案》上报国家待批。2014年12月,该方案获得审批通过。

《方案》为整合划出时间表,规定到2017年全面按照规定整合的五类科研计划(专项、基金)运行,不再保留优化整合之前的科技计划经费渠道。

根据此次《方案》确定的精神,“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以及发改委 、工信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农业部 、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都将整合归并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从1986年3月开始实施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科技界被简称为“863”计划。在过去近30年中,“863”计划曾被视为国家科技攻关的代名词,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与此相同的还有1997年3月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按照此次《方案》,众多中央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将整合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类。

长期以来,国家的科技计划分属多个部门管理,不少部门都有自己的科研计划和经费投入,很多科研项目交叉,审批也不透明,不仅带来国家科研经费使用上的“灰色地带”,也造成了浪费。

这也意味着,存续近30年的“863”计划、存续近20年的“973”计划等将在2017年被整合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来的名字将不复存在。

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根据《方案》的内容,国家将打破在科技项目投入上“九龙治水”、碎片化的混乱局面,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用三年的时间,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整合为五类。

一直以来,中国科研经费的使用因“灰色地带”和效率低下而受到专业人士的诟病。近日,的一纸文件开始对该领域的混乱情况“动刀”。

专题: 创业项目   卤菜加盟   醋膜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