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千层底布鞋厂创业

0 去试试创业网

“这段时间订单供不应求,员工都是满负荷生产,基本上天天出货。”马俊玲说,如今公司在千层底布鞋传统制作技艺中融入现代制鞋工艺及地方文化,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有九针圪塔、波浪线条、龙凤呈祥等层厚结实的鞋底,还有牛仔、网花、绣花等五彩缤纷的颜色,分为男鞋、女鞋、童鞋等10余种款式,传统布鞋与时尚消费相适应,焕发了新光彩。公司的手工制鞋技艺也在2012年和2014年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对这门老手艺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接下来,我会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线上直播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 马俊玲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制作千层底布鞋的队伍当中,把做布鞋的手工艺传承下去。

和闫春菊一样,夏县的很多人都通过手工缝制“千层底”布鞋的“针功夫”,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我们会定期进行培训,农村留守妇女足不出户在家就能工作,每年吸纳400多人居家工作,30多名周边村庄的妇女进厂工作,每个人的平均每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山西永杰民间布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马俊玲介绍。手工“千层底”布鞋需要慢工细活,要经过剪底样、填底、纳底、裁鞋帮等10多道工序,特别是纳鞋底,更是考验“针功夫”,从正面扎眼,顶针推着扎进20多层的棉布中,针头露出,再用手钳拽出来拉紧,一双鞋底最快也得3天左右完成。虽然耗时耗力,但鞋子耐穿、透气、养脚、舒适,很受欢迎。

“我已经在厂子里做布鞋10年了,主要是做鞋帮和鞋底缝合成型,一个月收入3000多块钱有家庭做什么小生意好赚钱,待遇好还离家近,父母也照顾了、地里庄稼也干了,啥都不耽误。”今年49岁的闫春菊是石桥庄附近村民,从小做的一手好针线活,自从2013年山西永杰民间布鞋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她就一直在工厂上班。

农村千层底布鞋厂创业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李倩倩报道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对于很多“60后”“70后”“80后”来说,一针一线缝出的千层底布鞋,是珍藏在旧时光里的专属记忆。在运城市夏县裴介镇石桥庄村,这份记忆不但有了载体,还在不断传承中。4月中旬,在石桥庄村一个千层底手工布鞋的生产车间,伴随着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纳鞋底、缝制鞋帮、缝合鞋帮鞋底……工作人员正在加紧赶制布鞋订单,完成以后即刻发往太原客户手中。

据计,店集乡仙脚丫手工坊日生产各类手工布鞋1000多双,带动了附近10多个村300多位农村妇女参与给料加工,年人均收入18000元左右,让农村妇女找到了直接就业路,不出家门能挣钱。2014年,吴素平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被列入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吴素平被评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小布鞋”迎来“大市场”。2010年7月,吴素平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虞城县仙脚丫手工坊,注册了“仙脚丫”商标,生产儿童手工布鞋。结合生产程序繁杂的实际,厂里把裹鞋边、纳鞋底等手工活分散到周边农村妇女从事代加工活,固定有10多名员工从事前期裁样等和绱鞋等成品包装工作,周边村在家的老婆婆、小媳妇在农闲的时候都能随时接活干,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双布鞋都要经过认真选材料、绘样式、裁底样、抹袼褙、裹鞋边、纳鞋底、锤铺底、加胶底、画鞋帮、绱鞋、填鞋楦、检验包装等1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耐心和专业水准,将这一品牌做成母婴渠道比较认可的产品,生产出各式各样适合春夏秋冬穿着的儿童布鞋。产品上市后受到消费者青睐,主要通过天猫网上销往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北、河南、湖北等地。

谈起创业历程,吴素平喜笑颜开。2009年,毕业于吉首大学的吴素平外出务工从事母婴行业产品的销售。后来,吴素平有了孩子,新生命的诞生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奶奶魏秀莲为自家孙子制作了一双小布鞋,吴素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有了制作“千层底”婴幼儿布鞋的想法。吴素平学着奶奶制作小布鞋的方法,也尝试着做了一批婴幼儿小布鞋,到集市上卖,很快达到供不应求。

中原新闻网商丘讯(李联合 宋孝春)“呆萌可爱的虎头鞋,柔软舒服的“千层底”手工鞋,深受大家喜爱,没想到这么快成了亲人们称赞的“网红鞋,小布鞋迎来了大市场……”仙脚丫手工坊经理吴素平说。8月25日,秋色渐浓,空气中传递着微微的凉意。走进虞城县店集乡“仙脚丫”手工坊内,依然是暖意融融。缝纫电机“哒哒声”不停地在轰鸣,车间内10多名职工在有序的制作着成鞋的每个流程。吴素平穿行在工人劳动的中间,时而向工人们手把手地制样品、作技术指导。

“公司还要为手工布鞋融入更多的新元素,通过组织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制作,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得到传承,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说起手工布鞋的未来发展,马俊玲如是说。

另一方面,公司把夏县泗交镇、祁家河乡常年住在山里的老艺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千层底的纳制上进一步创新,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绣花艺术、吉祥文化、民俗信仰等,让千层底布鞋成为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从而吸引更多的喜欢手工艺品的消费者。

“不论大家买不买,我都要让大家知道,传统手工布鞋依然有人在做,大家需要的时候能找到我们,就可以了。”马俊玲说,几年下来,直播带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成为公司手工布鞋的主要销售渠道。

“布鞋舒适透气,非常养脚,尤其是手工布鞋,从原材料到工艺,都符合当下人们追求绿色环保、时尚保健的生活理念。”马俊玲认为,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穿布鞋,传统手工技艺迎来了发展的好时代。

据了解,制作手工布鞋需要经过打袼褙、剪裁底样、沿边、纳制千层底、砸底、剪裁鞋帮、缝制鞋帮、缝制鞋垫、绷鞋这9道工序,一双鞋从原材料到成品往往需要一周时间。在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生产效率无疑不符合市场普遍规律。但作为非遗传承人,马俊玲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这项技艺保存并发展下去。

手工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一项既有实用功能,又有丰富文化艺术价值的民间特色传统技艺。直到今天,手工布鞋依然被很多人追捧。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从事手工布鞋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会纳鞋底的年轻人就更少了。

眼下正是布鞋生产旺季,马俊玲除了协调原材料、发货等,她和丈夫还新建了一处6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附近村的妇女们纷纷来“找活”,公司组织大家统一进行了缝纫技能培训。“这几年市场行情好,我们考虑进一步扩大规模,让咱们农村妇女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马俊玲说。

今年60岁的刘桂叶负责布鞋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绷鞋,把生产出的布鞋用鞋撑子定型,1个多小时后再把鞋撑子拿出来,看似简单重复的活儿干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不能用蛮劲,硬塞的话没一会手就疼了。”刘桂叶说,这份工作自己干了13年,干顺手了也很轻松,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生活过得很充实。“每个月2000多块钱,够自己日常开销了。”她说。

另一边的机器布鞋生产车间里,七八名妇女马不停蹄地踩着缝纫机,每人各负责一个生产流程,剪裁好的鞋帮送进去,从流水线出来就是成品的布鞋,因为都是熟练工,效率也高,一天下能来生产500多双布鞋。马俊玲告诉记者,这些工人家都在附近村里,有的从公司成立起就跟着她做鞋,能吃苦,而且干活快,有啥活交代给他们做,自己也很放心。

4月19日,在夏县永杰民间布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名妇女正忙着用棉布打袼褙,一层一层用浆水粘起来,这是千层底布鞋的基础,打好的袼褙晾晒后再进行剪裁底样、沿边后,才能进行手工纳制。周边村一些会纳鞋底的手艺人也定期过来拿材料,利用闲暇时间做点活,一双千层底能提成16元农村自主创业的电视剧,尤其是冬天农闲时,很多干活麻利的妇女每个月能纳60多双。

充分考虑后,马俊玲决定采取手工布鞋和机器布鞋相结合的生产策略,机器布鞋除了千层底不是纯手工纳制外,工艺完全相同,但因为生产效率高,价格也相对低一些。2016年,石桥庄布鞋销量比2013年翻了一番。从那之后,布鞋订单越来越多,生产供不应求,公司常年固定在厂有30余名工人,并吸引了周边近400名农村妇女利用空闲时间居家纳制千层底,既实现了经济效益,又解决了就业。

马俊玲的坚持逐渐有了收获。2014年,石桥庄手工制鞋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靠着这一张“名片”和产品过硬的质量,石桥庄布鞋逐渐打开销路,周边县(市)的一些顾客甚至找上门来买布鞋。

然而当时的市场行情并不尽如人意,创业初期的艰难并没有因为创业者的一腔热血而改变,生产的产品卖出不去,经常压库存,资金周转成了问题。尽管如此,马俊玲依然没有放弃,她始终认为,优秀的传统技艺一定会被市场认可。她和丈夫在周边市场挨家挨户咨询,一方面了解市场上受欢迎的布鞋工艺,扬长避短,让布鞋更美观、更舒适,另一方面推销自己生产的手工布鞋。

2010年开始,因为对传统工艺的喜欢和热爱,马俊玲和庞永杰从父辈手里接过手工布鞋小作坊,成立了公司,在几代手工布鞋家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注册了“石桥庄”商标,组织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规模化生产传统手工布鞋,并形成了多个品系的产品格局。

“这几年销量一年比一年好,大家越来越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加上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马俊玲坦言,相比创业初期的艰难,现在的成绩真是不敢想。

“忙得像陀螺,产品供不应求,第一天做好,第二天就发走,根本没有存货。”马俊玲告诉记者,除了手工布鞋外,公司生产的机器布鞋也迎来了销售旺季,每月销量超过2万双无人售货机加盟费多少,产品主要发往运城和太原、郑州、西安等周边省市。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那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曾几何时,千层底布鞋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能做、孩子们都会穿的鞋,而如今,对很多“60后”“70后”“80后”的人来说,它却只停留在了回忆中。

专题: 德克士加盟费   干洗连锁加盟   电动车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