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创业案例分享

1 去试试创业网

“再过几天,村里的耙耙柑就成熟了,到时候我还是会继续在网上帮大家销售。”张富熔自信满满地说,有了一千亿件的幸运加持,对这条路更有信心了。在她看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寄递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只要自己足够勤奋努力,一定能够在农村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伴随着快递服务网络的全面构建,眉山的柑橘销售渠道也不断增多,2020年,全市整体柑橘产值也达到115亿元,并让全市100多万柑橘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增收超过了一万元。

眉山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支持全市晚熟柑橘产业发展,帮助地方农产品拓宽销路,近年来,邮政部门在当地积极开展了快递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当地实现了快递进村渠道通达的全覆盖,基本实现快递服务到村,并建成邮快合作网点294个,快快合作等其他合作网点216个,今年1至10月份,眉山全市快递业务量完成9338.84万件,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36.38%。

农业农村创业案例分享

近年来,眉山市立足独有资源禀赋,以培育“味在眉山”千亿产业为抓手,奋力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先行市,特别是依托四川盆地独特气候和良好生态,眉山确定了“不与两湖抢早、不与赣南争中”的柑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晚熟柑橘产业。

事实上,在享受晚熟柑橘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美誉的眉山,像张富熔这样的返乡创业者还有不少,依托互联网和完善的乡村快递服务,他们在解决了自家柑橘销售难题的同时,更带动了乡村现代农业的崛起和勃兴。

在张富熔看来,快递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之中通给了村里的快递站优惠的价格政策,发货成本比镇上更便宜,为她的网销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一个月的收入比在城里上班高多了。”和许多一心想往大城市发展的农村青年相反,张富熔觉得自己更适合农村,“我不适合职场压抑的氛围,只想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正是这份看起来有点“任性”的想法,促使她选择回村网销创业,碰巧抓住了快递进村的大好机遇,创业不久便取得了小小的成绩。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客户们对她家的爱媛柑橘赞不绝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便将自家3亩地的3000多斤爱媛柑橘销售一空。亲戚邻里听说后,纷纷找上门来请她帮忙,“我就帮着她们卖,价格比卖给批发商翻了一倍多。”

几乎在快递站成立的同一时间,张富熔放弃了城里的工作,选择回到家里创业。“我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外资企业做过数据分析,在成都宽窄巷子开过民宿,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里。”张富熔说,自己家里种的3亩爱媛柑橘今年第一次结果,但父亲告诉她今年的销售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爱媛柑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疫情影响,流通受阻,村里的柑橘大多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批发商。”看到村里有了快递服务站,张富熔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朋友圈、社交群内转发,并开设了个网店,帮着家里销售爱媛柑橘。

以前,村民们寄柑橘都是骑三轮车到10公里以外的镇上,费时费力、十分不便。今年7月份,在眉山市邮政局管理局的支持下,正山口村和中通等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合作,利用村里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公有资产开设了一家快递公共服务站,解决了村民们日常的收、寄快递需求,也为村里盛产的爱媛柑橘、耙耙柑等名优特产出村搭起了桥梁。

张富熔的家就在这里,一栋南北走向的普通农村平房,前面有个小院,种了些自己家吃的蔬菜,养了几十只鸡,房前屋后,是遍地的柑橘树,她便是每天在这里,通过互联网销售家里和村里的爱媛柑橘,然后通过村里的快递站寄往全国各地。

正山口村地处眉山市西北部,距离眉山市区二十多公里,这里平时鲜有外人至,到了秋冬季节才开始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忙着采摘柑橘,要么直接把货卖给外地来的批发商,要么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柑橘是村民们一年到头的主要收入来源。

“感觉真的好荣幸!”12月9日上午,当记者联系到张富熔时,她正在正山口村快递超市寄快递,她告诉记者,能够荣幸成为第1000亿件快件的“锦鲤”,算是对自己回村创业的鼓励,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网销农产品,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决心。

对于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正山口村的返乡创业女孩张富熔而言,2021年12月8日这一天本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在这天上午9时左右,一则简短的消息却让她和她的家乡眉山瞬间爆红网络。

第一张照片就让我很感动。工作带娃两不误,这是很多农村妇女的梦想。

陈翠练的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她想对广大女性朋友说,“我们女人也可以为自己活一回吧!跌倒了不怕,跌倒了再爬起来,只要你勇敢去做,怎么没有成功的一天?”

2018年,陈翠练通过身边做养殖的朋友,知道现有的一些生态农业技术,不但可以节省劳作成本,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口感。陈翠练听了有点不太相信,抱着好奇的心态参加了广东绿芽农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培训。到了2019年,行动力极强的陈翠练已经把生态种植技术用得有模有样。她还建了生态基地和家庭农场,把水肥一体化与养鸡、养鸭、养羊、零排放、种养相结合。现在陈翠练的家庭农场已经初具规模和人气,最多的一次来了12桌客人,现在到她那里吃饭,还需要打电话提前预约。

作为市面上少有的环保概念产品,陈翠练的生态鸡一开始销路并不好。一般饲料鸡三个月就能上市,十块钱一斤。而陈翠练家的鸡一般生长周期则需要八个月,最少要20块钱一斤才不会亏本。就连鸡蛋都比人家的贵,人家卖五毛钱一个,她的都要一块五。她想出了“免费试吃”的方案,让顾客先拿回家吃,好吃再回来买,最多时一天送出去250个鸡蛋。不到一个月,销路就打开了,回头客越来越多。

2003年,陈翠练所在的村子在山上开发了一大块地,可以承包给个人。陈翠练以一年一千块的价格租下了山头,租期30年。买鸡苗和饲料的钱都是借的,陈翠练的决定很冒险,“我要养鸡就要与众不同,就要做环保的,健康的。”别人的鸡喂饲料,她决定不这么干,“我养殖鸡鸭鹅都不喂饲料,全是环保的,喂青草米糠。这样的缺点就是养殖时间比较长,但是品质也比较好。”

第三年,陈玉洁的果园终于有了大的起色,果子甜美清脆,回头客特别多,并且供不应求。“每次一有人夸我的桃子,我就觉得生态农业,是一定要做下去的。今年希望能借助网络,把我的桃子销路再打开一些,卖向全国。”

2016年开始,陈玉洁种下了鹰嘴桃,并且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了生态农业种植方式,为的是想寻找儿时记忆中的水果香。那时候的果子可以从地里摘出来就吃,不但香甜,还不用担心农药残留。

她十分好学,自己不懂的就看书,上网,还去别人的果园里学,而且与绝大多数姐妹们不同的是,陈玉洁是自己找到始兴绿芽,希望学生态种植技术的。

陈玉洁返乡之前,一直和家人定居在广州,直到2015年,才卖掉房子回韶关市始兴县做农业。她拿着一部分卖房子的钱买了乌龟并且承包了六十亩的地。

通过培训与系统化的学,邓丽妃也开始学着对养殖的方式进行改进,不但更加保证了鸡肉的健康与生态,更有效地降低了人力成本。“过去每天都需要清扫鸡粪,一定要固定一个人在这里,家里的活都顾不上。现在用了微生物菌技术,鸡舍也没有臭味了,清理的次数也少了。”

因为自身的家庭状况,24岁的邓丽妃开始了“两头婚”的生活。所谓的“两头婚”,就是男方不说娶媳妇,女方不说嫁闺女。男女婚后在双方家庭轮流居住,两边都照顾,孩子分别随父母姓。为了补贴家用,邓丽妃在山上散养了两千只走地鸡。邓丽妃最初接触到绿芽基金会是在2019年上半年,在那之前她已经完成了从喂鸡饲料到喂粮食的转型。“我们家从2006年开始养鸡,那时候是饲料鸡。肉质不好,鸡还总容易生病,一年到头赔的比赚的多。”有一段时间,家里比较困难,没钱买饲料,她就开始用米糠和谷子来替代。没想到不但成本低了,肉质还跟着提升了。在接触了绿芽后,邓丽妃才开始弄清楚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向生态鸡靠拢。

邓丽妃的父亲在她读初中时出车祸留下了残疾。上有八十多岁的奶奶,下有读小学的妹妹,一夜之间,生活的重担就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我那时候就想,要不别读了,初中毕业就帮家里干活吧。后来因为发洪水,政府有了扶贫的项目,我这才读了中专。”中专毕业后,邓丽妃在外陆陆续续打了七八年工,最后决定回家寻出路。

“他们说我脑子进水了,你一没有文化,二没有技术,拿什么做农业?但我就是不服。”朱定端辞去工作回到家里,村里像她这个年纪的女人,不是偶尔帮忙打打零工,就是忙家里的劳作,但这都不是她想做的。朱定端去隔壁镇看亲戚时偶然参观了用生态种植技术培育蔬果的基地。基地负责人吴秀兰用自己种的水果来招待她,没想到这一吃,就吃出了朱定端的创业之路。“她种的番茄和西瓜都很好吃,我就想,卖东西不就是讲个好吃健康,如果我种的橘子也这么好吃,那肯定会很好卖”。就这样,从未接触过生态种植的朱定端,决定开始学新的技术,种出自己的产品。

通过绿芽基金会的培训,傅彩云第一次接触到了“包装”的概念。她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自己的产品价格低廉,而有些同质量的产品在经过包装后,就显得高大上,价格也跟着有了提升。为了提升自己的产品质感,傅彩云请了专业的设计师为自己的产品设计包材,从桶装到礼盒装一应俱全。完成了商标的注册,傅彩云又把目光转向了电商。“前年我自己摸索开了微店,详情页那些都是我自己弄的,现在还想把淘宝和苏宁易购搞起来,先从广东省开始,慢慢走出去。”

为了尽快把生意带上轨道,傅彩云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的机会,女儿还在哺乳期,她就去参加了绿芽基金会为期五天的培训。有了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傅彩云的干劲就更足了。因为生长在农村,身边都是种蔬菜瓜果的亲戚朋友,制作蔬果面就可以就地取材。“那些下很多农药化肥的我们肯定不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无添加,所以一般是采用自己亲戚朋友种的蔬果,这样知根知底也比较好把握。”

回到家乡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傅彩云的丈夫在家里开了一间小面厂做手工面条。她留意到蔬果销售渠道单一是农民目前的主要困境。带着这个观察,再结合自己前些年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傅彩云想起近些年城市里逐渐兴起的绿色食品风潮。如果在现有基础上把面条改良成绿色环保的营养面,不管大人小孩孕妇都可以吃,不但面条会大有市场,就连农民蔬果滞销的困境也可以得到一丝缓解。

姐妹们有着强大的行动力和对学新知识的渴望,她们勇于尝试,边做边学,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她们互相探访,深度交流,守望相助,逐渐形成了一个活力十足的成长型社群。

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芽基金会)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向乡村妇女及家庭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同时提供资金、搭建学网络,希望帮助她们减轻劳动负担、提高效益,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她们,就是这样一群土生土长的乡村姐妹,从城市回到家乡,“重新开始”,并选择了生态农业创业之路,生态产品比“打农药化肥”的普通农产品成本更高,但她们就是想“种养出让自己的家人都能安心吃的食物”。

十几岁就离家出外打工,从基层工人熬到管理层,白天上班、晚上进修,敬业、勤奋、进取,但最终,她们发现:在异乡,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扎根”,于是都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回乡创业。

13年前刚回青川时,当地蜂蜜售价低、销路窄;而如今,借助网络销售和品牌化营销,当地蜂蜜收购单价水涨船高,很多农户因此获利。“现在我们已和4000多个农户合作销售农产品,我的目标就是,让我们本地的农产品品牌叫得更响!”说着,赵海伶又投入下一场直播策划之中。

“解决了渠道和产品质量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在乡村树品牌。”赵海伶说。如今,在直播带货之外,他们还有了10家实体店,同时入驻了众多商超平台,海伶商贸的蜂蜜、食用菌和木耳等产品广受欢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发展走上正轨的合作社和公司突遇波折。“也就是在那时,直播带货进入我们的视野。”赵海伶说,为了适应直播带货需要,公司又吸引了不少懂直播的年轻人加入进来。通过直播带货,海伶商贸的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

筛选、包装、发物流,和李琼一样,叶文峰也在厂里干了七八年。之前在广州一家公司工作,看到青川的网络销售越来越好,自觉还年轻的他,决定回来闯闯。“回来以后就觉得,家乡不只有青山绿水,还有广阔天地。”叶文峰说。

来到加工厂,伴随食用菌生产线的声声轰鸣,李琼手里忙活个不停。在工厂干了8年多,如今她已在青川县城买了房子。“以前在家里没啥活儿,来了这里,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李琼说,厂里旺季的时候,能有100多名工人,很多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

收购销售山货,单靠农户的生产技术,许多产品质量不达标,需要大量供货的时候也供不上。2013年,赵海伶发起成立恒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合作社统一租地、发放菌种、提供技术,数十户农户入了股,既拿土地租金,又享受股份分红。如今,合作社的示范基地已经有300亩,还建立起加工厂,很多周边村民和妇女都来这儿务工。

“杨大叔,我负责给你卖,你把蜂养好,再把村民都带动起来,成立合作社,让大家都富起来。”赵海伶信心十足。带着团队,装上蜂蜜,推起推车,赵海伶把一罐罐蜂蜜运出大山。而随着农产品收购联络渠道的建立,网店生意越来越好。

“我跟你阿姨一年到头住在山里,本想着日子能过得更好,可现在销路是个问题。”握着赵海伶的手,蜂农杨大叔一个劲吐苦水。养蜂的同时,再专门去卖蜂蜜,很耽误时间。

青川县西阳沟村杨大叔的蜂蜜卖不出去,正在家里干着急。得知消息,赵海伶连忙赶过去。坐车1个多小时,又走了5个多小时的山路,大汗淋漓的赵海伶终于见到山里的杨大叔。

活动板房里,就着微弱灯光,借来一台电脑,赵海伶向平台申请开网店。有了网店,怎样最大限度收集农户的农产品信息?赶到菜市场,一家一家找,要来农户的,赵海伶拿起电话就打。

刚回去时,青川正处在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一年。当时,青川许多道路还没有恢复,群众大多还住在活动板房里。青川多木耳、蜂蜜等特产,受灾害影响,许多村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都急坏了。看到不少人或骑摩托、或乘公交班车捎带山货,赵海伶有了主意:办个网店,帮大伙卖东西!

说话者,正是赵海伶。在四川省青川县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伶姐”是大家的主心骨。2009年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毕业,赵海伶选择返乡创业,围绕电商做起文章,带动青年返乡就业,帮助周边群众致富。

三五人围坐在办公室里,谈笑声此起彼伏。仔细一听,原来是一群年轻人在搞直播策划。聊兴正酣时,一个女声一锤定音:“我们下一场直播,就围绕菌汤包的产品优势来推广!”

谈及未来,薛景霞信心满满:“现在我的目标是,把公司打造成养殖、繁育、屠宰、销售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继续利用公司的产业优势,不断扩大养殖合作户,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在高庙王镇,薛景霞还主动担起农技推广指导员的责任,通过配种前指导、断乳期加强管理、育肥期科学管理的“三部曲”管理方法,带领农户基本实现科学养殖,羔羊成活率逐步提高,养殖户收入也水涨船高。2022年1月,薛景霞因带领村民致富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2016年,养殖场步入稳健发展期,薛景霞开始实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送羊还羔”,免费发放基础母羊,并统一进行饲料、防疫、配种、销售等管理,截至目前,公司已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群众增收脱贫,据测算,每只母羊每年可为农户带来4000—5000元利润。

不花一分钱,村民薛明随就收到了薛景霞的公司送来的3只母羊,在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他使用统一发放的饲料、疫苗等,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培育母羊产下6只羊羔,增收近2万元。

在薛景霞的养殖场,每只黑头羊的耳朵上都有一个小小的耳标。薛景霞介绍:“这个耳标是它们的‘身份证’。耳标能够清晰地记录黑头羊的详细情况,为建立健全数据库、优化改良黑头羊品种奠定基础。”随着羔羊成活率不断提高、数量逐渐增大,薛景霞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养殖专家,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化养殖道路,从200只羊的小型养殖场,发展到现在年出栏5000余只的大型养殖场,每年销售近4000只,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由于当时没招到技术人员,一系列工作都得他亲力亲为。“特别是做育种工作时,我每天零点起床喂一次,凌晨5点喂一次,下午4点再喂一遍。妻子都抱怨有时间喂羊却没时间喂孩子。”薛景霞回忆说。

在县畜牧局的引荐下,薛景霞来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学。他看中了该研究所正在培育的一种新的高繁品种“鲁西黑头羊”,带着被子直接在试验羊场住了下来,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和技术人员们一起配料、喂羊、打扫羊舍、防疫、接生,晚上睡觉之前把所学知识记下来。半年后,他掌握了关键技术。这次,薛景霞没有冒进,他只引进了200只杂交母羊。

然而,尽管做了不少功课,薛景霞还是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由于对饲料配比、卫生防疫等科学知识掌握不精,科学养殖3个多月就能出栏的羊,薛景霞养了7个月才勉强达到出栏标准,成本大大增加。又赶上羊肉价格走低,薛景霞忙活几个月,反而赔了40多万元。

前薛村养羊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大多是养个三五头的糊口营生,没有人做过规模养殖。薛景霞通过银行贷款、向亲友借贷筹了100多万元,建起养殖场,引进1137只小羊,准备育肥后出售。

2014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薛景霞在北京工作两年后,辞职回到了老家阳谷县高庙王镇前薛村,准备发展养羊产业。当时村里人很不解:“名校毕业,回家来养羊,有啥出息?”

凌晨5点,天色微亮,薛景霞就起床来到羊场。他边走边看,仔细打量着每头羊的健康状态。作为山东省阳谷县鸿运牧业有限公司创办人,今年34岁的薛景霞回农村创业已有8个年头,依然坚持着早起看羊的惯。

“我现在拥有多个烘干机、无人植保飞机、脐橙分选机等农业现代化设备,正忙着在年轻村民中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我希望以后有更多年轻人和我一起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孙宏飞说。

靠着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孙宏飞不仅赚到了钱,还荣获中国青年创业奖、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称号。致富不忘回馈社会,每年春节,孙宏飞在村子里为70岁以上的老人办团圆宴,把厨师请到村里,杀猪宰羊,跟老人们一起吃饭。他还邀请当地书法协会的会员给老人们写对联,给困难群众发放爱心物资,向学校捐资助学……近年来,他的公司捐赠物资价值已超过百万元。

“种田要靠体力,更要靠脑力。”近年来,孙宏飞的公司逐渐壮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越来越好,目前有100多名员工,合作社吸纳了189户成员,解决农村留守人员季节用工200多人,每年辐射带动至少1.5万户农民增产增收。

“我家30多亩田流转给了宏飞。”脱贫户黄艳毛因为双手残疾,生活曾一度非常困难,“外面190元一袋的尿素,从宏飞这里买只要120元,我还在宏飞的公司学会了养牛,今年养了20多头”。

不仅如此,孙宏飞发挥种粮大户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从厂家购买农资,村民直接从孙宏飞那里买到价廉物美的农资,又能以低于市场成本价租用农机。这样,村民种粮可以节约1/3左右的成本。

因为集约化经营,孙宏飞拥有大量农业机具。大田托管服务就是替农民种地,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放心务工挣钱,而公司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别人地闲时拿来用,价格就好商量。比如冬闲田,孙宏飞拿来种油菜,每年春季油菜开花都吸引不少游客,大伙受益,自然都高兴。这样,他又开发了1.3万亩油菜田。

孙宏飞接手的土地,在农闲时可以回流。“老表喜欢自己种点花生榨油吃,我就把最好的土地拿给他们种花生。”孙宏飞解释道,“这样不仅能满足老表的需要,还能通过轮作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一举两得。关键这样接手的土地价格自然有优势。”靠着这样互惠互利的模式,他成功流转土地3000多亩。

首先要把土地流转的价格降下来。低价流转老表的土地,但老表并不吃亏,关键在于一个字:“活”。用孙宏飞的话说就是“农企合作,一田两用”。

脑筋灵活的孙宏飞心里盘算:“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搞咱咋搞”这样的老黄历再也不能用了。相比于其他行业,像农业这种传统行业,要振兴,更要想法子、出新招。

“5个人负责1000多亩田,每天有200包肥料要下,每个人每天要背着肥料走2.5万步。脸朝黄土背朝天,吃苦受累不说,关键是成本高、效率低,出路在哪里?”

别看孙宏飞是个90后,他干“农活”却已有8年时间。他从小跟着奶奶在乡下长大,童年记忆就是在田埂上奔跑,在脐橙树下嬉戏。2014年,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孙宏飞辞去了在南昌的稳定工作,回到了乡村。为了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孙宏飞先后6次前往南昌安义县“拜师学艺”,在掌握水稻种植、农机使用等基本技术的同时,他认为收获更多的是思考。

早稻收罢,颗粒归仓。此时的江西省赣州市一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粮食烘干厂里,粮食正源源不断地被送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标语下,是堆成小山的金灿灿的谷子,迎面扑来阵阵稻香。

如今,回归乡村创业、就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这些年轻人脑筋灵活、知识丰富,往往能在乡村建设中开辟新天地,成就新事业,成为乡村振兴中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农人”。

没有资本的操作,啥想法都是白搭,有了资本的注入,有点良心的,农民喝点汤,没有良心的渣都不剩,所以世界不管怎么变,永远有底层,只不过人换了几拔,打铁还需自身硬,人不狠立不稳!

谈及以后,龚乔说,将鞭策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尤其是事关农业、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观察与调研,撰写出高质量的提案,在新的平台上继续为农旅融合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我的目标并不单单是打造好自己的园区,也希望通过园区尽可能地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和他们共同学、共同努力、共同致富。”龚乔深知农民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所以她常向村民学种植技术,力争成为知农时、懂农事的“农业人”,也努力让园区的发展惠及更多群众。过去几年,龚乔一直积极为当地村民创造学与就业机会,她不仅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开设农业大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实操指导,提升村民的技术水平,还为约300名村民提供了在园区务工务农的机会,其中有20余户村民在她的带动下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了好日子。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32岁的龚乔有着丰富的就职经历,在成立张家界鸿天种植家族农场之前,她既从事过景区讲解工作、旅行社文秘工作,也在培训机构当过指导老师,甚至远赴浙江台州打工。谈到过去,龚乔坦然说:“过去的多次就职经历里,我既尝试过挫折和失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让我变得更加坚韧,在创业过程中多了一份信心和勇气。”所以即便在创业之初遭受冷遇、频繁受创,但她从不气馁、从不退缩,坚持不懂就学,不明就问,用心种植水果,坚持不懈地上门推销,最终凭借质量赢得信任,逐渐打开了销路,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龚乔旗下的农场和公司共流转土地近400亩,基本构成了农业+旅游的田园综合体。

红网时刻张家界10月29日讯(永定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解雯惠)作为基层青年创业代表,7年来,她扎根农村,深耕沃土,矢志不渝的探索高标准农业观光园区建设路径,在永定区新桥镇建成了以果蔬种植、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普、艺术研学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实现自己创业梦的同时,她积极履行委员职责,努力帮助当地居民致富,她就是乡村振兴的积极实践者龚乔。

专题: 餐饮加盟   好的创业项目   加盟月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