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农村城镇创业

1 去试试创业网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胡杨、周科学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郑吃合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郑吃合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郑吃合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9农村城镇创业

说干就干。2017年8月,郑吃合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郑吃合没有放弃。2019年,郑吃合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一年后,郑吃合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郑吃合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2015年,郑吃合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18岁之前的郑吃合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郑吃合的切身感受。

至今年9月中旬,生产谷雨烟茶的湖南古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产值已突破700万元。周科学说,公司自有和辐射的茶园有2000多亩,帮助1140名群众增加了收入。

周科学更是从中获得巨大收获。他不仅学到了创业本领,还获得了碧桂园提供的50万债权投资,让曾经的谷雨烟茶项目起死回生,继续落地经营。

那是2019年的3月,周科学参加了碧桂园“青创10万+”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这个研修班是企业专门为平江返乡创业青年开设,致力于提高青年们的创富带贫技能,这帮了很多年轻人的大忙。

2013年,在广州闯荡的周科学回到了家乡平江县,他感兴趣于家乡的文化和手艺,通过一番考察,周科学开发了谷雨烟茶品牌,致力于家乡土特产品的开发。但由于经验不足,他的谷雨烟茶项目一度中断,这让周科学一筹莫展。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里的胡杨成功转身。在她的眼里,家乡到处都是宝,在山里静等着人们去开发。胡杨说,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雇更多人筛选、打包,让乡亲们都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一起富起来。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卖出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胡杨下一步打算扩大商品种类,跳出村庄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实际上,胡杨有自己的打算。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乡推广到外界。为此,胡杨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通过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推介家乡的物产。很多人被她手机拍摄下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胡杨的短视频账号拥有了近百万粉丝。

2019年毕业后,胡杨就回到了家乡。她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相反她更喜欢乡村的纯朴与自然。据了解,在200多户人家的村里,胡杨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胡杨的家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跟东北的很多乡村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胡杨自己的话就是:“去城镇上走一圈,连80后都很少看到,大家读完大学就走了。”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国城镇化已经到了半场,如今县城的发展被推到了国家层面上,点明了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给企业和普通人带来了一波新的财富机会。那在县城,你知道有哪些适合普通人创业的机会吗?

现在不少农民朋友哪怕要负担城里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也不想回村,这种情况现在很普遍,可这并不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好现象,所以国家放开落户限制,一视同仁,农村和城市都一样,想要吸引这部分人返乡进县城。

作为共青团滁州市委聘任的青年讲师团讲师,我积极参加省里的培训学,在安徽农村广播“创富好青年”栏目里,向大家讲述“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绚丽绽放”的故事,鼓励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记者 罗宝 整理)

几年里,我先后当选省市县各级共青团、青年联合会的委员、代表,担任明光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明光市明光街道龙山社区党总支委员、明光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务。我还在花店专门腾出房间,建立明光市团代表联络站,我作为负责人,先后多次组织“团聚青春,缘来是你”青年联谊会,并开展帮助贫困户销售扶贫西瓜等公益活动。

我结合明光市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几个村庄提供设计方案,用各色花卉装扮村庄的角角落落。在施工中,我优先使用本村村民,每人每天100元工钱,从不拖欠。

我发挥人脉广、懂网络的优势,加大销售力度,今年花卉销售额近70万元。同时,我在明光市区开设一间花艺工作室,开展直播培训、花艺课堂活动。2018年,嘉卉家庭农场还被、团省委命名为第二批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园),并获得“首届长三角乡村振兴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奖”。2021年初,嘉卉玫瑰种植基地入驻盛唐花卉产业园。

回乡后,我先在潘村镇的花卉基地学技术,随后创建嘉卉家庭农场,跟人合作搞花卉种植、销售。现在在明光市明西街道梁山村有个25亩的大棚花卉生产基地,主要品种是玫瑰、月季、长寿花、菊花等。

种菜的这几年,遇到技术难题,农业专家一请就到;遇到洪水灾害,政府积极帮助解决困难;市里、县里还把许多荣誉给了我。感受温暖,我希望用行动回报家乡。现在,在基地长期务工的乡亲有20多人,其中5人通过在基地务工成功脱贫。

为了种好菜,我每年都会请农业专家来做技术指导,再加上多看蔬菜种植书籍,如今我也算个“土专家”了。我种植的辣椒、莴笋、包心菜等蔬菜,每年能产出一两千吨,其中的辣椒、茄子、花椰菜等获得了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现在,我们的蔬菜稳定供应枞阳、安庆、铜陵等蔬菜批发市场和多家大型企业食堂,年销售额达到三四百万元,公司还发展成了市、县级龙头企业。

返乡的当年,我们就注册成立了安徽金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的土地有200多亩,建了200个大棚。我和弟弟也进行了分工:我负责种菜,他负责开车送货、卖菜。

2012年,我从合肥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去广州从事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工作忙碌,但工资挺高。2014年,做蔬菜生意的父亲想自己种菜、做成产业,问我们愿不愿回来帮忙。虽然有不舍,但我们很快就决定回来。

今年9月,公司在徽州区循环经济园区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家”,投资4000万元的年产1000吨聚酰亚胺特种工程塑料项目正稳步推进。目前产能300吨的项目一期已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记者 吴江海 整理)

2017年,我们成立黄山金石木塑料科技公司,第二年通过转让30%的股权,融资1500万元,租赁厂房开始试生产。公司今年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获得4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产品有板材、棒材、型材和零部件等四大类数十个品种,强度、韧性和可机械加工性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那两年时间,生活开销全靠妻子,还举债投入40多万元的科研材料和设备。每天起早摸黑至少工作10个小时,有时半夜灵感来了,又一头钻进实验室。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国外一家公司生产的聚酰亚胺棒材,无意中听说这种材料素有“塑料黄金”之称,第一感觉便是震撼。我查阅许多资料,请教了一些业内人士,才知道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芯片制造、半导体产业、汽车船舶制造等领域。而外国又在技术上“卡脖子”,国内同类材料又存在稳定性不足、不能规模化生产等短板。

我是安庆太湖人,2013年从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杭州一家企业上班,工作一年多后辞职来黄山。我本科是在黄山学院读的,妻子又是黄山人,回第二故乡创业,我很幸运!

目前,公司年产值达1.8亿元,拥有年产10万吨全自动生产线、两个10万级现代化无尘车间及“涡阳万亩优质大豆种植培育基地”,先后获得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认证。(记者 武长鹏 整理)

这几年,公司为周边群众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60多个,直接为脱贫户增收40多万元;提供其他工作岗位260多个,为脱贫人口增收近80万元。2017年,公司还配套资金20余万元,修建2.4公里道路,实现了魏庄村的“村村通”。2020年,公司为马店集镇捐赠价值12万元的防疫物资。

老家涡阳的大豆是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品质很好。我返乡创业,就要用好老家的资源,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前几年老家人到珠三角招商引资,我就“搭了顺风车”,回到家乡涡阳县马店集镇大高村,成立了安徽爱家食品有限公司。在政府全力支持下,企业很快步入正轨。

2001年,我从部队退役后到广东省中山市一家酱油厂打工,很快受到老板赏识,收入不断提高。10年后,我收购了当地一家酱油厂开始创业,靠着手艺和人脉,日子过得还不错。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浓。我就有了返乡二次创业的想法,爱人也很支持。

展望未来,“徽菜园”将继续深挖下沉市场,将产品做精做细,同时提供新鲜食材冷链服务,力争到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破亿元。(记者 安耀武 通讯员 余波 整理)

从那以后,我的梅干菜生意越来越好,后来我又相中了芥菜。2013年,我承包了168亩土地,作为优质芥菜种苗的培育基地。之后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将芥菜的种植面积扩展到1000多亩,带动了300多户种植户增收。2014年,我申请注册了“徽菜园”商标。通过冷菜协会、电商、直播带货等渠道扩大产品知名度,如今,芥菜丝远销京津冀、四川、河南等地。

回到家乡后,我承包了20多亩地种植雪菜,制作成梅干菜。但咱们本地人对梅干菜的接受度并不高,更喜欢吃腌制雪菜。这时,当地政府及时找到了我,牵头联系到了正在皖北开拓市场的一家著名连锁小吃品牌,双方很快签订了供销合同。是党和政府帮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

我出生于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2002年,我去浙江余姚打工,进入一家梅干菜厂做销售工作。2008年,在家乡优惠政策吸引下,我决定回乡创业。能为家乡尽力,这是我心底的梦想。

2021年,公司的订单种植面积2400余亩,产品销售额超2100万元。“徽菜园”已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公司,除了主打产品梅干菜、芥菜丝之外,还开发了水晶蒜、牛肉酱等拳头产品。等明年新厂房投入使用,食材制品上市,公司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生活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感恩,不负韶华,勇敢前进!”这是我工作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我时常用这句话鼓舞、激励自己。

返乡创业具有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近年来,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改革逐步深化,激活了沉睡的乡村资源。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出现家庭农场及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为返乡创业打开无限空间。各地出台的政策措施、搭建的创业平台等,为他们创造了施展拳脚的良好环境。一批返乡创业的“领头雁”在乡村舞台施展才华,把致富的门路引进来,把家乡的产品打出去,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

返乡创业助推城乡融合发展。2019年出台的《 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强调要“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一方面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另一方面要“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让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县城,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接着乡村,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联结点。返乡创业,主要指向目标是中小城镇,因此,农民工回流不仅有利于乡村振兴,同样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

返乡创业的“拐点”初现。随着国际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回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总量下降至2亿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尽管这有受疫情影响的因素,但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选择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群体规模增速,始终高于外出农民工群体的增速。相关资料显示,我省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近年来也同样呈常态化回流趋势,返乡创业的“拐点”悄然走来。

中国改革,始于农村。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洗礼,从土地中“松绑”出来的创造力破茧而出,并逐步由农村向城市“突围”。时事迁移,社会嬗变,昔日“孔雀东南飞”,如今“八方凤还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返乡创业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日,淮南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穆台村合发种植合作社农民在大棚里采摘螺丝椒。返乡创业青年刘庆香于去年成立该合作社,流转52亩土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脱贫户20多人增收致富。 记者 李博 通讯员 徐瑞城 摄

疫情开始,我们恐慌,疫情再起,我们迷茫,疫情反复,我们彷徨……当疫情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来临,思考过后,又是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应该尽快结束所处的困境,何去何从,多说无益,果断抉择才能抢占先机!

在都市生活中,我们生活服务可以找58同城、外卖可以用美团或饿了么、找工作有Boss或智联……但是,在广大的乡镇,尤其是乡镇本地服务方面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空白。比如乡村外卖、乡村跑腿代办、乡镇资讯等等。这诸多领域,我们大有可为。事实上,乡镇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城市当中一些企业或平台的下沉。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该工程在全国已经设立了百余个试点县。如今,直播电商、短视频平台等仍处于红利期,特色农产品与直播电商相结合,相信同样可以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近年来围绕城市商圈之外的特色小镇、体验式生态农庄、采摘园等项目如雨后春笋,小编就曾服务过一个乡村文旅的特色小镇项目。该项目主要是以亲子游玩、乡村民俗文化体验、青少年研学为主,项目试运营期间就曾一度占据本地抖音网红打卡热门榜首。当然,旅游类项目的开发、运营需要一定的资本,且建设周期较长。但是,我们围绕乡村旅游这个大主题可以做的项目有很多,比如乡村民宿、乡村主题餐饮(本人就体验过一个以地锅为主的主题餐饮项目)等等。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广大的农村市场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是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一方面是一尘不染的空白市场,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必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

2月22日,《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近些年已经呈现出商业过剩的激烈竞争局面,尤其是电商龙头企业已经在加速布局下沉市场。以社区团购为例,像美团优选、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等早已布局到农村市场,阿里的农村电商之路也在快速推进。

年轻一族选择退出一线城市,带着知识、经验、见解、思考回到家乡,未必尽是坏事。大都市的许多领域已经饱和,倒不如回到三线城市或者县域市场寻找新的机遇。这些人的回流必然会给下沉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农民工回流,并非彻底退出就业岗位,而是由跨省务工转至省内就业,由省内转向本地县域、乡镇就业。大量的农民工回流给县域经济、乡镇经济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农民工就业正经历从发达地区向家乡回流的区域再配置,这一过程因疫情暴发而加速,但并未因疫情稳定而放缓。农民工持续回流不是发达地区就业需求下降所致,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力”和举家城镇化成本高昂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15132万人,比上年减少568万人,下降3.6%,占农民工总量的53%。其中,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2076万人,比上年减少132万人,下降6.0%;在江浙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5179万人,比上年减少212万人,下降3.9%;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4223万人,比上年减少195万人,下降4.4%。《21世纪经济报道》最新报道称,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农民工的回流!

2021,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上,《后疫情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机遇》的专题报告上就阐述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镇化就进入了快车道,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首次突破60%。尽管大都市的生活高房贷、高消费、高节奏,但一直还在当代年轻人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自疫情发生以来,为配合防控工作,许多企事业单位一再停工,这对于生活在都市的外来打拼人员无疑是雪上加霜。

自2020年疫情以来,我国的防疫力度和成绩可谓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叹和尊重。即便如此,一再变异的毒株和输入病例同样还是搅扰的我们不得安宁,两年多的时间,疫情不仅没有消亡,如今上海疫情又再度影响全国。

专题: 加盟网   领姿加盟   烤肉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