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做的小生意赚钱吗

0 去试试创业网

呆萝卜卖的是大家每天都要消耗的食材。它以另类的销售模式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然后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市场。成本低,风险小,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生意路。

呆萝卜这种销售模式,不积压,保证了货品的新鲜。APP上每天推出一款价格极低的特价菜,吸引大家纷纷来这里下单。才几个月,呆萝卜就站稳了脚跟并迅速壮大。

自从小区成立代收点后,英子果断把收件地址改到家门口了。每次去取快递,发现这个代收点生意真的是非常好。进去取快递时,有一种全民网购的错觉。

三线城市做的小生意赚钱吗

英子收快递,只能把地址改到单位。小件还好说,大件快递,再从单位运回来,实在是很不方便,而英子又是每天走路上下班的人,在收件上尤其显得不方便。

这个快递代收点在我们小区成立前,小区的人收快递非常不方便在农村有没有创业贷款的,大多数人因为上班而家里没人。有些就只有先寄存在楼下小商铺,那样,小商铺要收收件人一元保管费。

而在今年,英子的身边出现了两个店铺,它们都以新颖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再通过方便实用性,牢牢栓住一大批消费者。英子也成了这两家店铺的固定消费者。

生意难做,除了经营方式不合大众口味外,不上班想创业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吸引消费者,让客源不流失,就成了做小本生意的核心问题。

连2009年的报纸都还如此整齐的存放着,据李勇和总经理介绍,自1992年以来,国内所有关于烹饪方面的报纸杂志,他都一期不纳地收藏着,这是他做生鲜加工能够做到如此境界的精神支柱!

要知道这样的货架全都是永和超市自己加工制作的,成本可以省去一半以上,而且空间利用绝对是更加合理有效的。有多少社区便利店在为自己用着大卖场式的货架而叫屈呢,那全是好看而不中用的东西?

这是永和超市的生鲜加工中心之一角,虽是近乎“土法“上马,没有那些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那么豪华气派(论性价比还是永和的更胜一筹啊),但是与街边的那些馒头店竞争还是绰绰有余的,这是永和超市的生鲜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的根本支撑点。

一个100平米的社区店,它的熟食品种竟然有如此之多,而且品质之好令人惊讶,而且这些熟食都不是联营商加工的,而是永和超市自己在生鲜加工中心自制的。

就是这样一位并不很强壮的美女大妈,2人合作,一天最多可以卖出125片猪肉,现在已是卖肉的淡季,但是她一天仍然可以卖出15片猪肉,每天猪肉销售在1万元以上,要知道这只是一家100多平米的小店而已,如此高的产出水平,国内有几家社区小超市可以超越?

最近,李勇和正在盘算着为永和超市招聘一名餐饮总监。不少业内人士甚是不解,超市还要搞餐饮?这正是李勇和的未来规划——在定位于“社区厨房”的永和超市里,摆设几张小桌椅,出售快餐和简餐。“顾客们不想做饭的时候,可以来永和超市吃点饭,顺便买袋水果回家。”

比如猪肉,大超市的毛利率一般为16~18个点,而永和超市却把毛利率从以前12个点降到了9个点。“一般的传统便利店有30%的毛利率,但一天销售额仅3000元左右,毛利仅900元。而我们的毛利率只有15%,但每天销售在1万元以上,毛利至少1500元。”

看着永和超市的生鲜和熟食做得如此红火,有其他地区的商人也想照搬。一次,一个黑龙江鹤岗的朋友,向李勇和“取了经”后,自己回去也搞了一个社区小超市,专门做生鲜和熟食。结果半年不到,生意惨淡难以为继。

厨师出身的李勇和,对食品的用料和口感极为考究。面粉要采购市面上价格最高的,成品也必须是当天最新鲜的。如何保证新鲜?比如主食类食品。加工厂每天生产一万个馒头,然后由每位店长根据自己店内的日常销售情况向总部订货,上午下午各送货一次,上午的馒头保证在上午售完,尽量不过中午。

早在2006年,李勇和自己成立了熟食加工厂。每天加工馒头、花卷和烙饼等面点,还有一些卤味和凉拌菜。加工厂的师傅大部分为家庭主妇,因为她们的手艺最符合家常口味。

事实上,永和超市的区域经理、店长甚至店员,都有极大的自主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需要请示李勇和。“只有充分的放权,才能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永和超市不少女员工以前是家庭主妇,而如今在李勇和的信任式管理下,都把超市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使得日常管理赏罚分明、井井有条。

李勇和认为:一来,永和超市定位于社区厨房,女人一日三餐围着厨房转,她们比男人心细,厨房活儿交给她们来做会省心很多。二则,女性店员具有亲和力,比男性店员更容易站在家庭主妇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本身就更适合社区服务。

有意思的是,跟其他超市不同,永和超市的店长和员工,都以女性居多,甚至连负责卖冷鲜肉的大肉工大多都是女性,还被顾客们戏称为“猪肉西施”。其中一位“猪肉西施”,一天最多卖出50头猪肉,日均销售额超过一万元。

在人员管理上,李勇和也力求简单明了,组织架构从上到下依次是核心管理层、区域经理、店长和店员。每个区域经理分管几个店面,并向管理层推荐店长人选。店长层级如果表现突出,随着门店的增加也有晋升区域经理的机会。

有同行不相信,但到几个店里参观后发现,永和的收银小姑娘很厉害,每一种商品价格都对答如流。这位同行不禁感慨:“真正效率高的是人的大脑。”

这些店面布局的标准,都无一例外地复制在了永和超市35家店铺里。而令人吃惊的是,这35家永和超市至今都没使用POS机。李勇和认为,处于成长阶段的永和超市不需要POS机。“因为商品品类本来就少,而且卖的都是柴米油盐。”

最后是关联商品陈列。永和超市的商品陈列跟其他超市不同,看似杂乱无章,但却有内在关联。比如,将食用油放在猪肉货架的上方;将番茄摆放在鸡蛋的旁边;牛奶豆浆陈列在面点货柜上……

其次是充分利用空间。永和超市将最重要的生鲜货架摆在正中间,四周靠墙的一圈货架摆放其他商品。顾客站在店里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超市的每一个角落,单位面积利用效率非常高。此外,生鲜货架都是由永和超市自己设计制作,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陈列台面,下面则用来堆放库存,便于店员们在销售繁忙时及时补货。

首先是品类主次鲜明。大量的生鲜熟食,占总量的70%左右,而其他产品如油盐酱醋、休闲食品和少量的百货等,最多不超过三个货架。永和一个仅60多平方米的店,就囊括了51种蔬菜。要知道,在常规大卖场里也不过80种。

永和超市的一线员工都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蔬菜水果的新鲜度,自行决定如何组合打折出售。比如,每天下午客流少时或临近打烊时,员工们会将滞销的苹果和新鲜的白菜打包出售,还将上架了两三天的桃子和土豆捆绑贩卖……不少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甚至专门在临近打烊的时间,来挑选打折的生鲜产品。

永和超市每天会拿出几个生鲜单品做特价,通常一斤卖1块,永和就卖5毛,而且还是品质非常好的生鲜单品。这极大地吸引了挑剔的家庭主妇,从而带动了其他生鲜单品的销售。“虽然单品毛利率下去了,但促销活动带来了其他生鲜产品的销售,会把毛利率拉上去,最后毛利率一点都不低。”

与此同时,永和超市生鲜区的销售也蒸蒸日上,盈利能力也节节攀升。这不仅因为永和超市经营规模扩大,降低了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李勇和采取了一系列促销手段——

李勇和“做减法”并非盲目削减单品数量。“日常生活消费品太多,而对于永和来说,一次性消耗品才更有价值。”在商品品类的选取上,永和并不注重客单价的高低。只要是耐用品,即使利润再高,永和也不会选择。但像卫生纸、厨房用纸、保鲜膜和牙膏等一次性消费品,即使客单价再低,永和也会优先考虑。

这样一来,顾客买酱油时一目了然,几乎不用考虑就把酱油放进了购物篮。“减少顾客挑选商品的困扰,缩短交易时间,也是一种便利。”

在永和超市里的酱油,最初有6个品牌。李勇和发现,这么多品牌的酱油一是严重占据了店内空间,二是不利于消费者快速做出选择。自从开始“做减法”后,他只选择了海天和真迹两个一线品牌,且只选取消费频次最高的一两种规格,种类上也只有老抽和生抽。

但永和超市并不需要像大超市这样,以齐全的品种,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它所要发挥的功能仅仅是——家庭主妇炒菜时发现盐没了,能马上到楼下买包盐回来继续炒菜;当米饭煮少了不够吃时,能立刻到楼下买几个馒头凑合;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能尽快到楼下买点水果来招待……

以酱油为例,唐山比较畅销的品牌有海天、真迹、佳佳和厨帮等,每个品牌又有十几种口味。在大超市里的酱油,光单品就100多种,足以让消费者们挑花眼。

从2005年7月开第二家店起,创始人李勇和就开始“做减法”。他按面积将门店分为三类,并对应一定数量的单品:A类门店面积200~300平方米,对应1200种单品;B类门店100~200平方米,对应900种单品;C类门店100平方米以下,对应700种单品。

从此,李勇和开始去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各种蔬菜,并买来货架陈列开来,使小店铺看起来琳琅满目。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为了迎合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他不断扩充商品种类,从调味品到卷纸,再到锅碗瓢盆等。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干脆将熟食店改成小超市,起名“永和超市”。

在跟居民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李勇和发现,居民们之所以买熟食,一部分原因是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离小区较远,为了图个方便,他们往往就购买熟食解决一日三餐。于是他开始琢磨:何不把菜市场开进社区?

创业之前,李勇和是一名国营饭店里的厨师。下岗后的2002年,凭借一手好厨艺,他在小区附近开了一家熟食店,吸引了附近很多居民。

永和超市,是唐山的一家连锁便利店,创立10年,现拥有35家门店,总营业面积仅4000平方米,年销售额却高达1.5亿元,毛利近600万元。在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很少有几家便利店的单店日均销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而永和超市日均销售1万元是起步价,有的店甚至超过两万元。它的秘密是什么?

产品、渠道、员工等都是创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风险降到最低,策略执行地彻底,我们终会迎来躺赚的一天。

这10名合伙人一开始是自己亲自上阵谈广告合作,每个镇上至少谈三家广告,广告合作人一般都是饭店或者零售商,在他们的店招上面大做文章。每个村要有一个刷墙广告,给村民一年1000元的广告费,并拉他成为村级代理,卖酒再给提成。

实际上,老李的公司只有8名员工(财务一名、库管一名、司机两名、装卸工四名),但是有10名区/县合伙人。他把本应是员工的个人变成了合作人创业史与农村题材小说区别,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充分调动合伙人的积极性。卖的越多提成越多,他就不会偷懒。

旧瓶回收主要想促进顾客的两次消费,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瓶子值5元钱而愿意再花35元买一瓶40元的酒,这样总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成本沉没效应”,我们不愿看着价值5元的瓶子变得一文不值,所以愿意为此再花一些钱。

拿货奖励则跟其他的代理商大同小异,一次性拿货十件奖励一件白酒,一次性拿货二十件奖励三件白酒等。拿的越多奖励越多,目的就是刺激着商超、餐厅多多拿货。

广告支持,老李也是从厂家申请来的援助,所以自己基本上不用花费多少钱,只不过就是需要花点时间去整理。一个没有广告的公司,很难快速占领市场,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因此,老李主要通过零售店更换酒厂赞助招牌、刷墙广告(农村地区)、拉横幅、广播活动等全方位的广告支持。

新人婚礼上共用酒25瓶自己代理的160元系列酒,老李的成本只有70元,每瓶酒以120元的批发价格卖给酒店,星级酒店标价标价200元/瓶(略高于市场零售价)卖掉。由于本次婚宴用酒不算太多,只有25瓶,所以老李的建议是酒店出600元的合作费用给婚庆公司,老李出600元。

比如说:婚庆公司给酒店带去了20桌婚宴的业务,本来可以得到1000元的酒店“合作费用”。现在老李跟酒店说:“反正你用谁家的酒也是用,不如用我家的这种,而且如果婚宴一次用酒较多的话,我可以帮你解决给婚庆公司的合作费用。”酒店负责人一想也挺有道理工地做什么小生意最赚钱,可以试着合作一下呀。

一般情况下,婚庆公司带新人到指定酒店办婚礼,而酒店给婚庆公司一笔“合作费用”。现在老李加入进来后,需要酒店在新人婚礼上面使用他的白酒,老李可以为酒店分担一部分甚至全部的“合作费用”,婚庆公司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面,再多赚一点。综合下来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我认识一位朋友,人们都叫他老李,做生意很会一招。他身处三线城市,是一家酒厂的总代理,每天主要做的工作就是跟朋友喝茶,了解最新的商业思路与机会。

专题: 童装加盟   加盟代理啤酒   网卡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