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亲戚创业成功案例

0 去试试创业网

铁铜洲境内土质属沙壤土,非常适宜种植蔬菜、棉花等旱地作物。现如今,在余青青、余永斌姐弟俩的带动下,洲上现有钢架大棚蔬菜基地400余亩,已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项目整合了7个村合作社项目发展资金140万元,加上我们自筹的120万元,一共260万元,注册成立了青园心家庭农场,流转了130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余永斌说,按照项目当时的要求,他们每年会给这7家合作社保底分红,各村再将分红量化给各村的困难户,这样既可以增加各村村集体收入,也为困难户带来了一项稳定的收益。

农村亲戚创业成功案例

余永斌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2019年离职,是因为当时的蔬菜基地正在实施枞阳县六大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设施蔬菜项目,需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他不能很好地做到两头兼顾,而这个项目其实也能为扶贫工作作出贡献。

“姐弟俩能吃苦,会干事,对我们大家也都很好日本做什么小生意赚钱的,跟着他们干,日子有奔头。”村民唐真华原本是一名贫困户,自2016年来到蔬菜基地务工,一年也有两三万元收入,唐真华家去年顺利脱贫。余青青告诉记者,在基地用工方面,他们一直都坚持困难户优先,在同等工作量上,付给困难户的工资要比其他工人每天多一二十元。目前,像唐真华这样长期在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有20多人,其中曾经的5名贫困户都因此顺利脱贫。为了帮助其他农户发展,她还无偿为洲上蔬菜种植户提供苗种和技术服务。

销售的事就落在了弟弟余永斌的头上,销售要送货,除了每天要开很久的货车,还要上货、下货,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现如今,在父母的帮衬下,姐弟俩把320多亩的蔬菜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能出产各种有机蔬菜一两千吨,其中辣椒、茄子、花椰菜等获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稳定供应安庆、铜陵等蔬菜批发市场和多家大型企业食堂,年销售额达到三四百万元,公司也发展成了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想干就行。更多的时候,余青青要处理的是自己现代种植技术和工人传统种植方法之间的矛盾。“之前种西瓜时,我们是希望一棵藤上结的果子越多越好,但青青却让我们只留2个,把多余的都掐掉,我觉得好可惜,偷偷地留下来,结果等西瓜成熟时才发现,一棵藤上只留两个的,瓜又大又甜,一棵藤上留五六个的,瓜就一点点大,味道也不好。”基地工人刘菊香说起这件事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她说,基地的工人很多还是和她一样有着几十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但从那之后,她便一心按着余青青的要求去种植,“传统的方法也不一定都行,种地也还是要相信科学。”

“要想把菜种好,光靠吃苦是不行的,还要懂技术、会管理,眼界也要放得长远些。”余青青指着蔬菜基地里的联动温控育苗大棚告诉记者,为了建这座大棚,他们一次性就投入了七八十万元,而基地的电气智能化改造也花费了一笔不小的资金。身边的人都觉得不划算,但她却觉得十分有必要。

“土专家”皮肤黝黑,整天都是灰头土脸的,很多人喊她“黑妹”。余青青的家里没有镜子。她说,比起自己的容貌,她更关心蔬菜的长势。晚上没事时,她常和父亲打着手电筒去大棚,看看黄瓜,摸摸西瓜,内心特别满足。

“茄子黄瓜这些蔬菜一定要在气温降到零度以前全部采摘完,不然很容易冻死。”说起“种菜经”,已经种了7年蔬菜的余青青说得头头是道。余青青告诉记者,在种植蔬菜的前4年,他们每年都会请农业专家给工人做技术指导,她自己一直跟在后面学习,平时也会看很多与蔬菜种植相关的书籍,现在已经算是半个“土专家”。

姐弟俩回到村里种菜,这让很多乡亲感到不解。但余家人知道,最好的回应就是把蔬菜种好,让那些不理解的人知道,种菜也能种出大名堂。

自小便常跟父母一起去蔬菜批发市场和菜地的余青青说,当时她已在广州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多年,弟弟余永斌也在合肥的一家大型国企上班,两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但他们并没有纠结,当年就回乡注册成立了安徽省金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种上了大棚蔬菜。分工也很明确,姐姐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弟弟负责销售和送货。

2014年,在外从事蔬菜生意多年的余正样夫妇看到蔬菜种植的商机,萌发了回乡种植蔬菜的想法,而且一心想要做出规模。“要是孩子能回来帮忙,我们的大棚一定能搞得好!”

姐弟俩和父母打理的蔬菜种植基地位于枞阳县一座江心洲——铁铜洲上。这里四面环水,去镇上需要乘坐轮渡过一条夹江。多少年来,江心洲上的年轻人纷纷走向城市,少有人回来。他们是个例外。

这是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的一对大学生姐弟,回乡创业至今的7年时间里,他们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模式在田里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自己想要的“果实”。

央广网铜陵12月24日消息(记者徐秋韵通讯员方盼亮)“今天迟了些,不过菜都卖完了,有八九千元!”12月18日,临近中午,90后青年余永斌从货车上跳下来,一边麻利地卸下菜筐一边对比他大两岁的姐姐余青青说道,略带倦容的脸上显出几分喜悦。从前几天开始,余永斌就开着货车先后前往安庆和铜陵的蔬菜批发市场和几家企业食堂送货售卖,姐姐也整日在蔬菜基地里忙着采摘和打包。

让青春在田野上奋斗, 让梦想在泥土里萌芽! 杨昌碧,当代青年的典范!

2021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14950元,超过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如今的加禾村,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兴旺,村民们生活越过越红火。

2021年,加禾村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被列为“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第一批试点村”进行重点打造。

让青春在田野上奋斗,让梦想在泥土里萌芽。杨昌碧的创业经历只是加禾村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近些年,随着一系列惠农、富农、助农政策的铺开,有越来越多像杨昌碧这样有能力、有勇气、有担当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铺路搭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大棚里面的羊肚菌长势越来越好,让我充满信心,在摸索出门道后,我也想带着父老乡亲们一起干,我相信今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红红火火。”谈到今后的打算,杨昌碧信心满满。

“小杨妹回到家乡来创业,我们公司是很支持她的,现在乡村振兴,特别需要这种有干劲的、有知识的年轻人回乡来参与建设,我们也会利用我们的资源和平台,支持她们,让这个产业有一个好的经济效益。”鸿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唐德贵说,希望通过杨昌碧这些年轻人的示范带动,让村里更多群众抱团发展,让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更靓。

“这个羊肚菌是我今年种的第一批的第一茬羊肚菌,你看一下这个长势非常好,品相也很好,按现在的长势来看,估算一下亩产量可达500斤以上。”杨昌碧言语中透着喜悦,因为有公司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让她的创业之路更加顺畅。

走进食用菌大棚,只见一朵朵羊肚菌次第破土而出,撑起了黑灰色“小伞”,长势喜人,杨昌碧一手拿着小刀三个少年在农村创业的电影,一手托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从泥土中割取下来,装进篮子里。

从办公室白领到新农人之间的自由切换,是杨昌碧每天工作的常态,带着对泥土的感情和不服输的干劲,她的菌菇事业干得有声有色,经过大半年的精心管护,大棚内的羊肚菌迎来了采收季,恰逢春节临近,市场订单接踵而至。

“去年(2020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公司试种的羊肚菌效益非常好,今年(2021年)公司也鼓励大家一起投资,我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又可以学到很多技术。”杨昌碧说公司鼓励员工通过返租倒包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发展产业,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经过认真地考虑后,就和父母承包了十几个大棚在加禾村示范种植羊肚菌。

寒冬时节,剑河县柳川镇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派生机盎然,剑河鸿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大楼在云雾缭绕、林木环绕中若隐若现。杨昌碧2017年从凯里学院毕业后,看到家乡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她便在家人的劝说下,回乡就业,成为了鸿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文员。

央广网贵州1月26日消息(记者张翼晶 通讯员杨家孟谢达意)在贵州省剑河县柳川镇加禾村,有这样一位90后女大学生杨昌碧辽宁农村创业创新政策,2017年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返乡创业,坚守初心,默默耕耘着家门口的这片食用菌基地,成为了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也由一名俊俏的年轻姑娘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乡贤沈为进,心系家乡、回馈桑梓的善行义举,得到了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据悉,近年来,庙沟镇高度重视乡贤群体,重视乡贤、尊重乡贤、学习乡贤、用好乡贤已蔚然成风,乡贤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陈风军 梁琪 王强)

专题: 包子加盟   互联网创业指南   小吃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