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农村创业扶持政策

0 去试试创业网

同时,支持鼓励开展人才定向委培。以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农牧民专业技术等定向培育。继续加强乡、村两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作,目前乡镇卫生院累计到岗免费定向培养本科生233人,已全部纳入编制管理。

密织人才资源精准供给,广角度聚力专家智力。海东市集聚专家高热量,组织高层次引进人才、博士服务团成员及省内外高校、对口系统的专家教授,对乡土人才进行“人才点菜+专家下厨”的“可口式”需求系统培训。目前,共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卫生健康等服务262次,受益农民达2500人次。同时,开展“百名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活动机遇,实行互派人才挂职制度,无锡市、海东市共选派300多名优秀教师、医务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分赴两地挂职锻炼,寻求合作机会,实现共赢发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海东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土人才成长计划”互联网 创新创业 o2o,在重点产业、特色品牌等方面凝聚并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让乡土人才“破土”成才,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各尽其能。

海东农村创业扶持政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业工作没有终点,在促就业、稳民生的道路上,海东市将一如既往围绕民生为本、就业优先的工作主线,帮百姓将就业饭碗端得更稳、更高。

2022年9月6日,海东市大学生电商创业无锡培训班结业仪式在无锡人才金融港举行,一批来自海东的大学生自千里之外满载而归。他们将在海东大地上用自己的所学带动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

要解决好就业问题,重点人群是关键。严峻的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重点人群身上。十年来,海东市深入推进重点群体实现更充分高质量就业,聚焦解决重点群体的就业重点、难点和风险点,为重点群体提供“精准”政策支持,抓住了稳定就业基本盘的“牛鼻子”。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市场。”在促就业的道路上,海东将一如既往深挖特色劳务品牌,带动海东人民奔跑在稳就业的道路上。

在巩固提升传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海东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际,积极挖掘和培育了“化隆牛肉拉面”、循化“撒拉人家”“土乡农家乐”为主的民族餐饮,“撒拉艳姑”“古驿平安绣”“互助盘绣”为主的民族刺绣,“五峰铁艺”“蒲台水暖工”为主的民族工艺等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劳动力就业稳定、经济效益突出的品牌,形成了“一县区一特色,一县区多品牌”的发展格局,引领和带动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脱贫致富。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培育打造了“家政服务”“青绣”等新兴劳务品牌,引领和带动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

如今,在多项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化隆拉面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走上了“群众首创、政府扶持、市场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截至2021年12月底,海东拉面店总数达到2.93万家,拉面从业人数18.2万人,新吸纳就业人数2039人,实现“拉面贷”2亿元,奖补兑现市级龙头企业和品牌示范店各5家,新培育品牌示范店10家。2021年,海东市拉面产业经营性收入达160.35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达60.7亿元,利润50.69亿元。

30多年前,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贫困山区第一批“拉面人”在厦门经济特区成功开办拉面店。自此,化隆县政府抢抓机遇闯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牧区劳动力致富增收的路子。

“十三五”以来,海东市着眼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和稳定就业、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需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方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大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引导开展特色品牌、精品专业培训和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大力提升培训质量,促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靠着不断地拼搏和努力,互助籍的家政从业者已成为西宁、海东等地的行业主力军。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互助县成功申报了“互助家政”省级劳务品牌,行业已由最初单一的清洁服务拓宽至保姆、月嫂、护工等20余个工种,全县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达到85家,较2021年增加20家;今年1至8月份,家政服务产业劳务收入达到3.6亿元,同比增加1.15亿元,同比增长46%,家政从业人员人均收入2.4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达1.5万人,同比增加0.5万人,同比增长50%,从业人员总数占全省从业人员的70%以上。其中,在省会城市西宁就业的人员达1.3万人,“互助家政”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日益提升。

“自从互助家政行业协会成立后,我们经常会接受家政服务免费培训,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协会还帮我们买保险、找工作,遇到纠纷替我们调解,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协会真是我们家政从业者的娘家。”互助县家政从业人员张义贤说。

互助县抢抓争创全省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县的有利契机,把家政服务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就业增收、推动共同富裕的朝阳产业,纳入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部署和推动,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联盟支撑、群众参与”的特色发展模式,家政服务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家政服务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市场也随之逐渐扩大,对于家政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参加培训、买书自学、考取养老护理证书……一步一个脚印,将近七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成为互助县家政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刘锦凭借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一路攀登向前。

十年来,海东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工作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加强就业失业预警监测、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改善就业结构和环境、积极打造特色劳务品牌,促进了就业总量的持续增长,确保了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6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4.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45亿元,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11.17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8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9%以内。

十年来,海东市人社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就业大局、稳定就业大势,未雨绸缪、统筹谋划,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为更多人创造了就业岗位。

此外,还将建立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引入机制,统筹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乡土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素质农牧民等五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牧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实用性人才。

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重点投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牧户承包地(草场)准入和监管制度,防止流转农田“非农化”,及时纠正违法侵害农牧民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落实用地保障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倾斜支持力度。有序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探索开展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各级财政将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比例。加大农畜产品原料收购奖补,扩大农畜产品加工业、新型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转移扶持,落实产业扶贫及相关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据悉,我省将强化产业政策导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完善主导产业发展、经营管理、良种繁育、主体培育、农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等产业政策。落实土地“三权分置”,逐渐推进小地块整合为大地块,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提高土地产出利用率。

在东部干旱山区,鼓励贫困户重点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等“短平快”产业增收项目。“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高海拔藏区,大力发展牦牛青稞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衔接,促进农畜产品产销对接。

同时,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打响牦牛第一品牌,叫响青稞姓“青”品牌。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充分挖掘“青海老字号”资源,推进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品牌保护,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鼓励市县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共创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

建立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牧区创新创业奖补激励机制,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牧区创新创业,带动农牧户发展乡村产业。支持县(市、区、行委)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培育乡村能工巧匠、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等创新创业带头人。

坚持质量兴农,修订完善特色产业生产标准、农畜产品加工标准,制定各类特色农业品牌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准。组织申报牦牛、青稞、冷水鱼产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实施意见》明确,在绿色引领产业发展中,以部分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依托,我省将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建设牛羊可追溯体系,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绿色清洁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利用国家产业强镇政策,积极发展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镇、产业镇。支持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特色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实现基地在村、加工在镇、增收在农户。

同时,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突出县城、注重城郊和中心乡镇,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中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今后,我省将引导、扶持建设东部一二三产融合高效发展区、环湖循环农牧业发展区、青南绿色有机畜牧业发展区,建设以特色高效发展为主的湟水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带、以水养农多业态发展为主的黄河流域农业示范带、以种养结合、以工带农为主的柴达木绿洲农业发展带。东西联动、农牧区合作,构建东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高地和西部有机畜产品供给基地。

依托河湟农耕文化、三江源生态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挖掘世居我省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开拓乡村民族文化产业。扶持热贡艺术、贵南藏绣、玉树黑陶等乡土文化产业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文化特色产业。

建设牦牛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和游牧基地等,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打造推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多类型的第三产业。依托农民丰收节适合城镇的互联网创业,通过赛牦牛、油菜花节等方式,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

此外,支持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牧户建设田头贮藏、预冷保鲜、烘干晾晒、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建成一批专业村镇。积极推进油菜、青稞、花卉等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同时,依托地理环境、物种资源、冷凉气候、民族区域等特色优势,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手工艺制造等乡土产业,建立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开发一批乡村特色产品,打造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基地,扶持一批乐都紫皮大蒜、循化线辣椒、茶卡羊等地理标志产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按照《实施意见》,我省将实施牦牛青稞产业3年行动计划,加快藏羊产业发展,提升青南牧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加大扶持力度,振兴农区生猪养殖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稳定百万吨粮食产能。创建玉树牦牛等一批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

通过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成为全国典范,建成全国主要有机畜产品和冷水鱼生产基地,形成一批高标准农田、高质量育种基地、绿色有机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乡土特色产业经济实体。

同时,突出特色,打造优势,聚焦牦牛、青稞、藏羊、枸杞、冷水鱼、油菜特色优势产业,打好高原特色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促进产加销、贸工农、农文旅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据记者了解,在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步伐过程中,我省将继续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荣乐蜜蛋互联网创业心得,实现农牧产业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打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步伐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乐都紫皮大蒜、循化线辣椒等一批海东市特色产业,将会得到重点扶持。

专题: 牛肉汤的加盟   素吃加盟   干洗连锁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