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带领农民脱贫

0 去试试创业网

除了做好自己的企业外,她勇挑社会责任,积极支持村里发展扶贫项目,定期为镇上特别困难群众送生活必需品。疫情期间,她主动积极助力抗疫,为镇医院捐款,为群众捐物。她的努力,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认可,公司成功在省“青创版”挂牌,她被授予十堰市级五一劳动奖状和十堰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的爱人朱刚,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无怨无悔承担起了照顾孩子和全部家务,并大力支持妻子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夫妻感情融洽,互相扶持,互敬互爱,深受邻里和社会好评。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工作中,她不仅是工程师,是经理,还是采购、销售和售后人员。创业之初,为了解决工人短缺的问题,他去做亲戚们朋友的工作到去厂里上班;为了让工人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她手把手的教;为了留住人,她每天给大家伙做饭吃;为了打开市场,她空闲时就在阿里巴巴、百度平台上发布公司的产品信息;夜间还要奶一个不到10个月大的孩子,孩子睡了就把他放在办公桌旁边的摇筐里接着工作。她的努力付出终于让她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公司成立3年多,她把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出口到法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她的公司,陆续为家乡40余个精准扶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稳定脱贫实现增收。她推广的沼气技术,治理沼气废气排放污染,也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废气排放的难题,为创造城乡美好生活环境做出了贡献。

农村创业带领农民脱贫

家乡乡村振兴和朝气蓬勃的新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召唤着付丽。如何让专利技术变成造福家乡产品是摆在付丽眼前的难题。有着销售14年锅炉燃烧器经历的她,开始了自主创业历程。2017年,为支撑和照顾特困家庭,更为了把十几年学到的技术回报社会,付丽把目光投向家乡的工业园区,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凭借自己申请专利和一份项目计划书去寻求镇政府支持,得到了镇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一个星期后,在时任镇长肖强同志亲自协调支持下,她免费得到了一个4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研发沼气火炬、沼气热水加器、沼气汽水分离器、过滤器等等产品。就这样,属于付丽的公司——丹江口市福晟燃烧设备有限公司在2017年3月20日诞生了。

付丽家庭自幼贫困,为减轻家庭负担,16岁初中毕业她便辍学打工,当过招待所服务员,做过企业文员。其父亲,患上十二指肠癌做了三次手术,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很多外债,2014年,因家庭贫困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作为家里老大,她承担起了家庭重任。在一家燃烧器企业作文员时,自学燃烧器画图制图画图制图、电路配线、PLC原理。在做销售员时,在车间学研究燃烧器做小生意一年能挣多少利润,学燃烧量、空气量的换算,热力、烘干、加热、锻造、热处理等改造升级技术。并且经常给全国各地环保公司和环境工程公司、设计院做方案,让自己在环保行业小有名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无人注意的内燃式沼气燃烧火炬和沼气排空燃烧加水加热装置领域有了新发明,于2017年1月18日获得两项国家专利,成为远近闻名的女"环保达人”。

付丽,37岁,初中学历,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双龙堰村三组人,丹江口市福晟燃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三年前,她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三年后,她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了成为年产值达3000万元企业的“掌门人”,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如今,在安丘市辉渠镇的田间地头,时常能见到李学海的身影。老当益壮、衣宽不悔,搞红色旅游、建接待中心、搞荒山绿化......在他的努力下,一幅幅红色基因传承、绿色持续发展的新画卷渐渐勾勒出来。

越是在最危难的时候,越是需要真情和互助,越是需要榜样和引领。李学海将无私奉献的情怀播散到最需要的地方,在抗击台风“利奇马”“温比亚”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危难关头,他第一时间捐款捐物,累计捐款560万元,为共克时艰尽一名基层党员的责任。放眼未来,李学海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多处高标准农家乐;联合潍坊职业学院,在安丘市留山挂牌成立了职业农民学院,培训新型农民3700多人次。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的李学海,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为民服务中来,他投入1000余万元,硬化留山环山道路36公里,全面打通了老百姓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出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谋家河小区,出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便民服务楼,为12个村的7100多名村民提供了集约便捷的服务。

为进一步密切党群联系,有力促进党代表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李学海争取到潍坊市级“党代表工作室”,带领开展“党代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活动,在环境治理、安全生产、拆违拆迁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听民意、解民忧、作表率,促进了全镇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党代表工作室共当场解决或解答事项18件,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支持下,李学海投资2.6亿元建成了“信仰的力量”——历史教育馆和“信仰的淬炼”——安丘市党员党性体检中心,并配套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接待中心。该基地围绕各个历史时期锻造形成的伟大精神谋篇布局,生动鲜活地构建起革命建设发展的“精神谱系”,是国内首个精神谱系最完整、最全面的馆。目前,已累计有10万余人次接受党性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辈子的事。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党指到哪我就要打到哪,我永远是党的人!”李学海坚信,党建是根、是魂,所有工作用党建引领就无往不胜。2018年李学海因地制宜,始终坚守“红色基因传承、绿色发展带动”理念,着力推动党建硬、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新局面。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李学海积极协调潍坊市委组织部帮扶600万元,在谋家河村建设高标准加油站,成立了全镇第一个村办企业——安丘市惠农石化有限公司。十年来,在李学海的带领下,谋家河村由一个村集体外欠40多万元的穷山村,蜕变成一个公共积累1600多万元的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重任在肩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学海立下“愚公移山志”,积极履行打赢脱贫攻坚战“书记抓”的政治责任,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带领乡亲们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十年间,李学海凭着“村民不富,誓不罢休”的韧劲,抓产业、强基础、促增收,在开发留山过程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近务工;他还与群众一起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发展百香果、猕猴桃、蜜汁李子、春雪蜜桃种植基地,实现2246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脱贫致富,人均年增收3.2万元。为了让困难群众不返贫、不致贫,李学海筹资200多万元,率先设立了“红林扶贫防止返贫基金”。

2010年,在寿光打拼40年的李学海,已经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在外创业几十年,一直眷恋着家乡,每年回来看看,看到乡亲们尽管守着好山好水好的资源,但经济发展依然落后,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年过花甲的李学海,怀着对家乡父老乡亲和这片土地的眷恋,放弃了外地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带资10亿元回去建设家乡。同年,他高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就像当年在外创业一样,李学海已经把家乡脱贫当成了自己后半生唯一的事业。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9日讯 从穷人的孩子到成功企业家,再到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一路走来,他扶贫助困、热心公益、不忘乡梓,不计得失,争当脱贫攻坚先锋,与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带领周边12个村庄的乡亲们走向健康致富路。他就是已经67岁的山东省安丘市辉渠镇谋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学海。

作为一名基层的政协委员,吴世盛时刻以锐意进取之志推进企业发展,以合作共赢之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以创业青年之责带领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用他的果敢、睿智与毅力,打造了人生与事业的辉煌,诠释了一个农村青年的时代风采,也感召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广阔的农村建功立业!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吴世盛极力承担社会责任,尽己所能投身到教育、扶贫、救灾、基础建设等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之中。为村里修建公路、安装路灯,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乡村学校捐赠图书、体育器材、学用品,组织商会同行为五保老人献爱心……

在刚刚结束的新县“两会”上,吴世盛当选新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说起政协委员这个身份,吴世盛说:“政协委员,既是一份荣誉农村姑娘创业失败后回家,更是一份责任,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带头作用,还要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履行好委员职责,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在吴世盛的带动下,墨河大峡谷成功创建3A景区,正在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村民们纷纷吃起“旅游饭”,农家乐、采摘园、水上乐园等一大批旅游项目落地了,目前生意红火。如今,乡亲们搞起了乡村旅游,秀美的山川让村民吃上了风景饭,走上了致富路。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吴世盛主动担当、示范引领,积极探索“村委会+公司+合作社+农户”和“支部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双模式的发展路子,率先成立新县世盛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和新县九女潭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注入资金超过千万余元,建设墨香栗社和美丽山居等精品高端民俗。

2020年开春,恰逢新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的号召。在认真研读领会中央关于“三农”政策文件精神后,这让正在寻找于村庄转型发展路径的吴世盛豁然开朗:苏河镇观卡公路沿线的5个村依山傍水,古村落、古民居保存相对完好,如果搞旅游,兴许能让村民致富,改变山区小村落后的面貌。加上苏河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以“山水旅居湾”为主题概念的墨河大峡谷景区整体规划出炉了,接下来最要紧的是点燃全体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热情。

说干就干,吴世盛顾不得刚刚恢复的身体品牌折扣店加盟费,请来专业的设计团队,对村子总体进行深层次规划,在保留原貌基础上进行修缮、改建,让每个有价值有故事的农村老屋化腐朽为神奇。外与古树、古井、农田、青山同框组成永恒相守与现代浪漫的完美风景;改造后的老房子讲出了“新故事”,成为许多人乐享田园生活的梦中老家。

2017年3月,吴世盛因冠心病回老家修养时,看到村里面不少老房子变得破败荒凉,比人还高的杂草长满了院落,野兔、老鼠在残垣断壁上乱窜,留守的也都是老年人……想着外面繁华的世界,看着这个贫穷的小山村,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为家乡做点事。

河南日报农村版信阳讯(记者 尹小剑 李振阳 通讯员 尹海滨)在新县苏河镇,有这么一位“70后”返乡创业人士:他致富不忘乡亲,投资造福桑梓,对家乡的经济建设、扶贫济困事业异常用心。凭着一腔热爱,为家乡群众谋幸,通过流转土地、办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专题: 新语面包加盟   互联网创业补贴   寒夜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