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创业项目

1 去试试创业网

谈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张苗芳表示,鸡泽县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线上业务,全面启动品牌升级,将推出面向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定制业务。

据悉,张苗芳探索出“老粗布+帮扶微工厂+农户”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提出“三送三帮”惠民机制。通过送技能、帮培训,送设备、帮跑办,送岗位、帮就业,围绕“老粗布”事业,鸡泽县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就业360人,同时实现订单生产的加盟户已达到240余户,间接带动上下游就业超过 2700余人。公司还积极开展食堂就餐、电车充电、员工洗澡、技术培训、提供设备、物料运输、人员接送、观光旅游等免费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

据了解,在鸡泽县风正乡党委书记李召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鸡泽县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越来越多的当地妇女加入企业,学得一技之长。历经7年发展,张苗芳累计教授50个村2000余名妇女熟练掌握“老粗布”织布技艺,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推出床上用品、中式服装、虎头鞋、工艺品共四大类150余种产品,先后打开了上海、天津、长沙等城市市场。在立足“老粗布”“虎头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同时,鸡泽县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全年营收超过350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60人,其中农村妇女劳动力占比超过80%。

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创业项目

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在日本做个小生意要多少钱,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广阔市场,张苗芳决定开办一家手工纺织品企业,以老粗布手工纺织工艺为核心,让当地妇女通过灵活选择入厂、居家或加盟的方式实现就业。

据介绍,张苗芳是鸡泽县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20世纪90年代起,张苗芳先后到纺织厂、铸造厂、棉花加工厂打工,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后,她开始白手起家致富创业。2008年,她组织22名家庭妇女为保定白沟一家公司代加工手套和服装,年收入达到5万元,收获创业的第一桶金。

夫妇俩也通过言传身教,把良好家风传承下去。郭新华儿子方银不负青春从戎报国5年,曾荣获个人二等功一次。方银表示,父母常说人生价值不在于超越别人,而是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随着家政事业逐渐走上正轨,郭新华夫妇决定以家政带动困难群体就业。近年来,友缘公司实行“免费培训、带薪实、就近选岗”,向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就业。近三年,友缘公司培训困难群众近700人,招聘的员工达2000余名,帮60名注册贫困户提前脱贫。

郭新华创业忙,家庭的重担也由方锋扛起。郭新华:“丈夫不仅要照顾儿子,还照看年老体弱的父母,家里的事基本没让过心,分过神。”

这样的生活方锋坚持了5年,他载着女工们几乎跑遍了武汉三镇,最远的地方到了鄂州。方锋说:“八点半上班,记忆里,没有迟到过,毕竟不能因为家庭而影响工作。”

回顾19年一路走过的创业路,郭新华最感谢的是丈夫方锋。郭新华说,“开荒”保洁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早上六点要出门,工作到转钟也是常有的事。国企工作的方锋心疼妻子,报名学了驾照,购置了台破旧的二手面包车。开车先载妻子和女工们去工作地点,再返回公司上班。

区残联阳光家园是蔡甸区残联与友缘集团共同打造的残疾人综合性服务平台。19年前,下岗女工郭新华白手起家,在方锋的支持下,带领8名同样下岗的姐妹创办了友缘家政公司,如今已发展为拥有5000多名员工的全国家庭服务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规模突破2亿元。企业中女员工占比超过60%。近3年来,为2000余名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培训、带薪实、就近选岗,帮助她们脱贫致富。

55岁的郭新华是这个家园的“家长”,她为孙振送上了生日蛋糕,点燃了蜡烛,并鼓励他在阳光家园认真学、快乐生活。而郭新华的丈夫方锋因工作原因未能到现场,但也提前录制了祝福视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2日讯(记者张衡 通讯员王佩玺)“这里的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着我,我代表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21日上午,蔡甸城关友缘集团区残联阳光家园教室里,一场热闹温馨的生日会正在举行,过生日的学员名叫孙振,今年38岁,因车祸导致脑部受损。

老干妈是1994年创业的,中国其他公司这么早创业的,早就开始多元化经营进行折腾了,而老干妈却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辣椒酱行业里打磨品牌,直到老干妈成为国民品牌。活得久而且产品质量好的企业总会成为行业里的明星。

大众价格。除了产品之外,老干妈能够成功,其准确的产品定价区间非常关键,8元左右的价格让其他产品失去竞争力,比老干妈便宜的没老干妈味道好。合理的定价区间使得二十多年来竞争对手始终没能对老干妈带来太大威胁。

独特的产品、好吃的味道。老干妈是标准的依靠口碑传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隐形冠军企业。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产品,但很多企业往往会因为营销的成功而忽略了这一点。老干妈的成功告诉我们大道至简,做好产品最重要。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市场上,竟然每年都有50多种假冒的“老干妈”!陶华碧终于对这事不再“讲感情”了,开始花大力气打假。她派人四处卧底调查,但假冒的“老干妈”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她大声疾呼:“我才是真正的‘老干妈’!”但湖南的一家“老干妈”却继续我行我素。陶华碧这次犯强了,她不依不饶地与湖南这家“老干妈”打起了官司,一打就是3年!最终,陶华碧的“老干妈”打败了湖南的“老干妈”。这一回,陶华碧吃一堑,长一智,2003年5月,她的“老干妈”获得了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书。

由于对方在商标标识上高度模仿贵阳老干妈,商标图案的色彩、图形、文字几乎相同,且在贵阳老干妈注册外观后两个月,也被授予了包装外观,贵阳老干妈面临企业创建后的困境。

随着老干妈油辣椒系列产品大卖各省市,各省市各地的假冒、仿冒和打擦边球者蜂拥而至,市场上出现了老干妈成群的现象,企业的正当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众多李鬼中,来自湖南华越的老干妈与贵阳老干妈的商标之争为激烈。

没想到,有些合作伙伴和厂家为了私利或某种目的,还真的准备骗她。有一次,她的公司急需豆豉原料,让重庆的一家豆豉酿造厂赶紧运来了10多吨豆豉;因为是“等米下锅”,检验员收货时也就没特别仔细看;谁知货下车后,才发现外面摆放的豆豉是质量好的,里面的豆豉居然都馊了!如果只顾赶着生产,这批豆豉经过特殊处理后用一用也未尚不可,但陶华碧哪能容忍对顾客有一点儿欺骗?她坚持退货,公司也因缺原料被迫停产两天,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但这件事传开后,陶华碧为顾客真诚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人们,“老干妈”在市场上的信誉更好了。而重庆的那家豆豉酿造厂呢?却因为连陶华碧都欺骗,顿时成了“千夫所指”的过街老鼠,在同行业的信誉一落千丈。

诚信让陶华碧赢得了好声誉,也尝到了甜头,这使她更加把诚信经营当作企业发展的法宝。她自信地说:“我不懂什么时髦的管理方法,我就靠诚信,我要诚得别人不忍心骗我!谁要是骗了我,别人就会说:‘你连她都忍心骗啊?’谁就在同行中臭名远扬,难以立足!”

那是在2001年年初,广州有个销售商把年销售“老干妈麻辣酱”的目标定到了3000万元。陶华碧觉得这目标太高,很难实现,就半开玩笑地说:“你如果真实现这个目标,我年终就奖你一辆轿车!”销售商听了也没怎么当真,他知道陶华碧特别节俭——她当了这么大的老板,自己却一直连轿车都不配,平时出门办事大多去挤公汽、中巴,即使是去税务所交税,也是兜里揣上作为中餐的两个馒头,坐着农用车往返,她怎么会舍得奖外人轿车呢?可是到了年终,销售商真的完成了3000万元的销售额。这时,陶华碧表态了:“人要讲信用,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负责任怎么取信于人?”她力排众议,奖了这位销售商一辆捷达轿车!这事传开后,销售商们都感叹道:“还是‘老干妈’最讲诚信啊!对她这样的人,谁还会忍心骗她!”

2001年,有一家玻璃制品厂给“老干妈”公司提供了800件(每件32瓶)酱瓶。谁知,公司装上麻辣酱刚销售到市场上,就有客户反映:“有的瓶子封口不严,有往外漏油现象。”不巧,一些对手企业不知怎么很快知道了这事,马上利用这事攻击“老干妈”。陶华碧知道后非常重视,要求相关部门迅速查处。一些管理人员向她建议说:“可能只是个别瓶子封口不严,把这批货追回重新封口就行了,不然损失就太大了,这可是800件货呀!”陶华碧却坚决地说:“不行!这事关公司的信誉!马上派人到各地追回这批货,全部当众销毁,一瓶也不能漏掉!损失再大,也没有在市场上失信的损失大!”结果,这样的做法,虽然使公司损失巨大,却让人们看到了“老干妈”信守质量的决心,坏事变成了好事。

有高中文化的李贵山,帮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他读,她听。听到重要处,她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条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然后,她就在李贵山指点需要她签名的文件右上角画个圆圈。李贵山看着这个圆圈,哭笑不得,他在纸上写下了“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没事时练。哪知,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为难地感叹说:“这三个字,很复杂,很复杂呀!”尽管如此,她还是拿出干活时那样的“力气”,苦练起来。可没上过学的她真的练起字来,竟觉得比当初切辣椒都难。但为了写好自己的名字,她拿出干苦活的劲头整整练写了三天!当她终于写好了自己的名字,竟然高兴得请公司全体员工加了一顿餐!

最令她头痛的是,她得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还得上台发言……这对于没有文化的她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啊!无奈,她只得寻思请能人来辅佐自己了。没想到,从部队转业到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得知她的难处后,主动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

但是,她的性格偏偏就是不畏难。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完全看不懂,她就苦练起记忆力和心算能力,然后让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听得打瞌睡了,她就泡上苦得舌头发麻的浓茶喝……最终,她苦练出了超过一般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每次统计表一出来,财务人员念给她听时,她居然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并分辨出对错。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小工厂扩大成公司后,一切就必须走上正规,产供销等“五脏六腑”就要俱全,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政府有关部门还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所有这些,让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最初觉得真是太难了!

面对贵阳二玻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谈判”:“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很快陶华碧发现,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但当时年产1.8万吨的贵阳二玻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

可是,大批麻辣酱生产出来后,当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陶华碧又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

那段时间,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累得患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她当老板的都这么拼命苦干,工人们还会惜力吗?

风火火的陶华碧这么说,就这么干,什么事情都亲历亲为。当时的生产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捣麻椒、切辣椒时溅起的飞沫把人的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工人们都不愿干这活。陶华碧就亲自动手,她一手挥着一把菜刀,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员工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了菜刀……

1996年7月,陶华碧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她当上老板后,知道管好工厂要靠管理,可她大字不识一个,怎么管呢?一番苦思冥想后,她认准了一个“管理绝招”,那就是:我苦活累活都亲自干,工人们就能跟着干,还怕搞不好?

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米豆腐和凉粉没有了,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显然是最佳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娱乐圈有哪些当红小生意,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尝一尝她的辣椒酱,专程从市区开车来公干院大门外的“实惠饭店”购买。对于这些慕名登门而来的客人,陶华碧都是半卖半送,但渐渐地来的人实在太多了,她感觉到“送不起了”。

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陶华碧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第一次发挥出来,她开始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这些赠品大受欢迎。

机敏的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苦苦地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掏钱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偶尔有一天,陶华碧没有备麻辣酱,顾客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走了。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

为了赢得顾客,她冥思苦想,琢磨出了别人没有的独到的“绝点子”:别人不过是加点胡椒、味精、酱油和小葱等材料,她特地制作了专门拌凉粉的作料麻辣酱。这个点子一实施,生意果然十分兴隆。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拣来的砖头盖了个简陋的“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那年,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

创造这个真实童话的农村妇女名叫陶华碧,单说她的名字,许多人也许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妈麻辣酱”蛋糕加盟店10大品牌,却是无人不晓。陶华碧正是响彻国内外的“老干妈”辣酱!

专题: 农村创业项目   鱼翅加盟   懒猫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