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孩进城务工创业

0 去试试创业网

面对未来,潘婷信心满满地说:“一路走来,有困难、有磕绊、有收获、有喜悦,但看到自己手里的荒山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大,带动的乡亲越来越多,我就对未来充满信心。下步,我将再接再厉,争取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往深处走,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返乡,共同打造美丽的故乡。”

产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乡亲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潘婷在村里也越发受人拥戴。2021年5月潘婷当选村委会委员,2021年11月正式加入。

潘二丫农村合作社、然尔谷乡村振兴产业中心、品鲜小食堂……随着一个个产业实体落地落实,潘婷逐渐打造出了一个一二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一产以农业种植为基础,夯实果树种植基础;二产以樱桃等水果深加工为带动,延伸产业链条;三产以打造民宿、特色餐饮、电商销售品牌为提升互联网创业大赛是干嘛的,实现整体业态的最大价值。

“俺这个妮可好了,以前俺除了种点地,哪里还有其他收入,现在光在她这里干点农活,一年就能收入2万元。”王古店五村村民杨淑贞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农村女孩进城务工创业

山上没路,她破土修路;山上没水,她引水上山……经过数年的奋斗,樱桃树、桃树、梨树、山楂树等经济林木遍布荒山,种植面积也一步步扩大。满山的果木,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动数十位村民一同增收致富。

“一开始,承包下这片荒山地,就是想着给乡亲们找一个离家近又能赚到钱的地方,反正一年也没有多少承包费。”潘婷说:“真正干起来后,自己内心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干就干好,好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婷渐渐发现周边常年在家的乡亲,都是老人、孩子等群体,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植小米、大蒜等农作物。忙碌一年也见不到多少收益。

回到家乡的潘婷看到眼前的一切觉着陌生又熟悉,看着家乡的一砖一瓦,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潘婷先按照当前流行的民宿风格,把自己家的房子重新修建起来,便正式开启了她的山村生活。

母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但由于潘婷常年忙于事业发展,一直没有机会带着母亲回家看看。母亲去世后,她带着母亲的心愿,回到了离开二十多年的家乡。

据悉,在15岁那年,潘婷就离开家乡到山东旅游学院学酒店管理,毕业后,潘婷留在济南打拼创业,凭着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头,在济南餐饮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直到2018年,她的母亲被查出癌症晚期后,她才放下手头工作,贴身照顾母亲。但不幸的是,因老人病情严重,不久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提起潘婷,村民们都赞不绝口,称她为“铁姑娘”。“她从大城市回来真是给我们带来希望了,后边的荒山现在种上树了,村里闲着的人也都去山上打工,我们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王古店五村村民侯家明说。

外出二十多年,她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妹”变成了一名都市丽人;返乡四年,她又从一名都市丽人转变成了一名“新农人”。她从承包400余亩荒地带动周边村民脱贫开始,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家乡打造出了一个田园综合体。

通过这位90后返乡创业者典型事迹,点燃了周边乡镇广大有志青年返乡投身农业生产经营的热情,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村成为了一方创业热土。

多年来,王颖利用“5、”模式,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共计流转土地1万余亩,建设40栋冷棚葡萄园,产品加工基地4万平方米。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等方式,让农户享受股份制分红。利用互联网拓宽品牌影响力,带动20余名大学毕业生返乡,让朝阳县土特产走向全国,走进各大城市消费者的视野中。曾获中国关工委全国1000名“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王颖凭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黑土地的眷恋,把理想厚植家乡这方土地,一方面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创建互联网营销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经过多年的俯首躬耕,她摸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

9月23日,农业农村部2021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在浙江省嘉兴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主会场揭晓。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王颖在全国入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十佳农民”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的唯一一位入选者。

朝阳县木头城子镇有这样一位返乡创业的90后女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本应穿上职业装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但她却放弃体面的工作,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返乡创业,与乡亲们并肩奋斗,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她就是“村姑进城”农产品品牌创始人、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王颖。

“帮助乡亲们增收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还要扩建或再租赁车间,为家乡父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郭瑞霞笑着说。

“车间招聘的工人多是需要照顾孩子、老人的年轻妇女,年迈不能出去打工的老人,家里有病人或年龄大一点的村民。这样,大家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工人一般每月可以拿到1500—2500元工资。还有,这个车间挨着幼儿园和小学,工人在这儿上班,不耽误接送孩子和干家务。”郭瑞霞介绍说。

今年44岁的刘秋红,是彭楼镇孙楼村人。为改善她的生活条件,2016年开始,经帮扶责任人介绍,刘秋红来到车间务工。“刚开始的时候,只会打点零工,做些剪线头这样简单的工作,每月收入仅600多元。后来,在郭瑞霞的帮助下,我能操作一些简单的机械,收入也涨到了1600多元,真是帮了我家的大忙。”刘秋红说。现在她每天都骑电车来上班,日子过得很充实。

郭瑞霞致富后,没有忘记帮乡亲们增收致富。“因为咱就是从农村长大的,知道村民生活不易,也更愿意帮助他们。”郭瑞霞说。本着这个原则,郭瑞霞帮助了很多村民就业。不会干的她就慢慢地教,年纪大的就安排轻便的活。

“咱以前从来没有独自接订单做,进原料一下投入那么多钱,一下赔了咋办。后来我想,如果没有这一回,工厂很难向前发展。于是一狠心,先拿出13万元进了原料,做好帽子给寄过去一部分。”郭瑞霞掰着手指头算,今天货到哪了?收到货没?款项发过来没?“后来,我们一直合作。现在还有泰国、印尼、南非的客户,一年到头有订单,销售不愁。”

2016年,对郭瑞霞来说农村小伙竹林创业全集,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由鄄城县首创的就地就近就业的扶贫车间模式全面铺开,郭瑞霞租赁了彭楼村扶贫车间,“小作坊”变成了“大车间”。“镇里给我的帮助很大。政府给了好的政策,手续很快办了下来,贷款也非常顺利。随着业务增多、规模扩大,我们先后租赁了三个扶贫车间。今年镇上又协调资金给建设了一个车间,还是在家创业好。”

2014年,郭瑞霞与丈夫商量后,毅然回乡,在彭楼工业园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那时候,我每月两次坐火车去青岛拿货。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最大的困难是这里没有成熟的技术工人,刚开始的那一批工人,一星期只做了7顶帽子,质量还不高。没办法,我只好带了五、六个人到青岛去学。”郭瑞霞说。“学回来,工人的技术还是达不到要求。我又请来老师教,结果那天因为全镇停电,老师们只是拿着做好的帽子挑了挑毛病,指导了一下该怎样改进。”郭瑞霞说,半年下来,她算了算账,亏了十多万元。

郭瑞霞虽然在青岛站稳了脚跟,而且收入不菲,但回家创业的想法一直没中断。郭瑞霞说,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身体弱,想着回家照顾母亲,尽尽孝道;另一方面,也想着能报效家乡,带领大伙一起致富。那几年,郭瑞霞每次回鄄城探亲,总是四处走走看看留心着。她发现家里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农村妇女受孩子上学、老人需要照顾的羁绊,常年赋闲在家。而在青岛,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仍然有事可做。

2008年,已经结婚两年的郭瑞霞,决定与丈夫一起辞职,在青岛租赁车间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开始,我们主要是在鞋子、帽子上绣花,后来逐渐开始从事旅游帽、街舞帽等各种帽类加工生产。”郭瑞霞向记者介绍说。几年的创业生涯,她积累了稳定的客户,也收到了丰厚的收益。

1998年初中毕业后,年仅17岁的郭瑞霞踏上东去的列车,与本村另外两个姑娘一起来到青岛打工。在鞋厂、制帽厂的流水线各个工位轮流作业。八年时间里,郭瑞霞边学边干,硬是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技术过硬的熟练工。郭瑞霞笑着说:“家里就是穷嘛,当时想,在家里待着,还不如外出打工,不仅能挣钱,还能学上一门手艺。”在她的话语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郭瑞霞是彭楼镇农村女青年,文静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敢闯敢干的心。自2014年回乡创业以来,郭瑞霞承包的3个帮扶车间,累计安置12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她是鄄城县政协委员,她多次获得市县“创业标兵”“创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绣花、制扣、缝纫、粘贴商标……走进鄄城县彭楼镇彭楼村帮扶车间,工人们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我们采用流水作业的形式,主要生产旅游帽和爵士帽。眼下是生产旺季互联网医疗创业计划书盈利,工人们都加班加点赶制。”负责人郭瑞霞介绍说。

专题: 酒窖加盟   莱美加盟   足疗店加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