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地回农村创业评论语

1 去试试创业网

面对疫情影响,返乡入乡创业也要危中寻机,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比如,电商在城市已经普及,农村还有较大市场潜力。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干部带头直播,为家乡特产代言,为老乡们带货。危中寻机,化压力为动力,才能抓住机遇、借势发力,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一起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扶持创业,政策要不折不扣落实,同时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各类企业说到底要面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最需要的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此而言,打造公平、高效、透明、开放的营商环境,是返乡入乡创业最有力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鼓励能人、资本下乡,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门槛不可降、标准不能低。项目不能凑合,水平不能将就。要列出负面清单,严把准入关口,尤其警惕落后过剩产能乘虚而入。

回乡创业,选好项目很关键。鼓励能人、技术和资金下乡,首先要选对选准产业。上项目不能随意决定,不能盲目复制外地经验。扶持一个好项目,就像栽下一棵“摇钱树”。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产销对路,乡村创业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例如,笔者在河北各地采访中了解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骆驼湾,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农户出租小院,由企业开发民宿旅游,旺了人气,带来财气;张北规模化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小土豆变成“金豆豆”;等等。这些地方的经验说明,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禀赋,依托资源优势,才能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至关重要,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帮助农民外出返岗就业,稳住就业存量;另一方面,也要挖掘本地潜力,通过创业来开发就业增量,方便农民就近上岗,这正是鼓励返乡入乡创业的着眼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天地更加广阔,就业创业的关键在于盘活资源,激发活力。乡村的投资空间相对较大,目前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小,还有比较充裕、灵活的劳动力,乡村的“富矿”有待开掘。守家就业,不再候鸟式迁徙,也是许多农民的心愿。挖掘发展潜力、实现农民心愿,就要把有效投资与扶贫项目相结合,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地上班,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

从外地回农村创业评论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摆在第一位的都是就业。总书记日前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此前,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推动返乡入乡创业,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河北等地借势发力,通过出台财税政策扶持、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用地保障等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举措,多策发力,鼓励各方能人、资本返乡入乡,从而让产业在乡村落地,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设立返乡入乡创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者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实现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为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河北省日前出台20条举措,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年轻人有知识、有拼劲、闯劲,缺的往往是因地制宜地的创业思路。在创业过程中对他们进行乡村文化、农业技术、产业特点、市场供需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他们把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理念和视野、信息和资源与本乡本土产业资源结合起来,找准创业门路,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进行建档,确立创业指导部门、创业政策联系人,点对点上门提供各项政策咨询服务,让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政策、综合利用资源,年轻的创业者们就不至于对政策“摸不着头脑”。说到底,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眼下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完备,乡村对很多年轻人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现下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不断优化、细化创业服务,尽力帮助返乡创业者解决创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人,为历年之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大批年轻人在风华正茂之时回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生机活力。在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同时,有关方面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创业指导、政策扶持,尽最大努力呵护他们扎根乡村、实现价值的热情。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返乡创业往往需要直面资金不足、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经营运行成本高、难以说服农民加入、难以找到营利模式、自然天气风险、难以融入农村生活等现实问题。中国青年报社联合有关机构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57.1%的三农项目创业失败的受访大学生,把失败原因归结为“不懂农业政策”。在为一些返乡创业典型的成功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因为不了解农村、不懂农业政策、缺乏创业经验而陷入焦虑的现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它给日趋凋敝的农村带来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为千千万万年轻人提供了实现创业梦想的空间。相对于在城市创业,返乡创业的门槛较低,年轻人怀揣梦想、充满创业热情,办个养殖场、开家小店、租几个蔬菜大棚、开个网店推销农产品等等,说干就干,看起来上手容易、回报快、容易成功。殊不知,任何创业都有竞争、有风险。

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福建农林大学讲师王玉玲团队的一项调研显示,县域内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领域大多集中在门槛不高的创业项目——办养殖场、开小店等。同质化竞争者越来越多、物料成本不断上涨、价格战愈演愈烈,成为不少返乡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大学生是助推农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延长农产品价值链条,提升农村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当地政府应该做足功课。除了政策刚需,还有必要用真心、付真情。转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单向”局面,吸引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大学生“走回来”,汇聚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农村月薪2万创业项目,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引擎。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一有三无”是对他们较为贴切的形容。即“有知识”,经过大学的系统学已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储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这种知识可能内化为能力,外化为创造。但是他们“无资金”“无经验”“无人脉”,对市场缺乏了解,市场开拓、企业运营等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带着温情解决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困难,显得尤为重要。开江县大学生毛和忠毕业后返乡,租来10多亩稻田养水蛭,却因技术问题遭遇挫败。开江县政府部门积极伸出援手为其提供15万元的两年免息贷款,积极推荐其参加创业培训,同时搭建供销平台。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仅毛和忠创业成功,还吸引了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形成了“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

当前的大学生创业,虽然有国家政策鼓励,但缺乏配套措施。譬如,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但贷款额度小,通常为2万至5万元,办理周期长。有的政策门槛高,要求大学生提供担保人,有的需要先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才能申请,不能解决创业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天津大学的调研显示,天津市高校中47%的学生对创业登记流程不了解,另有34%认为审批过程太复杂。带着温情解决大学生的创业难题,才能切实为大学生创业减轻包袱,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譬如,阿坝县积极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共青团系统专门设立了100万扶持资金。县委、县政府全力落实“双创”政策,帮助解决贷款困难。2016年以来,先后吸引了近20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产生了菜籽油加工、藏香猪养殖加工等众多龙头企业,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毕业于同济大学的90后夫妻柯嘉华、周晰,放弃大都市优越的环境,回到大山深处带领乡亲们生态种植,共同致富。近年来,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跟柯嘉华、周晰一样,选择回乡创业。如何让这些大学生“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新生力量,除了提供政策支持,还需打好“温情牌”。

专题: 洗车加盟店   小吃加盟   互联网个人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