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村创业案例分享

1 去试试创业网

苏州全力构建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619名,其中45岁及以下占比69.4%,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64.5%。

2021年,苏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85:1;2012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突破1200亿元,村均收入582万元;2021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3547亿元,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达1127万元。

曹高宗说,对于未来,希望个人的家庭农场,能像国外的“百年农场”一样,“小而精”发展,不断提升竞争力。对于合作社,“农产品品牌,还处于蓝海阶段。我们合作社要打造让消费者能记得住的品牌。目前合作社的茶厂正在加快建设和相关许可申报中。”希望合作社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断努力,打造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像合作社“青承农耕”这个名字,寓意新一代的青年人不断传承发扬农耕文化,就是我们的梦想。

苏州农村创业案例分享

“创业最初,更多靠的是一腔热情。一路走来,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政府的指导、支持。”回首十年创业路,曹高宗不禁感慨。他说,这些年,身边的创业伙伴、周边的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及理念上,大家都在不断转变提升。以前只关心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就行,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品质、品牌,提升服务水平,如何去“锁定”客户。大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更为清晰。

同时,曹高宗自己的家庭农场、民宿也在不断升级,成功创建了共享农庄,年营业额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升至200多万元。今年,共享农庄还新推出亲子乐园等项目,提供萌宠喂养、葫芦涂鸦等服务。

去年,合作社还扩大规模,现有成员除了10名家庭农场主,还有41名农户,其中包括重病、低保、低保边缘户、存在滞销问题的农户。合作社还带动周边30户农户农产品销售。

感到“单打独斗”,影响事业发展,2017年底,曹高宗联合西山岛上的5名家庭农场主成立了青承农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6名成员中,5名“80后”、1名“90后”,都是返乡创业青年。通过生产、技术、销售等分工,抱团发展,推动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实现销售200多万元,2021年达700多万元。

曹高宗的农村创业生涯随之开启。采摘引流,餐饮跟上,曹高宗办起了农家乐。此后,他又承包土地,扩大茶果种植规模,引入草莓等品种,补足水果上市“空档期”,在2016年注册了家庭农场。

身为“85后”的曹高宗,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苏州,当过公司业务员、培训机构主管。2013年,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放弃去培训机构分校当校长的机会,决定辞职返乡创业。

“2020年,是苏州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起冲刺的一年。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农村创业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曹高宗投资数百万元的樱桃民宿、家庭农场,成功创建苏州市级共享农庄。这一年,他的家庭农场获评苏州市“十佳”家庭农场、江苏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在曹高宗看来,这既是对自己在农村多年创业的肯定,也是奋斗的新起点。

十年来,苏州“三农”发展势头强劲,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城乡融合度高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面貌逐步呈现。而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活跃在农村大地上的创新创业者。记者早在十年前就认识“职业农民”曹高宗,经历十年的创新创业,他的事业越做越好,获得过苏州市农业创业比赛二等奖,获评过优秀青年职业农民,他离梦想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接下来,我们会更紧密地连结姑苏区劳模协会和辖区内的企业,在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开设讲座,讲述劳模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希望企业在发展中可以传承劳模精神,开拓进取,继续为姑苏区立新功。”

“当我们发现很多姑苏区劳模是区工商联的企业家,因此想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举办这样一场活动,展示劳模情怀。”姑苏区劳动模范协会会长徐钊告诉记者。徐钊表示,十年来,姑苏区的企业都很好地传承了劳模精神,助力姑苏区的经济不断发展。

活动现场,姑苏区劳动模范协会和姑苏区总商会共同为辖区内7家商会企业授予“劳模育人实践基地”牌匾,鼓励劳模智库专家走进企业,助力创业创新。此外,双方还签署了共建协议,秉承“资源共享,共建共筑”的原则,常态化邀请劳模导师为企业职工授课,助力商会企业发展。

现在,每年有超过100万件丝绸产品由绣娘丝绸制作并推往市场,徐挺也在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企业家,在今年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希望我的故事能感动更多的留学生,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代里,回国用国际的视野打造中国的品牌。”

2014年绣娘团队参与到国家APEC会议领导人服饰的设计,并在2016年为杭州G20峰会设计了一款名为“合礼”的国礼,通过自主专利,用绫罗绸缎四种织造工艺将西湖美景三潭映月展示在了一条围巾上。2010年上海,2015年米兰,到2020年迪拜世博会,绣娘丝绸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代表中国丝绸连续参展三届世博会的品牌。

就这样,徐挺毅然回国,在2012年创建了苏州绣娘丝绸有限公司。“我们想将传统的丝绸店转型升级,打造一种丝绸生活方式。从一个丝绸包配上一条苏绣丝巾,穿上你最爱的旗袍,到送你入睡的丝绸家居服和蚕丝被。”这是徐挺十年前的创业雄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徐挺在16岁时前往大洋彼岸的英国读书,成功考取了牛津大学数学系的本科与硕士。像是命中注定一般,徐挺最初工作的单位参与了多个国际服装品牌的并购重组项目。被品牌力量震撼的同时,他想到了家乡的丝绸。“丝绸带给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小时候家里长期弥漫着的丝织品气息。”徐挺回忆道,“现在,我想带领记忆中的丝绸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同样致力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徐挺也感触颇深。创业10年,从一家丝绸小店,到3000平米的绣娘之家旗舰店;从母亲自己缝纫裁剪,到国际化的团队和自主研发。徐挺的品牌在发展的同时还带动就业500余人,桑蚕农业带动超过100户农民致富。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龙凤金店实现了线上线下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东方之门、苏州中心、龙湖、永旺等商业体共设有20个直营门店,自2017年以来每年入选“中国百强金店”。唐梦潇坦言,尽管金饰是古老而传统的,但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与时俱进,而这种创新在当今时代,就是要搭载数字化、智能化的快速列车。

带着这样的决心,唐梦潇带领团队创立专注于为年轻一代华人消费者设计结婚金饰的“囍福”品牌、独立做儿童首饰的“龙凤小小金”品牌等,强调更加年轻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打通年轻人的消费市场。“‘情比金贵’是我们的品牌slogan(格言),因为金饰从古至今都是我们人生中重要时刻的见证,比如结婚、孕育新生等,是一种仪式感的载体。因为有文化的传递,才会有金饰的灵魂。”

老字号该如何破圈,如何打破“老旧”、“过时”的刻板印象?在唐梦潇看来,要找准两个切入点,一个是文化,另一个是网络化、数字化。“不能只把金店当成一个买卖来做,而是要当成一项文化事业。商业没有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

唐梦潇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十年从2012年开始,离开外交部,回到苏州,她成了姑苏区龙凤金店新的掌门人。多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工作经历,更让唐梦潇明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性。“我出生在姑苏,在姑苏长大,姑苏就是我的根。根在哪里,内心的召唤就在哪里。”

在报告会上,姑苏区工商联副主席、苏州龙凤金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梦潇,姑苏区劳模协会代表、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晟,姑苏区总商会副会长、江苏省劳动模范、苏州绣娘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挺上台分享他们了创业故事。

党的二十大即将于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姑苏区劳动模范协会和姑苏区总商会共同主办该报告会,呼吁广大劳动者和创业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的政治自信,增强自立自强的决心信心,扛起保护、创新和发展的重任,助力姑苏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苏州市总工会副主席都锗邑,苏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吕瑾,苏州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顾咏梅,姑苏区总工会主席杜金生,姑苏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潘文,姑苏区劳模协会会长徐钊等领导出席报告会。

报告会邀请姑苏区劳模代表与企业家代表回顾创业之路,还设立劳模育人实践基地,鼓励劳模智库专家走进企业,助力创业创新,呼吁广大劳动者和创业者坚定理想信念,共同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姑苏使命与责任。

因为需要有经验的农户用手触摸鸡头米确定它们的生长情况,所以鸡头米的采摘无法使用机械化,并且鸡头米的果实十分娇贵,稍微破皮就会影响农户的收成,这也是鸡头米产量极低的原因之一。

瞿建军解决了保存问题,于是在2017年8月他建起了冷库,并且鼓励周围有能力备货的农户与他一起,他与农户们签订合同,首先支付给农户30%的预付款,待到订单完成,立刻将尾款结给农户。

由于鸡头米是时令性蔬菜,每年只在八九月份上市售卖,每年的售卖周期非常短,而瞿建军却不想只在一年中只做这几个月,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将收到的鸡头米进行完好的储存,从而保证自己一年四季都可以做到供货。

为了加强品控,瞿建军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大学同学与他一起创业,这个同学大胆心细,利用筛子将鸡头米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并且他们给北京那家餐馆承诺,保证己方会给餐馆提供饱满度达到95.98%的优质鸡头米。

他首先找到了当地一家鸡头米的收购大户,相同的观念让收购大户一口答应与他合作,并且帮助瞿建军收购筛选货源,只需要每收购一斤鸡头米抽取一块钱的提成就行。

这样的要求近乎严苛,因为鸡头米在采摘剥皮的过程中,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剥皮者一个不小心就会影响到鸡头米的外观甚至会破碎,并且鸡头米的产量也十分少,如果想要筛选出四百斤的合格鸡头米,那么瞿建军就必须首先拥有上千斤的鸡头米,这对于他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一家北京的餐馆找上瞿建军,表示愿意每个月高价收购瞿建军的鸡头米,因为自己的餐馆有一种招牌菜,而这个招牌菜正需要用到鸡头米,但是收购是有条件的,他们的餐馆必须用到最优质的鸡头米。

瞿建军利用苏州当地人的特点,将大闸蟹与鸡头米捆绑销售,没想到这样做销售量竟然出奇的好,很快瞿建军的第一单大生意就找上了门。

于是,瞿建军开始了打开鸡头米知名度的道路。苏州的大闸蟹闻名天下,而苏州当地人在食用完大闸蟹之后都会吃一点鸡头米,因为他们认为大闸蟹性寒,而鸡头米性温,可以很好的中和掉大闸蟹的寒性。

这让瞿建军意识到,必须要打开鸡头米的知名度,只有让大众对鸡头米产生了解和认知,才可以更好的销售鸡头米,最好的宣传是能让鸡头米变成苏州的一大标志。

瞿建军觉得,自己可以与这个工程师合作,来专门销售鸡头米,自己负责寻找货源,工程师则提供技术,帮助鸡头米快速剥皮,就这样,因为一次偶然的意外,瞿建军正式走上了销售鸡头米的道路。

鸡头米是苏州市的特产,口味与品种都十分独特,是苏州市民秋季的餐桌必备,但是鸡头米壳厚难剥,一个成熟的工人一个小时也只能剥出半斤,人工成本高,产量却极低,所以鸡头米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鸡头米的壳非常厚,这样十分不利于提高鸡头米生产的效率,于是在13年前,这个客户便开始研究专门帮助鸡头米剥皮的剥皮机。

这次上门维修的客户是个资深机械工程师,这个客户虽然是与机械打交道的,但他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对于鸡头米十分热爱,几乎是从小吃到大。

瞿建军一个人顶起了家人生计的压力,每天依旧带着公文包出门,在家人面前还假装和从前一样每天去上班,实际穿梭在苏州各地寻找发家致富的方法。

到2013年,他已经小有成就,有了一定存款。由于市场需求大,那时候的瞿建军仅仅一天就可以卖掉100台电脑,那一年瞿建军的销售收入突破了两千万。

专题: 加盟面包新语   名创优品加盟   互联网创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