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农村妇女回乡创业

1 去试试创业网

据了解,胡玲梅是一名“80后”,2000年初中毕业后在沿海一带打工,经过多年打拼,从普通工人起步,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工作环境优越,每月的薪资待遇达“五位数”。为寻找心目中的诗意田园,2017年,事业已有起色的胡玲梅只身一人回乡,经过多番考察和审视,选择到离城较近、产业基础较好的玉帝村创业,以每亩每年1200元的租金流转土地种植西瓜和火龙果。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实践,逐渐积累了火龙果、哈密瓜、西瓜种苗培育、种植经验。其中火龙果既卖果子,又卖盆栽,亩产可达800到1000斤,西瓜亩产在1万斤以上。产业前景日益向好的小小庄园,已成为当地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这里种了40亩的火龙果,有“无刺红水晶”和“京都一号”两个品种,由于今年气温持续偏高,对果子的长势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情况还是不错。”胡玲梅告诉记者,庄园除了种植有火龙果外还有哈密瓜,旁边还有110亩的西瓜园,由于距离县城很近,每天早晚都有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8月5日,烈日当头。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东升镇玉帝村火龙果庄园内,成排连片的火龙果枝条上挂满了红艳艳的火龙果,温婉干练的庄园主人胡玲梅正忙碌其间,察看水果长势、了解土壤湿度。

80后农村妇女回乡创业

当前,临朐县正积极搭建电商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农产品电商经营企业,2021年提出全县网红直播带货“个十百千”行动计划,致力于搭建县、镇、村三级直播体系,用电商直播给农民铺上新赛道,将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手机变“新农具”、数据变“新农资”、直播变“新农活”、农民变“新网红”,正成为临朐县的致富新模式。

“作为山区大县,临朐山清水秀,是优质农产品的理想产区。以前受交通所限,很多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无人知。电商作为一种新兴销售模式,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的直接销售,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临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赵锴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近年来临朐县为发展农村电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国鹏农场、云居山里、丰伟农业、山胖子等一批电商品牌和“草根”网红茁壮成长,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每款产品包装上,都有我的形象照,为自己代言,做放心产品。”针对城市居民的需求特点,刘兴伟请教营养专家科学配方,将五谷杂粮等10多种原料食品配比,经过设备烘焙、磨粉、分装等诸多工序,有效保留营养成分,开发了五谷杂粮、养生粥、石磨面粉等四大系列上百种产品,通过线下线上两大渠道,一开始销往青岛、潍坊、东营等周边城市,现在通过电商平台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五谷杂粮深加工车间内,几台石磨尤为显眼。从基地收上来的小麦,储存一段时间后,先倒入原料库,经过除尘、除沙、清洗,然后润麦6到8小时,用石磨低速研磨10遍,面粉不发热,粒度较大,做出的面食劲道细腻,回味甘甜。

“有黑色、绿色、蓝色的小麦,试种两年多了,产量、品质都非常好。”刘兴伟说,彩色小麦农户乐于种植,市场上也比较稀罕。传统小麦粉一斤2元多,石磨小麦粉一斤5.8元,彩色小麦粉一斤能卖到10元以上。

刘兴伟与青岛农业大学达成合作,种植基地成了学校的指导实验基地,有6名老师提供种子、技术上的支持。她专门种植了该校研发的“彩色小麦”,发展了500亩种植基地,统一回收加工成彩色小麦粉、麦片、麦仁米等产品。

按照“农户+订单+收入”的模式,农户统一领取种子,按照统一技术种植,她再从农户手中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这样一来,不仅农户每亩地至少多收入500元,产品质量也上来了。

好的农产品必须从源头抓起。刘兴伟与当地合作成立2000多亩种植基地,遍及朝阳、侯家庄子、赵家峪、常庄、核桃园、西王圈等村庄。

6年的付出,让刘兴伟获得“丰收”,绿色农产品实现了种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销售额去年超过千万元。如今,父母用行动支持女儿,父亲在种植基地帮着照看,母亲在工厂帮忙做饭。

刘兴伟几乎每天都和工人在一起,不是在车间就是在田间地头,回青岛小家成了“奢侈”。刘兴伟说,“一个月差不多能回两次,每次最多两三天,还不是特意回去,都是去青岛给客户送货,顺路回家。”

“他们知道做农业的苦,怕我遭罪,不想让我回来,但是我没听。”刘兴伟一头扎进了二次创业,找厂房、买设备、建基地、招工人、签协议、谈合作,个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最缺钱的时候,连孩子的学费都挪用了,咬牙坚持。”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老两口觉得闺女好不容易从农村出去,成家立业,安稳的日子不过,非要回农村,小家面临两地分居,孩子小也不能陪伴在身边。

于是,她回青岛后把想法和丈夫一说,丈夫非常支持,关了青岛店铺,把小家的全部积蓄带回了娘家临朐县蒋峪镇,2015年成立了临朐县丰伟农产品有限公司。

“没想到反馈非常好,很快就有了回购。我家粮食很快卖完了,邻居也让帮着一块卖,就这样,帮的人越来越多。”代售的成功,让刘兴伟开始认真思考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城里人对土特产品认可,市场需求量大,为什么不去做大呢?

“出来上学时拿了家里5000块钱,掏空了全部家当,当时我就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来!”在青岛,刘兴伟干过酒店服务员、销售员,在服装厂打工,她从来不敢随意辞职,哪怕不想干了,也必须找好下家。从工作的第一个月开始,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挑起了家庭重担。

“印象中,小时候村里就是四面环山,没有油漆路,路面坑坑洼洼。我在乡镇上学,一星期回家一趟,骑自行车特别难,上学全是下坡,回家全是上坡,只能推着车子走。”刘兴伟家里世代务农,父母整天在地里忙活,梯田里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谷子、地瓜,一年下来产量有限,“自己吃不了,想卖又卖不了。”

齐肩短发、个头不高、走路轻快,这是刘兴伟给人的第一印象。走出大山,在外打拼十几年,终于在大城市安家扎根,为啥又放弃一切,返回农村白手起家二次创业?

“接下来,不仅做直播,还要打造一个团队,我们已经发布多个招聘启事,招聘农村主播,也有不少宝妈前来应聘。到时候,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个直播账号,他们在直播间,在工厂,在田间地头刨花生、地瓜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能播。”刘兴伟准备把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培训起来,发展一支草根网红主播队伍。

“点开后很紧张,硬着头皮播了起来,直播术语什么都不懂,但我对产品了解,就反复介绍,手举着手机,一口气儿播了四个小时。”刘兴伟回忆起首次直播,“既紧张又兴奋”,“首战”成交额仅有500多元,但找到了感觉,结束时“有点不舍得下线了”。

直播电商异军突起,对流量的争夺已经影响到线上销售格局。网店的下单量虽然比平时多,但销量增长十几倍的爆单并未出现。对于这一点,刘兴伟并不感到意外,“面粉类产品属于生活快消品,客单价十几块钱,随时随地能下单,属于常销款。但直播是大势所趋,传统电商已经被直播争取了很大一块流量,我们必须得赶上。”

进入双十一,刘兴伟格外忙碌,直播带货几次被手机来电打断。企业在三个电商平台开了4家网店,线上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50%左右。

这位来自山东临朐的80后山村姑娘,放弃大城市打拼十几年的事业,回到家乡二次创业。在当地发展种植基地2000多亩,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借助农村电商平台,把家乡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发往大中城市,带动乡亲们致富,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农人”。

“宝宝们,欢迎来到直播间。咱们家的蔬菜面粉无任何添加,可以放心食用。全年度最大优惠,大家赶紧去拍……”趁着“双十一”电商活动,刘兴伟在网络直播间卖力介绍自家工厂生产的农产品。

在作者的认知里,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就是干程序员。

“对自己的选择从没后悔过,在家乡我找到了梦想与现实的支点。”随着合作社效益稳步提升,薛丽娜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现在回头看,农村或许是更好的舞台。”迎风漫步在沃野平畴,这位新农人笑得灿烂。

中国粮,青年种,薛丽娜起了个好头。“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我们永远在路上。”在李宁看来,他当初跟着媳妇儿返乡的选择是对的,“农业并非所谓的朝阳产业,但也绝不是夕阳产业,它更是一份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永恒事业。”

近年来,齐鲁大地乡村振兴大潮涌动,一系列切实的举措,让薛丽娜看到了希望:现在劳动强度降下来了、农村环境也越来越好,随着产业效益再提上去,年轻人回来的那一天还会远吗?

现代农业对人才、技术要求日益提升,薛丽娜对农业农村发展也有着自己的担忧:“从2008年工人工资35元一天,涨到现在的80元一天,工人年龄也从40到60岁涨到现在的60到70岁。社里开无人机的最小也已经49岁了。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大家觉得,做一名职业农民是体面的、是有前途的。”

“只有亲身下地才知道,实践和教科书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多年实践,薛丽娜的丈夫李宁也深刻认识到,农业并非许多人偏见中的技术低、没门槛,反而是“小小一粒粮,藏着大学问”。

为确保夏粮丰收,合作社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措施,力求“促弱转壮”:返青期重点增施返青肥,促弱苗增穗数;拔节期重点抗旱防冻促生长、增粒数;灌浆期重点实施“一喷三防”,增加粒重。同时加强天气预警,预防倒春寒、夏伏旱和洪涝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

2月26日的马庄镇,天空已连续放晴两天,县道两旁返青的麦苗一望无边,在北风吹动下仿佛绿色的波浪。一大早,薛丽娜就坐到合作社的办公室,与合作社员工们商议今年的春管计划。受去年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近20天,苗情较好的小麦只占1/3。

走进合作社办公室,一块块牌匾诉说着这里的成长:2009年获岱岳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2011年被原农业部授予“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2012年获泰安市“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14年被评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019年获“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的背后,无不浸透着薛丽娜种粮爱农、为农服务的使命初心。

禾为农之本,种为禾之元。镇党委书记张义强感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龙头带动。我们马庄镇4万多亩粮食,近年来种植面积保持稳中有升,小麦、玉米平均单产都稳定在1200斤以上,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薛丽娜理事长,感谢她既为农民做示范,更为农民搞服务,大伙儿跟着她种粮,心都放在肚子里。”

马庄镇薛家庄村民薛纪忠所言颇有代表性:“我种了十几亩地,薛经理能给拉来订单,又包了农机和技术服务。一下地看到她,咱心里就有谱儿,打心眼儿里跟着她死心塌地种粮食。”

为农服务方面,合作社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进精量播种机、无人飞行植保机、玉米收获机等机械设备,承担山东省农业生产“十统一”示范任务,以低于市场40%左右的价格,为本地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性社会化服务,架起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桥梁。既帮农民种好了粮食,又解放了更多农户放心外出打工。

稳粮增收方面,2013年,夫妻二人成立了禾元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同马庄镇薛家庄村、北苏村、吴新村等7个村整建制建立合作关系,以村为单位进行良种繁育,统一回收良种,产量和价格都有保障,单小麦一季就实现增收300元以上。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放大示范带动效应,薛丽娜一方面积极对接种业等企业,接种订单粮,确保小麦等售价能够每斤高出市场价一两毛钱。另一方面不惜成本购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增强合作社服务能力,为周边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

更大的“诚”,则体现在合作社立足土地资源优势、做好本分上。如今,当地的土地规模化流转价格,普遍超过900元/亩,有些大户不再坚持种粮。但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薛丽娜明白,种粮的重要性不仅是多挣点儿钱,更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因此,合作社从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只种粮食,誓要带领周边农民走一条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发展之路。

以诚待人,首先体现在薛丽娜对待员工和农民的态度上。拿吃饭这件“大事儿”来说,18名员工、40多名工人,每天的伙食众口难调,“有人不吃香菜、有人不吃辣、还有人每天要喝粥”,在她的授意下,合作社中午备饭保证有20个以上的菜品。

如今,合作社员工已由成立时的6人扩充到18人,全流程自主经营土地1300余亩,其中最大的地块集中连片600余亩,同时为全镇四万多亩耕地提供订单种植、植保、收获、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干农业,先要从吃苦学起。薛丽娜一头扎进了地里,选购良种、购置农机、聘请技术人员,夫妻二人边干边学,再加上老父亲坐镇,种粮很快见到成效:先后承接岱岳区“配方施肥试验”“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等项目,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160亩。

“起步时最难的是资金和观念。”薛丽娜回忆,夫妻二人白手起家,以每股200元、流转费每亩600元吸收周边村民成立合作社,但当时农民普遍不接受土地承包,土地难以成片。最终,通过镇村两级的协助和大量入户工作,合作社取得最初的13.4亩土地,还获得了一笔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30万元贷款。

下决心时,山东莱西籍的丈夫李宁已有一份科技公司的技术岗位工作,虽拗不过薛丽娜的坚持,但心里还是“打鼓”。好在,公公婆婆开明大度,加之中央连续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促使李宁也选择辞职全力支持妻子创业。

现实中鲜少有人知道的是,返乡种地的“种子”,其实早在年幼时就已深埋在薛丽娜心中。父亲是镇上的“老农技”,从小耳濡目染,她早早便对种粮的辛劳和重要有了理性认识:“父亲是不反对的,好的坏的都提前讲清楚了,他觉得早晚要有年轻人来种地。”

“邻里亲戚都炸锅了,很多人偷偷议论,说我们回村种地是不是因为上学时犯了错误。”谈起大学毕业返乡时面对的压力,薛丽娜记忆犹新,“在当时乡亲们的观念里,在外打工也比回家种地强。”

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在同学、乡邻、亲友们不解的目光中,薛丽娜与同班同学、也是后来的丈夫毅然返乡创办合作社,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土里淘金”的为国种粮、助农增收路。

岱岳区马庄镇的四万余亩耕地,处在“汶阳田”的核心区,自古便以粮食高产著称。如今,这片有着6000多年耕作文明史的土地,正在书写粮食高产的新篇章:小麦平均亩产600公斤、玉米650公斤、小麦新品种推广试验田最高亩产802.5公斤……

专题: 互联网的创业   绝味鸭脖加盟   农村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