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农村创业的青年创业案例

1 去试试创业网

“一滴水融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融入集体,才更有力量。”辛勤的劳动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创业成功的李彬没有忘记曾经许下带领群众致富的诺言,免费向当地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增收,受益群众100多人。

据了解,李彬大学期间不仅被评为“三好学生”,还入了党,毕业后在一知名集团工作,年薪40多万元。2019年,李彬放弃工作和爱人一起返乡创业。回乡后,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设大棚温室,进行果树种植。李彬用学到的专业知识,搞起了智慧农业,当上“新农人”。

李彬是一名90后,也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他从大城市回到山区农村老家,带领村民搞起了生态观光采摘园。该园紧挨4A级风景区金顶山,这里山清水秀,矿源丰富,适合种植瓜果等作物。当下,该园种植的黄金梨、水蜜桃进入收获期,蟠桃、紫薯、甜柿等也已上市,这里四季有花、有果,适合踏青、赏花,摘果。

回农村创业的青年创业案例

金秋送爽,瓜果飘香。9月20日,记者在驿城区蚁蜂镇春兴种植合作社果园区看到,满山遍野的梨树上挂满果子,成熟的瓜果随风飘香,正在采摘果子的李彬脸上乐开了花。

彭达说:“本质上来说,他们是我们的供货商,但是他们却依旧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让我们也非常感动。我感觉我们真正从外来人变成了村里人。”

去年春节,因为冻害,菱角生长和经营都受影响,彭达的团队资金压力较大。村里一位老爷爷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这些孩子挣不到钱,你们可以后面再缓一缓我们的货款,但是你们要自己把困难渡过去。”彭达回忆说,老爷爷的话深深打动了他,现在村民们对他们的认可度很高,他们非常开心。

随着菱角项目越做越大,老百姓也深刻地明白,只有菱角产业在当地发展,他们村里才有希望。现在,彭达的团队每年各种务工劳务支出已经超过了600万元,为5000多位农民创造就业创业机会,从业者户均增收2万元。年轻人帮助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产业致富,当地的老百姓也同样开始发自内心关心这些年轻人。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以当地的农民为老师,向他们学,把我们的理论和种植、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来把他们的一些常规做法,包括选种、培育期模式,系统总结成了经验,并且形成了模式来进行推广和复制。”彭达认为,共同劳作不仅是为了农民的认可,更是向农民学。这些努力与成绩,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越来越多的开始愿意相信这群年轻人,跟着他们一起干。

正当彭达一筹莫展之际,时任天井湖村支部副书记的张剑雄拿出自家40亩地给彭达当示范田,这一举动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激励转化为动力,这批示范田最终也不负众望,大获成功。与此同时,彭达和团队为了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在创业期间坚持跟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跟他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一起走入生产队伍之中。

“最开始到农村创业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把我们叫做武汉的大学生,认为我们不接地气。”彭达回忆说,当时,当地农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团队创业一度处于被动的状态。

彭达团队不仅在电商研究上下了重功夫,还带领了当地农民参与电商实践。彭达带领团队自主开发电商培训课程,吸纳400多位农民参与农产品电商直播培训,培训留守妇女利用闲余时间在手机上直播带货,将30多位普通村民培育成带货达人,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依托自营电商、供应链渠道,累计销售菱角超100万单,单日最高销量曾登上抖音平台生鲜带货榜第7名。如今,在电商的菱角领域,天井湖菱角已经属于行业第一的位置。

“要想发展快,还需电商带,农产品的核心还是把它卖出去。”彭达认为,要帮农产品出村,建立起完善的电商供应链十分关键。以前,电商平台上甚至没有菱角这个类目,彭达带领团队从2018年到2019年干了整整一年零两个月后,菱角这个类目在电商平台上终于可以独立上架。彭达还带领团队赴北京、广西、湖南等菱角主要消费市场进行对接,与企业深入合作推动菱角产品销售,搭建耕读兴农菱角电商供应链体系。

为满足品牌化需求,传统生产加工也随之转换为现代化生产。依托种植、加工优势,天井湖村建设了8000平米农业现代化生产加工车间,成功将天井湖菱角培育成黄冈市特色地标优品。与此同时,彭达团队开发出“即食菱角”“菱角粉丝”“菱角酒”“菱角膏”“菱角染发剂”“文玩菱角”等相关衍生产品,多种多样的产品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菱角品牌也随之越做越大。

人靠衣装马靠鞍,彭达的项目最终定位地域农产品品牌全渠道传播战略。最初的菱角产品营销,都是彭达亲自撰写文案,主打乡愁文化。“大别山菱妹妹”的品牌形象很符合菱角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项目所注册的“耕读兴农”“菱妹妹”“菱礼荷慕”等14项22类商标进行广泛传播,让“吃好菱角,选湖北天井湖”的口号深入人心。此外,彭达还主持编写了近15万字的菱角产业发展汇编,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村民。

解决了品种研发的源头问题,接下来就要找到好的销售方式。彭达深知,为了让菱角产业做大做强,品牌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强化品牌建设并贯彻全产业链,是彭达助推项目地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农业不一定就是埋头种地,搞农业跟写科研论文一样要先研究,先规划,也要搞新品种,不断探索。在学校田北海教授的建议下,彭达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深耕“耕读兴农·菱辟蹊径”菱角产业项目,继续运用所学知识与科技来做好菱角产业。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在科研室和实验室不断研究,彭达的团队选育出高产耐抗新品种“菱美人”。

2016年,彭达与黄冈天井湖结缘于学校“耕读路上”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将自己农业创业的目标瞄准了当地的特产——菱角。“这里菱角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但是老百姓用他们很传统的土办法在种,很难赚到钱。种得多了产品卖不出去会滞销,种得少了收成又不够。”彭达说。

本科期间,彭达积极参与多次社会创业实践,如带游客去罗田打板栗体验乡村生活、帮农民售卖土鸡和土猪、开发环保有机肥等。通过不断地实践与调研,彭达感受到书中所描述的“三农”问题: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中老年人,缺乏持续发展动力,他迫切希望为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1995年,彭达出生在湖北省罗田县河铺镇一个小乡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祖辈都是农民。幼时的彭达看到父亲与爷爷在田间劳作,心疼他们种地辛苦,“虽然那时我还很小,但仍能感觉做农业很苦、种地很苦,农民很难赚到钱。”彭达希望能学农业知识帮助农民,并受徐本禹事迹的感染,高考时他坚定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回到农村,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寻找致富路。”从仅为时令农产品的小菱角到四季都能挣钱的“摇钱树”,从省级贫困村到特色产业园,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彭达用六年时间,在浠水县天井湖村搭建起菱角电商供应链,实现年销量达3000万元,为5000多位农民创造就业创业机会。

说到做到。王颖通过一根网线,让家乡特产走向全国。在这个过程中,春种秋收、加工销售,祖辈只与泥土打交道的家乡人民,在这个产业链上变身为新农民,思路眼界都在快速拓宽。

“我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家乡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只要肯干,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王颖说,她要做的,就是给乡亲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通过从无到有创造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让大家在工作中学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王颖的这种性格,归功于从小受父母的耳濡目染。“父母眼光长远、热爱家乡、敢于拼搏、勤劳肯干,在我看来,这就是我家的家风。”王颖说,如今她是十家子村的主心骨,更要引领好的村风,那就是借乡村振兴的大时大势,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就像个陀螺,同时也像块海绵,不断加速吸收新知识、新理念。”在王颖看来,要想口袋富,脑袋要先“富”,开动脑筋想办法,乡村才能振兴。

与此同时,选址在朝阳县政府附近的“村姑进城”体验店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计划本月底开业。王颖打算以这个体验店为依托,再次扩大“村姑进城”品牌的影响力。“除了正常的货架子,店里装修设计了操作台,可以现场做果汁、品尝美食等。店里还要介绍朝阳故事,让家乡文化广泛传播。”王颖表示,多项工作同步推进,是工作常态。尽管如此,她仍要继续研究发展新路径,探索新领域。

采访正赶上秋收的关键时期,王颖刚从“全国十佳农民”颁奖现场赶回来,就马不停蹄地进村里查看秋收情况,接着又参加第十二届辽宁农博会,以90后企业家、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为家乡特产代言。

记者采访时感受最深的是,王颖一家人一直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在他们心中,没有停一停、歇歇脚的概念,而是一直抓紧时间,奔向下一个目标。

扎根村里后,王颖又捕捉到新的商机。“京沈高铁开通,奈林皋站距离我们村步行只有10分钟,这是个大机遇,以后我们村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做北京的菜篮子、后花园。”王颖兴奋地规划着村里的未来,我们要发展民宿,做体验式旅游,让脚下的红土地变成金土地。

“你小时候村里穷,到处都是泥巴路,赶上雨天上学,只能借宿在学校附近的姨家婶家,等天好了再回家。你爸当村党支部书记时,带村里做产业,有钱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现在的孩子上学,再不用雨天一身泥了,但咱们村还能更好,你说是不是?”母亲说,“你爸为啥放下自家生意回村里,就因为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咱家日子好了,可村里的乡亲们需要主心骨、领路人。孩子,要相信自己,你能行,在家乡的土地上,你会大有作为的。”

王颖更知道,当了村党支部书记后,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村里的一草一木,自己都要经管,正在上升期的事业,势必受到影响,才20几岁的自己,还没有做好担此重任的准备。

王颖也知道,为了支持父亲的决定,家里生意损失不少。父母经常村里县城两头跑,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以及孤寡老人需要照顾、急需资金周转什么的,都离不开父亲。

王颖深知,父亲为了村里发展付出太多,这些年过得十分不易。他们一家本来可以住在县城,管理自家已经走上正轨的企业,过相对轻松的城市生活,但父亲在家里生意最兴旺的时候退了出来,回村任职。

父亲问她有没有想过担起村里党支部书记的担子,王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我只想过用发展产业的方式带动乡亲们致富,却从没想过要参选村党支部书记,我怕自己不能胜任。”

去年,王颖打算深度学公司管理运营方面的知识,让“村姑进城”品牌再上新台阶。正当她一次性买来50多本书,准备“闭关充电”的时候,父亲找到她,抛开父女身份,来了一次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正式谈话。

多名村民愿意与王颖合作,王颖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成功谈下1000亩土地,用于种植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同时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拉长产业链。

“不能让乡亲们吃亏,要让大家跟着我一起干,一起在农业产业链上致富。”王颖说,她跑去问父亲,问叔叔伯伯,和他们聊种地的收益,种玉米赚多少,种水果赚多少,种蔬菜赚多少。有了数据打底,她开始谋划,兼顾自己公司的收益和村民的利益。

“十家子村紧临朝大线,地理位置占优,交通发达。另外,十家子村地处北纬41.5度,拥有红土地,特别适合种植葡萄。村后是大凌河,自然环境优越,种植的农业特产绿色天然无污染,吃着放心、安全、健康。”王颖说,因为生长于斯,她看到了家乡的闪光之处,但她也深知,因为开发不足,家乡特产未能优质优价,村民们一年忙到头,却挣不了多少钱。如果她能把电商平台建好,不仅可以补齐家乡特产销售的短板,帮乡亲们打开销路,也可以使自己创业和助力家乡发展有机融合。

“这个方案,扎根泥土,迎合时代,既需要黑土地上货真价实的产出,又需要现代管理理念,让好东西卖上好价钱。”王颖说,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开辟了增收新路。

好在她有钻研的劲头,买书看,上网学,到各地考察,给自己充电。最终,她设计了“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实体店”的模式,一下子解决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问题。

虽说农村电商前景广阔,但在当时多数人对此认识还很不够,况且王颖学的是法律专业,用她自己的话讲,对于农村电商这个领域根本就是外行,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

2015年,在国家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后,王颖成立了朝阳县新发永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搭上互联网快车,推广家乡的特色农产品。

“要说没有犹豫,那不现实。”王颖坦言,很多农村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离乡进城。当时,村里不少叔伯得知父亲劝自己回乡,都反过来劝父亲,“哪有大学毕业还回农村的,可别耽误了娃的前程。”但看到父亲期盼的目光,再感受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王颖下定了决心。“现在的农村跟过去不同了,处处都是商机。何况父亲都能放弃生意回村发展,我为什么不能回来做一番事业?”王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在家乡闯出一片天地,她确定的目标是发展互联网电商。

在王久文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十家子村从2007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落后村,至2020年一跃成为年人均收入1.5万元的富裕村。

“当时我上中学,但我清晰地记得,村里的叔伯们找到我爸,希望他来当村干部,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王颖说,当时十家子村还是落后村,村民们大多种玉米,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多数村民有强烈摆脱贫困的愿望,但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也不会干。

“我和父母既是亲人,也是合作伙伴,聊起该发展什么产业的时候,各抒己见,绝对平等。”王颖说,父母将经商多年的管理经验倾囊相授,让自己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自己将在学校及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时下热点相结合,该做什么,怎么做,一家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讨论出相对成熟的方案后再去做。

渐渐地,王颖有了自己的观点和主见,开始和父母一起讨论生意该怎么做。父母也非常尊重王颖的想法,不仅仅将王颖当成孩子对待,还坐在一起有商有量,交换想法,研究适合每个时期的好项目。

王颖的父母虽然是农民出身,却有着超前的眼光和经商的头脑。他们经常出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如何发展变化。王颖则利用上大学期间寒暑假的机会,去各地参观考察。看到比自己家乡发展好的地方,就把经验带回来,和父母分享。

“除了上学,周末、节假日的时候都将自己跟家里的生意捆绑在一起,学生产、学经营,储备了不少经验和能力。”王颖说,因为家人们能干,自己也舍不得浪费一寸光阴,渐渐将每天忙忙碌碌的充实日子当成了惯。这个过程,虽辛苦,有挑战,但自己成长很快。

“从小我就看着亲人们忙碌,一点一滴攒家底儿。”王颖回忆,当时母亲做雪糕,父亲跑市场,自己就主动帮家里干活儿。她7岁就会做饭,懂得照顾早出晚归的父母,同时也做起了“小当家”,在家里看店,帮忙卖雪糕、卖鱼。

1992年,王颖出生在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可以说,她出身于一个生意世家。父亲王久文早年和妻子韩秀兰一起打拼,夏天做雪糕,冬天批发鱼,抽空还卖土特产,一年四季,生意不断。因为两人吃苦耐劳,家里生意越做越好,之后又办起了啤酒厂、饮料厂。

9月23日,2021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名单揭晓,29岁的王颖,成为榜单上最年轻的一位。王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母的言传身教、丈夫的鼎力相助、弟弟的学成归来……让她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得到充分释放,她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继续扎根泥土,以智惠农,让小家日子更美,大家日子更旺。

在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王颖一家远近闻名。因为在这个家里,父女二人都是村党支部书记。父亲王久文年轻时创业,成为致富能手,被乡亲们请回村里带领大家发展产业。如今,王颖接棒,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掌舵这个有着3000多农户的大村。不久前,王颖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十佳农民”。

专题: 建厂加盟   网络创业项目   康美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