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农村创业视频

1 去试试创业网

笔者看程大爷非常忙碌,不再过多打扰他便和他告辞,热情的他不断地对笔者和同行的摄影师招呼道“再过十多天就开始拉粉条了,欢迎你们前来参观,到时候那场面比这还热闹。”

“你为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个别人都顺走过滤器,你生气吗?”“生啥气呢,我在农村生活一辈了,太了解农民了,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我见得多了,我这里离镇子很近,再去置办几个就行了。”程大爷笑着对笔者说。

程大爷为了提高红薯粉碎加工成淀粉的速度,把不同的加工户今发在不同的沉淀池中,各自进行过滤沉淀,他制作了四个过滤网,由于来人较多,他和儿子两人主要负责过磅,粉碎,看管设备,有人趁着人多杂乱把过滤网滤悄悄拿走一个,又过了两天,又有人把两个过滤器拿走,四个过滤器只剩一个,严重影响了加工速度,他迅速让儿子再去多置办几个过滤器,以防再次丢失。

70岁老人农村创业视频

进入11月份,红薯进入收获高峰期,程大爷白天为小户加工粉面,晚上为大户加工,自己的红薯及易货收购的红薯储存地窖中,因为小户的红薯产量少他们又无法储存,一旦冻坏后就会造成经济损失,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优先为小户开机加工。

程大爷扩大了红薯粉条加工规模后,他不仅自己种植了20亩红薯,还用“易货”的方式收购红薯,种植户给他红薯,他给种植户粉条,实现了双赢。他的灵活经营方式很快吸引了周边的群众,产量大的就地加工,产量小的直接易货。他还高价收购散户的红薯,通过收购、易货、自产等方式,保证了充足的货源,做到一年四季天天可以加工红薯粉条,保证客商不断货。

程大爷把红薯粉条的加工做为产业化发展,他给笔者算了一笔帐,一亩地产7千斤红薯,7斤红薯出一斤粉面,一斤粉面出一斤粉条,一斤粉条市场价10元一斤,这中间有3000元的利润空间,是非常可观的。而且,自己加工的红薯粉条保证质量,根本不愁销路。

这些钢结构工棚及加工粉条的设备都是他根据需要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他说,电焊,钢材下料他都能干,他做了几十年包工头,为农民盖了几数房子,建造这些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红薯生产的季节很强,难以储存。为了扩大粉条加工量,他前年把老旧设备进入了更新,又在工棚下挖建了一个6米深,50平米的土窖,里面可储藏5万斤红薯,地窖的建成既减少了因红薯冻伤造成的浪费,又保证的充足的原料,也保持了红薯的新鲜。

粉面加工成粉条,有一道工序就是刚出锅的粉条必须经过冷冻,传统加工粉条一般在上冻后进行,程大爷为了保证不同季节随时可以加工粉条,专门安装了一台冷冻箱。有了冷冻箱就不受气温限制,不同季节都可加工粉条。

程大爷种植红薯几十年,种植亩积每年就那么几亩地,把红薯拉到几十里外的村子加工成粉面不怎么感到吃力,随着面积的扩大产高的增高,每年遇到红薯加工他非要头疼,于是,他就把废弃砖瓦窑土地承包下来进行平整,然后,搭起了简易的铁架棚子,搞起了小型红薯粉碎拉粉条加作坊。满足了自己种植的红薯的加工能力,一些村民得知程大爷能够粉碎红薯加工粉条后,纷纷来到他这里寻求加工,由于设备小加工能力受到很大局限,让很多加工户排队等候,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程大爷的村庄在中条山脚下,红薯种植是农村主要农作物,在70年代,村子里为了发展经济鼓励农民搞副业,他就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把红薯运到别的村子里打成粉末提出粉面,在家里制作粉条,使红薯变为粉条获得更大利润,他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今年已经70岁的老人,程大爷精神矍铄,性格开朗,热情好客,行动利索,国字脸颊给人一种坚毅的感觉。程大爷得知笔者的来意,丢下手里的活计,和笔者及同行的摄影师一起拉起了家常话。

70岁的程大爷家住山西永济农村,为了发展经济,他充分发挥几十年务农的经验结合本地的自然优势,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他因地制宜,在承包的废弃砖瓦窑地上建起了一个红薯粉条“一条龙”加工厂。

长达1个月的强降雨结束,被雨涝肆虐的山西晋南地区,田里积水逐渐减少,艳阳高照,秋高气爽,农民进入了秋收季节,进入11月中旬,秋收冬播进入高潮。晋南地区以盛产玉米、黄豆、红薯、苹果等著称。

#老爸快60了,还坚持一定要创业,种植行业太难,我要不要支持他?#精神良好,身心健康,心态好,有兴趣,不错的选择,70岁不老的!

这饲养环境、喂养方式,下的蛋绝对是土鸡蛋了,善良的大娘大爷并没有坐地起价,10元一斤,虽然我们没有预定,临走时,还是把瓦罐里的鸡蛋都卖给了同行的影友L老师,也算是我们对老两口事业的支持吧。

时值上午,正是鸡下蛋的时候,好玩的是,大娘采取的还是原始的养鸡方式:弄个破篓子垫上麦秸给鸡做个窝,母鸡下了蛋就会报告(也是,得看住了,下到外面满山去找鸡蛋就麻烦了,小编小时候家里的鸡就经常把蛋下到外面草窝),收了热乎乎的蛋放到瓦罐里攒着,等到周末就换成钞票了,和小编儿时的记忆一样样的。看着大娘收鸡蛋那满脸的开心,对比这相对落伍的居住条件,突然觉得幸福真的与物质无关。

先不管是什么品种,反正是散养的跑山鸡,能吃,肉质结实,下的蛋也和外面的商品蛋口感不一样,煮熟了蛋清筋道蛋黄香。个头大,气室小, 7、8个一斤是常有的事,来买的都是回头客,全是县里和三门峡那边的人预定了,还得讲究个先来后到,这20多只鸡快成了家里小银行了。

这几年城里人都喜欢往山里跑,可能是喜欢这里的空气和敞亮吧,顺便可以买点土特产,经常有人上门来要买鸡蛋。现在自家也没有老母鸡孵鸡了,去年从集上买了30只鸡苗,没有打苗,也没有用药,全都养活了,现在,每天能下20多个蛋。你看这大白鸡,红色鸡冠,毛色白亮,越看越喜欢,我们也记不得是什么品种,干脆就叫它雪鸡。小编回来查了一下,应该是来航鸡,从美国引进的蛋鸡品种。

刘大娘说山里人好养鸡,一是下点鸡蛋自己吃,二是剩余的可以换点零花钱。山里养鸡没有那么麻烦,地方大,鸡群自己去找虫子吃,补充了蛋白质,回来用玉米麸子掺点菜叶子再喂点,都是自己地里收的,也花不着钱,至。于鸡的喝水问题,随意,不像专门养蛋鸡的,饲料喂养不说,还让鸡使劲喝水,鸡蛋水太多,一点不好吃。

大娘姓刘,今年70岁了,和老伴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山村里,儿子在外地工作,村里以前有20多户人家,现在都搬迁到山下了。她和老伴一合计:搬出去也干不了啥活,种了一辈子地,也离不开土地,再加上人老了还要落叶归根,干脆就没有搬,现在这村里就他们一户了。平时老两口就在家种地养鸡。

我们去的时候,大娘正在喂鸡,只见她端了一盆鸡食,身旁围了一圈大白鸡,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似的,大娘走到大门口,找了个旮旯放下鸡食,一群鸡接着围了上去,一只大白鹅远远地望着,不知是馋得慌还是在放哨。

晋南农村靠东一带,由于地形原因,农民大都在半山腰依山而居,交通不便、靠天吃饭,经济有些落后,加上有安全隐患,近几年在政府扶贫政策帮扶下,大部分都迁到山下去了,留在山里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是故土难离,二是辛苦劳作惯了,搬出去种地养殖都不方便。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对7旬留守老人。

储茂森的老伴身体不好,2012年患肾病切除了一个肾,干不了重活。在广东打工的时候,储茂森带着老伴,老伴不能到厂里干活,就在“家”洗衣做饭。

储茂森以前在广东打工,厂里,建筑工地都干过,2015年,已67岁的储茂森返乡创业,从电视上看到外地一家公司提供种兔,回收兔子,觉得兔子繁殖快,见效快,是个好产业,便花3万来元买了75只兔子,2016年发展到800多只,那家公司第一次回收了200多只兔子,给了1.2万元,第二次只回收了几十只,后来他们再也不要兔子了,养兔被骗,赔了五六万元。2016年,养兔失败后,储茂森开始建猪场养猪。

安康石泉县迎丰镇新庄村,71岁的储茂森养了6头母猪,在他的猪场,存栏的大猪、小猪加起来有上百头。看着一窝小猪,储茂森和老伴很开心,现在猪价高,一窝仔猪就能卖上万元。

专题: 散白酒加盟   超市加盟   柯达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