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的农村老人叫什么

0 去试试创业网

40岁从城里回乡当农民,他把小生意做成大产业

回乡创业9年;投入了1000多万元,他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优质良田;种西瓜,种花生,种油茶,种红薯……他自称是新农人,一边在城里经营餐饮食品,一边将赚来的利润投入到农村创业,带动周边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双轮驱动,线下销售、网上开店直播,将农产品卖上互联网,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他带领乡民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这块地荒了十几年,付红星帮着我们翻土种红薯四十八岁还能做小生意吗,把这块地变成良田。”芳畈镇新屋村祝河村队长祝本近说。2022年,付红星自己种植300多亩地并带动周边村民种植500多亩。“我想通过发展‘苕’产业,让更多乡亲们增收致富,让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付红星说。

回乡创业的农村老人叫什么

花甲返乡创业,他填补三个国内空白

从翻石整土、打坝造田、铺设管道到种植管理、榛子收获,五六年前就进入榛子园的胡沟村村民张乐善,看到魏本欣的付出和辛苦,也被他的胸怀和人格魅力所感染。“魏总是个干大事的人,我们都想跟着他继续干。我也想返包一片榛子园。”

更为重要的是,榛子林相继进入盛果期,魏本欣打算搞个“土地返包实验”。即农户可以自由联合,承包一定规模的榛子园,公司提供农资、技术、收购等服务,榛子结算时,留下300斤榛子抵土地承包费和农资成本,其他收益全部归承包农户。

魏本欣最初在常山东侧试种的300亩榛子,给出了答案。他算了一笔账:种植平欧杂交榛子,3年后每棵产干果大约一斤,一亩地栽种110棵,按照现在每斤20元的价格,一亩地能收入2000多元;第四年进入盛果期,亩产能达到500斤,收入能达到10000元,前四年投入的本钱就能全部赚回来。

“一个孩子学有所成,能改变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大家族的命运,没啥比看到孩子们考上大学让我更高兴的了。”也许是因为小时候上学条件较为艰苦,所以对于捐助教育事业,王永宽向来不遗余力。从2016年到2021年底,他连续五年教师节为教育事业捐款300余万元;2018年,捐助18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5亩、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的高标准幼儿园;2022年开始执行“育才”计划,与嘉祥县政府签订了助学捐资协议,每年捐款200万元,将连续资助嘉祥教育事业……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永宽不仅在村民中积极倡导这种美德,更是带头落实在行动上,把社区里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当做自己的一件大事来做。为方便老年人生活居住,2008年投资270余万元,建设了2幢高标准老年公寓楼,让柏山村36户老人住进了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为老人打造了温馨家园。同时,每年向两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户每月发*养老金,并为柏山社区36户老年公寓安装了空调,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为老人发*节日福利,使其切实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老人们说,“跟着永宽俺们是享福了”。

为了不辜负乡亲们对自己的期望,王永宽考虑最多的就是带领群众改变村容村貌、增收致富。当时的柏山村是个典型的“山坡村”,村里一半人住在半山坡上,居住条件恶劣,村里没有集体收入,绝大多数村民们只能靠务农为生,缺乏“造血”能力。“当时住的都是石头屋、土屋,下雨的时候经常会漏雨。”说起当时的情形,村里78岁的郭成印老人至今心有余悸。

对于一个富有情怀和大爱的人而言,家乡是他永远惦记的地方。王永宽富了,但看着家乡的贫穷落后,心里非常难受,立志要改变家乡局面。

每当有村民遇到困难,王永宽知道后,第一时间向他们提供帮助。“现在自己有能力了,知道村民遇到的难处,怎么能不伸把手?我最难的时候,有人帮我,我也得想着回报社会。”在王永宽的帮助下,*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多亏了永宽的帮忙,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就是从根里*决了我们的难处。“村民每每提及此事,都激动地这样说。

归雁有巢,乡愁有根。如今姚峰作为能人回乡的典型,带动了返乡创业的热潮。往日人烟稀薄的“留守村”,开始不断聚起人气、财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妇女老人们成了合作社的主人,有了能创收的工作,阳光下的龙潭寺村,一片祥和,充满着希望。而这位让村民*心、安心的“当家人”,也让乡亲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通讯员:李绍伦 喻勤学)

繁重的村支书工作并不轻松,但正如当初合作社面临困难时一样,遇事沉着冷静、闷头苦干的姚峰从不会退缩。在那些不理*的声音中,他坚持改变的思路不变。为打造新农村,村里拆掉上百间破旧老房,为建设美丽乡村,他带领大家在村里种花草,修厕所、造水库。看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宁静整洁的村落如乡间别墅,从前不理*不配合的村民们也转变了思想,全力支持姚峰的工作。

路修好了,姚峰又开始着手*决土地抛荒的问题。红安多沙地,土地抛荒的现象严重,姚峰带领的党支部开展引导工作,引进新能人,先后引进了三大合作社市场主体,将所有土地集中流转。将废弃的学校、老村部承包给市场主体建农家乐,开发农旅项目。

乡村要振兴,首先要通路。自他上任以来,打通了组与组之间的公路,修缮了以往已经坏掉废弃的道路,并将原本三米宽的路扩宽到五米五,从前坑坑洼洼的沙石土路,如今变成了一条条平坦笔直的公路。

兴产业,促增收。多年来,合作社直接带动241户贫困户脱贫。在带动就业方面,为村里留守妇女、老年人等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在香菇种植方面,针对集中安置点易地搬迁户实行“三统一分”模式,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回收,并定期聘请专家到村民种植点现场指导,提供技术培训。此外,还通过土地流转、金融扶持、入股分红等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龙潭寺村每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五个基地、两个中心”,即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食用菌生产加工地、富硒农作物生产基地、果蔬花卉采摘观赏基地、休闲养生中心、科研办公中心;在政府牵头支持下,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协议,购买红薯脱毒种苗专利,建立脱毒种苗培育车间,培育近20个品种的红薯脱毒种苗;食用菌年产100万棒,香菇年产200万斤,从多方面带动村民就业脱贫。

说干就干,立志于要带着村民增收致富的他,跑遍了多地考察,最终决定对合作社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先后投资了2000万元,流转了1500亩土地,推进“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将其打造成专业从事特种水产养殖、中药材种植、食用菌生产加工、红苕种植贮藏、果蔬花卉种植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产业。

振兴龙潭寺村,让乡亲们圆致富梦,是姚峰的夙愿。他顶着压力接手了已经亏损的中药材项目,成立了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开始种植中药材白术,以及养殖小龙虾。一腔汗水洒在家乡的土地上,盼着来年能有个好收成,让乡亲们吃饱穿暖。

2015年,龙潭寺村500亩土地被某企业流转用于种植中药材,却因管理混乱导致项目搁置。眼见着本就落后的家乡遭此变故,田地抛荒、杂草丛生,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已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来源。心系家乡的姚峰毅然决定返乡创业,起初妻子并不支持他的决定,“我们自己在外面做点小工程,一年搞个几十万还是没问题的,投资农业很辛苦啊,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

从“厅官”到“农民”,这位70岁的人大代表坚持返乡创业11年图个啥?

产业规模怎样才能不断扩大是另一个难关。在经历了6年的困惑和摸索后,范敬超在2013年创建出一套“大园区、小农场”双团队经营模式。其原理是:先由专合社大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按照路网、电网、管网三通等高标准打造好果园。待果园建好后,再及时发包(或转让)给来自各地的创业人员。如此不再自己大包大揽,集合社会各界的人力、财力、资源优势,这种模式迅速吸引了一百多批次业主入园创业。范敬超说,得益于此,2016至2018年,柑桔产业规模同比增长了6000亩、16000亩、13000亩,今年还要增加10000亩以上。

找准了产业,卖不卖得掉?对此,范敬超的*略是“品优”。“卖不脱的是老品种,我们现在不仅要卖新品种,而且价格还要稳步上升”,他对此很有信心,“现在的价格比当初已经高出了一倍”。记者了*到,现在果园产出的七成柑桔还未成熟就被来自各地的果商提前订购,加上电商平台、代理公司、零售等多个渠道,优质杂交柑桔是供不应求。

说起井研县,“土瘦、风干、毛又深”是当地人对家乡环境的真实总结,“十年十旱”也是他们苦涩的自我调侃。在这个典型的丘陵地区,选择什么项目进行创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短暂尝试过养兔、养鱼等项目之后,2007年4月在仁寿县新店乡的一次邂逅,让范敬超迅速确定了未来创业的核心项目──优质杂交柑桔。

振兴“湘”村|退休回乡创业,他带领村民种植“金果果”

今年65岁的杨荣福是江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的一名退休职工,退休后的杨荣福闲不住,萌生返乡带领村民种植果蔬的想法。5年前,杨荣福毅然卷起铺盖回到千家峒瑶族乡大溪源村开启新的“创业”之路。他邀请刘跃全、何共明等三个老乡承包了邻村80多亩土地,开荒种植15亩沃柑,7亩冬瓜,并在果园里饲养生猪和鸡鸭,牲畜粪便肥果,走循环生态发展之路。

如今,云峰村不仅有了大风车露营景区,村里的芦柑、冬瓜等农产品也不愁销路,在林志军的带领下,云峰村建设得更加美丽,乡亲们的收入年年攀高,一幅热闹、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壮大集体经济上,借助乡党委提出的“一企帮一村”村企联动措施,他积极主动地与福建风能发电外山风电场、福建隆兴种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沟通,让村企联动真正成为村里双赢的有力举措。通过“一企帮一村”等多项措施,云峰村2020年村集体收入顺利突破2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云峰村是省定革命老区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山顶村”,2017年之前,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全村有42户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这里空气清新,山高望远,视角宽阔,*眼皆景。”林志军说,仅2019年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以上,并带动云峰村乃至全乡农民农特产品销售,产生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并新增岗位10多个。2020年,云峰村获评“福建省乡村旅游村”。

****时期,云峰村是闽中游击队的重要活动点,村里有着林氏祖厝、天竺岩等革命遗址。林志军就依托红色资源优势,以“乡村振兴党建领”为主题建设文化园,将旅游与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出了不一样的“红色旅游带”。

大风车露营地旅游项目建成后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每逢节假日,每天都有上千名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小木屋、帐篷被提前预订一空,大锅饭煮个不停,农产品供不应求……”这个原本宁静的小山村突然变得热闹了、村民们忙个不停,山顶村变身为特色景区,山里人也吃上了“旅游饭”。可是谁知道,林志军经营十多年,曾经是永春一代人最浪漫的小酒吧“乡阁里”,却因为他的无暇经营而盘给他人,最后关闭了,多少次父兄妻子的心焦,多少次朋友的指责,他那憨笑背后是怎样的心酸和信念。

几年前,外山乡依托云峰村山高风大的优势,引进了风能发电场。“该风能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我们带来了‘美丽效应’。”在经过前期的规划设计论证后,林志军充分发挥风力发电机组与高山景观有机融合的效应,谋划生成了天竺山“大风车”露营地项目,建设了露营地的房车位、营位,生态农民公园的共享观景台、旅游步道等相关配套设施,开发山地自行车、野外露营、帐篷露营、日出云海、野炊厨房等户外拓展训练项目。

在高山顶适合农村创业的小作坊项目,10台风力发电机组矗立山头,远远望去宛若一个个白色的‘大风车’在旋转,“大风车附近建设露营地”,这高山的浪漫是大自然美景与他大胆想法的完美产物。

可是,原来的道路却不是这样。“村里到乡里的公路原来仅有5米宽,路面破损严重。”林志军说,云峰村离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多,距永春县城30公里,平均海拔680米,是典型的山顶村,村民以发展养殖业,及种植茶叶、芦柑、薏米、冬瓜、百香果、淮山等为农产品为主。“通村路小,弯多坡急,村内各角落联通线,入户道路等更是只有简单硬化,有些甚至尚是土路,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障碍,乡亲们抱怨连连。”

通往村里的道路变宽了,不仅出行更方便,农产品销售也将更方便。”每天傍晚,村民老林都会照例和邻居老伙伴们一起散步在又宽又直的村道上,满是欢喜。

站在村里最高处极目远眺,重峦叠嶂的山脉,那崭新宽阔的公路蜿蜒盘旋;以蓝天为底色的山顶上风能发电场的“大风车”旋转起来了;永春县新的网红打卡地到处是乡亲们热情的笑容和游客开心满足的笑容。林志军也笑了。

返乡创业的“小余支书”:带领村民把日子过得更甜蜜

花甲老人*弃铁饭碗创业春节前好做的小生意作文,匠心传承豆腐,年入3000万

郭守云在做豆腐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要求工人将收购来的豆子先进行挑选,之后去皮浸泡。浸泡的时间大有讲究,夏天要泡七八个小时,冬秋季气温下降,至少要泡13个小时。经过长时间浸泡的豆子不会太软,也不会太硬,很适合研磨。

专题: 创业小农村   农村创业潮   农村微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