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农村创业真实记录照片

0 去试试创业网

乡村振兴看安徽|宿州符离村的“创业经”

这是符离村紧随时代发展,力争在乡村振兴中迈开的步伐。近年来,符离村始终瞄准健康饮食行业,加大与宿州市埇桥区竹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力度,收购村民种植的红豆、绿豆、薏米等一级粮,推出自主产品“古符离”五谷杂粮,年销售量超过2000余箱,带动村集体收入3万元。

如今,我还在实习,等到今年9月份的时候,就能实习结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留在这家企业。不过,这也不是我的最终打算,我最大的愿望是,攒够钱,以后开一家手机维修店。

宿州农村创业真实记录照片

2022年5月,经学校介绍做小生意必读的10本书,我和同学进入肥西县的一家电子厂实习,工作和电脑相关,第一次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很累,但也很充实。

2021年6月,我的中专学业结束了,之后,我参加了升大专的考试,幸运的是,我通过了。这年暑假,我回了家,原本打算打暑假工,可是找了三四家,都没企业要我。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不过,我们也没放弃。慢慢得,也开始有人进来,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之后,我一边学习,一边经营手机维修店。

我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机会,之后,我和师父商量了很久,最后在校内开了一家手机维修服务店,主营维修,也顺带买一些小产品,比如:数据线、耳机以及手机壳这类。

我学的专业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一共有6门课,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还有3门专业课,这其中包括实操课。我时刻铭记父亲的话,所以,对待学习,不敢有懈怠之心。老师也看出我的求知欲,他问我,想不想学修手机,我自然欣喜点头。

这种悲伤的情绪维持了一周,直到大家熟悉起来了,心情才算好转。我们班有12个学生,大家各有残缺,但是大家的性格都很好,没有歧视、没有嘲讽,我在这个集体中感到久违的温暖。

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他老了。顿时,有股酸楚涌上鼻头,然后我的眼眶就湿润了。此刻,我在心里发誓,一定好好学习,绝不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当天晚上,我睡在宿舍的床上,父亲打地铺,睡在我的床下方。第二天中午,父亲离开了学校,临走前,他摸着我的头,对我说:“我要走了,你要好好学习”。接着他转身离开了。

他们有的失去双腿、有些失去胳膊,还有人失去了听觉······但是他们的脸上却挂着自信的笑容。我想,来这里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6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到了合肥,之后辗转来到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到了校门口的时候,我拉了拉父亲的衣角。父亲说:“不要害怕,我都打听过了,这里的孩子很友善,你们会相处得很好”。

当天晚上,父亲就拍板让我去上学,想到学技术,我欣然答应了。因为要去外地上学,不方便使用拐杖,父亲用我的残疾证在村里给我申请了轮椅。

2018年8月的一天,有人来我家,告诉我父亲一个好消息,他说,合肥有家学校,是做特殊教育的,专门招收残疾学生,而且还可以学技术。

初中毕业后,我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入高中就读。这是母亲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我想着自己与常人是不同的,或许,学一门技术才能有个好未来。不过,对于学什么?我始终没有定论。

不仅如此,因为我不方便拄着拐杖上楼梯,大个的同学会抱着我上去。大家玩的时候,也不会忘记我的存在,为了让我有参与感,他们会带我一起去,虽然我只能在旁边看,但我依然是喜悦的,不过,这喜悦中却掺杂着羡慕,羡慕他们的健康,羡慕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奔跑。

在老师的示意下,同学们都来搀扶我。我小心翼翼地将拐杖撑在腋下,最后,同学们慢慢放开我的胳膊,此刻,我终于体会到站立的感觉,这是一种叫做踏实的感觉。

进入初中后,我还是爬行,当时我的班主任胡老师很同情我的遭遇,就给我买了一副拐杖,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别人的礼物,欣喜的无法自抑。

或许出于同情,校长终于点头答应了,不过,他让我的父亲签了一份协议,那就是,如果我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出事,学校将不承担责任。为了让我上学,父亲签了。就这样,我再次顺利入学。

初中是在隔壁村,报名的第一天,我的学业之路迎来了阻碍。看到我双腿不能走路,校长不愿意收留我,但我真的想上学,所以,我和家人央求了好几天,天天守在校门口。

我是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所学校的孩子对我很友善,他们会扶我上下楼梯,还会给我带东西,老师亦是,我很喜欢他们。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别人对我的善意,我的心,瞬间有了一股暖流。我很感激他们,因为他们,我终于得到渴望已久的东西。

等到我们这一届的时候,村里又新建了小学,所以,我又去新学校上六年级。新学校离家很近,只有1公里,母亲可以骑着电动三轮车,载我去学校。

治病已经没希望了,我只能继续忍受痛苦的校园生活,我不想告诉父母,我怕他们担心。就这样,我忍着,一直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切才发生改变。

之后,在医生的催促声里,父亲用皲裂的手拿起柜台上零零散散的钱。接着,他低头看了我一眼,那一眼,有愧疚,有无助,我想安慰他,但却张不开口,所有的语言在此刻显得苍白。

可是迎接我们的并不是好消息,医生告诉父亲,想要治好我的病,需要十几万。父亲一脸茫然,他怎么也不明白,自己辛苦多年攒得钱,怎么就治不好我的病?

真的很痛苦,每天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所以,也有退缩的时候,退学的念头在我心头时时闪现,但我始终没能下定决心。我想,我还是不甘心走退学这条路的。

但是,同学的辱骂和欺负不是让我最难堪的,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我要爬着去上厕所。因为厕所离教室有点远,所以,我只能少喝水、少吃东西,尽管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没有拐杖、没有轮椅,我如一个残废的乞丐趴在教室里,同学们骑在我身上,肆意地说着嘲讽的话,他们的话,如一把尖刀刺入我的心脏。

之后,我去了村里一所小学,当时,爷爷骑着自行车载我去上学。幸运的是,学校并没有因为我的残废拒绝我,不幸的是,正如我预想的那般,我的校园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

我知道父母的顾虑。也知道自己只要踏出舒适区,一切都会改变。但是那有怎样!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试试,我真的不想自己一辈子都待在家里,靠父母遮风挡雨。所以,我坚定地点点头。

2008年的一天,在犹豫许久后,我向父母开了口:“我想去上学”。父母一脸为难,他们说:“你真的确定?在家我们可以照顾你,如果去学校,你将面临你想象不到的磨难。”

慢慢地我长大了,我开始帮家里干一些家务,比如洗洗碗、擦擦桌子,虽然活简单,但我很高兴,因为我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毕竟没有哪一个人,愿意自己变得一无是处。

自我有记忆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和普通的孩子是不同的,所以我是自卑的,我畏惧别人的目光,也畏惧他人的话语。那些未知的蔑视,我担心自己承受不住。

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我的出生伴随着父母的哀叹。因为我不是一个健康的小孩子。我的母亲患有小儿麻痹,因为遗传的缘故,我和她走上同一条路。不同的是,母亲可以走路,我连行走都是问题。

大家好,我叫郝安新,今天24岁了,因为得了小儿麻痹,至今我都不能独立行走。回顾我的经历,有嘲笑、有欺骗、有嫌弃,但我从不认命。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今天,之所以把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是希望可以激励大家,帮助更多身有残疾的人,走出阴霾。

有了资金这一泓活水,鲍宜刚对自己的养殖场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对场房进行再扩建,增加鸡苗的投入量。目前他的养殖场存栏蛋鸡2万多只,每天产蛋约1.6万枚。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产蛋量,怎样及时把鸡蛋销售出去是摆在鲍宜刚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头脑灵活的他又和别人学起了网络销售。“线上+线下”双线渠道,为他激活了更大的市场,鲍宜刚也成功把自己的禽蛋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前几年,许多村里的年轻人通过外出打工挣到了钱,纷纷盖上了崭新的楼房,鲍宜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想出去闯一闯,挣些钱补贴家用。在村邻的介绍下,鲍宜刚勇敢的走了出去,他先后辗转黑龙江、云南等地,在建筑工地上打起了零工。由于肢体残疾加上没有一技之长,他只能干一些体力活,虽然收入很少,但也能够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2017年,经人介绍,鲍宜刚和一位云南姑娘喜结连理,孩子的出生更是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由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人口数量的变化意味着日益增长的生活开销。孩子这么小,而且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思来想去,鲍宜刚心里萌生出在家搞养殖的想法。夫妻俩拿出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加上东拼西凑借的钱,终于建起了自己的养鸡场。

现年43岁的鲍宜刚幼时家庭较为贫困,9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经历了九死一生,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腿部却留下终生残疾,只能依靠双拐行走。这让原本活泼开朗的鲍宜刚变得内向起来,成绩也一落千丈,加之家庭条件较差,小学毕业后他就再也没有踏入过课堂,只能在家里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咯咯咯……咯咯咯……”6月2日一大早,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山头镇袁张村的一处养鸡厂里传来了阵阵鸡叫声兄弟创业做小生意怎么样,鸡场负责人鲍宜刚正在操作自动投食设备,为四个大棚里的两万多只鸡集中投喂食料。

在保育猪舍内,贫困户武勤正在为6号保育箱内的仔猪喂料,这些保育箱里都有一盏红外线取暖灯,箱内保持恒温20摄氏度左右。武勤每天就在这里工作8个小时,每月有2500元收入。在彭庆林家庭农场务工的贫困户共有47人,用工高峰时,每天有120多位农民务工,彭庆林仅劳务费一项支出就超过70万元。

在养鸽区的南端是养猪区,借助政府的“劝耕贷”等惠农资金,彭庆林购买了180头种猪、2100多头育肥猪,建设了1200平方米猪舍,仅2017年就销售500多头猪。“好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彭庆林告诉我们。

在彭庆林的家庭农场,9个钢架式鸽舍一字排开。鸽舍里,一对种鸽要带三四只仔鸽。彭庆林说:“过去都是自然孵化,一对鸽子一年只能孵化六七窝。现在改用人工孵化,每年能达到8窝至10窝,不仅提高了孵化率,还能节省部分粮食。”我们仔细观察鸽粮,发现里面有玉米、小麦、绿豆等各种杂粮。据彭庆林介绍,他的家庭农场扩租了500亩土地,生产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主要用于制作鸽粮,现在已实现了“粮食喂鸽—鸽粪喂猪―猪粪上地”的立体种养良性循环。

彭庆林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夹沟村返乡创业青年。过去,他一直在外做生意,生意最红火时有4台大货车。得知家乡的惠农政策后,他决定卖掉货车,回家乡租地养肉鸽。2010年,他投资200万元,租了80亩土地,购买了2000对美国白羽等优质种鸽。到2017年底,已发展种鸽2万对,年销售额500多万元,纯利润180万元,被誉为“皖北鸽王”。

“一号车50箱汽车美容加盟店排行榜,每箱30只,每只18元,合计人民币2.7万元。”2月5日上午,彭庆林的家庭农场热闹非凡,两辆运送乳鸽的车辆停在门口。我们见到他时,他一边给上海浦东农贸市场的老板报价,一边忙着招呼来自江苏无锡的客户。

专题: 农村搞创业   农村兵创业   农村创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