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农村创业者是谁

0 去试试创业网

两位68岁高龄的农村创业者,用6年完成事业梦想,年轻人都要膜拜

屡次失败,68岁再次创业,却成为全村首富,心灵的一大碗鸡汤

这个时期正是大建设时期,房地产方兴未艾,城市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等工程项目很多,老李的生意很不错,没有两年就把本钱给挣回来了。老李为人诚信厚道,几个儿子有肯干,联系好的项目,几个儿子白天晚上轮流着干,基本都能提前完成,所以口碑很好,获得了项目经理的信任,生意也就跟着来了,到了2015年,每个儿子手里都有100万以上,每人一台挖掘机。

68岁农村创业者是谁

进入新世纪,2005年老李68岁了,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家了。老李想着儿子们的事情基本完成农村小伙子的创业故事小说,自己还有遗憾,就是这么多年创业没闯出来啥名堂。老李找三个儿子一起商议,说我这辈子创业很多次,几乎都没成功,也没有实质性改善家庭的收入,我不甘心,我想再创业一次,我发现现在城里开始大建设,盖房子建小区,修桥修路的很多,都需要发掘机,我打算买台挖掘机。这台挖掘机我们借一部分钱,贷一部分款,搞一台,说不定生意好,2年就可以回本,这是最后一次,如果不成功我也就没有遗憾了,几个儿子也很支持父亲的想法。我来联系生意,你们几个轮流开,还有拉土的。

担当扶贫重任的创业者——记“三江英才”刘津江

刘津江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主动担负起了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责任。建设扶贫项目烘干塔及仓储项目带动全乡108户贫困户,带贫率达到100%,每户每年保底增收440元。2018年通过我市金融扶贫政策,绿农合作社带动5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经营,每户贫困户每年保底收入3000元。

2018年,根据全市农业结构调整需求,结合合作社实际情况,种植高蛋白大豆10000亩,种植德美亚1号玉米5500亩,种植黑珍珠水果玉米180亩,种植药用玫瑰200亩,实现轮作7800亩。通过申请扶贫项目,建设生产能力300吨玉米烘干塔1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总投资135万元新能源生物质秸秆压块燃料站项目中,带头自筹资金65万元,投入了生产。

在刘津江的带领下,绿农现代合作社有声有色地发展起来了,目前,合作社拥有凯斯6140、2104等大、中、小型农机具38台(套),入社农户198户,晾晒场占地5000平方米,农机具场库棚800平方米,实现全村及附近村屯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6000余亩。2016年绿农现代合作社被评为“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规范社”,获得30万元奖金。

横栏镇有花木业和灯饰业两大产业,所以湿地公园计划将两大产业结合起来,打造成日间种花卖苗、晚上观灯赏灯的世界级大花园的前哨阵地。“目前湿地公园已开始试营业,4月28日还将举办灯光节和中山首届热气球节”。

如今,横栏花木基地成了中国最具生产、销售力的苗木集散地。目前,横栏花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超15亿元。“现在横栏已形成品种齐全的花木产业链,是全国最大的袋苗基地”,李炳林自豪地介绍,横栏的花木耕地从当初的24亩发展到26000亩,而出外开发的耕地也达到4万亩。“横栏的花木耕地租金从最初的300元/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0元/亩,产值从原来1000元/亩到现在最高产值可达10万元/亩,工人工资从原来的7元/天到现在最高可达三四百元/天。”

“2002年仅三沙村就有1/3的劳动力去古镇、小榄的花木场打工,学习了种花木的技术”,李炳林说,经过召开24次村民会议,收集了600亩土地,连片开发花木基地。“当时以每6亩为一个单位将土地包给100个老板,本村本镇人优先”,李炳林说,结果很成功,很多村民因此赚了钱。之后,花木基地一再扩大,土地租金也不断上升,2010年更达到最高峰的43200元/亩,比原来升了40多倍!

1991年前,横栏镇并没有花木业。于是李炳林先人一步,与人合伙在三沙村开办了横栏镇第一个私营花木场。他还发动了古镇10多名老板来横栏开花木场,从此横栏的花木产业走出了第一步。如今,他的公司从24亩地发展到2000多亩,分布在中山、珠海和江门,年收入也从千元到现在的超千万元。

68岁村民的农村的创业梦

早些年,张叔叔和王阿姨的独生子,就是家里小王子。毕业后在北京到打工,打了3年工,准备创业,带着老乡们一起致富,不料在回家路上出现交通事故不幸离世。当时张叔叔和王阿姨,近乎精神崩溃的状态,村庄组织全村人,给予其二老关爱和温暖,不仅赠送了一些大米,还买了些衣服。驱寒温暖之间,而咯啊哦,慢慢地从颓废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可是,村里太穷了,像陷在泥潭一样。

这个村子原本有100多位村民,村子里如今仅有八、九个老年人在坚持留守。村子坐落在的山坡上,自然风光优美,但石厚土薄,耕地稀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村子里种植、收获庄稼还依靠肩担手提,镰割驴驮,打下的粮食仅能解决村民温饱。村子里脑子聪明活络的年轻人,都在外地经商或者打工。

小编问起老人打铁的年收入时,老人笑笑说还行还行,从老人的表情上看应该是不错。谈到以后的打算,老人说道:我打了47年的铁,一天不打浑身上下不舒服,英雄要死在阵上,只要能干动我就要一直干下去。

打铁是个力气的活,没有一个好身体是不行的,50岁的时候老人因打铁体力消耗大就很喜欢吃肉食,不注意饮食,结果血压高,血脂高,得了冠心病,在一年治疗的时间里,老人注意了合理饮食和锻炼,开始多吃粗茶淡饭,打篮球运动,后来身体得以恢复。这是老人让我们看他前几天的体检报告,上边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老人的铁匠铺子就在自家的大院子里,由于大儿子常年在外做生意,现在的两个院子就住着他和老伴还有小儿子一家,院子里放满了他打铁的材料和工具。

老人说:当地砖瓦窑很多,仅我村附近就有10多个,我打的砖夹子大家使用着都说好,砖夹子在装卸砖头的时候非常方便,窑主来进货一次就是30个左右,46年的打铁年头了我的老客户很多,除了晋南一带使用我的砖夹子,还有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也常年来购买,外省一次要货就是几百个。图片上就是老人打造的砖夹子。

老人的家里还有20亩土地,种植的全是苹果树,平时还是以农活为主,他帮着小儿子一起干活,农闲时间和接下铁匠活就开始打铁,这样家里可以有一笔额外的收入,可以支付两个孙子上学的费用和果树地里的投资钱。

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现在外地做生意,小儿子跟着他在家中一直坚守着铁匠铺子四川农民做小生意视频,打铁的时候儿子抡大锤他拉风箱用小锤,父子二人配合默契,有条不紊,老人说这样的人工大锤打出的工具有灵气,速度快质量好。

晋南农村现存为数不多铁匠铺中,万荣县的68岁老铁匠张富亮就是其中一个,老人是21岁时候跟随本地铁匠师傅学会的手艺,他对自己的铁匠手艺很满意,到现在他都是一直坚持使用传统的人工抡大锤。(荆卫定授权)

昔日下岗职工曹占荣,在史占花的鼓励下,参加了服装缝纫技术培训班。如今有了一技之长,也办起了家庭服装加工厂,如今家里有了自己的小轿车。

记者从化德县政府了解到,从办第一期培训班算起,在史占花手下成长起来的熟练机工多达1200人以上。如今史占花的服装厂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500多万元、员工120多人的絮片服装加工生产企业。

“首批培训了57人,学成后去留自愿。留下在厂里工作的,每月工资达到100多元,当时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月工资约70元。这一举动,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找到了突破口。”史占花说。

史占花人生的真正转机在1991年,她和丈夫筹资11.5万元购买了7间厂房,开办了化德县第一个集服装加工、机工培训于一体的祥华福利服装厂,专门招收下岗职工,并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培训。

这位曾在2014年获得全国助残先进个人、2015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的“创业者”,是在1985年从化德县地毯厂下岗回家后,一步步地艰辛打拼至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政策,才有了今日之成绩的。

这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的下岗女工,所开办的服装厂已成为当地名片。她带领当地残疾人、农民工一同脱贫致富的事迹,也成为她情系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专题: 农村创业项   农村创业补   农村式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