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返乡创业的调查

0 去试试创业网

调研思考 | 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为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枞阳县减免行政事业性、服务性收费,在金融支持、场地保障、能力提升、项目推荐、创业实训、办证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完善创业优惠政策,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为纾解创业困难,县政府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返乡创业者给予创业补贴或保险补贴。坚持政务服务简约高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解除返乡创业者思想顾虑。同时,不断完善创业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创业支持。枞阳县还把电子商务作为大中专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战场,认真落实返乡创业各项优惠政策,推动更多创业创新主体持续涌现。

关于农村返乡创业的调查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地处皖中西部、长江北岸,总人口78.7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28.2万人,是安徽省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枞阳县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思路、创设载体、创优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全县现有返乡创业就业人员2.4万人。其中,返乡自主创业者达1.3万人,创办各类实体2万多家,创业者年龄集中在30—50周岁,中青年人*成为该县创业者的主力军。

回到有“风”的家乡: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潮观察

返乡创业第一难题:贷款难2017农村创业新点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主观上来看,相较于上一代农村居民,新一代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上一代农村居民普遍是在较为艰难的生活环境的成长起来的,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的思想更加趋向于传统,对于他们而言,务工挣钱然后回家结婚、盖房、为子女积攒财富是最为重要的人生目标,因此他们可以忍受长期离家在外,也可以接受务工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委屈。但是新一代的农村青年不同,相较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没有过吃不饱饭的经历,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受现代文化的影响更深,因而他们更为重视自己的家庭生活,对他们而言,挣钱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生活、情感同样重要,因此相较于外出务工,他们更加愿意留在本地就业。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新一代的农村青年,这使得他们的消费热情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父辈,例如在本镇,几乎所有的农村青年都购买了私家车,这种膨胀的消费热情使得农村青年无法接受较低的收入,因而普遍非常有意愿通过创业来实现财富的爆炸式增长。

三是经营乡村旅游产业。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本地政府对于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投资极大地改善了本镇的交通、自然和人文环境,再加上本镇风景秀丽,且距离城区仅有半个小时车程,因而每年都会吸引一定数量的城市居民下乡开展乡村旅游,根据本镇政府统计,2021年到本镇旅游的人次超过40万。因此,一些农村青年开始选择返乡经营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这些农村青年或依托江景、或依托高山风光,打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和民宿,吸引很多城市居民前往消费。以小冲村“峡江人家”民宿为例,其老板陈敏原本是在杭州一家广告公司上班,2018年陈敏响应政府号召,返回小冲村投资100万元翻建了位于江边的老房子,将其建成一栋拥有10余间客房和包间的新房,办起了民宿,目前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我家位于湖北西部的一个山区乡镇,全镇人口为2.7万余人,其中65%为农业人口。在以往,家乡的年轻人主要都是外出就业,除了春节假期,其他时间在镇里很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镇里的各种产业都主要是由中老年人经营。但在近年来,这一情况出现了很大改变,开始陆续有一些年轻人返乡创业,根据本地镇政府的统计,当前本镇大约有90余位较为突出的青年创业者。总体而言,这些农村青年的创业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调查研究”项目在渝启动

近日,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类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调查研究”在重庆工商大学正式开题。该课题组在进一步了解了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进程之后,将目光聚焦于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现状,探索新时代下适合农民工自身发展新途径,从而助力乡村经济活力的发展。

返乡创业,成为新选择 ——大学生创业调查(上)

“现在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较多,选择返乡创业确实有家庭层面的考虑。”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王凤飞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让一些有责任感、有乡土情怀的大学生主动选择返乡创业。

杨镭公司所在的涞源县创业孵化基地,自2016年3月开始正式运营,可容纳企业140余家。基地经理张润先表示,基地刚成立时,大学生返乡创业企业不足企业总数五分之一,现在已经超过30%,领域以网络科技和电商等为主。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要迈过哪些坎——来自江苏“新农人”的调查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激发了很多人的创业热情。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才和曾经走出农村的“能人”,带着资金、技术下乡返乡,投资经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等产业。统计显示,仅无锡市惠山区,就已有千余名大学生跳出农门再回农村,创办合作社120余家,家庭农场27家,带动5000多户桃农致富。

在省级永久性菜篮子基地徐州铜山区棠张镇,“新农人”梁冠*通过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舞台。每到春天,他所创办的海棠湾农庄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基地。梁冠*大学毕业后开了家广告公司,2010年返乡接手父亲的特禽养殖场,之后种植海棠花海棠果,目前规模已达3000亩。他告诉记者,现在农庄的经营业态包括农耕体验、科普教研、休闲娱乐等,并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加入进来。“今年我们把园区入口处的空地进行了重新修整,方便接待更多的研学团队。”

赏花观景、体验农趣、享受慢节奏的生活……走进位于无锡惠山区阳山镇的“四合桃舍”民宿,恬静的乡野风光顿时唤起人们心底的乡愁。今年是“新农人”付亚涛开办乡村民宿的第六年。“四合桃舍”是他在阳山的第三家民宿。2017年,老家在内蒙古的付亚涛到阳山镇旅游时,被这里阳春三月的桃花所吸引。在无锡从事汽车销售的他,不久后就在这里开设了第一家民宿,并很快加入到水蜜桃种植的队伍,成了一名“新农人”。

【资治】泸县大学生返乡创业调查报告‖洪林 李依玲

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专业匹配度不高、技术技能型项目不足等现状,合理规划返乡创业培训课程,引入直播带培、线下实操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创业知识,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与创业孵化园、高校创业项目合作,与县域内现有规模企业对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让大学生理性选择创业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在创业导师的跟踪指导下开展创业路演、开业准备、市场营销等创业活动,全力提升创业成功率。

结合大学生专业背景和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台大学生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原有的创业成功补贴1万元、带动就业奖励1000元/人的基础上,加强高科技产业扶持和培育,放宽大学生创办企业入驻孵化园条件,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基金,形成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体制机制,打通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站式”服务通道,全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多元化创业兴业,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从数据分析中不难发现,有创业意愿并将意愿付诸行动的大学生,占5.63%,这部分大学生敢想敢做,是勇于“吃螃蟹”的人,无论今后创业是否成功,对他们的成长经历而言,毫无疑问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返乡创业意愿但还犹疑不决的大学生,占56.78%,他们受资金、政策或经验不足等方面影响,缺乏付诸实践的勇气,需要更多人去关心和支持他们,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热情。当然,还有37.58%的大学生不考虑返乡创业。城市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容置疑的。他们从农村走出来,毕业后再回到农村创业,无论是大学生自己还是他们的家人,都不接受,他们更愿意留在城市发展。

调查中还发现,83.04%的大学生认为,城乡差异是另外一个影响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农村资源配置不如城市,乡村市场需求量小,发展空间更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更低,返乡创业成本更大。其中,63.57%的大学生认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不便,缺乏现代物流等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业发展和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他们认为,创业试错成本高,风险大,不愿返乡创业。

大学生认为,经济条件和创业政策,是制约他们返乡创业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分别占91.72%和82.7%。缺少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想要把创业项目坚持下去,很困难。同时,他们认为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创业的认知,大学创业氛围是浓厚的,有利于提升职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对今后更好地选择项目创业有积极的帮助。

闯荡乡村!这*青年在“蹚”路

“未来,城乡将全面融合,年轻人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状态、生活方式。期待腾讯公益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更多的返乡青年创业成功,帮助更多的县域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带动农民实现更多增收!”肖黎明说。这,也是更多返乡创业者的期待。

据悉,该计划于11月10日正式开班,一直持续到12月底,来自脱贫地区38县近1900名返乡创业青年参加了线上培训;项目与重庆酉阳、山西临县、内蒙古察右前旗当地政府、本地返乡创业青年共建“助农基地”,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可成功使用数字工具的团队。

对于联合发起“丰收好物计划”,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表达了初衷,“要把乡村数字经营人才培养作为核心抓手,探索把腾讯的工具、能力、品牌留在县域、留给返乡创业青年,以造血可持续的方式,帮助县域农产品品牌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

今年7月,丰收好物计划项目组到山西临县调研,在当地政府的推荐下,项目组了解到临县这*热血创业青年的现状,一起探讨出了“用IP讲述故事”进行内容带货的思路,共同培养当地一位患有腿部残疾却自强不息创业的青年刘利强作为IP人物。

马永波正是这波潮水引来的“浪花”,他的大城市经历和数字营销能力在临县找到了用武之地。丰收好物与临县搭起的这个舞台,除了马永波,还聚起了更多小镇创业家:临县有名的返乡创业青年、“香菇迷”郭凯嘉,从北京返乡创业卖鸡蛋的任宇超等。

乡村人才振兴与能人返乡创业——以湖南省攸县渌田镇为中心的研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与培育本土人才是人才振兴的两种途径。

农业税费取消后,村级组织通过吸纳返乡能人,构建起多极化的农村权力结构,村庄治理由稳定秩序向促进经济发展转换(周大鸣,杨小柳,2004)。经济能人回乡后扮演村庄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双重角色,通过承接下乡项目与创新经营模式对村庄分散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充分利用村庄社会的人际网络,带动农户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培育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模式,推动村民共同富裕。发展绩效表明,经济能人返乡创业能够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重塑村庄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优化与文明乡风建设,各经营主体也在发展中实现共赢。

除了村级组织管理的经济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外,尹某还引入返乡企业湖南渌溪休闲旅游开发公司、村歌社舞文化发展公司,以及职业经理人蔡梦林,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经营桃源境文旅项目——潞水小筑农家乐与鹏程山地越野车。在合作经营的过程中,村集体提供土地与房屋,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用第一年租金分别入股两家企业,占股30%。企业日常运营由职业经理人负责,村委成员监理,优先雇佣本村村民。职业经理人是具有丰富的经营与管理经验的本村人,他们了解本地市场与消费逻辑,在协商合作模式与评估风险后,决定投资本村第二和第三产业。蔡梦林是渌溪农庄的总经理,回乡之前他与大儿子在佛山南海区经营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家庭年收入约60万元。在尹某多次邀约下,蔡梦林与妻子决定返乡投资农庄项目。蔡梦林出生于潞甫村油子塘组蔡氏家族,家族人数众多,经济能人辈出。他的父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担任村委会计,热心村内公益事业,捐资修缮了水渠与公路,一家人在村内享有很好的声誉。农庄运营初期,面临客源不稳定、设施不完善、服务流程不规范等问题,蔡梦林联合村委组织承办了乡镇行政接待、公司团建、节日庆典等业务,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管理团队,制定了定价、采买、制作、出餐、清洁等各环节的标准,雇佣本村村民入职并进行技能培训。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攸县政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大批劳动力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本,部分人回到县城投资置业。本文将这些经济资本来源于劳务积累的返乡创业者称为劳务能人。改革开放以后,攸县主产的煤炭、生猪、粮食向广东沿海地区流通,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外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1987年,面对新变化,县劳动部门组织输送157名农村劳动力到沿海地区务工。这是第一批有组织的外出务工人员,自此拉开了攸县劳务输出的序幕。1988年春,县劳动局派出工作组赴深圳考察,针对沿海地区的人员需求和县内劳动力过剩的现状,由县局劳动服务公司与深圳公交公司签订劳务输出协议,随后通过媒体宣传与职业培训的途径公开招聘汽车司机(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3:789)。同年3月,渌田镇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各村设置劳务信息联络员。公司主要提供劳务市场信息、业务联系、纠纷处理、合同签订、财务管理和结算等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资源下乡和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城市经济要素开始向乡村延伸和转移,城乡之间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推拉力量。学者们广泛讨论了乡村振兴的不同模式,比如自下而上的小农积累发展模式、自上而下的政府资源输入模式、自外而内的外部工商资本下乡模式、返乡创业精英主导内源发展模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解决传统小农与规模化大生产、流通大市场的固有矛盾,在商品经济框架内将农民组织起来以接轨现代农业,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李*峰,侯宏伟,2019)。在渌田镇,返乡能人在行政吸纳、关系拓展、市场驱动、情感联系等因素的作用下返回家乡创业,发展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不同模式,培育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推动政策、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向农村集聚,带动村民参与市场化生产和实现共同发展,在多重维度上重塑了农村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态。这里对四个资源禀赋各异的返乡创业案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渌田镇地处攸县最南端,全镇土地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262个村民小组,13684户,总人口48641人,总耕地面积35515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2021年,镇域经济生产总值23.1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3.46亿元,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0.73亿元,规上工业产业产值3.19亿元,总部经济税收2000万元。

同时,乡村产业规模的扩大与投资机会不仅可以吸引城归精英的回流,还可以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乡土人才,从而实现“产业引人”和“人育产业”的良性互动(李卓等,2021)。在此共识下,学术界讨论了两种不同的实践路径:一是,吸纳返乡能人进入乡村权力结构中心,立足乡土资源,衔接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以合作经营的形式发展集体经济(黄振华,2015);二是,引入兴业型人才或工商资本返乡自主创业。这些创业形式以市场盈利为导向,通过“企业+创业主体”的模式,将农户、合作社等创业主体带入产业链(祁玉梅,2018)。自主创业一方面能够使创业主体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能够在产业壮大后吸引新的农村创业主体加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虽然两种路径依托了不同主体,但都指明了返乡创业正成为人才回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此外,还有学者发现人才返乡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如观念意识冲突(肖翔尹,郭星华,2022)、劳动*的不稳定(董怡琳,2022)、行*社会的准科层制、乡土社会的平均主义和人情逻辑(徐进,李小云,2022)等。总之,在主体性的研究中,人才返乡后的选择、竞争、合作不再是单一的经济维度,而是可*具备经济、**、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多种特质;不仅仅取决于宏观性、结构性、集体性的因素,而是更多地形成于日常性、行动性、个体性的社会互动中。

三是,依托人才回乡实践或乡村建设实验,从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挖掘返乡人才融入乡村振兴的责任伦理和行动逻辑,进一步发现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各类模式。目前,有学者就人才培养“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目标提出了“缺位、补位与就位”(朱亚坤,2022)、“嵌入性与公共性”(钟楚原,李华胤,2023)、“市场与文化”(胡小武,2019)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返乡人才与农村社会有天然的社会文化关联,可在产业发展、乡村*理和乡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独特的衔接作用。与通过行*激励的手段引入乡村*理人才相比,致富带头人或经营性人才无法归土入乡是农村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来说,实现人才回流与乡村产业转型协同发展、互生共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乡村产业建设过程中,人才的组织管理体系决定了产业资源和权*的分配体系,影响着产业发展的方向。

二是,从乡村人才的培育机制与实现路径出发,讨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发展带来的影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涉农人才供给不足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方中华,2019)。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就地取才、多方聚才、实践育才、重用贤才的人才振兴建议(蒲实,孙文营,2018)。“引育结合”的人才激励机制指出,农村不仅需要培养本土人才,还要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发挥了作用。李博(2020)指出,培育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导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以实现产业兴旺,发挥党组织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实现*理有效,吸纳返乡就业创业人员补位乡村发展主体,依托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员建构的新公共服务体系,引入农业科技人员提升农业发展软实*。

一是,以劳动*单向流动带来的农村空心化为背景,分析如何在产业发展、组织建设、文化传承、村庄*理各个层面,重构再造乡村价值与农民的主体性。农民的主体性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李卫朝,王维,2019)。有学者在梳理有关乡村振兴的讨论中发现,无论是主流*策、学界理论还是基层实践,农民群体被*府和学者普遍代言,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叶敬忠等,2018)。于是他们眼光向下,试图寻找重构农民主体性的路径。贺雪峰(2018)认为,乡村振兴应该要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保底,要回应农民的诉求,让他们安居乐业。吴重庆和张慧鹏(2018)也赞同重建乡村的主体性必须依靠农民的组织化。朱亚坤(2019)进一步指出青年可以作为农民主体关系振兴的突破口,鼓励“中坚农民”参与乡村社会*理,*策支持青年人回村创业。钟曼丽和杨宝强(2021)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路径,即从对接现代农业、培养农民企业家、完善人才体系、重建乡村共同体、确定教化主体、完善村民参与制度等方面建构农民的经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理主体性。这些研究者认识到,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行动者与受益者,应该充分调动农民实践创新的动*,联结与村庄相关的人群、资源与网络,从本土传统出发因地制宜,形成有效的乡村内生性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就地城镇化、单向城市化、城乡融合等不同的阶段。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已经从乡土中国转型为城乡中国(刘守英,王一鸽,2018)。在这种结构形态下,中国的农民高度分化,不同类型的农民与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发生分野;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配置、互联互动,乡村在分化的同时实现业态、产业、功*多样化,城乡文明彼此共融互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返乡人才不仅成为城乡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推动乡村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量。近些年,学术界对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本土实践中,各级*府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模式,出台各类返乡创业扶持*策,推进人才回流与产业转型有机融合,给乡村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2年10月,全省农村返乡创业经营主体达28.5万个,农村创业创新人员达72.4万人,其中农民工57.9万人;全省累计开展农村双创就业培训19.8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村双创带头人9.9万人次;全省农村双创经营主体带动就业人数187.3万人。从国家*理的层面上看,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武兢,2009)。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者积累了人*资本、经济实*、管理经验和****,在参与村务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示范作用和号召*,*够引发村庄权*结构重组与村庄秩序的新型整合,从而促进形成自*、法*、德*相结合的乡村*理体系(林修果,谢秋运,2004)。从返乡创业的主体层面看,大学生、*人、农民工、企业家被赋予回报桑梓的期待,在*策驱动、城乡推拉*、情感联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回流家乡创业。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某一特殊人群,而是将回乡创业群体聚合为多主体的社会角色,即“返乡*人”。

【摘 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与培育本土人才是人才振兴的两种途径。本文以湖南省攸县渌田镇返乡*人的创业过程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劳务型*人、经济型*人、农技型*人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讨论返乡创业模式引领乡村人才振兴的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是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人返乡创业改变了农村生产要素匮乏的困境,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兴旺进一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的回归。然而,高度依赖返乡创业*人的个人**,村庄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谭同学:群众路线、民办公助与返乡青年农业经营

在乡村调研中,正如双勐镇,我们仍常可见现代专业化经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与小农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并存的局面。并且,在可预见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种因为农业革命无法彻底完成而形成的“二元农业格局”,仍将长期存在。在二元农业格局下,由于有了资本、技术 密集型农业竞争,传统小农劳动密集型农业愈发不再具有利润空间,因此只适合一些缺乏青壮劳动*的小农户,在不计较利润的经营逻辑下维持日常家计简单循环。这样的家庭经济改善,往往依靠家庭分工——部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才*有保障。真正要在农业经营中取得利润,愈来愈依赖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但是, 且不说一般小农户并不那么轻易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的大门,即使是有一定资本积累、在外见过现代市场经济世面的返乡青年,也在资本、技术、大市场对接等方面亟需外界支持,方可*比较顺利地从事这种形态的农业。若不然,则可*风险增高,而收益却并不明显。只有那些自身有一定资本和经营**,*学肯干,同时获得了资金、技术、大市场对接帮扶的人,才*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经营中比较顺利地盈利。这也就决定了,返乡青年尽管比传统小农户见过更多世面而有微弱优势回农村创业*赚多少钱一年,在农业经营中却有成有败。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大规模专业化经营的自然、市场风险高,在资金、技术、大市场对接等方面有赖于社会支持,并非双勐镇一地一时的偶然现象,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中国农业经济史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都发现,传统小农经济依靠不断增加劳动投入去追求农业产出,总体上呈增量递减趋势,直至劳动投入达到饱和状态,投入更多劳动带来农业产出的增加接近为零。这一现象常被人称之为小农经济“内卷化”或“过密化”。现代农业革命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利用化肥、农药、农机和良种等第二、第三产业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跳出内卷化的循环。黄宗智敏锐地发现,在 1985~2007年间,中国食物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粮食、肉(含禽、鱼)、蔬菜(含水果)的消费比例由8∶1∶1快速转变为5∶2∶3;农业由劳动密集型的粮食生产为主,变成“菜—果”“畜—禽—鱼”比例大幅增加的“劳动与资本双密集化”生产,发生了一场“隐性农业革命”。不过,因为种种因素影响,中国农业革命并未如黄宗智所预料的那样,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中结束”。

在生猪养殖案例中,李林二姐和堂兄都曾有过一家一户每年养2~3头猪的经历,通过不断增加劳动投入,即经济学上所谓的“勤勉革命”,以追求产值微量增加。但是,由于总投资和产值都十分有限,实际上多养一两头猪,只*为改善家庭日常生活起到一些作用,却不*改变小农户难以致富的事实。而且,这中间至少还得再投入一个强壮劳动*(如李林二姐外出打工后,其母亲每年就只*养1头猪),只有在不考虑劳动*成本的情况下,小农户“勤勉”养殖所带来的产量微增,才会形成收入略有增加的主观印象。一旦计算劳动*成本,或劳动*有工商业的就业机会,留在家中多养1~2头猪,便成为明显不划算的选择。返乡青年在外经历过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对于这样简单的成本与收益核算,无疑是清楚的。由此,李林二姐和堂兄都曾尝试过适当增加养殖生猪的规模,如增加到8头甚至25头。但是,一旦养殖规模稍有扩大,新的风险紧接着就来了。一方面,随着单一品种养殖规模增大,病害概率直线上升乃生物界规律。另一方面,随着养殖规模增大,也意味着绝大部分产品不再是自食或在亲友和熟人圈中销售,而不得不对接大市场,因此市场风险也会直线上升。这样的自然、市场风险,已远非小农户通过更加“勤勉”即可掌控。失败的教训不仅足以让他们不敢再涉足规模化生猪养殖,甚至也不倾向于支持亲友涉足此类经营。而在甘蔗种植方面, 小农户要扩大规模或提升产业品质,同样也受到资本、技术和大市场对接方面的限制,以至于小规模经营赚不到钱,在难以找到其他更好门路的情况下,不得不权宜性地选择“暂时过渡一下”。

就双勐镇的返乡青年来说,以上提及的养猪、种甘蔗均可谓传统农村中常见的产业形态,种植姬松茸相对来说虽不是那么常见,但也并非是完全陌生的产业。如果对前两种产业中提及的案例稍作对比分析,则不难发现,传统的经营方式无论对于养猪还是种甘蔗而言,几乎都已经无利可图。

在双勐镇,因当地农户传统上一般每年都会养一两头猪,所以生猪养殖曾是较多返乡青年尝试发展的产业。不过,同在生猪养殖产业的经营上,不同经营模式所需要的要素和结果相差甚远。例如,在该镇西村退伍返乡的佤族青年李林于2015 年考虑发展生猪养殖业时,其二姐和一位堂哥都持反对意见。李林二姐和堂哥之所以表示反对,是因为他们此前都曾尝试过,但最终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还欠下了不少债务。因为父亲在一场事故中失去了一只手,农业劳动**有限,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李林二姐从小便十分勤快,十二岁起协助母亲采集野外植物,每年养3头猪。全家一年绝大部分的收入也有赖于此(除日常开支外,还支撑着李林上学)。她在十五岁和大姐一起外出打工,但工资不高。1999年,大姐在广西北海因意外去世,再加上家里需要照顾,李林二姐只好回到村里继续协助母亲务农。2002年李林初中毕业、入伍后,她找亲友借了5000 多元养了8头猪(自采植物不*满足需要,因此不得不购买一部分工业产饲料)。但是,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同时饲养8 头猪比养2~3头容易招致病害,经过几个月养殖,最后只活下来3头猪。李林堂哥家境比较好,在2000年办过一个25头猪的养殖场,一旦发现有病害苗头,就雇佣摩托车到镇上请兽医帮忙处置(据说摩托车在当地当时还很“金贵”)。其猪场倒未出现过大规模致命的病害,但是由于生猪出栏季猪肉价格下跌很厉害,因此亏了将近2万元。

冀北山区平泉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良好的返乡创业环境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外部条件。但是由于当前返乡创业乡村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一,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覆盖面较窄,服务体系和交通运输等软硬件设施相比于城市较为薄弱。其二,缺少返乡创业信息交流、宣传平台。大部分农村缺少有效的返乡创业信息交流媒介,返乡创业*策和信息交流不畅、宣传*较弱,返乡创业的观念难以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其三,乡村对于创业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乡村参保项目不完善,农村参保的形式和范围狭窄,保障水平较低,保障资金不充足,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及管理监督机制,不利于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应有权益。

结合国家的文件精神,相关*策,各地基本上也都出台了本地的吸引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的*策,但有些*策文件内容不够详细在老挝适合做什么小生意,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差,也存在某些*策未真正落实的情况。对接农民工创业诉求的研究分析有待深入,对于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焦点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各项*策措施与相应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走访了平泉河沟子村4名返乡创办绿色产业的管理者发现,村里4家绿色产业,确切地说仅有最早的一家平泉尚泽果业有限公司,享受到了相关的*策支持,其他3家几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策支持。由于果业的周期较长,最快也得三年结果见效益,个别企业的发展也很困难。巨大的资金投入,狭窄的融资渠道,*碍了部分人返乡创业的脚步。

由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外打拼,既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市场洞察*,*够招纳城市科技人员共同创业,给原本相对落后的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因素,*够更好地拓宽和创建新型乡村产业。以平泉市为例,在农业上形成了食用菌、经果林、设施园艺、畜牧业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众多返乡创业者在产业关键环节上有了重大突破,带动了食用菌、设施菜、山杏等特色主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已经闭合,全市食用菌育种企业15家,森源等加工企业45家,瀑河源等流通企业30家,食用菌包装箱生产企业8家,废旧菌棒生产有机肥料等企业5家。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和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全产业链电商云平台,平泉已成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的集散地和全国食用菌价格形成中心。

专题: 带农村创业   农村创业日   农村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