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创业成功案例

1 去试试创业网
第一张照片就让我很感动。工作带娃两不误,这是很多农村妇女的梦想。

陈翠练的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她想对广大女性朋友说,“我们女人也可以为自己活一回吧!跌倒了不怕,跌倒了再爬起来,只要你勇敢去做,怎么没有成功的一天?”

作为市面上少有的环保概念产品,陈翠练的生态鸡一开始销路并不好。一般饲料鸡三个月就能上市,十块钱一斤。而陈翠练家的鸡一般生长周期则需要八个月,最少要20块钱一斤才不会亏本。就连鸡蛋都比人家的贵,人家卖五毛钱一个,她的都要一块五。她想出了“免费试吃”的方案,让顾客先拿回家吃,好吃再回来买,最多时一天送出去250个鸡蛋。不到一个月,销路就打开了,回头客越来越多。

农村妇女创业成功案例

2003年,陈翠练所在的村子在山上开发了一大块地,可以承包给个人。陈翠练以一年一千块的价格租下了山头,租期30年。买鸡苗和饲料的钱都是借的,陈翠练的决定很冒险,“我要养鸡就要与众不同,就要做环保的,健康的。”别人的鸡喂饲料,她决定不这么干,“我养殖鸡鸭鹅都不喂饲料,全是环保的,喂青草米糠。这样的缺点就是养殖时间比较长,但是品质也比较好。”

第三年,陈玉洁的果园终于有了大的起色,果子甜美清脆,回头客特别多,并且供不应求。“每次一有人夸我的桃子,我就觉得生态农业,是一定要做下去的。今年希望能借助网络,把我的桃子销路再打开一些,卖向全国。”

2016年开始,陈玉洁种下了鹰嘴桃,并且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了生态农业种植方式,为的是想寻找儿时记忆中的水果香。那时候的果子可以从地里摘出来就吃,不但香甜,还不用担心农药残留。

她十分好学,自己不懂的就看书,上网,还去别人的果园里学,而且与绝大多数姐妹们不同的是,陈玉洁是自己找到始兴绿芽,希望学生态种植技术的。

陈玉洁返乡之前,一直和家人定居在广州,直到2015年,才卖掉房子回韶关市始兴县做农业。她拿着一部分卖房子的钱买了乌龟并且承包了六十亩的地。

通过培训与系统化的学,邓丽妃也开始学着对养殖的方式进行改进,不但更加保证了鸡肉的健康与生态,更有效地降低了人力成本。“过去每天都需要清扫鸡粪,一定要固定一个人在这里,家里的活都顾不上。现在用了微生物菌技术,鸡舍也没有臭味了,清理的次数也少了。”

因为自身的家庭状况,24岁的邓丽妃开始了“两头婚”的生活。所谓的“两头婚”,就是男方不说娶媳妇,女方不说嫁闺女。男女婚后在双方家庭轮流居住,两边都照顾,孩子分别随父母姓。为了补贴家用,邓丽妃在山上散养了两千只走地鸡。邓丽妃最初接触到绿芽基金会是在2019年上半年,在那之前她已经完成了从喂鸡饲料到喂粮食的转型。“我们家从2006年开始养鸡,那时候是饲料鸡。肉质不好,鸡还总容易生病,一年到头赔的比赚的多。”有一段时间,家里比较困难,没钱买饲料,她就开始用米糠和谷子来替代。没想到不但成本低了,肉质还跟着提升了。在接触了绿芽后,邓丽妃才开始弄清楚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向生态鸡靠拢。

邓丽妃的父亲在她读初中时出车祸留下了残疾。上有八十多岁的奶奶,下有读小学的妹妹,一夜之间,生活的重担就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我那时候就想,要不别读了,初中毕业就帮家里干活吧。后来因为发洪水,政府有了扶贫的项目,我这才读了中专。”中专毕业后,邓丽妃在外陆陆续续打了七八年工,最后决定回家寻出路。

“他们说我脑子进水了,你一没有文化,二没有技术,拿什么做农业?但我就是不服。”朱定端辞去工作回到家里,村里像她这个年纪的女人,不是偶尔帮忙打打零工,就是忙家里的劳作,但这都不是她想做的。朱定端去隔壁镇看亲戚时偶然参观了用生态种植技术培育蔬果的基地。基地负责人吴秀兰用自己种的水果来招待她,没想到这一吃,就吃出了朱定端的创业之路。“她种的番茄和西瓜都很好吃,我就想,卖东西不就是讲个好吃健康,如果我种的橘子也这么好吃,那肯定会很好卖”。就这样,从未接触过生态种植的朱定端,决定开始学新的技术,种出自己的产品。

通过绿芽基金会的培训,傅彩云第一次接触到了“包装”的概念。她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自己的产品价格低廉,而有些同质量的产品在经过包装后,就显得高大上,价格也跟着有了提升。为了提升自己的产品质感,傅彩云请了专业的设计师为自己的产品设计包材,从桶装到礼盒装一应俱全。完成了商标的注册,傅彩云又把目光转向了电商。“前年我自己摸索开了微店,详情页那些都是我自己弄的,现在还想把淘宝和苏宁易购搞起来,先从广东省开始,慢慢走出去。”

为了尽快把生意带上轨道,傅彩云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的机会,女儿还在哺乳期,她就去参加了绿芽基金会为期五天的培训。有了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傅彩云的干劲就更足了。因为生长在农村,身边都是种蔬菜瓜果的亲戚朋友,制作蔬果面就可以就地取材。“那些下很多农药化肥的我们肯定不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无添加,所以一般是采用自己亲戚朋友种的蔬果,这样知根知底也比较好把握。”

回到家乡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傅彩云的丈夫在家里开了一间小面厂做手工面条。她留意到蔬果销售渠道单一是农民目前的主要困境。带着这个观察,再结合自己前些年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傅彩云想起近些年城市里逐渐兴起的绿色食品风潮。如果在现有基础上把面条改良成绿色环保的营养面,不管大人小孩孕妇都可以吃,不但面条会大有市场,就连农民蔬果滞销的困境也可以得到一丝缓解。

姐妹们有着强大的行动力和对学新知识的渴望,她们勇于尝试,边做边学,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她们互相探访,深度交流,守望相助,逐渐形成了一个活力十足的成长型社群。

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芽基金会)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向乡村妇女及家庭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同时提供资金、搭建学网络,希望帮助她们减轻劳动负担、提高效益,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她们,就是这样一群土生土长的乡村姐妹,从城市回到家乡,“重新开始”,并选择了生态农业创业之路,生态产品比“打农药化肥”的普通农产品成本更高,但她们就是想“种养出让自己的家人都能安心吃的食物”。

十几岁就离家出外打工,从基层工人熬到管理层,白天上班、晚上进修,敬业、勤奋、进取,但最终,她们发现:在异乡,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扎根”,于是都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回乡创业。

今年5月,崇仁镇马仁村组建了“五梅花调解室”,5名调解员都由村嫂担任,负责人马凯娟是村嫂队长。前些日子,马凯娟就与另一名调解员成功调解了一起婆媳矛盾。

为让更多村嫂达到精神富足,嵊州妇联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培训,还聘请专家下乡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为一周,每年培训300名村嫂,内容包括妇女保健、心理健康、婚姻家庭、司法调解等。”赵品月说,每培训一个村,还会建立一个村嫂调解室,意在让村嫂有交流倾诉的地方,也可及时化解农村妇女可能出现的精神层面问题。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我们在推动村嫂物质致富的时候,同样重视提升她们的精神文明。”赵品月介绍,每年他们会评选最美家庭、最美村嫂、好婆媳等活动,目的是起到激励作用。

几年前,俞伟平开始创业,第一个单子就是在当地政府和妇联帮助下接到的。之后由于自己踏实肯干,订单越来越多,家庭也渐渐富裕起来。而后每当接到单子,她就会分给同村或同镇的村嫂,带领别人一起创业增收。

31岁的张天羊是甘霖镇东山村的村嫂,2019年向沈红平学小笼包制作技能,一个月后到广州创业,今年初回到浙江杭州开了一家小笼包店,生意越来越好。“除了线下,我还做线上,每天营业额有3000多元,今年至少能赚20万元。”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张天羊说,还得感谢沈红平这个引路人。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致富后的沈红平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这些年来,谁要学小笼包制作手艺,她都毫无保留免费传授,至今超过200名村嫂从她这里学后走出去创业。

近日,嵊州市两头门冠军小笼包负责人沈红平举办了首期小笼包制作技能培训班,30多名村嫂免费参与培训。沈红平是甘霖镇下沈村的村嫂,10年前从事小笼包行业,由于经营得当,她的小笼包店成了当地的“明星店”,全家也一步步走上致富路。

今年上半年,崇仁镇富竹村村嫂黄飞钗在承包竹笋园时资金短缺,当一家银行的金融指导员为其带去“村嫂贷”好消息。很快,银行为其发放了10万元一年期基准利率贷款。黄飞钗说,这笔钱给了她经营创业时“不差钱”的底气。

资金短缺是村嫂创业遇到的又一难题。为此,当地相关部门与银行对接,搭建村嫂创业融资平台,建立“越美·村嫂贷”等金融项目,在利率上给予一定优惠,办理手续时给予一定方便。

技能培训是助推村嫂创业的第一步。嵊州妇联、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联合当地培训机构,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母婴护理、小笼包制作、民宿管理以及农产品直播带货等职业技能的免费培训,让不少村嫂掌握了创业致富的本领。

2014年嵊州成立首支村嫂志愿者队伍,其以女干部、女党员、女村民为骨干,以农村留守妇女为主体,如今已遍布嵊州各个乡镇。嵊州市妇女联合会主席赵品月说,这些年来,当地通过出台政策、资金扶持、帮扶结对等措施,助力不少村嫂创业致富。

中新网绍兴11月17日电(项菁 陈链芳)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507支村嫂志愿者队伍、1.2万名村嫂志愿者成了共同富裕道路上一支重要力量。

如果你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遭遇挫折后也不知该如何重新振作,读一读“老干妈”陶碧华的故事。在人生拿到一手烂牌的情况下,坚毅、努力、带着爱心和诚实的品质前行,你也能跟她一样,打出王炸!

一个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大学,目不识丁,在40多岁的年龄创业,最后真的开创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这其中的心酸和艰辛或许只能她自己知道。

实惠饭店可谓店如其名,非常“实惠”。同样是卖凉粉冷面的,别家分量不足一碗,而实惠饭店给的分量特别足,满满一大碗,而且碗比别家还大。

后来,当陶华碧接受采访谈及早年的创业经历时,这位70多岁的老人刻意躲过镜头,含泪说道:“背烂了20多个背篼,我才到今天。”

张守英介绍,村里还打算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国企+公司”的方式,建设一处菌棒厂生产香菇菌棒,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600万元,带动300户村民致富增收。

今年春节,全村都吃到了她亲手种出来的香菇,香菇种植产业也获得了全村的认可。今年5月,14个香菇专业种植大棚在村里拔地而起,村民争相承包。

“我们的香菇大棚建好以后,优先租给村民,只有没人愿意租的时候,才允许村干部接手。”张守英说,红泥崖村地处山区,地薄、水少,并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林果业和现代农业。去年正月初三,她了解到香菇种植项目投资少、见效快,第二天便去考察。当她满怀信心地向老百姓介绍时,从未接触过香菇种植的村民和村干部并不认同。在质疑声中,她率先在丈夫经营的苗圃中腾出一个大棚搞起了香菇种植试验,其间她还组织大家到外地考察香菇种植产业。

9月29日这天,离开幸福院,张守英又来到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园二期项目现场,查看大棚建设进度和一期项目的香菇生长情况。“这是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的香菇种植基地,项目由村集体出资建设,村民自愿承包经营,合作社为村民提供菌棒采购、技术支持、兜底收购等服务。”张守英边说边带领记者来到已经投入使用的大棚,清一色的钢架制成的菌床上,密密麻麻地铺着长满香菇的菌棒。在此打工的村民小心翼翼地割下朵大肉厚的香菇放入筐中,不一会儿就收获了满满一筐。

2011年,张守英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通过盘活资源抓发展、乡村治理换新貌、互助养老促脱贫,红泥崖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村集体收入连年增加,老人养老也有了依靠。张守英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此时的红泥崖村,仍是这样一番景象:长期以来,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民渴望能有一个好当家人带领全村过上好日子。

2000年,张守英担任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她发现村里闲散妇女较多,便萌生了带领贫困妇女创业致富的念头。2005年,她筹资15万元,租下3间民房创办家纺加工车间,招收12名家庭贫困的妇女,生产加工床上用品。凭着诚实守信的好口碑,张守英的生意越做越大,带动300多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街面上,凡是遇到出门的老人,张守英总是笑着前去攀谈几句,老人们也都会亲切地叫她“闺女”。“叫咱一声‘闺女’,说明拿咱当自己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张守英说。

“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是张守英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天早上工作的第一站,便是去村里幸福院的食堂“打卡”。这里的幸福食堂每天中午为全村80多名75周岁以上老人提供一份“一元午餐”。老人每天的就餐标准是5元,其中3元由县镇财政出,剩下2元由村集体和老人的子女平分。既解决了老人就餐的难题,又营造了孝老爱亲的氛围。

9月29日早上5点,党的二十大代表,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守英像往常一样,先把早饭做好,再照顾年过九旬的婆婆穿衣起床,然后喂饭。收拾停当后,她自己简单吃上几口,便在村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专题: 牛肉汤的加盟   关茶加盟   快餐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