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住三角棚和草房,喝的是河水,井水,点小油灯,整天在野外工作。尤其是建场第一年,遇到一场特大旱灾,连续五个月没有下雨。我们在野外劳动,想喝开水,只能捧些泥浆水烧开了喝。当时农场人员的口粮是地方调拨的,粮食都在十几里、几十里外的深山沟里,我们经常带领场员用裤子当米袋,到十几里、几十里远的山沟里去背粮。
序幕是这样拉开的 1955年7月间,为安置城市游民,经中共上海市委的统一规划,在安徽省委、省人委、芜湖专区以及宣城,郎溪、广德三县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我们十几个同志来到皖南,实地进行建场筹备工作。由市委确定地处郎、广两县交界的宣、郎、广国营农场枫树岭作业区作为场址。
当年的创业是极其艰辛的,创业者们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是创业者的几段回忆,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年的建设者们是以怎样的一种精神在创业。
农村创业者的图片带字头像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安置上海市闲散人员,一大批来自黄浦江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在皖东南郎溪广德交界处这片六万多亩荆棘丛生,狼奔豕逐的荒山野岭上,创建了一个大型国营农场——上海市白茅岭农场。
盘点农村创业年入百万的十大杰出人物农村机电创新创业项目,最后一位家喻户晓
随着“十三五”“十四五”的召开,发展新农村成了现阶段的首要目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村创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佼佼者从而创业成功。其中涉及的有农业,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各种行业,其中最后一个人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他。
2020年,我拍下的这40张图片,记录了我在农村创业的足迹
「农人」心怀梦想 砥砺前行——记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典型创业者孔聪聪
现在孔聪聪的地瓜已经卖到了新疆、杭州、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生意火爆。同时,他又把家乡的这一特色品种注册了“丑果果”商标。打算借助大学生创业这个平台,把种地瓜这行做大,做强,把“丑果果”地瓜推进高端消费市场。
2016年9月,他去上海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他们小区有个快递员在送菜,当时很是好奇,于是便上去询问了一番。原来他是一家生鲜配送公司的快递员,客户利用手机或电脑下单,快递员当天就可以把新鲜的蔬菜送到家里,十分的方便。当时他就在想:那我的地瓜是不是也可以借助他们的平台来销售呢?回到家后,准备材料,装好地瓜,他又一次踏上了去上海的路。第二天,他拿着烤熟的地瓜来到了他们公司,公司主管品尝到之后赞不绝口,就这样孔聪聪顺利的拿到了上海的第一个订单。
2016年,由曲阜市吴村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推荐,孔聪聪再次报名参加了曲阜市农广校组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班,经过课堂学*和外出观摩学*,他得到了许多启发,回来后,在网上开了一家自己的网店,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开展网上销售地瓜。
农村夫妻3只手2条腿,自强不息创业开店,微笑面对人生
图集丨麦浪里舞动的青春,返乡创业青年纪实
重新回到家乡的他,处处感受到了泥土的芬芳和气息,这里有他难以忘记的童年和熟悉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一年,他与高村镇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期初只租赁100多亩土地,随着规模的逐渐壮大,截止目前共租赁500多亩土地。
励志!垤玛乡牛红村的这位80后小伙重走养猪创业之路
坚定信念、整装再度出发,这位曾获脱贫攻坚优秀“明白人、带头人”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先进个人”称号的80后小伙,始终用牛一样的干劲,牛一样的勤恳、牛一样的精气神奋勇向前,在感染着身边的人,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带动着家乡的人干事创业,走向富裕之路。(文图/李自旋)
话音刚落,朱者伟又激动地说道:“我要科学分析去年损失的原因,今年要加大养殖规模,我有信心搞好养殖,等我先做出点样子,还要带我们村子里的人一起搞,我们牛红人最不缺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的倔劲儿......”
(图片故事)农民创业者豆俊兰:种菜十年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金秋时节,正值蔬菜采收旺季。清晨6点,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高崖村的榆中祥龙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豆俊兰来到田间,给务工的村民们安排当天蔬菜采收任务。数百名村民在田间采摘蔬菜,忙得不可开交。
一张照片记录着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艰辛与执着,我感谢这个时代
将苦与累用到极值便是你人生完美之时!痛并快乐着! 这个文章写的太棒了。帅哥太了不起了,值得敬仰。 您的头像可换,想干敢干实干,这名挺适合你。 写的很好专题: 小农村创业 农村创业奖 创业农村上一篇农村兔子创业故事小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