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农村大学生创业

1 去试试创业网

创业维艰,选择创业一定要有准备,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否能面对很多未知的东西。拥抱互联网、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绿行者的品牌,是我近几年奋斗的目标。在2020年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消费市场的变化和政策导向是农业发展变革的前提因素,越传统的产业,被技术变革的空间越大。农业的春天已经到来,2021年希望绿行者能在农业和数字技术的结合上取得更多突破,希望更多新农人为农业带来变革。

为了实现育苗和种植的智能温控,马铁民于2017年创建“绿行者”品牌,联合中国建材集团在山东德州建设完成了第一个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压延玻璃智慧温室。目前,这样的智慧温室已经在山东青岛、淄博,江西,安徽,四川,黑龙江、河南、宁夏、内蒙等17个省市落地,现阶段已经建成投产和正在建设的智慧温室项目达27个。2018年,马铁民成立新零售部门,开始在传统的商超渠道之外,对接盒马、天猫、Costco等新零售渠道。利用智慧温室生产的“绿行者”番茄,借助线上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1.6亿元。今年年初,更是在天猫、盒马等电商平台长期占据销量榜首位,在线上生鲜领域稳步向前。

截至2020年,马铁民在河北、山东、上海、福建等地建立1.5万亩生菜基地,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大关,承包了肯德基、必胜客两大国际西式快餐巨头在中国60%的结球生菜市场份额,将生菜出口到迪拜、荷兰等20多个国家。2017年,马铁民走进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成为农业领域走进湖畔大学的第一人,向着智慧农业、线上生鲜等领域不断拓展,在现代农业转型的道路上努力。

九十年代的农村大学生创业

拿着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100多万元,马铁民前往内蒙古开始他的扩张计划。历经千难万险和无数失败,马铁民终于在2004年7月种出了夏季生菜,并将标准化生产的模式复制到全国,在国内首次实现结球生菜露地种植周年均衡供应,收入翻了近100倍。

这也让他发现了更大的商机:肯德基每年至少需要3500吨生菜,因为用温室大棚种植影响生菜的口感,单靠露天种植还没人能做到全年供应,因此在不同季节到全国不同地区采购生菜。于是,马铁民决定专攻生菜露天种植,实现全年供应。

无奈之下,马铁民联系到了以前的同事宋刚,当时宋刚正负责给肯德基采购生菜,但也没抱多大希望。“因为肯德基的采购标准很严格,生菜必须外观圆整,保证七成的成熟度,每颗重量要达到400克以上,一刀切下去碎屑要少,里边还得有明显的空隙。”马铁民的生菜品质得到认可,80多亩共100多吨的生菜被肯德基以每吨420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马铁民赚了10多万元。

2001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卖掉房子,筹集40多万元资金,租了260亩地,开始了标准化种植的创业之旅。25岁的马铁民选了7个蔬菜品种,带着4个人,整日泡在地里培植育苗、种植养护,却在喜获丰收时因为没签合同被客户“放了鸽子”。

1999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马铁民,进入一家外资蔬菜企业担任技术员,这家公司向农户提供种子与种植标准,将合格产品回收并出口。国际化的高标准让当时的农民难以适应,产品合格率很低,企业连年亏损。2001年,企业宣布倒闭,马铁民失业了,但标准化管理、全球化视野也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改革开放向世界打开大门,一批批外资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各种新鲜事物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1990年,麦当劳来到深圳,中国的快餐时代由此开启,也带来了标准化、供应链管理、品控体系等新兴餐饮业经营方式。

我出生在农村,学的是农学,扎根在农业。创办五谷种业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为农民服务”。对我来说,创业以来最大的变化,大概是从农民变成科研者,再从10年前开始探索学做个企业管理者。2020年,五谷种业走过谷底,进入上升通道,我带领团队到一线抗疫情、保春耕,也有更多时间钻研企业管理之道。面对当前世界形势及生物技术新机遇,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梦想:立意感召一批有志育种之俊才,共同创立世界一流的种子研发机构!2021年,希望能为五谷种业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自运营机制,同时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与中国种业一起成长。

每一个好品种的出现,都切实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五谷种业创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40个,其中国审品种23个,五谷568、五谷737,对提升种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7年国家首批审定的8个籽粒机收玉米品种中,五谷占有五谷318、五谷305两个品种,填补了甘肃无籽粒机收玉米品种的空白,为新一轮品种更替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已申请受理知识产权保护的植物新品种权72项,已授权的植物新品种权27项。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五谷种业在全国4大玉米产区建立了8个核心科研基地,在云南、四川、黑龙江等地建立十几个选系和抗性筛选基地,年试验面积1600亩,每年鉴定组合1至4万个。

经过26年42个育种季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五谷种业打造出工程化育种研发体系,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将育繁推集于一体,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完成全国品种布局的种业公司。

当时,育种研发集中在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只做代繁与贸易,竞争力很弱,对行业发展贡献不大。育种专业出身的李世晓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决定在企业中建立育种科研体系。“当时在企业中开展育种研发面临很多困难,没有知识体系、缺乏种质材料、没有科研经费,一切都只能自己摸索。”李世晓说,“当时只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请教老师,和同学讨论,再回来自己钻研,慢慢积累种质材料,从公司收入里挤出钱来坚持投入研发。”

“南巡讲话之后,科研院所也鼓励大家创业。当时还不叫创业,叫搞开发。”李世晓回忆起自己的创业契机,“当时我把大学老师的玉米品种引种到甘肃做品比实验,一些表现好的品种得到认可。于是从95、96年开始,我便摸索着做玉米制种的工作。到2003年,我创立了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世晓也在这股浪潮中跃跃欲试。出生于甘肃瓜州县一个小山村,李世晓从小目睹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为家乡农民做点什么”是他发自内心的心愿。1989年,李世晓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从事玉米研究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的未来从朦胧到清晰、由迷惑向明朗的关键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归来鼓励创业,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计划经济时代画上句号,全国迅速各地掀起一股“下海创业潮”。据人社部统计,1992年辞职下海者超过12万人,停薪留职、创业投身商海的超过1000万人。创业成为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也推动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埃隆·马斯克说:所谓创业,就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英雄创造时代,时代也造就英雄,创业者对国家政策变化、经济形势发展最深有体会,他们对创业的思考和期待,折射出一代创业人的梦想和希望。在这不平凡的一年,所有的坚定与不屈服,都在迈向新年的时刻带来时光的馈赠。2021年是20年代的全新开端,我们邀请6位分别于90年代、00年代和10年代开始创业的农村创业者,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悟、收获与展望。从他们身上,窥见中国农业与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成长。

回望刚过去的2020年,“黑天鹅”为全球实体经济蒙上一层阴霾,但仍有无数农村创业者在坚持、在创造。据统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首次超过1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60多万人,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此外,“田秀才”“土专家”等在乡创业创新人员达3150万。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改革大潮奔涌向前,无数机会遍地开花;这也是个冒险的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令人胆寒。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历史前行的宽阔航道,由无数创业者开拓。

董云生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梦幻,也非常乐观,既有扎实的实干主义精神,也富于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他边生产边投入,到目前,山虞侯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入的科研经费就已经达到300万元。他预计的经济效益非常有诱惑力,看着他自信的神情,我们都希望他逐梦成真。

在葫芦头沟的两栋塑料大棚,搬移了桃树后,今年董云生培育了几万棵暴马丁香幼苗,计划今年秋天移栽上山,估计能栽种近10公顷。暴马丁香是集绿化、观赏、制药、茶饮于一体的植物,全身是宝,这又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项目。

在发展刺嫩芽的同时,董云生还培育了新品种红菇娘。普通的红菇娘一斤需要165个,而他培育的新品红菇娘一斤只有35个。1000平方米产量在3000斤左右。桃树搬移大棚后,正好栽种红菇娘并套种五味子。2018年董云生两个大棚的红菇娘卖了11万元。

董云生在西荒山和葫芦头沟各有两栋大棚,每个1000平方米左右,一是用来冬储移动桃树,二是用来育苗,三是用来种植新品红菇娘套种五味子。

在外“漂”的几年里,董云生积累了些许资产,回到家乡他把所有的积蓄拿出来,通过土地流转,满足了苗圃生产需要。在上海锦绣黄桃获取成功后,董云生把目光投向素有“东北第一山珍”的刺嫩芽。经过反复摸索实验,他培育出新品种刺嫩芽。几年来,已经培育刺嫩芽苗200多万株,全部移栽到自己或流转或租赁的清收还林地块,到2019年他已经栽种了80多公顷。本乡的文华村和其他乡镇农民纷纷到他这里购进种苗,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说起“山虞侯”能透视出董云生的知识底蕴。《周礼·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虞侯”是春秋时期掌管山泽的小官。取名“山虞侯”就是要改变荒山面貌,在山林川泽里求发展做文章。

虽然荒山村在发展林果业方面算不上一张白纸,只能是有过基础,在董云生返乡之前也是一片空白。从2009年董云生组建的横道河子乡昆林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来,林果产业在横道河子乡开始复苏,并向其他乡镇辐射。为了形成产业化格局,2018年董云生注册成立了吉林省山虞侯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使农林科技走向企业化发展轨道。

“荒山”让人听来总有一种荒凉、荒芜、贫瘠的感觉,实际上荒山村的经济多年来也不富裕,人们还是老守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着传统农耕。让荒山变成花果山米粮川,就是董云生追逐的梦想。

北方培育桃树的核心难题是桃树越冬问题。首先是选择砧木,在适宜的砧木品种中,经过几年实验,逐渐淘汰了山丁子、山里红等,最终选择了北方樱桃作为砧木。董云生尝试栽种一批,但是一个冬天过去,栽种的桃树全部“牺牲”。在塑料大棚中培育桃树当然可以,但是成本太高,而且面积有限。在反复试验中,董云生发明了桃树盆,用无纺布制作,结实耐用。盆的直径半米左右,高度30厘米,装入的土足够一颗桃树营养供应。这样入冬前把桃树搬移到塑料大棚中,开春后再把桃树搬移到大田。董云生称之为移动式果园。这种办法解决了桃树越冬问题,而且也成为果树栽培的新型模式。

应该说,董云生首先是果树专家,以发展果树为根基。他当年自己有3公顷农田,又接过父母的几公顷土地,先发展成熟的果树品种育苗,为吉林地区几个果树发展较好的乡村提供种苗。同时开始研究引进上海锦绣黄桃。

虽然是“漂”在外面,但是不论在哪个单位工作,董云生的知识和实践都应用的恰到好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技术,也有比较成熟的项目,如何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如何能推动家乡经济发展,如何能带领乡亲们致富,成为董云生魂牵梦绕的课题。2009年,年事已高的父亲生病,母亲身体也不好,为了尽孝道,也为了能在家乡发展事业,董云生毅然放弃几十万年薪,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也许董云生就是不甘寂寞的人。把奈奇生产基地建设完成后,他又应聘到吉林市铭山绿洲有限公司担任农产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农产方面经营管理,包括果树栽培、采摘园经营、特禽养殖、水库养殖等内容,年薪超过了20万元。

2000年,董云生来到桦甸市奈奇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负责长白山红果基地建设。奈奇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大渣榨”饮料的主要原料是长白山红果,要满足生产需要,必须有成规模并产量稳定的原料基地。董云生在这里一干就是8年,从红果的培育、苗圃建设、果树栽培、管理等各个环节,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前进水库建设了几十公顷的红果基地,满足生产需要,也保障了原料质量。在培育长白山红果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完成了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建设和鲜食葡萄园建设。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奈奇老板建设了“过亿葡萄酒”生产线,扩大了产业规模。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在桦甸市横道河子乡荒山村西荒山屯的南大地里,有两栋塑料大棚,它的旁边就是近1500平方米的“桃林”,生长着1000多棵桃树。而这个村的葫芦头沟西山上,竟有上万棵桃树,明年桃林面积会超过一公顷,将是大片桃园。这两片桃园的主人叫董云生,吉林省高级农艺师,桦甸市优秀实用技术人才。

魏运飞表示,苗木种植是个朝阳行业,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绿化苗木病虫害少,本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移植后能更好地成活成林。因此,他经常能接到宁德、福安、泰顺、庆元等本地及周边县市的订单。如今,每年的苗木销售额可达300多万元。

十年树木才成林,造林是个投入大,产出慢的行业。魏运飞一家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在大山里,直到2015年,第一批桂花苗木成材才开始有了部分收入。所幸,一家人的壮举得到了县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获得林下经济、森林抚育、防火路建设、产业扶持项目补助款15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经济压力。

除劳务费、苗木购买费外,道路、防火带的建设也是一笔大开支。为了减少火灾对经济林的影响,魏运飞还修建了宽15米、长7.6公里的防火林带。

魏运飞介绍,他雇请了30多个村民帮忙植树,每人每天可获得180元至200元不等的工资,最多的时候,一年要付给村民工资40多万元。仅司前村常年务工的吴开相、吴开木两兄弟,每年每人就可以获取工资收入四五万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魏运飞领着村民不停歇地栽苗、浇水、锄草、守护,起早贪黑在山里摸爬滚打,一干就是十余年。为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他还成立了合作社,将12个精准扶贫户纳入合作社中,优先聘请他们在基地务工,每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吃一堑,长一智。魏运飞向县里林业专家请教,并到省农林大学等地进修学,掌握了苗木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回来后,他将新知识传授给村民。此后,这样的困境再也没有遇到过了。

“最初的时候,不懂得按一定间距种植,造成8万多棵桂花苗种植过密,到第三年时没有及时卖出,只好将中间的大部分砍掉,只留下3万棵,损失了13万元。”魏运飞介绍说。

2010年,他回到地头村,大胆承包了村里无人问津的500多亩荒山,用家里准备的钱省吃俭用买树苗,并雇请村民上山栽树,向荒山宣战。此后,他又陆续承包了1500多亩荒山,发展松木、杉木、红豆彬等经济林木,并建起300多亩的园林花卉苗木基地,种植红豆杉、樱花、玉兰、罗汉松等园林绿化美化树种。

2009年,大学毕业的魏运飞,在与父亲的沟通中,感受到父亲对家乡深沉的爱,便决定放弃上海的工作返乡,帮助父亲实现植树造林的梦想。

地头村曾经是个以香菇种植为主的村庄。20世纪90年代,周边山岗上的杂木被村民们砍伐用于香菇种植后,只留下漫山的荒草。外出多年的魏运飞的父亲魏发良返乡时,看着原本茂密的丛林变得荒芜,长满连片芦苇,他感到非常可惜,萌生了植树造林的想法,想让家乡恢复绿水青山的本来面貌。

望着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经芦苇连天。这片林海,并非天然林木,而是返乡创业大学生魏运飞带领村民12年奋斗的成果。

初春的寿宁,春寒料峭。但走进坑底乡地头村,只见小溪边、山坡上、崖畔上,2000多亩山地上到处林木耸立。满山满眼的绿意,就像和暖的春风,吹开了身上的寒冷,让人心中一片舒爽。

很快王波的婚庆一条龙被十里八乡的很多人所熟知,生意好到最多一天服务两个客户。于是王波在镇上找了个人流量相对大的地方开办了自己的婚庆公司。他说人的一生也许就只有一次的婚礼他希望成为一生最美好的回忆,钱不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服务家乡人民,只有家乡的人民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而王波也成为了村里最年轻的老板。

慢慢地王波发现农村除了婚庆用品稀缺以外,其他连锁的产业也是很落后。于是他就联系镇上比较大的酒店组建了自己的婚宴团队,这样除了婚庆用品之外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婚宴服务。除了婚宴外,王波又组建了婚礼司仪以及化妆摄影团队,这样基本可以形成一条龙服务,除此之外他还在网上联系了几个闲置的豪车,组建了婚庆车队。这样就真正地做到了一条龙服务。

刚回村的时候王波就发现那时左邻右舍结婚虽然有所好转但是跟他在城里参加的别人的婚礼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于是开办婚庆店的想法更加坚定了,他首先经营的就是婚庆用品,比如婚纱,鲜花,气球等。由于是村里的第一家婚庆店,所以只要是村里有人结婚都会去他那里租赁以及购买,一年下来盈利还算可以,而且他还满足了姐姐的心愿,每一种婚纱都让姐姐先试穿。

王波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小村庄里,家里有个比他大10岁的姐姐,从小姐姐就对他非常的照顾,大学毕业后王波就去了城里参加了工作。这时正好赶上姐姐结婚,由于家境的原因姐姐结婚时甚至连一套像样的婚纱都没有穿过,这不但是姐姐的遗憾也成为了王波心中最大的石头。于是在第三年的时候王波通过自己两年的积蓄决定回村开个婚庆店以弥补姐姐的遗憾。

专题: 加盟代理啤酒   童装加盟   全屋定制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