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回农村创业吗现在

1 去试试创业网
能在老家创业成功的都是有能力,有关系,会来事,懂进退的,在家乡人微言轻的,还是不要抱有幻想!

这几个例子都只是小小的阻力,真正阻碍回乡创业者的应该是资金问题,如果有50万资金,一年就把资金全部投进去了,后续基本很难坚持下去。前面说了种植业投资周期长,应该把资金分为4年陆续投入,因为前期没有收入,自己以及家庭没有收入的几年还需要开销,果园管理好必须要技术,做到第四年开始才会有收入。这都是建立在市场行情好,产品接受度广,大众喜爱的基础之上的。

更可气的是好不容易熬过三年,有个平时就不讲道理的村民,把种植了三年可以试产的果树砍了十几颗,当时不知道有多气愤,硬说那地是他的,其实和他什么关系也没有,后来只能找派出所出面解决。

有必要回农村创业吗现在

今天来说说创业前期所遇到的问题,知道我要在山上搞种植之后,许多村民故意刁难。平时老实巴交的村民也变得不那么好说话,死活不让过路,理由是建园的时候没有让一小块地给他。这地是我找林业局租的荒林,为什么要给他?差点动手,后来找他儿子谈,他儿子挺懂事的,聊过之后没有再来纠缠。有的就干脆阻挡挖掘机施工,说这里本来是他想搞种植业的,他没有得到这块地便想无理阻拦。

为什么这么说呢?本人回到家乡创业算起来也有7年了,种养殖都从事过,先从种植开始说起,最开始的各种阻碍,就够回乡创业者头疼了。首先,家里的不支持引起的激烈争吵,原因是种植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随着多年时间的过去,经营比较顺利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但这仅仅是生活而已。如果要回乡创业,奉欠各位要三思,在外有份稳定的工作,收入还不错的话还是舍弃这些念头吧!这是作为一名资深回乡创业者的忠告!

家乡真的很美好,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身心在大自然中放松,把高山清泉水引流到家,喝着干甜的山泉水,用山泉水泡茶、煮饭都是一种享受,我就是这么做的。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慢生活的节奏使人倍感舒适。

有时候想想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创业,因为人活着,就是得折腾,一直打工舒服吗?肯定舒服,因为旱涝保收,但是每个月就那几千块钱工资,除去生活费,还有多少钱可以去买房买车?养家糊口?给老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童年和晚年呢?所以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肯定要走更艰难的路,我害怕以后家庭遇到困难我没有多余的资金去面对,所以我要趁年轻去搏一搏。为了不留遗憾,为了有一天能实现财富自由。打工的日子随时可以,但是你不可能四五十岁去创业吧。

人家都说,创业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是特别锻炼人,因为就像你在走一条陌生的路,能看到光,但是路途中间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让你措手不及,而且,一旦出发,就很难回来,可能我是女生比较容易优柔寡断,这中间我无数次后悔创业,时常思考,假如我们没有回乡创业,我们在郑州有工作有收入,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是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投资了几十万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款和利润,每天都在焦躁中和充满希望中度过……刺激而又充满干劲。

抖音上刷到,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去年的7.20洪涝灾害,今年在7.20左右的时候,我十分焦躁,害怕像去年一样,种地真是靠天吃饭。天灾人祸,阻挡不了。所幸到今天,雨水还没有太严重。

如今2022年,是我们创业的第四年,今年桃子开花的倒春寒,我老公守了几个晚上,在桃园放烟,就是为了花不被冻着不影响坐果。前段时间,河南很多地方又是大旱,我们桃园旁边河都干了,打的井每次只能浇俩小时的水就没了,园子大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特意又在河床上挖了一个很深的坑聚水,每天都看天气预报等待下雨,有些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已经旱的树叶子卷了果子也皱了落。但是经过努力,桃园也算是平安的度过旱季。

结果度过了开花时的倒春寒,度过了夏季的干旱,却没有度过去年的河南特大暴雨……连续的暴雨天,把桃树淹死几百颗,没有死的桃树由于长时间的浸泡树根,上面的桃子也大面积落果,本来计划的能收三万斤桃,结果最后就收了两三千斤,而且还有一半是爆炸桃,最后就卖了几千块钱。真是血赔,我和我老公说,早知道这样,当时还不如不套袋,还少赔点……

他每天负责地里的农活,进货,和网上销售一些水果,我负责看店,就这样,到了2021年,我们种植冬桃的第三年,桃子是三年挂果,因为管理的比较用心,第一年挂果还不错,冬桃因为生长期比较长,需要套果袋,我们当时请人,套了八万多袋,连工带料一共花了一万多。粗略的算一下,等到销售期,除去一年的各项费用,能挣个五六万块钱。第一年挂果率不是太高,这个收入还算满意。

20年是第二年,我们的桃树长势还行,老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和研究,总结出来很多经验,开展了对我们乡其他冬桃户的培训,由于以前都是种植庄稼,我们那边的农药化肥都不适合果树,他们也不懂怎么用药用肥,老公又自考了农药的销售资格,在我们乡开了一个专门销售冬桃用品的服务店面,正好我当时也怀孕了,所以当时商量了一下,我离职回家养胎看店。自此,我们两个人全部离开郑州,回到大山里开启了我们的创业之路。

因为没有父母帮忙,两个人不可能都离职。于是具体计划是,他先回去创业,我等他创业有稳定收益了再离职回去,于是19年老公回平顶山鲁山县我们的小山村里,通过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租了三十亩地,种植了冬桃。19年是第一年,事情比较多,租地,跑到山东购买桃苗,又顾工种植,浇水,施肥,拔草……老公一门心思研究和学技术,为了节省请人的费用,每天都在地里干活,整个人都黑了老了好几岁。

所以18年老公提出想回家包地种水果的时候,我们两个非常慎重的聊了聊,他也把一些风险和收益率给我全部剖析了一下,因为考虑以后早晚都要回老家,打工不可能一辈子,最终我决定支持他回乡创业。

因为老公是平顶山鲁山县的大山里,那里海拔高,地势不平,石头多,土地少,而且由于山里早晚温差大,石头地不保水容易干旱,比较适合种植果树。爷爷是老支书退休,一直致力于让村民们因地制宜致富,研究果树。几十年来,经过实验,在家种植的冬桃,口感好,卖的也比较好。很受市场欢迎,每年种的成熟以后,很多人都驾车几十公里跑到山里去摘,再加上老公从小是爷爷养大,如今爷爷年纪大了,老公一直想回家陪伴他,爷爷也希望他能把冬桃产业发扬光大。

我呆的城市,是河南省会郑州,有句话说的特别好,“郑州挣钱郑州花,临走还欠一万八”,虽然有讽刺在里面,但是也是一部分打工人的真实写照。收入不见多,消费还蹭蹭长,农村户口的我,感觉始终和城市融入不了,有稳定的收入还好,因为疫情,工作收入都不稳定,每天睁眼就是一天的支出,不管挣钱不挣钱,房租吃饭打车都是必要的开支。所以心里压力很大,不知道眼前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

产业数字化和科技的发展,加之政府的开放发展精神,紧随其后的信贷资金,为年轻人回乡创业准备了充足的条件,金寨的经验值得更多县域参考借鉴。未来,我也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会加入到农村创业的大潮中来。

这项符合实际、行之有效、取得显著成效的新举措和新经验既带动了金寨县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有效提升金寨县优质农产品影响力,切实提高农村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以农业发展新模式带动乡村振兴步伐。

近年来,金寨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的发展,以网商银行的数字贷款为抓手,围绕金寨县的产业特色,打造出黄精产业、休闲农业、黑毛猪、山羊、土鸡等养殖业等产业链的专属产业信贷,走出了具有金寨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要知道,年轻人回乡创业,本身就是在支持农村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培育一批种植业、养殖业、水果业以及其他特色产业的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农村优质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激活了县域的产业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金寨模式”的滴灌下,如今童维新的企业销售额翻一翻,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加工方式更加规范、标准,有着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可视化的特点,还带动了他们全乡,甚至周边乡镇的经济增收。

这个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借助当地丰富的产业数据,和互联网银行的科技优势,金融机构能够更多更好地服务农户了。据了解,网商银行帮他们建立了区域专属信贷授信模型,可以为用户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在当地,已经有超过4万小微经营者和农户获得数字贷款,相当于,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个人用过数字信贷服务。

童维新返乡创业时,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坎,就是资金。要知道,种植业养殖业的收益周期长,一般农户的原始资金没办法支撑到产业发展起来。最开始,金寨政府想了许多办法,给农业大户们拉来了许多银行,帮他们担保。成为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金融创新试点县后,当地更是卯足了劲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难题,其中就和有互联网技术优势的网商银行一起,摸索了一个适合金寨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金寨模式”。#安徽的金寨模式有多厉害#

不止童维新,当地涌现了许多产业带头人,他们返乡创业后都做出了一番成绩。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当地基础条件好,一般乡村没法比。但我要告诉你,其实金寨县“先天条件”并不好,有着超40年的贫困史。它不仅曾被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县,而且是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深处,是安徽面积最大、山区人口最多的县。

小童是土生土长的金寨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靠吃百家饭长大。初中没上完就进城务工,靠踏实肯干,从杂工做到日企部门主管,09年年薪就有30万。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外挣到了钱,家乡却没有任何改变。漂泊多年后,他带着回报乡亲们的初心,选择在家乡创业。12年里,他的养种殖产业逐步壮大,不仅参与见证了家乡脱贫攻坚的重任,还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安徽省劳动模范”,扶持带动500户贫困户,辐射带动村民每年增收超100万元。

如今很多农村,年轻人只出不进,剩下的都是老年人,越来越凋敝,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以至于农村的产业越来越单一,就只剩以土地为生的农业。而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轻人,一提到回乡创业发展就表示很难。那么回乡创业,真的很难吗?

很有深度的文章,中国的土地利用率太低效了,5%的人可以干的活,非找40%人去干,收入怎么可能高。以现在的方式继续下去种地生活都无法维持,更别说更好的生活了。

第三,要增加农村地区的吸引力,补充农村劳动力,调动年轻人特别是90后农村人口的参与,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多种举措,指导和鼓励他们充分看到我国农村的光明前景,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热血,挥洒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只有这样,双轨并进,农民朋友才能有出路,农村才能迎来可持续发展。

农民工未来的出路还是打工,回家创业大多数人死路一条。

第二,要深入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各地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型特色乡村产业。比如,农产品原材料丰富的乡村,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延伸发展成一整条产业链;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发展休闲旅游、乡村养老等产业;交通条件好的乡村,可大力发展电商产业。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素质。无论是留在城市,还是回村务农,农民的素质都需要得到提高。这里面,尤其要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加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缩小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上的差异。要注意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整合教育和社会培训力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与网络视频等方式,广泛职业教育和培训,将巨大的农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同时,农民工自身也要加强学,提高自身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而农民非农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入城市,也就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成为所在城市的居民,成为产业工人,从而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这也许需要一代甚至两代人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另一种方式是就地工业化,也就是说,仍在农村的农民,或者返乡的农民,在农村地区去创业,完成身份的转变。鉴于我国农村人口非常多,而乡村又不能凋敝,我国的城市化并不是人口都要往城市跑,都跑去城市城市也受不了,因此,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地区本身实现非农化。未来,我们要实现推进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两条腿走路。

面对这种形势,农民朋友就会很迷茫,到底是留在城市,还是返回农村呢?留在城市,融入这个城市不容易,返回农村,回去务农好像也不现实,我相信每个农民工都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就有点类似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是要留在大城市为一套房子打拼,还是要回到老家生活一样,令人纠结。

另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融入城市并不容易,近年来甚至产生了农民工返乡潮的现象。一方面,对于农民工而言,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可以选择短期工作,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对他们的保障不够,尤其是在户口和子女教育问题方面,至今仍无法完全解决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从2017年开始,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进一步强化。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和互联网电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村空心化的原因,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我们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因为我们知道,农业现代化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的,需要年轻人的积极参与,而我国农村农民的现状与此正好相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增多,也势必造成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短缺,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而且,高龄化现象非常突出,现在乡村的青年,大多数都丧失了务农的能力,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多少务农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从他们个人的意愿来讲,也不愿意在家务农。有人做过一项调查,新生代农民不务农率高达67%,而且学历越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就越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源匮乏、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等等,都使新生代年轻人不愿意务农。

目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劳动者越来越少,并呈现出女性化、文化素质低、高龄化等特点。男性农民外出打工居多,女性留守农村干农活,这是我国农村家庭比较普遍的分工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务农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学者做过统计,某省的农业从业人员当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94%以上,其他省市估计这个比例也差不多,稍微有点文化、上过学的,基本上都到城市打拼去了。

在农民工阶层出现30多年之后,也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比如说,农村空心化问题、青年农民“农业冷漠化”问题、“种地老人化”问题日益严重,在一些偏远地区,“乡村凋敝”的迹象随处可见。

以上是目前农民最主要的两大阶层。此外,像农民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和工商户,在农村从事医疗、教育、文化、科技等工作的知识分子,以及以村干部为代表的农村管理者,也属于细分的农民阶层,但这几个阶层相对固定,人数也比较少,最主要的、也是决定农民未来发展方向的,其实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这两个阶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农民这个群体不再是铁板一块了,而是逐渐分化出了不同的阶层。比如,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主要还是呆在农村的那些人,从事各种各样的农活,也有的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只有少部分从事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再比如,新崛起的农民工阶层,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新出现的一个群体,他们并不在农村务农,而是背井离乡到城市去打工,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工资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大概有2亿多人,而且还在以每年几百万人的速度增加。

正是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最迫切需要改变现状的群体是谁呢?就是农民。因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农村发起的。农民选择改革开放这条路是对的,农村的改革,为广大农民带来了非常多的好处,特别是在解放对人的束缚方面,农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农民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的流动,既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务工、经商,而且,农民的劳动与报酬直接挂钩,实现了按劳分配。

那个时候,除此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途径来改变身份了,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民不具备通过以上方式改变身份的条件。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家要知道,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是从农村而不是城市开始呢?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方面,正如我刚才说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严重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极大地压制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农民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人均土地没有多少,收入无法提高,在家呆着又无事可做。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想要改变自己身份的话,是非常难的,途径也是非常的有限,如果家里的孩子学好,要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参加高考,考上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可以成为城市人口,或者就是去部队当兵,退伍转业以后或许也可以去到城市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在特殊年代通过顶替父母就业的方式走出农村,稍微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以前我们国家,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有这种情况的,父母提前退休,换取孩子到父母的单位或厂里上班,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这种情况了。

当然了,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和户籍制度的放松,以及教育社保等领域的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正在成为历史,但是二元制的惯性仍然是一定程度的存在,几十年累计起来的城乡差距短期内难以消除,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上对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传统认知还无法彻底改变。因此,农民要想改变命运,似乎首先要改变身份。

提起农民问题,就不能不提城乡二元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是城市市民社会和农村农民社会共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二元制的产生,主要是上世纪50 年代开始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这个特殊的户籍制度,不仅将人分成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大类,而且事实上还将中国的经济划分为城市现代经济和农村传统经济,在社会上产生了城市与农村两种不同且相互独立的社会管理机制,从而赋予了城市人和农村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不同的权益。这种情况下,本来农民只是一种普通职业,却变成了一种身份。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农民的问题。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我认为是“农民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最核心的。

专题: 洗衣店加盟   散白酒加盟   蛋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