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农村创业的人群

3 去试试创业网

名气不是她事业的终点。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她发现“有的地方卖橙子,连皮都能卖钱,做成酱,很厉害,能加到馅饼里”。未来,她想把洪湖的莲藕做成大产业,以洪湖农产品为起点,拓展其他品类,家乡小网红也能走向全国。

如今,没有人再质疑她回家种地没出息了,赵美丽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相比去年的崩溃,现在的她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看到大网红们一呼百应,她会鼓励自己继续前进,坚持学:“我销量不是洪湖最大的,但名气估计是最大的。”

现在,她除了卖藕,还卖当地各种土特产,经常有人慕名前来找她带货,感谢她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那段时间,店里订单也飞速上涨,她一天能收到3万个订单,卖出去15万斤农产品。

有没有农村创业的人群

她喜欢在满身泥泞的打拼和美食美味、人间烟火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偶尔有人质疑她的藕卖得贵,说她拍啥都是为了卖货。她觉得卖货和内容不冲突:仅仅是为了吃的话,家门口也能买到藕。农产品有附加值,人们不仅能买到美食,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美食里面还有故事,她想通过镜头娓娓道来。

当然,专业的同时也不能丢掉生活的美感。农产品不同于娱乐产品,大家看看笑笑就过去了,而是要融入生活。开拍前,她会把在家里煮了两个多小时的藕,搬到藕塘里,伴着绿水绿叶,看莲花盛开,吃着热气腾腾的藕,给人们呈现出浪漫美好的画面。

有了名气后,她发现很多粉丝们直奔下单而来,目的性非常强。对着镜头时,她需要介绍藕塘地理位置、莲藕的特点,甚至淤泥的特点都得说清楚。做直播的时候,不是只有个漂亮的背景布就行了,她需要把直播架扛到塘里,亲自划着盆在水里采摘菱角。

一亩塘大概能产3000斤藕,自己家的池塘不够卖的时候,她就收购亲朋好友家池塘的藕,当地藕的收购价格是2.8元一斤,她开出了3.5元一斤的价格,前提是品质过关。周围人看到她生意红火,自家池塘里的藕挖出来后,都挑好的直接送到她那。

其实,洪湖当地并不缺卖藕的网红,论起粉丝和流量,赵美丽显然不是最有优势的。但重视品质后,她有了不一样的视角:藕要“优中选优” ,掐头去尾,外观、品质都要符合自己的要求。

这时,迷茫中的赵美丽意识到“没有永远的第一”,她开导自己“你追我赶,这才是生意的常态”、“如果半路放弃了,才是真的失败者”。想明白后,她调整了心态,不死盯着增长,在货源和品质上多下工夫。

与此同时,因为短视频、直播新玩家增多,亲戚的藕带生意也从全网第一名“一落千丈”,一天只能卖出上百单。后来过了藕带的季节,没有货了,亲戚没有找到店铺新出路,干脆就把网店停了。

她发现把一件事,当成兴趣来做,和当成事业来做,完全不是一样的心态。以前上班虽然枯燥,但还有个双休,现在全年无休,简直是“生活在黑暗里”,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她都在思考要不要放弃这条路。

事业渐入佳境,她想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因为担心拍的视频一直切换场景,网友们看不惯,有段时间,她坚持一镜到底。可惜效果并不好。很长一段时间里,粉丝不涨,销量也停滞了,她心态崩了。

和很多返乡创业的人一样,她刚回家那段时间也遇到很多质疑,有人认为她是在城市混不下去了,才逃回村里。她不理睬那些说她“没出息”的声音,一门心思做事业。创业的头三个月没有收入,但好在待在老家没啥开支,她不着急。

在赵美丽看来,家乡洪湖从不缺好产品,3月—6月卖藕带,6月—8月卖莲蓬,7月—9月可以卖菱角,9月—10月卖莲藕。10多年前,当地的藕不值钱,好的时候一元钱一斤。父母忙活一年下来,除去驱虫等开支,基本赚不到多少钱,当地人都觉得打工更划算。

她靠一部手机,发现了电商背后的有趣世界, “又好玩,还能顺便赚点钱”。这一年,她索性辞去了工作,回到洪湖,投身创业,全职做起短视频、直播。

这条视频为她带来的不仅仅是流量,还有200多个买莲蓬的订单。在她的记忆里,那是视频带货如火如荼的一年。在当地,一斤藕能卖到5块钱,但在网上标价8—10块钱,也能找到愿为品质买单的人群。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天。在荷塘里的一次直播中,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她顶着荷叶,从池塘对岸跑过来,衣服淋湿了,却还在“傻乎乎”开心地笑,一改以往拘谨的“台词”风,唠嗑式地对着镜头说了句“下大雨了,回不去了”。

2020年,做短视频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在亲戚的鼓励下,她抱着尝试的心态,拍了一组短视频,大约有30条。她不懂脚本,都是现场发挥,所有视频的开头都是千篇一律的“大家好,我是赵美丽,今天要带大家看藕塘、挖菱角,拔藕带……”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没啥流量。

她羡慕老家的生活。她打工所在的城市距离乡村并不远,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生活却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老家的亲朋好友们守着藕塘讨生活,做电商赚钱,日子看似枯燥简单,实则每天都在学新知识,踏实努力朝着目标前进。亲戚甚至说“这辈子不做其他的了,就做电商”。这种坚定和乐观让迷茫的她感到震撼。

这不是个“一时头脑发热的决定”。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企业做会计工作,日复一日的跟数字打交道,两点一线的生活渐渐让她感到乏味,“每个月俩人一还房贷,存不下任何钱”。与此同时,洪湖农村老家的亲戚却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在网上卖了四五年藕带,一天能收获几千个订单,赶上旺季,没几天销售额就能有上百万元。

赵美丽已在城市打拼了8年,一毕业就在家人的支持下,和男友一起买了房。2020年,她30岁,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辞去城市工作,回农村老家发展。

两年后,她仅靠一部手机,成了当地有名的带货网红。虽然粉丝没有暴涨、流量没有飙升,但是她一天能接到6000个订单,月入两万元,过上了“好玩又赚钱”的梦想生活。

回老家后,她计划创业,却被人质疑是“逃回村里”的。崩溃时,她差点放弃,但最终告诉自己,“商业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第一”,撑不下去才是彻底的失败者,于是咬牙坚持。

她一毕业就和男友一起贷款买房,成了“房奴”,日子过得紧巴巴,在大城市里奋斗了8年,“没什么存款”。在职场里,她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会计,过着“毫无存在感”的生活。

我的两个同学,同在农村创业,同是在养鱼,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在乡下创业难吗?难!但如果你能挺过去,前面就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他靠养鱼买了车,还在水库旁开了一个农家乐,农家乐的菜就是从水库捞出的各种鱼。县城的人礼拜天会开车去水库钓鱼,吃饭,在山间游玩。

祖才在那个风景秀丽的水库,养了将近二十年的鱼了,如今他应该有六十多岁了。他养鱼的事业越做越大,听他说,还有浙江老板去他那水库投资,养什么名贵的鱼。

在农村,有些人还是崇尚武力,一言不合就开干。你不把他打怂,他就想方设法地欺负你。这就像说的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囯与国之间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

他就带着钢叉,看到偷鱼的人,就拿起钢叉装作要叉人的样子,小偷一看吓得拔腿就跑。也有没来及跑的偷鱼贼,被他叉伤了腿或屁股,吓得屁滚尿流地趁着夜色逃了。

他们夫妻俩在水库边盖了三间瓦房,几乎是人不离水库的这样守着水库。就这样,还有一些山民夜晚来偷鱼,他晚上要起来几次查看水库,又养了两条看门狗,一有风吹草动,两条狗就叫个不停。

祖才的工作是到处抓赌,平时乡里乡亲有个吵嘴打架,都归他管。他觉得乡里乡亲,他整天带着一帮人抓赌,这样太得罪人了。后来他辞职不干,去了一个大山里水库养鱼。

我认识一个人,他是我初中时的同学,名叫祖才,在我们当地,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祖才当兵退伍,在地方派出所干了若干年联防队的队长,因为是临时工,工资极低。

夏阳这样被人弄一下,近十来万元的鱼被毒死了,养鱼塘的水质也被破坏了。这鱼是养不下去了。夏阳一个大男人,几天下来,人瘦了一圈,嘴角因为着急上火长了几个大水泡。

第二天,塘面上漂了一层死鱼,翻了肚子的那种,白花花的一片死鱼。夏阳在塘边看着一塘死鱼,心如刀绞,欲哭无泪。后来他去派出所报案,派出所人去了几趟村里调查取证,也没查出到底是谁下的农药。

所以腊月卖鱼生意最好了,那时,我们那儿专门养鱼的专业户,并不太多。所以夏阳养了三年鱼,赚了些钱,买了个二手小货车,一来是为了卖鱼和拉饲料方便,二来也自己出行也相对便利。

他还在塘边搭了一间简易棚,晚上就睡在里面。就这样辛辛苦苦养鱼两三年,每年冬腊月,都撒网捕些鱼到街上卖。尤其是到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都会买鱼过年吃,卖鱼的生意格外的火爆。

看得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深知像这样的事在农村不稀奇。也不由得想起我一个高中同学夏阳,在外面工厂打工很多年,有些积蓄后,他回老家做养殖业养鱼,经历的那些坎坷,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酸不已。

报警之后,那些大爷大妈装病,倚老卖老,警察都没办法。女士在视频里哭诉贷款几十万种植的南瓜,本以为盼来一个好收成,没想到竟遇到这样的事,贷款都要还不上了……

前些日子,我在视频上看到一女士返乡创业,种了近百亩南瓜,南瓜刚成熟了,还没来得及采摘,附近的大爷大妈便成群结队地来偷南瓜。

叶传林的致富方法就是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带动了一个贫困地区开始走向富裕。在带领大家成功的道路上收获金钱和幸福,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看来他的经商方法你有什么要说得嘛?

如今香菇和蔬菜的种植成了叶传林新加入的主要利润来源,他把猪肉和蔬菜香菇一起卖给各大超市,两年多的时间他就卖出生猪一千五百多头,再加上香菇和蔬菜的销售,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元。并带动了当地4000多户村名一起走向致富之路。

到了分别的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很舍不得叶传林,总是握着他的手,告诉他常来家里吃饭,叶传林也是一个农民家的苦孩子,所以他知道贫困的生活到底什么样子的,以至于每次看见他们过得贫困日子就鼻头一酸。

之前叶传林下定决心留在卢氏县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鸡蛋茶。当地的居民平时自己吃个鸡蛋都舍不得,一听说叶传林要来投资,就非常希望他能留下来。叶传林每进入一户人家,他们都会用鸡蛋茶来招待他,鸡蛋茶在当地居民看来就是接待贵宾的时候才会煮的。

2017年叶传林专门找来了专业的香菇种植专家来到卢氏县,还专门接手了一个菌菇加工厂。还是和之前蔬菜种植烟叶,村民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在2016年里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叶传林的黄瓜就卖出了五百多万元的销售额。在之前卢氏县的村民主要种植的是菌菇类,花菇和香菇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特别是价格几乎错了一倍,由于技术有限他们种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香菇。在叶传林的仔细观察后,他发现种不出花菇的主要原因还是菌棒质量太差造成的。

这下大家都相信叶传林不是骗子了。很多人主动找到他提出要加入合作。一个大棚平均一天可以采摘七百多斤黄瓜。叶传林按照市场价从村民手中进行回收,然后在运往郑州售卖给各大超市。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消息在村子里面传开了,那就是有村民赚到钱了,一个叫王新栓的人一开始也不信,但是又觉得这件事情有盼头,就加入了叶传林的队伍。他在里面负责种植黄瓜,2016年5月下旬他的黄瓜可以采摘了,就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就卖了两万多元钱。这个消息很快进入了每一个农民的耳朵里。

2017年4月的时候所以的种植工作都做完了,叶传林就开始到处走访寻找农民让他们一起参与进来,他说大棚他出钱,还有技术员指导。种出来的菜也是叶传林进行售卖,还和农民们签订了协议书,保证了他们的收入。还保证赚取的利润和大家五五分成。结果农户却都不相信他说的话。大家都害怕他是个骗子。

但是叶传林却证明了出来。他从山东地区请来了一百多位懂的蔬菜种植的人,一边建立大棚一边种植。叶传林有时候忙得都来不及吃饭,就在车上随意对付几口。

2016年3月份的时候叶传林在卢氏县建立了一个养猪场,他还想在扩建一个,却发现没有多余的空地适合,在他寻找建立猪场的地的时候,他意外发现当地的土壤和环境特别适合种植蔬菜,并且也还没有人开始规模化的种植。叶传林决定要牢牢的抓住这个商机,在卢氏县种植规模化的蔬菜。再把种植的蔬菜运到郑州去进行售卖。

卢氏县距离郑州有三百多公里,是一个山区,交通不太发达。很多人都去这里投资过,但是真正留在那里的人却没有几个。朋友都劝他不要去,但是他依然坚持。因为2006的时候他就想要开分厂,一时不知道开在什么地方,别人就给他推荐了卢氏县。才去没几天叶传林就发现了大商机。

2011年的时候,他扩大了自己的领域,除了卖饲料还开始卖猪,他把自己的猪和饲料一起运往吉林等各地区进行售卖,到2015年的时候,叶传林公司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亿元。2016年的时候叶传林忽然想到要去卢氏县进行投资,他带着1.3亿元就过去了。

叶传林的猪饲料成本是110元他以150元的价格售卖,每袋可以赚取四十元的利润。半年后叶传林就卖出了两万九千多袋饲料。这让他尽赚了110万元,他就掏出102万在郑州买了一套260多平方米的别墅。

他精准的打听到周围那些有声望一点的养殖场,和他们合作,因为他们用了叶传林的猪饲料把猪养的非常好,于是就能给叶传林做宣传。这样的方法让叶传林的猪饲料火爆到买家自己来搬运都要排两天的队伍。

在叶传林的帮助下,养殖户的猪都长得非常的好,只要是他帮忙了的养殖户都赚到了钱,有了这个先见之明后,很多养殖户纷纷来找叶传林继续买猪饲料。2005年叶传林开始收取猪饲料的费用了,但是在售卖过程中叶传林更多的是在聊天,打听这些养殖户家中的猪的数量以及周围的养殖场。通过这些闲聊他收获了很多赚钱的机会。

叶传林开了一家公司,刚开的前两个月,他一袋饲料都没有卖出去。因为叶传林的饲料是一个新品牌,所以养殖户们都不敢轻易的拿自己的猪去做实验。于是叶传林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拉着自己的员工,走街串巷的去寻找养殖户,见面第一句就是饲料白送还帮你养猪。他的主意就是先无条件帮助养猪户赚钱,之后感化他们让他们一起推荐自家品牌的猪饲料。

叶传林的朋友听见他这样说,都觉得他在痴人说梦。当时没有人相信叶传林。刚到郑州创业的叶传林每天就靠着清水煮面加上榨菜过日子,当时一袋挂面只要两块钱可以吃三顿,一包榨菜也就六毛钱。这样一天的饭钱也就几块钱。

2005年叶传林向朋友借了2万元,给自己带了三套换洗的衣物,坐着车去往了郑州。当时的叶传林心里非常的有信心,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充满了希望。他给制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四年赚够一个亿。

叶传林是湖北人,从小出生在农民家庭,1991年的时候去部队当兵,在服兵役的时候他练就了一身的养猪本领,对配比猪饲料等活非常的擅长。2004年叶传林从部队出来之后,他想要自己去创业,去研制猪饲料。

他之前连一袋白面条都要分好几顿来吃,却借款2万元去创业,半年就赚了一套别墅的钱。仅仅2年就打造出了3个产业链,更是带着4000多户村民一起发家致富。他到底用的是什么方法?本期子牙童趣三农致富,咱们就来聊聊叶传林的致富之路。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张河村也在随之不断发展,满腔热血的人们从外面回到家乡,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农夫之家”到“好运来面馆”再到“高家小院”,张河村出现了越来越多小而美的特色店铺,铺垫出张河村一方淳朴、务实的风土人情,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内生动力。

接到派单的刘芬会为客人提供上门烹饪,“现在,我挣钱、顾家两不误,很多游客来了都是指定让我做饭。”如今,成为一名厨娘给刘芬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因为“共享厨娘”们提供的本地特色川菜鲜香可口,不少人特意为此而来,游客在乡村拥抱原生态自然环境,也能在民宿里感受更多的“乡土味”和“人情味”。刘芬笑着说道,“不仅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每个月的收入也增加了五六千元。”

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刘芬被民宿运营方邀请成为一名“共享厨娘”,村里的共享厨娘还有好几个,游客到村里住民宿有用餐需求时,通过趣悠悠小程序,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张河每个厨娘擅长的特色菜,顾客可以选择喜欢的厨娘,方便快捷地下单。

刘芬“好运来”面馆的主要顾客都是农博园里的工人师傅,另外还有一部分村民,“我的宗旨就是不管顾客吃多少,都只收8元,一碗管饱,不够再续就行。”从开业至今,刘芬的面馆生意一直很红火,这或许就是她淳朴的“生意经。”

随着政府开始打造天府农博园,张河村成为了重点改造的地方,通过引入共享经济模式,村民和企业合伙建民宿、开超市……周边旅游也带动起来了。近年来,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做点小生意或在当地就业,刘芬一家人也如此。

谈及回乡创业的经历,刘芬说:“其实刚开始没想过要经营一家面馆,我和老公最初回张河村是尝试做共享汽车的司机,但做了一个月后,发现钱没赚到,人还累得不轻。后来就想着还是在自己家的小超市旁开个面馆。”在刘芬眼里,以前的张河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没有主要的支撑性产业,村里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田野荒芜,垃圾随处可见……“我们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当时家里经济也比较困难。”

别看刘芬的面馆只有10个平米左右,在节假日时却能卖出去100斤面!作为张河村的面馆“销冠”,刘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最美厨娘”。

这对95后小夫妻脑子灵、肯吃苦,凭借自己的努力,将一方小小餐馆经营得非常不错,不仅养活家里老小共7口人,同时也让餐馆聘用的3位村民实现了就业。作为新时代的95后,小夫妻为张河村的年轻人起到了带头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年轻活力。

作为返乡创业的95后,高露莎说:“是中国天府农博园的落地与发展给我带来了创业的机遇,共享农庄带来了很多游客,每年菜花节、丰收节生意都好得不得了。虽然回乡创业相比在外打工要辛苦一些,但能陪伴家人又能赚钱养家,对我和老公来说不能不说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之前我和老公都在外面打工,但随着家中老人年事已高身边需要有人照顾,另一方面也有两个小孩要照看,所以去年我和老公就回乡创业,在自家的院子开了这个‘高家小院’。”高露莎说。

每天,高露莎7点就要起床和老公一起准备配菜,临近中午11点左右开始上菜,一直忙碌到下午2点左右。休息片刻后,下午4点又要开始晚餐的准备工作,直到晚上9点,有时甚至到凌晨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通过学一项技能,周秀芳实现了她的回乡创业梦。乡村要振兴,三农人才是关键,张河村通过组织多期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投身乡村振兴的新农夫、新厨师、新农工,打通了“人来——人留——人安”通道,吸引了一批有实力、有理念、有情怀的人员返乡创业,在共建张河过程中实现了利益共享。

如今,经过3年的积累,周秀芳的餐馆不仅留住了一批又一批老顾客,也实现了自己的返乡创业梦,更是带动了张河村的就业,她聘用的5名服务人员,都是张河村的人。

当问及周秀芳接下来还有哪些打算时,她说:“这些年多亏村干部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农夫之家’,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餐馆的营业额有所下降,但餐馆的整体运营还是比较稳定,今年9月份天府农博园开放,我也打算把餐馆再改造升级一下,以便更好地接待更多游客。”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天府绿领学院开办了“厨师培训班”,原本有一些烹饪基础的周秀芳夫妻俩,在经过一段时间乡村特色菜肴烹饪制作后,立即信心十足地干起来,开起了张河村第一家餐馆“农夫之家”。

刚回村时,周秀芳面临着到底做什么的艰难选择,村两委为其介绍了天府农博园的规划和张河乡旅产业社区的发展方向,开一家餐饮店的创业方向初步成型。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在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举行,这里的“新农人”们正用别样的忙碌诠释“丰收”,他们或忙于田地劳作,或忙于个体经营,在这片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挥洒汗水,逐梦未来!本期就来听听几位张河村返乡创业的餐饮人的创业故事吧!

春耕夏耘秋收时,大江南北,红黄绿橙勾勒出最美不过的丰收中国。丰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是瓜果飘香、五谷满仓,是农民脸上跳跃的笑容,是沃野长出希望,热土滋养乡村振兴。

专题: 创业项目排行榜   新型创业项目   男尚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