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创业人物事迹材料

0 去试试创业网

石余凤与她的合作伙伴还建立了最新的创业项目——椴木灵芝种植。除了在三门村种植灵芝外,石余凤还在周边的沙溪村等地种植了黑木耳、猴头菇、榆黄蘑等食用菌,辐射带动本地上百户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平均每户增收一万余元,让原本闲置的农田变身为“希望的田野”。(通讯员 鲍相相)

石余凤团队不仅向当地菇农无偿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还与1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食用菌种植销售协议,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帮助其发展生产,催生了草原“脱贫菇”。

说干就干,从培育菌棒到发菇十几个环节,石余凤手把手教农民技术,同时举办了5期百人大型培训、8次现场培训,仅用半年就带出了两支50人的专业技术团队。付出总是会得到收获的,经过检测,园区的香菇成活率由一开始的集体“休眠般”不出菇提高到了99%。

面对荒芜的园区环境和无可借鉴的种植经验,石余凤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她通过调查走访,深入了解当地种植的情况与气候湿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10月做菌棒,次年5月出菇”的做法。这和云和5月做菌棒,12月出菇形成了反季节栽培株洲哪里小生意好吃一点,也意味着内蒙古在市场上可与“南菇”差异竞争。

扎根农村创业人物事迹材料

在石余凤的统一管理和要求下,她和菇农们培育的香菇都达到了出口食品检验要求,出口国外的订单开始源源不断,她成功研制了“国内发菌、国外出菇”的分段式生产流程,规避了绿色壁垒,为云和食用菌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现在,石余凤不但出口各类食用菌棒,而且还把技术带到了国外,形成了种植、收购、出口的产能效应,带动了云和食用菌产业的良性运转。

然而一次退货事件让她意识到光搞收购,自己不亲力亲为,很难把握产品质量。于是,为了能够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石余凤不但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而且还专门建起了食用菌基地,从头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育出的菌棒统一配发给菇农,引导农户做无公害种植。

为了寻找市场销路,石余凤独自一人来到上海,跑了很多家食用菌进出口公司,但都吃了闭门羹。黄天不负有心人,最后,总算有一家公司肯与她合作,她也因此打开了国外的门户。

刚开始,她就是收购香菇烘干了卖,然而村民们看到后都纷纷效仿,没过多久,由于当地产能过剩,干菇就不好卖了,石余凤开始另辟蹊径。

1983年,16岁的石余凤裁缝学成之后,便在村里开了一家裁缝铺,一边做裁缝一边做些小生意。后来,随着云和食用菌产业的兴起,石余凤便从中嗅到了商机。

2007年,组建云和县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08年在云和县凤凰山街道新岭村推行食用菌免割保水膜试验种植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2010年投入460多万元在沙溪村建立新型工厂化食用菌菌棒生产示范基地,采用微电脑控制、流水线作业,以工厂化生产代替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实现日产3万袋,年产900万袋。

蔡江说,“云湖模式”还包括了为村民提供“就业不离家,创业不离村”的就业脱贫工程、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租赁或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公司里共同经营的产业致富工程、孝道工程、资助村民子女上学的阳光工程等,从各个方面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蔡江的思路非常清晰,由企业出资盘活什云村等5个周边村庄的闲置土地,带动当地农村发展,带动村民致富。他在什云村实行旅游扶贫“云湖模式”,自己出资2600万元为什云村农民新盖58幢别墅。

“这么多年了,我们这里110间客房时常爆满,现在周末订房要至少提前一个月时间。”蔡江并没有因此感到满足,为了丰富旅游产品,他还在云湖农家乐引入越野跑、自行车赛、青少年足球训练、露营等一系列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面临着投入高、周期长、利润低的现实问题,但蔡江没有丝毫退缩,他选择和工人们每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功夫不负有心人。云湖农家乐在2012年建成并投入营业,优美的景色立即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蔡江眼中,家乡什云村就有这样的条件。“这里曾经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庄,但山青水秀,我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这里的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蔡江放弃了汽修厂的生意,从县城返回乡下,成立了云湖乡村旅游区开发有限公司,全力打造云湖乡村旅游区农业综合项目。

蔡江觉得,海南滨海旅游已颇具规模,而雨林、山地等“绿色”旅游并未得到有效开发,旅游产品并不丰富。“开发乡村旅游非常有前景,可以为琼中树立旅游名片,也能够带动村庄周围的农户迅速致富。”

1984年,从部队退伍后,蔡江被分配到当时的县农机厂工作适合两个男人做的小生意,主要从事机器维修及护理类的技术活。“这是一个新的领域,一定要加强学习,让自己可以胜任岗位。”蔡江说,退役后的他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不仅工作之余钻研业务,还报名参加了海南大学的函授学习。1990年工厂改制后,蔡江离开农机厂,白手起家创办琼中营城汽车修配厂。

今年,梁余妮蔬菜基地的蔬菜销售面积预计达到一万五千亩,同时她还与我省7个县10个乡镇签订订单农业,预计年产蔬菜45000吨,产值一个亿。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个80后的姑娘不仅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还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2020年长治市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来源:i长治广播电视台)

种植户缺少资金,梁余妮就垫资犁地、铺膜,免费提供肥料、秧苗,种植户没有技术,她就定期邀请专家过来“传经送宝”。2013年至今,已带动4000余户种植户靠着蔬菜产业增了收、脱了贫。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梁余妮,褪去了一身青涩,皮肤也晒得黝黑。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靠技术和管理。这些年,梁余妮不遗余力地培养新农人。曾经是贫困户的高宝娥,在梁余妮的带领下不仅参与了公司管理,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创业的难,梁余妮一开始就体会到了。一个门外汉要搞农业,不会技术,她就到山东学技术,到长子学经验,到南方找订单,慢慢地,梁余妮成了农业的行家里手。有一次家里做生意小生意结局,怕老乡们没有应对霜冻的经验,怀着孕的梁余妮挺着大肚子坚持到大棚里和大家一起采收蔬菜。这股拼劲儿让乡亲们觉得跟着她干准没错。

梁余妮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考入市直机关,可以说端上了铁饭碗。在一次“十万青年出太行”大型活动中,她作为一名志愿者为农村青年找工作、找岗位,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农村都存在“种地人口老龄化”“土地撂荒”的情况,这让她很是牵肠挂肚。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自己能为农村做点什么?考虑再三,她决定辞去工作,到农村创业。经过考察,她选择了交通便利、适合种植的平顺县北社乡,搞起了农业种植,还创办了公司。

这两天,正值蔬菜的栽种期,梁余妮的蔬菜基地每天都要运出去两大车蔬菜秧苗,送往各村供农户栽种。苗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浇水,梁余妮都要给农户叮嘱一番。

专题: 互联网创业途径   莱美加盟   网卡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