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适合什么地方发展

0 去试试创业网

“我们需要乡村,乡村也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正如一些正服务于乡村基层一线的乡村振兴志愿者所言,如今的农村已成为各类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之地。

另外,在“十四五”期间,电白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挖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参与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创业适合什么地方发展

其中的具体举措包括,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各类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创业致富带头人、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高素质精勤职业农民。同时,重点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培育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人才。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振兴最终要落地到实现农民富有,最大程度地实现广大农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因此,电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建设精勤化的农民队伍,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从而让农民增收增效、过上体面生活,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今年初,《茂名市电白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出台,为“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描绘了图景:到2025年,电白区“五化一融”(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山东农村创业扶贫政策,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取得重大成果。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阶段,乡村建设要找准发力点。“我的家乡我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回答“谁来建设乡村、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的问题。《方案》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我们是适时而生的乡村企业,未来的家乡应该有我们的参与,也希望激励和培养更多学有所长、务实扎实的年轻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企业负责人麦天福说。

位于电海街道蓝田坡村上鼓岭村的亿嘉福贸易公司,依托“电商+乡村经济”的模式,主要销售本地特产食品和各类日用品,2022年,其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的大关。在企业壮大的同时,亿嘉福贸易公司也大量招聘周边村民,助推全村增收致富。

许多乡贤企业家在反哺家乡的同时发现机遇,主动回乡投资。欣捷安新能源汽车电子BMS生产项目、中国·电白沉香城、波顿香精香料产业园、态美义齿等项目都由电白乡贤企业家投资建设,如今在电白落地并如火如荼推进,为乡村产业振兴加码。

土生土长的旦场镇金村人李成金响应号召回乡创业,发起成立了金村种养专业合作社,让数百亩沉寂已久的撂荒耕地恢复了活力。他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就业600多人次,产生务工收入100多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方案》提出,组织农民在乡建设,倡导大学生到乡建设,动员热衷家乡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吸引农民工返乡建设,引导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

今年暑期,共青团电白区委响应团省委相关工作部署,积极实施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18支高校队伍聚焦电白本地特色产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领域的需求,通过整合辖区优势资源,将高校智慧融入基层,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助力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进。此外,还有近20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在电白开展活动,服务内容涵盖支教、志愿服务等。

广东海洋大学贝壳粉应用创新创业团队在高地街道开展应用型贝壳粉项目研究,依托团队专利技术,将废弃贝壳转化为新型贝壳粉涂料;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绘梦乡村”助乡振兴队发挥美术专业特长,以“彩绘乡村”为黄岭镇东华村八角垌村打造美丽乡村新地标……

此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各镇村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平安大走访、民主法治议事会等机制,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广泛倾听来自乡土的声音,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切实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基于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需求,电白区采取“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主办多期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和特色产业人才培训班,还重点围绕沉香、荔枝、龙眼等主题开办讲座普及种植和管理技术。这些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政治理论、农业农村政策、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既提升了农民的种植、生产技术,也拓宽了他们的经营、发展视野。

打造皮鞋街是电白区加强培养乡村职业技能人才的缩影。2022年5月,电白区实现区级及各镇(街道)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全覆盖。截至今年8月,依托人才驿站阵地开展的人才活动培训达100多场,培训人数达1万多人、乡村工匠评审已评出初级和中级职称共计30多人。

南海街道的晏镜·疍家墟里,有一条集皮鞋文化展示、皮鞋手工体验、皮鞋高端定制等于一体的“前店后厂”式特色文旅街区——皮鞋街。皮鞋业是晏镜的知名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晏镜汇聚有300多家鞋厂,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产量近千万双,产值近5亿元,产品远销海外。但近年来晏镜皮鞋业势弱。近两年,借着疍家墟建设的契机,晏镜皮鞋业以皮鞋街为平台进行转型升级。如今,电白区已成立茂名市制鞋工匠培训基地,发展制鞋工匠工作室10家。

数据显示,电白目前已有家庭农场和规模农业经营户超3000户,且已全部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2021年,电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已突破1亿元。家庭农场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在乡农民打造了增收致富的平台,也为农业农村注入强劲动能,并带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黄岭镇村民陈小菊注册了一个家庭农场,田里主要种植红、白、黑三种糯米,种出的稻米卖到了珠三角。她还建起一个酿造米酒的小作坊,自酿的米酒同样受到许多顾客的青睐。

日前,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住建部等7部门共同印发《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在全国认定百名乡村工匠大师、设立百个大师传习所,认定千名乡村工匠名师、设立千个名师工作室,扶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

“我的家乡我建设”主体是在乡农民和在外老乡。而在乡农民是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因此,要更好地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便是如何让在乡农民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重点呼吁在乡农民、大学生、专业能人、农民工、企业家这五类人才投入家乡建设。这五类人才互相补充,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在建成木兰花乡景区的基础上,葛天才迅速把目光移向周边的3个行政村,启动建设木兰花乡景区二期工程。自2020年开始,计划陆续投资15.8亿元,有效建设以柏叶村为中心的休闲康养小镇,以崇杰村、北门村为中心的田园综合体和农耕文化产业园,以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回乡就业创业,带动农村经济繁荣昌盛,带动社会和谐进步。

去年底,葛天才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市场需求,使景区的园内区域进行改造升级,在2023年春节前后33天的时间内,投资2.38亿元启动木兰不夜城一二期建设,整体布局东、西两市、太平十二巷、114处商铺、15组行为艺术,打造集演艺、美食、娱乐、科技、文化等于一体的沉浸式木兰文化场景集结地,创造形成武汉市郊最具特色,最早形成的乡村夜经济圣地,带动本村近30%的农户参与经营。

入夜伊始,木兰不夜城内彩灯万盏,火树银花。霓虹舞曲穿越北魏,再现《木兰辞》中的市井繁华。15大主题舞台、30场艺术演绎,融入长街古巷,游客穿梭其中,流连忘返。

今年春节期间,木兰不夜城凭借古色古香、流光溢彩的街道,沉浸式主题互动表演,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创,10天吸引26.46万人次入园,一跃成为武汉现象级的夜游地标。

村民葛位利说:“把房子拿出来入股,我开始还有些担心。当看到游客来并抢着预订民宿时,我这颗心才放下来。现在我不仅有了新房子住,每年还可以坐地分红。”

随着景区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全面实现了多元化,即由原来的单一务农收入转变为景区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房屋入股分红收入、村民自主经营收入等,仅房屋入股分红一项,合作社就累计分红2360万元,户均20.88万元。

葛天才还深入思考,大胆提出把农民闲置房屋利用起来,集中建设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设想。2017年,以木兰花乡景区为主体,联合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成的湖北首家旅游专业合作社——武汉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全村113户农民将闲置的房屋集中起来,通过专业评估,按每平方米1600元价格入股合作社,再由公司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整修和管理,统一向城市市民、创业者招商,定向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商业等业态,农民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上不封顶。

葛天才将其旗下的武汉万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迁到杜堂村,并注册成立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累计投入7亿元,完成杜堂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流转土地建设现代都市产业,植入旅游元素主打木兰文化地域品牌,形成占地面积3.8平方公里,农文旅高度融合,村庄、田园、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

起初,很多人担心杜堂交通闭塞,又没有特殊的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恐怕很难成功。但葛天才态度坚定:“杜堂虽然没有特殊资源,但绿水青山就是最大优势,追忆乡愁就是最大动力,发源于此的木兰文化就是最好品牌,只要挖掘到位,配合得当,穷乡僻壤一样可以变成产业基地。”

原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村湾环境改善,也带来葛天才乡村梦想的启示,面对“只见新村、不见新人”的故乡,怎么把人引回来,把人留得住?葛天才萌生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想法。

看着如今一年四季游客不断的木兰花乡景区,葛天才感慨万千,怎么也没有想到昔日土壤贫瘠、荒凉冷清的空心村,会变为现在花团锦簇、灯火璀璨的旅游景区。

现在到姚家集街走访,你随意询问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你会想到杜堂村会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吗?”得到的答案都是“万万没想到”。

在葛天才资金的支持下,杜堂村完成全部9个自然湾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共全面改善农房664栋,改造公厕48座,户厕471座,新建星级旅游厕所6座,建成雨污分流管网6150余米,刷黑道路10.5公里。曾经破烂的村庄焕然一新,为后来吸引人才回乡居住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葛天才主动提出,在政府资金1500万元的基础上,自己再投资2000万元,后实际追加到3000万元,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范围、标准全面扩大提高。

在乡情、亲情和友情的感召下,葛天才带领团队回乡建设。按照要求,本来可以用完政府配套资金的标准完成建设,但葛天才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建设家乡就是外出游子的光荣责任,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建则已,建就要建成高档次、高水平。”

由于项目实行以奖代补,需要社会资金配套投入,并培育一定的产业,街、村两级倍感困难,于是姚家集街街道、杜堂村村委会游说葛天才回乡投资建设。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葛天才还在店门口做起洗车生意,并销售水果,增加收入。看到餐饮生意不错,葛天才还在店门口开过大排档做宵夜。

一次偶然的机会,葛天才接到了一个小工程。等工程完工,葛天才第一次赚到了近万元。渐渐有了积累的葛天才,看到了做生意的好处,萌生了自己当老板的想法。

过了一段时间,葛天才跟随同乡的叔伯兄弟到四川一个工地打工。刚开始到工地的葛天才,不会什么技术,从搬砖、搅拌灰、提砂浆等工地杂活干起。渐渐地,葛天才也练就了一身建筑技术,泥工、瓦工都不在话下,逐年成长为师傅。

葛天才外出闯荡的第一站,是到汉阳火车站附近的一个仓库扛麻袋。只要火车皮一来退休后最合适做的小生意,成袋成袋的粮食、水泥等货物,都是葛天才需要肩扛的货物。

葛天才回忆,那时候杜堂当地一家人理发包年的费用才三十几元,他每月得去别人家里一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想在乡里做一辈子剃头匠的葛天才,萌生了外出闯荡的念头。

出师后的葛天才,在当地做起了剃头匠。“每天外出给人理发,都是步行,碰到牛车就坐牛车,碰到拖拉机就坐拖拉机,其它时间多数是靠走路。”回忆起年轻时当剃头匠的生涯,葛天才至今记忆犹新。

葛天才兄弟姐妹一共6个,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82年7月,考上高中但因家里穷不能继续上学的葛天才,在父母的介绍下,和当地一个剃头匠学习理发。

事业有成的葛天才看到家乡杜堂村多年来变化不大,带领团队回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葛天才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杜堂村的土地上建设木兰花乡景区、木兰不夜城,形成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杜堂模式”。

原来,1966年出生在杜堂村的葛天才,因不安中学毕业后父母安排的剃头匠营生,毅然选择外出闯荡。做过搬运工、洗过车、开过理发店、卖过水果、开过大排档、当过包工头和项目经理,在2012年创建武汉万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资金过亿的企业老板。

谁也不曾想到,就在十年前,这个位于武汉市最北端的偏远村庄,曾因土壤贫瘠,种地收入微薄,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安阳适合做的小生意有哪些,一度成为“空心村”,而如今游人如织,美名传四方。

走进如今的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柏油路在村内蜿蜒,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民宿与青山白云相映生辉。夜幕降临,浪漫烟花秀、乡村电音节、古装实景巡演、露营烧烤派对……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和特色活动,吸引各地游客竞相“打卡”。

专题: 互联网创业项目   名创优品加盟   艾吉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