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农村创业致富

0 去试试创业网

“前几年,他刚考取了残疾人驾照,农忙时就开始用自己的车帮村里的茶农捎货、捎农资。”岩门村村委委员韩才州说,“虽然他是残疾人,但现在在村里反而总是他在帮别人。”

汪次凤前前后后、手把手地带出了好几户养殖大户,附近接受过他技术指导的养殖户更是多达十几户。有时下坪乡政府在就业服务中心开展技能培训,每次邀请汪次凤前去为乡亲们授课,他也从不推托。

2020年,刚刚返乡创业的韩才晶听闻隔壁村的汪次凤是养鸡好手,便诚心上门取经。汪次凤也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的养殖经验,不仅把自己学习养殖知识的笔记送给了韩才晶,行动不便的他还时常前往红鹞村,手把手地教授养殖技术。据韩才晶回忆,第一批鸡出栏前,汪次凤每两三天就会来指导一次,几乎把韩才晶的农场当作他自己的农场在照料。

2020农村创业致富

在岩门村旁边的红鹞村,也有一位返乡创业的养殖大户韩才晶,他的家庭农场主要以养猪和走地鸡为主,年产值已达100多万元,其中养鸡的年产值在30万元左右。而韩才晶养鸡的成功,离不开汪次凤的倾力相助。

接近不惑之年的汪次凤听力不好可以做的小生意,用瘦弱的右腿跨过了命运的鸿沟,他也在创业中摆脱了内向、自卑,现在的他大方而自信。汪次凤个人曾先后获得2018年鹤峰县脱贫攻坚“我致富我光荣”示范户、2021年“最美鹤峰人”、2022“恩施最强追梦人”等荣誉称号。

眼看靠母乌鸡下蛋无望,公乌鸡即使长成也会滞销,把汪次凤的母亲急得茶饭不思,她说:“眼看投入都要打水漂,我急得整夜睡不着,别人都以为我生了什么病。”

据了解,当时市场对乌鸡蛋的需求远大于肉鸡,所以汪次凤向商家订了1000只母乌鸡苗准备用来下蛋,等鸡苗养到半斤到1斤左右的时候,他自己再带回来养。结果他带回来的时候,1000只乌鸡里面大概有900只都是公鸡。

万事开头难。2016年春节刚过,汪次凤注册了马头岩家庭农场,着手在自家的山林筹备建设生态乌鸡养殖场,但乌鸡还没长大就遭遇了挫折。

2016年,漂泊了十几年的游子汪次凤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岩门村。当年村里正在申报低保户,父老乡亲见汪次凤家一直很困难,一致推介他去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但他谢绝了乡亲们的一片好意,决心靠自己的双手创业来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

随后的一年里,汪次凤一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一边在互联网上广泛学习新知识。他在网上发现,自己家的山林很适合散养乌鸡,而且乌鸡养殖的资料在网上也比较详细,自学了一段时间的知识后,他找到了回乡发展的方向。

“新事物到来,手脚健全的人都可能会被淘汰,何况是我这样的残疾人。”这件事对四处漂泊打工了十余年的汪次凤产生了很大触动,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汪次凤决定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寻找新的道路。同时,年迈的父母也开始需要人照顾,回乡创业的想法逐渐在他心中萌生。

2014年底,汪次凤已经在浙江一家眼镜厂工作了好几年,他正准备继续在眼镜厂长干下去,但这一年工厂引进了一批自动化设备,原本十几个人的生产线自动化后只需两三个人操作,不少车间工人没有了用武之地。

汪次凤十六岁时即将初中毕业,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他决定放弃学业,为家里分忧,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离开了家。为了补贴家用,他在鹤峰县城当过电工学徒,当过营业员,还在外地工厂打过工。在外打工时,由于右腿行动不便,他只能更加起早贪黑才能达到和常人一样的工作效率。他说:“我一天都不敢休息,哪怕刮风下雨,腿疾发作疼到每走一步都痛如刀割,我也不敢懈怠。”在外辛苦打拼十几年,汪次凤一直没能得到稳定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积蓄。

在别的孩子健步如飞、四处玩耍的年龄,汪次凤仍然只能在地上爬行。整个小学六年,他甚至都需要父母背着去上学,上学路上一个很小的水沟,都是他无法逾越的“天堑”。回想起艰难的童年时光,汪次凤表示,由于和健康的孩子不同,他都不敢去结交朋友,形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在生活上造成了不少困扰。

“我的父母说,我两三岁的时候从一个坡上摔下来,把右腿摔伤了,但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没有做全面的检查。”汪次凤说。因此父母把他带回乡后,以为他的腿伤没太大问题,仅带他打了几日的消炎针为腿伤消炎,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膝盖彻底“坏了”,他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

汪次凤挽起裤脚,露出骨瘦如柴的右腿,与健康粗壮的左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打他记事起,他的右腿就已经如此,而导致他残疾的那场事故,他甚至都没有了记忆,只能从他人口中了解。

7年来,汪次凤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拖着残疾的右腿,穿梭于山林之中,让“马头岩家庭农场”从无到有,不仅他一家三口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出了好几户养鸡大户,帮助下坪乡岩门村的乡亲们一同致富增收。

10月19日,湖北鹤峰下起了淅沥的小雨,山间的寒意渐浓。但想到这几天刚孵出的乌鸡苗,汪次凤还是披上了外套,一手举雨伞,一手拄拐杖,身子时起时伏,一步一缓地走过泥泞湿滑的小路,来到鸡舍精心照顾起小鸡。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道路,是适合西沈马庄的创业发展之路,我们一定会带领村民不断地发展下去,实现村民个人和村庄集体的双丰收。”赵龙新说道。

西沈马庄的发展为周边村庄“探路”提供了方向。看到西沈马庄的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相邻的几个村便也“坐不住”了,纷纷来赵龙新这里取经,租用大棚、带队考察、学习经验与技术。在人社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赵龙新领头创办的合作社推动了西沈马庄和周边村庄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作为南湖镇第一个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负责人,赵龙新一直被如何种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果蔬的问题所困扰。他带领村两委成员不断外出学习,实地考察,通过学习每位成员也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除了桃子、草莓等基础果蔬以外,合作社逐渐引进了羊肚菌、蓝莓等收益高的品种。“好苗还得好栽培,我们村两委的每位成员现在都是种植能手,他们有空就去大棚里帮忙,与村民互相学习、分享种植经验,从来都没说过累。”赵龙新说道。

赵龙新知道发展农村经济,留住“人”是关键。作为村民,外出打工曾是不少村民挣钱养家的首选方式,但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村容村貌的提升在学校里做什么小生意赚钱,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了留下。引发变化的,是西沈马庄基于现代农业发展而实行的探索与变革。

赵龙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沈马庄村民,曾一直在外务工,直到2001年决定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一转眼,赵龙新便已在村里工作了22年的时间,在村成长、工作四十余年的时间让他慢慢地对村里的大小事务都了如指掌,逐渐也萌生出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想法。

“这个西红柿好打叉了,打叉之后,就会长得更高。”赵龙新高兴地说道。只要在村里,赵龙新就会去大棚种植基地转一转,与村民一起沟通种植技术、交流蔬菜瓜果的生长情况。

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日照银行杯”第三届日照市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大赛中,涌现出一批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共同致富,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日照融媒中心将陆续推出《返乡创业在日照》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了解他们返乡创业的生动故事。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红薯产业做好这篇文章,不断拓展红薯产业链,由一产向二产过渡,引进红薯深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千方百计拓展发展渠道,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特色种植业帮助群众发家致富,从而实现民富村强。”雷康焕信心满满地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振兴,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里的红薯种植产业,解决群众选种难、田间管理难、卖薯没渠道等难题。雷家村成立了由党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重点在种苗选育、栽培培训、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发力,构建起了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从而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选种难、管理难、销售难问题,推动了当地的红薯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多方共赢局面。

武富军在外边打工时看到蜜薯很受市场欢迎,脑子活络的他多番考察后,率先引进了“西瓜红、板栗薯”等新品种蜜薯,试种成功后,取得了丰厚的收益。2022年,武富军种植的80余亩“西瓜红、板栗薯”两个品种蜜薯卖了近34万元。

“我今年种了110亩红薯,以‘西瓜红、板栗薯’两个品种为主,目前已经采收完毕,这两个品种很受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不少客商早早都下了订单。“林良红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武富军在田埂上一边挑拣着红薯做10万小生意项目加盟,一边开心地说。

2023年10月16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横涧乡雷家村山岭上,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个个刚出土的红薯,犹如一条条体态饱满的“红色鲤鱼”,时隐时现散布在宛如波浪般的田垄之间,种植户们麻利地进行分拣装车,现场一派丰收的甜蜜景象。

专题: 鱼旦加盟   关茶加盟   童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