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农村创业是自主择业观

0 去试试创业网

2008年7月,石磊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说:“未来怎样,没有必要刻意去设计,踏实走好每一步,认真办好一件件小事,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就好。”那一年,他20岁。

孔博曾以全区前30名的成绩考进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密云农村创业,曾四处碰壁,吃尽了苦头,但最终还是开办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密农人家”,这个平台,如今已经拥有一年3500万的销售额,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乡亲致富。

回农村创业是自主择业观

如是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人、真正伟大的人物。(马克思)

4.文体不明,不扣语境。发言稿的格式特点表现不明显。作文内容没有想到是说给全班同学听的,脱离了发言语境自己做点小生意需要退税吗,置听众于不顾,自说自话,自成一家。

3.思维简单,深度不够。没有认真审题,对材料的分析极为简,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空洞说理,没有素材作支撑。主体段落内容单薄,说理性语言肤浅乏力。

2.过于极端,不够客观。不能客观分析,既一边倒地否定主播网红,又一边倒地赞美马克思关于“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工作”观点。论证时为了迎合一个观点,而把事实说得过于偏激。

以中学生身份,面对同班同学,谈谈作为一名中学生,也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如何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引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回到现实,大时代,大舞台,大发展,大机遇,我们青年人的职业选择有最好的时代背景、最开放的选择空间、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材料中的青年人择业观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不代表整个青年人群体,不能以偏概全。我们身边的青年人中,有许多正面榜样。如这次抗疫中的年轻的医护人员,他们的职业和选择,他们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他们“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人的健康而工作”,他们在自己的职业奉献中成就了个人的完美。

一个人在职业选择时,要考虑个人的幸福与完美。但个人幸福完美与他人幸福完美是一体的,不是矛盾冲突的双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哲学上说,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社会舞台,我们将一无是处。从这一点上说,正确的择业观既是个人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主播网红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有一些网红主播身上充满了正能量,网红主播一样可以服务他人和社会甚至是国家,如李子柒等。但是如果都想着去当主播网红,当这种思想成为青年人的一种主流价值观时,那就折射出了一种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价值观已经偏离了正道。

青年人的择业观是他们人生观的最直接表现。当一个社会众多青年大学生要去当主播见红时,这就说明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了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发展,也将不利于国家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更将影响社会发展的正常发展进程。从社会、国家层面来分析危害性,既符合本次作文材料中的提示语内容,也能让文章显得“站位高,视野宽,立意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其时代成因,同时也是一种观念倒退。根本原因:不愿吃苦,只要轻轻松松成功。当网红主播,具有追星倾向,对青年人的成长是一种伤害。

分析两则材料时,应理性辩证。我们敬仰马克思伟大的择业观,提倡奉献精神和时代责任,但不宜生硬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人类的思想者;我们批评材料二中的不良思想,又不宜一味批判、污名化网红,事实上,年轻人想当网红没有错,但不能只看到网红的光鲜夺目,更要看到网红背后的“精耕细作”与正能量引导。

从整个题目的构成来看,材料一先借用马克思的一段话,抛出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提示语是对材料一的补充说明,也是对材料二当代青年人择业观转变的思考。此次作文的核心立意在于青年人择业时心中要有他人、社会和国家。“在奉献他人、社会和国家中实现自我人生的完美价值”,这是大方向。

材料就如同火箭发射助燃器,只有升空到一定高度,助燃器才能与卫星分离;同理,我们的习作只有进行到一定阶段,才能由材料引申拓展,将文章观点主旨升华到一定高度。

2.材料方面。题目关于材料有两处表述,“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不得脱离材料”。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由材料展开,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另起炉灶。

1.文体方面。写发言稿,格式要求不能省,如开头的称呼和问好,开场白的发言背景、目的、主题、观点的简要介绍;正文考虑到受众对象,“讲给谁听的”,内容要与情境相对应;结尾的致谢;可以不用署名落款等。虽然题目说到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写成议论文更合适。

青年人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也就是说,青年人的择业虽然有时代特性,但不能只是考虑到个人,心中必须有社会和国家。这一指导思想与材料一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青年选择职业,可以考虑“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点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但是在绝对正确的个人完美之上,还有一个更正确的“人类的幸福”。那么怎样认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马克思认为,个人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成就的。说通俗点,就是青年在选择将来的职业时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完美,还要想到他人的幸福。

此外,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命题瑕疵,比如“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等句子,表述都存在问题。

材料内容由马克思“青年择业观”引入,联系当今网络时代社会热点,给出新课程改革“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发言稿情境任务,内容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实际,择业话题与“青春、时代、社会、国家”紧密相联,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乃至人生观,落实高考“立德树人”考查目标。题目采用近三年来高考“情境化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有模考训练价值。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材料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已也过得完美。

如今,每到祝中村的“煮糖”季,田野间,满载甘蔗的拖拉机来往穿梭;糖厂里,炉火熊熊,蒸汽腾腾,糖香四溢……整个村庄都氤氲着蔗糖的甜蜜热气。(邓忠卫)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全村蔗田面积从150亩扩大到300多亩,产糖15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往日沉寂的村庄开始变得热闹起来。走在村中,可以看到年轻父母牵着穿新衣的孩子在散步;老人们从带孙子的劳累中解放出来,三五成群地坐在村中广场的树荫下聊天。村民杨大伯说,他的两个儿子也回来了,刚开始小孙子对父母还认生,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如今一家人其乐融融。杨大伯很高兴:“年轻人在农村也有很多出路,在家还可以好好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祝中红糖,百年历史,闻名四方!村民们煮的不单是糖,更是传承、喜悦和乡愁,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杨武祯告诉笔者,祝中古制红糖,把传统、乡愁和当地的山水、人文结合起来,成为一张特别的农耕文化名片。

坐落在南浦溪畔的祝中村,土地含沙量高,非常适合栽种糖蔗。山野间清水长流,远离城市污染侵袭,农民以有机肥供养,每一株甘蔗都能自由生长,最终让农民们收获到最甘甜的蔗汁。

“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炼,祝中红糖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且不添加任何物质,是纯绿色食品。合作社在纯红糖的基础上,已开发了系列产品。新糖上市后,我们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并举的办法,帮助乡亲们把祝中红糖这个‘东方巧克力’卖到全国去,带动大伙儿一起致富。”杨武祯说,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慕名而来,祝中古制红糖的价钱一路上涨,从原来批发价一斤7元涨到了12元,这给祝中蔗农们带来巨大的鼓舞。

说干就干,通过上网找资料和到浙江义乌学习,在当年的制糖季节,杨武祯除了生产大块糖外,还开始制作小块糖。2015年收入17多万元。

“现在互联网这么方便,传递的东西更快。我们的制作方法、制作工艺都可以第一时间让大家看到。”杨武祯说,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的普及,让他的销售渠道越发的丰富与直接,从甘蔗种植、收割、压榨到红糖熬制,可以第一时间直播到网络上。2014年,杨武祯通过网络销售红糖,带来了7万多元的收入,这让他一下信心大增,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村民跟着一起通过网络销售红糖。

“祝中红糖有好品质,过去却没有好价钱。”杨武祯的父亲说,过去村民们生产的红糖,大多通过圩日零卖。2014年前,每斤均价在六七元间,蔗糖价格不高打击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祝中村种植甘蔗的面积不断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糖工艺早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古法熬糖作坊已经非常稀少,古法熬糖技艺正渐行渐远。祝中村红糖作坊,历经岁月,却没有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大潮而退出历史。

2015年,他成立了祝源红糖合作社,带着村里10多户人家共同制作红糖。2017年10月,祝源红糖厂建成,并注册了“祝源”商标,成为了村里特色农产品的一个标签。

2010年大学毕业后,杨武祯和大多数走出乡村的学子一样,选择到大城市就业。2012年,杨武祯将自家生产的红糖放到网络上销售,不想大受身边的朋友欢迎,几十斤红糖几天时间就一售而空,这让他看到了古法红糖产业发展的远大“钱”景。2013年底,杨武祯义无反顾地辞掉了福州的工作,带着古法红糖项目发展计划书回到家乡,决定自主创业,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父亲和志同道合的表哥响应。2014年,他开始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打理起自家甘蔗地。杨武祯告诉笔者,农村其实有很多发展机会,祝中村自古就是蔗糖产区,发展古法红糖项目有先天优势。

祝源红糖厂的建立让杨武祯感受到了回乡创业的希望,这几年古法红糖的走俏,祝中红糖厂的火热场景,不仅改变着村里年轻人的择业观,也改变了老人们的生活。

进入祝中村,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村庄,道路两侧的茶园随之映入眼帘,田地里收割完的稻梗依然挺立着,再加上菜地里连片绿色的点缀,村里显得生机勃勃。村部的周边有一座占地约一亩的厂房,这是杨武祯的项目——祝源红糖合作社与红糖厂的所在地。厂里,9口连环大锅一字排开,在看似简陋的作坊里,榨汁、去杂、澄清、熬制、冷却、出锅、定型等工序井然有序。

在距离小湖镇西北方向4千米处的小村落——祝中村,小溪流水清澈见底,传统老宅和现代楼房交相辉映;这里,村路有路灯,小卖部开有WiFi;这里,不少村民“宅”在家中,上网卖特产挣钱。

但乡村生活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也并不全是“鲜花玫瑰”。对于从未做过农活的他们而言,播种、培育、收获等每个流程都是新挑战。若想享受乡村生活,就要做好放弃城市便利生活的准备。

据韩媒报道,青年人往往采取“半务农半X”的形式进行创业,“白天务农,晚上经营餐厅、开办美术课等寻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人来说颇具吸引力”。

十月的一天,韩国京畿道抱川市永中面抱川草莓治愈农场,踏着电动脚踏车的老板安海城正在使用手机应用检查农场的温度、湿度和采光情况。2020年,他辞去在建筑公司年薪8000万韩元(约43万元人民币)的工作,打算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乡村打造一个智慧农场。

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有48%的美国“千禧一代”表示自己住在大城市之外,这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4个百分点。而“Z世代”的这一增幅则更大,从41%增至49%。

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马尔法曾是一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地方。可突然之间,一群“千禧一代”从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逃离”至此,打破了这里往日的衰颓与沉闷。

告别城市、回归乡村,也代表着当代青年理想生活的新模式。美国、韩国、印度……如今,在很多国家的乡野间,涌现出很多的年轻面孔。

专家表示,年轻人对蓝领工作的“转向”早该发生。“这个国家需要的远不只是医生或律师,所有工作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得到恰当的报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问题学者休·帕特里克说道。

在视频平台优兔上,由一群年轻的建筑从业者共同运营的“木工日记”频道吸引了近万名订阅者,他们每周会上传两个关于设计与木工的视频。

韩国《中央日报》分析认为,如今韩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意识到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可以有无数选择,也开始厌倦了社会的狭隘期望。对于他们来说,蓝领工作意味着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更小的人际关系压力,甚至是更高的工资待遇。

19岁的韩国女孩李亚珍从小在澳大利亚长大,受当木匠的父亲影响,她从小就立志从事建筑领域的工作。高中二年级,李亚珍放弃了学业,决定给父亲打下手。经过多年历练,如今李亚珍已经是韩国某住宅建筑公司最年轻的员工,薪酬不菲。

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在过去小生意推荐适合宝宝项目,蓝领工人总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如今,韩国的“千禧一代”、甚至是“Z世代”对这一行业的看法出现了改观。

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青年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苏珊·赖克尔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具有创业精神,他们以一种更加非传统的方式看待职业、就业以及教育。

梅塞尔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种“颠覆”的勇气,但她表示,这种变化是一种恢复,“我对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子,以及它能有多充实,有了全新的创造性认识”。

于是,他离开了身为合伙人的大公司,在他隔壁邻居经营的小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并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妻子和宠物狗。“我仍然是个律师,”威廉姆斯说,“但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兴奋地去工作了。”

“如果做出这类选择的人有什么口号的话,那就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即‘你只能活一次’)。”《纽约时报》认为,一些“拥有财务缓冲能力和紧缺技能的人”更有可能抛却恐惧和焦虑,去追求自己向往的工作与生活。

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数据显示,2021年,英国护理课程的注册人数在多年下降后出现反弹农村餐馆带头创业事迹,约60130名申请者的数字比2020年增加了32%。同时,医学、工程、教育和建筑等专业的申请人数也出现显著上升。

护理、木工、务农等一些看上去并不新潮的职业,又重新在“千禧一代”(泛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一代人)和“Z世代”(泛指“95后”和“00后”)中获得了超高的“好感度”。

专题: 互联网上创业   烧烤加盟   加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