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艺术创业基地

1 去试试创业网

近年来,壤塘县每年都能促进3000余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实现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还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20个“飞地”传习基地,用非遗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致富“硬支撑”,打造出乡村文化和产业振兴的新业态。(完)

“创业园探索出了‘唐卡+动漫’‘堆绣+服装’‘唐卡+陶艺’等‘非遗+’的新路子。”桑州表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可以进一步实现有机融合,未来创业园区将通过进一步交流、交融加大创新发展力度。

在壤巴拉藏香传习所内,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壤巴拉藏香技艺如今已有长期务工学员18人,临时务工人员200余人,甚至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拜师学艺”。传习所产品年收入可达至120万元。传习所讲解员王修姐表示,“最初没人意识到非遗的作用,而如今非遗已成为我们致富的手段。”

除了一边学习一边“创收”外,创业园还提供“游学”和就业机会。藏医药传习所学员拉木初就曾多次到上海、江苏等地学习。“我13岁进入传习所学习藏医,9年来,在上海、郑州、江苏等地学习过多种知识技能。目前我已回到创业园工作,是这个平台让当初的放牛娃成为医生。”拉木初直言。

农村民间艺术创业基地

班罗介绍,借助创业园“手工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学艺过程中,她绘制的唐卡就远销北京、上海甚至海外。“目前我的唐卡订单已经排起了长龙。”班罗笑着说。

今年25岁的班罗是创业园首批学员之一,经过十余年学习,她已是一名经考核认证的唐卡画师。“小时候都没怎么看过唐卡,更不知道女生也可以学唐卡,现在这项技艺不仅能养活家庭,还给了我巨大的成就感。”

在丰厚的非遗资源基础上,壤塘县对散落民间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自2010年壤巴拉唐卡传习所成立起,先后成立了46个非遗传习所和9个非遗工坊。为了整合资源,零星分散的传习所不断被引入集合平台——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创业园园长桑州表示,目前创业园有唐卡、藏香、刺绣、缂丝、服装、陶艺、藏毯、堆绣、藏医药等近20个工艺门类,近几年还在陆续增设工艺门类。

壤塘位于川甘青区域结合部,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康巴、安多、嘉绒三大区域文化交融孕育了多元的壤巴拉文化。近年来,壤塘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众多濒临失传的非遗资源,壤塘实现活态传承,成功申报涵盖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种类型122项非遗名录,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8项。

近年来,藏香、藏陶等非遗传统工艺屡面失传困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传统技艺培训学习却发展火热,不仅让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拾信心,还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

杨琼圣在讲话中,代表县委、县政府向热心投入传统手工业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县致力发展的广大农村妇女同胞表示亲切问候。他说,浑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手工业发达,在清末民初,浑源就成为晋北重要的手工业中心,素有“七十二行、样样俱全”之称。近年来,浑源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赋能文旅振兴,推动非遗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实现“全境恒山、全景浑源”而持续发力。浑源妇女手工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地域特征强、艺术品格高的特色产业,具有丰富的文化时代内涵,为广大妇女拓展了创业就业空间拓宽了持续增收渠道。他希望以绣娘文化艺术创意基地开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县手工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带动更多农村妇女实现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灵活就业,为全方位推动浑源高质量发展做出巾帼贡献。

由县妇联、县文旅局积极推动的浑源县绣娘文化艺术创意基地集制作、收集、展览、销售为一体,旨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妇女发展,促进妇女创新创业,拓宽妇女增收渠道,让妇女们在实现就近就业和发展增收的同时传承好传统手工艺,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哥凡尼冰晶画工坊加盟,该基地为我县首个妇女手工创意基地。

文旅风劲,新军频添。7月25日,浑源古城州署前小广场鼓乐欢奏,歌舞亮眼,位于州署东侧的浑源县绣娘文化艺术创意基地“石奶奶手作坊”正式开业迎宾。

杨琼圣在讲话中指出,浑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手工业相当发达,在清末民初,浑源就成为晋北重要的手工业中心,素有“七十二行、样样俱全”之称。近年来,浑源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赋能文旅振兴,推动非遗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实现“全境恒山、全景浑源”而持续发力。浑源妇女手工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地域特征强、艺术品格高的特色产业,具有丰富的文化时代内涵,为广大妇女拓展了创业就业空间拓宽了持续增收渠道。

7月25日,由浑源县妇联、浑源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浑源县文联、山西丰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办的首个集制作、收集、展览、销售为一体的浑源县绣娘文化艺术创意基地“石奶奶手作坊”,在美丽的浑源古城中心隆重开业。

专题: 莱美加盟   航拍加盟   米线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