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夫妻回农村种地创业

0 去试试创业网

回报家乡的他们用脚步丈量沃土,枕着山中清泉入眠,感受大山深处的自然之境,而不必深入高强度、高速度的大城市“风暴中心”,身处家乡,他们也一样能够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生命的力量。

相比90后青年人晒出的城市风景、美食、趣事,90后回乡创业青年人他们晒出的是另一种生活之道,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不同的生命画卷。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柯嘉华表示,通过生态种植和养殖,乡村整个产业能够活起来,让村民增收。同时,他勉励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能够参与进来。

要种出优质的农产品,就得学习、实践和探索。打开柯嘉华和周晰的手机相册coco珍珠奶茶加盟,照片和视频几乎全是土壤、泉水、作物和家禽。“每一只鸡、每一棵菜都是我的家人。”不同作物、动物的生长状态,周晰都一一拍照记录,以便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特征。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她也结识了很多和她一样的“新农人”,闲时互相交流,分享种植经验。

九零后夫妻回农村种地创业

“当时家里人挺震惊的,认为好不容易从这个大山村考到上海,毕业之后选择农业,最后没在大城市又回到农村,就是不理解。”谈及抉择农业项目和回乡创业,柯嘉华说家人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接受。

“大学期间,我的选修课需要调查一些大学生创业者的案例,我通过同社团的同学了解到他的项目,便深入了解了他和他的项目。”出生于1991年的周晰是山西太原人,在同济大学就读期间与柯嘉华相识,在接触中发现双方都对开创性的事情很感兴趣,总觉得应该坚持为社会做一些事情。

回忆起校园的创业故事,令柯嘉华印象深刻的是,“一开始创业资金也不是特别充足,我骑着人力三轮车在同济大学的校园给老师们送菜。老师们特别喜欢这个蔬菜,这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柯嘉华告诉记者,自己喜欢做种植,同时也觉得特别有价值。2013年毕业后,他坚持农业项目创业的梦想,在同济大学校园内60亩生态园的孵化基地创业,在上海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济农嘉园”。

柯嘉华于2009年考上同济大学,就读交通运输专业。2010年,他在校园内组建名为“筑梦农庄”的农业社团,在校区一片土地上和社员一起耕种,种出来的菜给老师们吃。没想到这为他毕业后的创业选择埋下了伏笔。

白天,戴起斗笠,穿上高筒雨鞋,穿梭在田间地头;晚上,在厨房搭起直播间,通过直播把深山农产品推介到大都市……这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坑镇大山深处,一对“90后”夫妻的日常。

方婷一直以专业合作社为窗口,以振兴食用菌产业带领菇农共同致富为宗旨,把自己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累计培训的菇农超过一万人次,遍布全国各地。“公司每年都会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每年都有500多人,学员随到随学,一些常规品种如金针菇、平菇、虎奶菇、茶树菇的种植,我们都可以进行技术培训。”

事业获得成功后,方婷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积极投身于扶贫工作中。方婷说:“我们请贫困户到我们这里来工作,每月给他们发工资,我们还教贫困户种菇,或者让他们从我们这边拿发好的菌苞种植,到出菇的时候,再回收他们的鲜品,降低贫困户的生产风险。”

方婷介绍说:“我从小就接触食用菌种植,我父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种植食用菌,我读大学时也一直在了解这一块的知识,觉得食用菌种植业是非常有前景的。”

方婷是临川区罗针镇丁湖村人,于厦门大学旅游管理系毕业后,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流利的普通话,被多家旅游公司聘请,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她选择了返乡创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种植食用菌。

出生于1990年的方婷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家创业,种植食用菌。如今,她所管理的抚州市临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国际、国内唯一一家人工驯化虎奶菇菌核的企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村群众创业致富。

现在,莲花池村的扶贫产业园区有37座大棚,年产蔬菜水果近百吨,韩志磊的大棚也增加到4个,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每户的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

好在妻子很理解韩志磊的决定,也放弃郑州的工作和韩志磊返乡创业。夫妻俩承包了一个大棚,为感激妻子的一路支持,韩志磊将大棚起名为“爱情庄园”。

韩志磊将想法告诉了家人,父母坚决反对:“家里好不容易供出个大学生,现在又要回家种地?”村里人也觉得奇怪,甚至有乡亲当着韩志磊父母的面表示难以理解:“不在大城市好好呆着,跑回来受罪,这孩子是怎么想的?”

政策很好,但没种过大棚的村民想致富,还需要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中牟县离郑州市区很近,种出有特色的蔬菜水果供应城区,会有很大的商机。韩志磊动了心思:“虽然在郑州收入不错,但与其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如回家闯一番事业!”

几年前,韩志磊的老家刁家乡莲花池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全村4000多亩地主要种植红薯、玉米和小麦,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当地在尝试各种办法。2018年,政府在村里投资盖起了扶贫产业大棚,韩志磊叔叔、堂哥在内的不少村民开始承包大棚种菜。

毕业于郑州大学的韩志磊,在郑州工作3年,收入稳定、买房结婚,是不少人羡慕的对象。可是2年前,他突然做了一个让别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回老家种地。

因为特殊的质地,马踏湖芦苇在市场上很有优势。公司先后打开了日本、德国、希腊等多个国家的市场,目前年产值近2000万,出口创汇近1000万,同时带动了周边1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在马踏湖边长大的宋丽莹从小受传统苇编草编行业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深入挖掘湖区传统苇编工艺的潜在价值。几年摸索下来,宋丽莹总结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发展理念。2015年,她开始自己创业。苇编是传统产业,但宋丽莹却不满足于传统的营销思路二十万做个什么小生意,这几年,她走出国门,数次前往各地参加国际展会,把中国淄博的传统工艺展示给全世界。

记者见到宋丽莹时,她正在和员工一起打包发往日本的挂帘,宋丽莹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马踏湖区人,从小就对苇编产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大学毕业后还是想从事这个行业。”

90后农家姑娘宋丽莹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创业,把当地特色“铁杆芦苇”卖到海外,宋丽莹说当初选择学日语,就是因为看好家乡芦苇,一毕业没考虑其他,“就想回农村”。

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是许多年轻人理想的选择,但绝不是唯一的选择,有这样一批90后青年人在经历高速运转的都市生活之后毅然决然带着自身所学回报家乡。伴随着大山深处的鸟语花香、田园景色,用双脚丈量家乡的沃土。

记者了解到,武汉后官湖花木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约527亩(均为扭转荒废、半荒废农田),一期将以中莲文化基地为主体示范点,结合中科院对水生植物的充分研究,挖掘中华莲文化的同时,形成以美人蕉等各类水生生态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植物示范园,其中包含莲花示范基地及生态景观示范基地。

据了解,武汉后官湖花木产业基地的将以高新技术农业发展为核心,以科研院所及高校为技术依托,把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作为主攻方向,集聚各类要素资源,着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将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组建“中科院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生态植物示范基地”。

武汉后官湖花木产业基地总经理姚喜笑着说道“本科读的是机械制造专业,研究生读的是船舶与涵养结构物工程,毕业之后在学校和导师一起工作了3年,3这三年,也是一个打牢基础的过程。”回乡创业,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想法,而是自己的“归宿”,为了给回乡创业做好准备学生宿舍做什么小生意,让自己更清楚地认识到家庭企业的发展方向,姚喜准备了3年。2017年底,他辞去了原本的工作,和妻子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孙琪一起回到了家乡,扭转527亩荒废、半荒废农田,筹划创办武汉后官湖花木产业基地项目。

楚天都市报12月31日讯(见习记者成昱勋 通讯员孙克亮)12月31日上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院企合作揭牌仪式暨武汉市后官湖花木产业基地开园仪式在蔡甸举行。

专题: 互联网创新创业   零食店加盟   互联网教育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