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父子养牛创业项目

0 去试试创业网

近年来,蒲溪镇持续推动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工作,通过政府引导、能人带动、技术指导、农户参与等方式,先后培育家庭农场75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充分发挥示范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从组织培训、种苗更新、技术提升等方面带动周边家庭农场致富。家庭农场虽小却带动着农民稳步增收,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劲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增添新动能。

据了解,家庭小型散养是响洞河村肉牛养殖常见的模式,但随着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养殖户不断增加,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该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同时,蹚出了一条养殖致富的“牛”路子。近年来,响洞河村紧盯肉牛产业发展前景,以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为骨干,饲草种植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养殖户扩大规模、增加效益的同时,带动群众增加养殖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

本报讯(通讯员 汪东乔)近日,在汉阴县蒲溪镇响洞河村,桢鑫家庭农场里一头头黄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悠闲地吃着草料。清扫牛棚、喂料蓄水、铡草配料是黄牛养殖户谢传汉父子每天的工作常态。家庭式养牛农场在他的精心管护下,整个牛舍宽敞卫生。谢传汉讲道:“现在牛场总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有存栏30头育肥牛,今年七月份左右出栏20头牛后,再购买30头能繁母牛,预计2025年存栏量达到100余头。”

农村父子养牛创业项目

2015年,张生成办起了林源农民养殖合作社。在父子俩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三年的发展,合作社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已经建起了标准化牛圈3座、草料加工房3间,养殖的奶牛、肉牛、西门塔尔牛和种牛数量达70余头,形成了“购买优质牛崽——牛奶加草料育肥——屠宰场宰杀——自家门市销售”循环更替的养殖模式,每年的纯收入有近10万元。

“困难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困难击倒。只要你坚持下来,一定会成功。”张生成骨子里的执拗性格,在这个时候成了他面对困难的最大动力。他不仅没有灰心,还经常鼓励儿子张平不能丢掉信心。2014年初,两人东借西凑,带了五万多元再次前往内蒙古,一次性买回14头肉牛崽,准备大力发展养牛业。自家有充足的奶源,再加上父子两人的精心饲养,大半年后,这群牛崽个个长得体壮肉肥。

2012年秋,一心想要脱贫致富的张生成抱着“试着养一养”的心态,领着儿子张平去银川、内蒙古、吴忠等地考察养牛产业,并买回两头成年奶牛。一年之后,奶牛产下牛崽。当时,两头牛产的奶不少,但村里人很少买,牛奶供过于求。由于家在农村贵州石阡做什么小生意赚钱,地理条件较差,就近也没有加工厂,牛奶浪费十分严重。张生成父子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收入却微乎其微。

学到了奶牛养殖技术,全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张立相便承包了一家奶牛场,父子一起开始创业之路。从2004年到2015年,从早到晚,不分寒暑,张家父子带领全家人,起早贪黑,精心养牛,购进优质奶牛,将所产鲜奶卖给蒙牛集团,每年的纯收入都在6万元左右。“虽然在内蒙古养牛收入不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毕竟身在他乡,总觉得少些什么,心里总是空空的。”张立相说,2014年春节回到天祝走亲戚,听说县上正在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回去后与家里人一商量,一个个都想早些回到老家。当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一家人回到天祝老家,从山上搬到了德吉新村。

张立相的老家在天祝县赛什斯镇克岔村,山大沟深、出行不便,“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困扰着几代人,生性好强的张家父子决心走出大山另找出路。2001年秋天,张立相和家人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一家大型奶牛场养牛,从农民变为产业工人,从此一家人将全部精力都花在养牛上。他们所在的奶牛场,是一家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生态牧场。“奶牛场就是一家大型现代化工厂,从饲料配制、日常喂养到牛奶收集、粪便清理,几乎都是靠机械来完成,不但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奶牛养殖技术。”张永成对记者说,几年下来,家里人都熟悉了奶牛养殖全过程,一个个成了半个奶牛养殖专家。

早春的德吉新村,虽然还有一丝凉意,但人们已经开始忙碌。当记者来到张立相家里时,他刚刚从养殖小区回来。2015年秋天,在父亲张永成和家人的帮助下,41岁的张立相在新村养殖小区承包了4座暖棚,再加上自己家原有的1座,全部用来养殖奶牛,目前存栏奶牛11头。为我们沏上热腾腾的茯茶后,张永成父子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

专题: 聪嫂加盟   科技创业项目   鸭脖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