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遗助力脱贫创业

0 去试试创业网

在非遗工坊普及进校园方面,成新湘建议,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应会同当地教育部门,加快推动非遗工坊进校园工作开展,打造校园非遗工坊阵地,实实在在地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完善非遗工坊配套政策实施方面,成新湘建议,应鼓励当地政府完善非遗工坊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协调如文旅、教育、财政、人社、工信等各职能部门,同步出台制定相关配套落地措施及指导意见,能够在行业管理、行业发展、行业机遇及非遗工坊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并提供信贷金融服务,推动非遗产品进入当代生活,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农村非遗助力脱贫创业

对此,成新湘建议,各省市应加大非遗工坊的建设力度,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长期规划。按国家、省、市三级建设一批非遗项目齐全、功能目标明确、非遗产品有创新有市场、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具有实效的非遗工坊,并加快完善非遗工坊建设标准实体店小生意利润高吗知乎,同时建议加强对非遗工坊的管理和监督,每年定期对非遗工坊的社会服务、产品生产和营销、经济效益、设计创新、营销创新、传承发展等管理指标进行科学和定量的评估,采用“可上可下”的动态评估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成新湘作为湘绣非遗传承人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非遗工坊建设尚无明确标准,在已建或筹建的工坊当中,普遍存在规模大小不统一、硬件装修简陋、配套设施不完善、非遗项目不齐全、功能布局较单一等现象。校园非遗工坊的需求量较大,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校园非遗工坊的建设,并在不断完善建设标准,从工坊美学空间设计、硬件装修、设备配备、功能布局、课程内容及非遗资源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输出,受到了多所学校和学生们的欢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是,仍存在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非遗工坊配套落地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

近年来,非遗工坊在促进非遗保护,带动创业就业增收,推动非遗传承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一批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

7月25日,杨双艳和农民学员设计的二十套鱼皮服装登上了中俄边境文化季的舞台。杨双艳说:“下次一定和学员们一起登台展示他们的非遗作品。”李珅说:“非遗要‘活’,更要‘火’,要让民俗文化为更多人知晓,为乡村文化、农民致富贡献力量。”

2015年农博会,李珅将展览的场地还原成东北农村火炕的场景,农村妇女现场纳鞋底儿,成功展示了东北火炕上的民俗生活,让不少群众唤起小时候的记忆,从而长时间的驻足观赏,一旁的讲解员将产品的健康理念传输给参观者,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好评和热捧,销售场面几度火爆。

为了扩大知名度,李珅将小鞋底产品带到全国各地参加展会。她深刻意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卖好产品也得会吆喝。可小鞋垫如何吸引群众的目光呢?李珅决定一定要在展示上别具一格。

几年前,呼兰区堡井村村民徐淑清因病返贫,自从在李珅那学习了纳鞋底技术以后,每年多收入1300多元。徐淑清说:“当了解到,自己学的纳鞋底技能是一项非遗的时候,心里又激动又骄傲,我不仅能因为这项技能增加了收入,还能为家乡的文化产品做点贡献,真心感谢李珅。”

在文化园里,到处充满着东北农村生活气息,学员经常穿着统一服饰,盘坐在火炕上,围在小炕桌四周,聚在一起切磋技巧。文化园以东北传统生活为场景,非遗文化农耕文化为元素,弘扬东北民俗生活文化为主题,秉承传承与发展的思想,通过“小鞋底儿”带动文化旅游,农产品销售,增加就业,经济发展。

非遗项目申请成功后,李珅的压力更大了,“非遗不是过家家,而是一种责任,如何传承好这项技术,为村民带来更好的收益?是传承人应该肩负的使命。”

同时,杨双艳带头成立同江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传统技艺研究、非遗手工技艺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等活动。培训内容包括:鱼皮画、鱼鳞画、麦秆画、芦苇画、玉米叶画、鱼皮缝制、玉米叶编制、民间剪纸、手工绢花制作、毛线编织、满绣、彩泥制作等非遗手工技艺,充分发挥非遗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实现人均每年增收达2万余元。2019年评为佳木斯市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21年12月评为省级非遗就业工坊。

杨双艳本就来自农村,所以她非常希望有机会反哺乡亲,让那些困难农户通过掌握非遗技能而劳有所得。2018年以来,杨双艳累计公益培训150余场,培训学员8000余人,学员多数是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同时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帮贫助残,带领农户共同走向创业致富路。

五年来,宋成玲带领学员将挂钱的剪纸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授给乡村里热爱剪纸的人。线下讲授时,吸引很多农户观摩学习,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漂亮喜庆、活灵活现的剪纸挂钱使乡亲们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一定抓住机会,跟宋老师好好学习。

非遗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只有深挖非遗的时代价值,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非遗就可以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非遗项目走向市场,人的传播至关重要。作为兰西挂钱第六代传承人、兰西县挂钱博物馆副馆长,“龙江工匠”宋成玲深有感触,“几年前,面对兰西县挂钱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感到压力很大,老祖宗留下来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重要的是传承下去”。

杨双艳从一个农民成长为同江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了十余年。2009年,杨双艳以陪读妈妈的身份从乡镇来到了同江市,偶然接触了鱼皮画,从小酷爱剪纸的她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潜心学习,期间结识了不少像她一样,来自农村但酷爱艺术的陪读妈妈,她们经常聚在一起学习、探讨、绘制。几年间,她们的鱼皮画技艺水平突飞猛进,作品受到了当地居民欢迎。

回到村里后,李珅接手了合作社的各项工作,她除了反复练习制作纳鞋底技艺外,还和母亲一起将之前的工艺进行改良,根据人体穴位特点,将之前的外用底改良成为内用底,即灵活的“千层底”,经过反复试实验证实改良后的内用底,不仅保持着舒适、透气性好,还增添了足底按摩的功效。经过不懈的努力,2015年“纳鞋底儿”获评为哈尔滨市级非遗项目;2019年获评为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李珅成为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鞋底儿手工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

10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李珅在北京闯荡,2014年,刚在北京站稳脚跟准备大展宏图时,她的母亲程雪杰在家乡成立了哈尔滨市足必须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其主营业务纳鞋底儿手工技艺产品工厂由于缺乏完善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在销售上遇到了难题,货品大量积压,正在申请的非遗项目因程序繁琐面临着困难。母亲一筹莫展之际,李珅坚决放弃了高薪工作返回家乡。

近年来,对非遗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成为我省乡村振兴“新动能”,不但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为村民提供了致富渠道,巩固拓展了脱贫成果,加速了乡村振兴步伐。

多层柔软的棉布用浆糊黏在一起,压实、晒干、裁剪,再用多年不见的马蹄针纳鞋底……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鞋底儿手工技艺”项目第五代传承人哈尔滨市级传承人李珅的纳鞋底儿技能非常娴熟;一盏孤灯、一把刻刀、一把剪刀、一个简易的挂钱制作工作台,这就是陪伴兰西挂钱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宋成玲30年的“传家宝”,也是她创作挂钱的“金刚钻”……

近年来,南郑区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传统技艺,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指间工艺”转化为“振兴力量”。汉中非遗已成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老手艺”为乡村振兴赋予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除此之外,汉中市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带动更多人民群众依托生产性非遗项目在乡村庭院、非遗工坊就业创业,共建美丽和谐新家园。

为了面对“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这个最大任务,黄官镇以“财政支持+企业自筹+农户参与”的方式,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农户发展信心和动力。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763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068万元,农户投入资金30余万元。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据了解,南郑本地有丰富的棕桐树资源,棕编产品轻巧耐用,沥水防潮,健康护脊,正契合如今消费者的健康理念。目前棕编产业年均产值100余万元,带动农户95户,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从树上取下原生态的棕片,晾晒干后选取优质棕,用专业工具和木板订在一块后开始加工。”谭健亭一边编织“万马奔腾”工艺品一边介绍道,“我们做藤编工艺品,网上买的人特别多,我们一般是接网上订单订制的,根据客户需求用银针一针一线编织不同的样式。”

南郑区政府通过引导建设厂房2012加盟项目排行榜,将非遗文化、创业企业、手工产业集中起来,加快打造全市非遗文化产业园。用工业化理念把“小手艺”聚到“大园区”,用产业化模式把“小营生”变成“大产业”,积极探索“传承人领办龙头企业、手艺人参与合作社、勤快人组建家庭工坊”的联农带农致富、集体经济增收新模式。

“我做藤编有三四十年了,当地人大多数有‘五编’手艺,最初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小家庭里面做,然后拿到市场上面去卖。近几年国家重视藤编产业发展,把‘五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谭健亭说。

“编一个藤椅差不多需要4天时间,这个没办法用机器织,都是纯手工。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收入也有了保障。”村民易文说。据了解,黄官镇有4家合作社和1个企业从事“五编”产业,从业人员达2187人,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4个镇1275名群众增收。

近年来,南郑区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技艺”这块金字招牌,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泉州农村创业比赛项目,带动群众做强做大藤编产业,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南郑区黄官镇良顺匠心藤编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忙于编制各类精致藤编产品。汉中藤编良顺匠心负责人唐芳介绍,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文化传承、技艺研发生产制造、电商销售和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制造业企业,主要以“汉中藤编”技艺为依托,以“绿色、健康、匠心、传承”为理念,生产销售“五编制品”等传统手工艺品。

央广网汉中6月10日消息(记者王祎萍 实习生王馨梅)“一把刀、一支笔、一根藤、一条致富路”,说的就是黄官镇响当当的良顺藤编工艺。黄官镇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西接秦岭、南临巴山,野生青藤资源甚多,藤编历史悠久,被誉为陕西的“藤编之乡”。藤编产品玲珑剔透、棕编产品轻巧耐用、扇编产品体轻质柔、竹编产品绿色环保、草编产品经济实用,目前,黄官“五编”已成为汉中非遗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专题: 互联网创业合作   鸭脖加盟   披萨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