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唤醒农村发展

0 去试试创业网

发展“归雁经济”,盘活“人才”资源,助力乡村发展是一项持久性工作,需要各方持续发力,共同构造富强、美丽、和谐的乡村新画卷。

发展“归雁经济”要做好服务文章。“归雁经济”是一项长久事业,引入靠情怀,留下靠平台、靠政策,但要留的久、能壮大则需要当地优良的服务举措,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加强扶持指导等。

发展“归雁经济”要做好平台文章。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引“雁”回归必要的创业平台不能少。各地要不断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返乡创业者既能引进来又要留得住。

发展“归雁经济”要做好政策文章。引“雁”回归,政策激励是关键。各地要因地制宜出台系列政策措施,让回乡创业人员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为让“归雁们”吃下定心丸。

回乡创业唤醒农村发展

新年伊始,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各地已开启新年第一课——“归雁经济”座谈会。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引导外出能人回乡创业,从而带动农村发展和村民增收四五线城市搞哪些小生意,以返乡能人回乡创业唤醒乡村发展潜能,助推乡村振兴。

闲田变良田,种粮有“钱”景。目前,崇阳县结合实际,大力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全县2022年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原地复耕复种的整改补贴为每亩100元,通过召开“湾子夜话”、进村入户等方式加大撂荒地整改宣传力度,用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稻谷补贴、双季稻轮作补贴以及机具购机补贴、配方施肥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撂荒地真正“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稳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富硒米很适合这里的土壤种植,在种植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通过三道工序来刺激稻米对硒含量的吸收,产量经过实验数据可以增产21%至23%之间,经济效益也是普通稻米的5倍左右。”天城镇寺前村村民周建旗说。

返乡创业的周建旗是寺前村7组村民,早年在福建做生意,2022年,周建旗主动参与到村湾共同缔造活动中来,古民居修缮、建设幸福菜园、电网改造、门塘改造、生态停车位等22件实事小事既美化了村湾又保留了乡村特色。今年,周建旗不仅加入了村湾理事会,更是将家门口闲置土地流转过来,准备种植富硒米、玉米、大豆、螺丝椒等作物。

自全县耕地“非粮化”清理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对撂荒地采取村集体统一耕种、引入种植大户流转规模化经营、完善生产基础设施等方式,实现了1738.67亩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寺前村在共同缔造活动中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使村里的耕地“非粮化”清理整治、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田明、王喆)近年来,崇阳县将撂荒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盘活撂荒地,精心打造致富田,让一批“荒地”变“良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千年岁月镌刻的传统村落,穿过时光,与现代不期而遇。读懂了它们,就读懂了历史;守护了它们,就传承了文脉。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延续,踏着“数字化”之浪,继续烙上时代的印章,焕发新生,源远流长。

“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明确利用GIS、虚拟现实技术(VR)、倾斜摄影建模技术等,以音频、图文、三维实景模型等形式,建设传统村落展示与体验中心,讲述传统村落的故事。”王凯表示,希望通过数字赋能,让大众随时随地感受村落的四时之美,感受先人的智慧修为,从而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坊间一壶茶飘香,历代守候土楼乡。采茶、摇青、晒茶;龙腾、狮闹跃然眼前……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特展区,福建客家土楼VR展正热烈上演。展览以VR的视觉传达方式,充分展示了福建客家土楼中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舞龙舞狮文化、土楼建筑文化,这是“传统村落+地域特色文化+VR”的一场文化饕餮。

“我们留下有关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影像,是‘数字博物馆’有别于一般博物馆根本性的不同,因为这是长期稳定留存的历史文化信息。”王凯说道。

要把乡愁记忆留存下去,需要一些新方法。“过去传统的手法是画画、拍照。”王凯说,现在可以通过无人机、三维扫描等方式把整个村子记录下来,“所以,在‘数字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每个村庄都是鲜活的,有房、有田、有山,还有民俗活动,有老百姓的烟火生活。”

王凯表示,大家经常提到“乡愁”这个词,是关于乡村、关于故乡的情怀。“田园生活是中国文人心中的最高理想——从村落选址到街巷格局,从建筑单体到门窗装饰,还有花鸟鱼虫、村中邻里等等,村落的各种要素加上时间的积淀,使每个传统古村落都有太多故事可讲。”王凯如是说。

“我们过去看到的博物馆都是实景,而所谓的‘数字博物馆’,是在线上通过虚拟空间看到一些实物,包括生活的场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介绍,目前我国经过几批遴选,已经有了8000多个传统村落,正在陆续“采集”到“数字博物馆”里,目前已上线近千个。

这是“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里的培田村。2022年,福建永泰县、连城县入选“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如今,在这座线上博物馆里,一栋栋古宅古建“跃然而出”,一项项民俗技艺“身临其境”,讲述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浓浓乡愁。老百姓不用“特种兵”式地进行“异地打卡”,足不出户能沉浸式“云”游古村。

傍晚时分,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屋顶炊烟袅袅,烧柴的淡淡香味弥漫开来,是家的味道。水塘边,大簸箕里摆满了村民晾晒的八大干、干橘、培田鸭蛋,为古村增添了诱人的味蕾。小道间鼓乐热闹,游人熙攘,一片欢歌笑语,展现出古村的生命力。

据了解,如今,屏南县熙岭乡文创片区4个村入住的“新村民”有140多人,职业涵盖设计师、作家、工程师、电影导演等。2022年,片区内各村集体平均收入突破40万元,平均增长超过25%。

此外,胡文亮还挖掘红粬黄酒资源,在龙潭村创办了自己的品牌。精心设计过酒瓶和外包装的红粬黄酒销量很好,吸引了不少企业和农民参与到线上销售。“我们将戏曲、油画等艺术元素融入黄酒产品之中,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通过网络直播将山货卖到大山外,也动员更多有创意的年轻人来到村里。”胡文亮说道。

艺术的加持、政策的支持,让32岁的江西人胡文亮成为首批受益的“新村民”。龙潭村里,有一栋木制外观的两层民居,名为“檀舍”,这里兼具酒馆、民宿、陶艺等功能,是胡文亮的“文创空间”。“我并不是心血来潮来这儿,一味追求诗和远方。”胡文亮表示,这里创业成本低,而且物流、交通都很方便。

在探索“新老”村民融合机制方面,屏南县给“新村民”发放居住证,让他们在村里享受和本地村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和其他待遇;为“新村民”增设“副主任”专岗和代表席位,参与村民代表选举,增强“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长期驻留生活创业的意愿……

屏南县还推行“老屋认租15年模式”——年租金每平方米3元、租期15年,试行村级项目建设“工料法”管理模式,根据建筑形式与特点,引进“新村民”认领“复活”的老屋并进行以“文创”为导向的活化利用,以低门槛、高进阶的方式吸引新老村民创业。

在屏南,一场乡村“艺术试验”成为了转机。2015年,屏南县引进乡村艺术家林正碌团队,在多个乡村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油画)公益教育实践活动,为周边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300多名贫困户、残疾人通过作画、卖画增加收入,40多名残疾人成为了职业艺人。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创。

据统计,2022年底,龙潭村常住人口已达近千人,且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从“凋零闭塞”偏远山村华丽变身为“人气兴旺”网红打卡村,龙潭村让很多老村民刮目相看。

以文创激活乡土,为乡村振兴“提速”。近年来,龙潭村在修缮好的传统古民居里开办书屋、艺术创作室、酒博馆等,充分释放传统古民居的“时尚活力”。目前,龙潭村拥有各类艺术共享空间30多个,民宿床位300多张,新增企业经营主体12家,文旅产业越来越红火。

2015年,屏南县龙潭村启动“古村修复计划”,先后对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500多栋古民居分门别类实施抢救性修复。当地成立了工匠协会,组建了5支以传统工匠为主、共100多人的古建筑修缮队伍,采用原生态、低碳环保的传统技艺,对老屋进行修缮。

拥有120多栋明清古建筑的龙潭村,地处闽东北的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和很多老村一样,龙潭村一度出现“空心化”问题——原本有1400多户籍人口的村子,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到2012年仅剩100余人留守村里。

“想喝什么,快进来坐坐!”在龙潭村的一家鲜榨果汁店门前,90后创业青年陈忠业正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我是这儿土生土长的,大学毕业后在福州做平面设计,后来听说村里在修缮翻新,就想着回来看看,‘新’能‘新’到什么程度!”这一看,便坚定了陈忠业回村发展的念头。

挖掘人文内涵,守护文化神韵,梧林村的“新生”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晋江开展六轮传统村落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基本信息库,形成全市保护名录,并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挂牌保护、测绘建档、保护图则制定等工作疫情过后哪些小生意可以干,已完成全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及290栋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

“近几年,我们以‘人文先行’理念打造文旅复合业态,以‘醉闽南、意南洋、家国情’三种场景为核心,通过梳理特色建筑群,从点、线、面的运营布局上将梧林打造成一个闽南与华侨文化体验中心,并通过‘南洋文化节’等文化IP,让固态建筑‘活’起来。”杨雪山说。

行走在如今的梧林村,古宅古巷,古色古香。但说起梧林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还根植于建筑背后亘古弥新的家国情怀——当听闻救国图存的感人闽侨故事,青普文旅集团创始人、总裁杨雪山受到了震撼。2019年底,青普文旅集团全盘负责梧林传统村落运营工作。

“我们将传统建筑作为展示侨乡历史和建筑技艺的场馆,将宗祠家庙作为展示家族文化的平台,将古民居作为原住民居住就业和外来人创业的场所,同时结合梧桉溪滨水景观、田园农业景观和大地花海景观组成天人合一生态景观。”晋江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近年来,梧林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在保留村落原有肌理的同时,着重突出家国情怀、区域特色,科学规划、布局。

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的冲刷与洗礼让梧林村不少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萧瑟,面临损毁。“谁都没想到梧林村今天能这么‘水’(闽南话“美”的意思)!”年过半百的村民老蔡说,在儿时的记忆中,村里人穷得叮当响,人均不到3分地,“以前村里的学校、道路也都是靠华侨捐资建设的。”

梧林村,背靠石鼓山互联网 创新创业赛大评审规则,面临梧垵溪,形成于明洪武年间,面积约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100人,旅居海外华侨1万8千余人,是典型而完备的闽南传统村落、侨乡文化突出的代表。

初夏之时,伴着微微蝉鸣在晋江市梧林村走街串巷,宛如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华侨建筑博物馆”。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洋楼、番仔楼……一幢幢古屋矗立在通透清新的村落中,积淀着光阴故事,吸引着八方来客。

2023年4月,福建屏南县、晋江市入选“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这里的文脉、建筑、艺术,还有“新老”村民的创业故事,或许能给出答案。

专题: 美容店加盟   加盟虹越   莱美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