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创业新型农业

1 去试试创业网

如今杨荣福的果园里果满枝头,让自己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带领一方群众增加了收入。目前,在杨荣福的示范带动下,大溪源、刘家庄等周边村的瑶民发展沃柑、百香果、冬瓜等果蔬2000多亩,600多户农户从中受益。(黄珂岚 牟晓雅 陈健林 申佳琪)

“我从农技站退休以后,就想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我家乡也做一点事,带领乡亲们发展订单农业,发挥一点余热,助力乡村振兴。”杨荣福说,今年3月底,杨荣福从外地引种2万多株百香果果苗,发展钦蜜9号百香果20多亩。

今年65岁的杨荣福是江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的一名退休职工,退休后的杨荣福闲不住,萌生返乡带领村民种植果蔬的想法。5年前,杨荣福毅然卷起铺盖回到千家峒瑶族乡大溪源村开启新的“创业”之路。他邀请刘跃全、何共明等三个老乡承包了邻村80多亩土地,开荒种植15亩沃柑银川做点小生意的地方,7亩冬瓜,并在果园里饲养生猪和鸡鸭,牲畜粪便肥果,走循环生态发展之路。

农村老人创业新型农业

“通过合理修剪的果树,能提高产量,提升果实品质。”8月24日,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山峰村水果种植户周兴明来到“山峰生态农场”,向农场负责人杨荣福请教水果栽培技术。

未来,我想把一二三产融合起来发展,先从各个行业内的先进科技开始,把合作社变成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工业与农业有交流,服务业与农业也有交流。

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诚信,他们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这其实对我们也是一种警醒,我们也想把诚信农业这个理念贯彻下去,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结合数字化手段,让生产过程更加透明更加精细。

另一方面,我们开辟精品农业路线。现在有很多人,宁可去买国外的食材蔬果,也不肯买国内的,觉得国内吃不得。但是在国外,尤其是日本,本国的农产品才是最受推崇的。

而类似的研究,很多都可以系统地梳理出来。所以我们现在也跟学校做结合,我们提供场地和实践中的发现,学校来整理汇总成体系,不仅能形成相关的课程给学生做科普教育,最后还能推动我们的实践更进一步。

比方说,我们正在进行的农产品研究。芽苗菜,一斤种子可以发出8斤的麦苗,7天就能成熟采摘,这效率比传统的蔬菜种植要快了几倍。

其实,不仅是技术在升级,我们农民的观念也在变化。现在我们讲的是要做农业,是在把这份职业变成行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对我们来说,这才是新型农民该走的道路。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用科技进行农业功能上的升级。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像我们自己做的一个喂兔机器人,其实合作的公司是做军方排爆机器人的,但理念是一样的,就是把末端抓手的功能,从抓地雷的变成倒饲料的,改一下很方便的。

譬如说,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进的智慧化无人农场。我们也响应号召,通过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已经可以在室内去遥控指挥整个农场,实现无人机撒药、机器自动插秧等等,这也让我们腾出很多人力,可以去做更细化的工作。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做农业不仅仅要懂农业知识,还涉及很多领域。现代农民更像是在做科研,不断用科技手段去完善农业生产中的短板。

而我个人真正回到农村,是在高考结束以后。我突然发现这里和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水清岸绿、空气清新,乡亲们也都很热情。不仅环境特别好,而且家人都在这里,合作社也需要发展,所以我就决定返乡,真正地回来了。

直到2016年,我们新叶村成为了上海市宅基地归并试点村,家里也响应号召拆了老厂建新厂。随着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我们也着手养殖实验用兔,那是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立住了脚跟,我们就想做更多的事情,于是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开始种稻子、养鱼养羊、加工有机肥等等,业务也更多元了。

我记得最早,家里是从爷爷那辈开始养兔,所以我可以说是从小就生活在田间的“兔子窝”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条件非常简陋,所以我小时候只感觉到农业是又苦又累的。后来长大了骑两轮电动车拉客的小生意,我就去镇上读书了。

这里有四季应时而生的花果,还有一茬又一茬来这里学习实践创业的大学生——因为在基础设施建好之后,汤立和的果园还成为了果树科学研究、良种繁殖、栽培示范、农民技术培训、大学生创业基地。

“看着这座荒山一点点地变成花果园,心情多舒畅,身体也好一些……”汤立和介绍,他本身身体不太好,几乎每年都要住院,承包荒山后,每天劳作几个小时,去医院的次数都少了。

为了更好地建设果园,汤立和独自搬到果园住了下来。给园区通电、通路、通自来水;修水渠,建水塘用于果园灌溉,并无偿提供给周边农户使用;为果树配备喷灌滴漏等设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汤立和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苦行僧的毅力做这些事情的。

为了签订合同,汤立和不仅“先斩后奏”,花掉了家里用来买福利房的钱,还找同学借了好几万,把老伴气得够呛。周边农户也对此不解,各种议论不断,汤立和当做没听见,只用行动表决心。

这片荒山就是曾经的全国重点示范园——林港村第二橘园。当时柑橘减产没有收益,周边农户都不愿意承包。这是汤立和曾经做出成绩的地方,也是他土生土长的家乡,“如果我走了,这个山还没改变,我心里不安。”汤立和说。

楚天丽和园艺农庄没有院墙和大门农村退役小哥创业小吃,除去果树和苗木,就是汤立和以及两名工人居住的一所约130平方米的平房。尽管离平房不远的地方正在建一座四层的砖瓦大楼,但汤立和依旧坦然地住在简陋的平房里,呵护着他种有50余种林果的果园。

或许是大病初愈,又或许是躬身力行的原因,汤立和原本高大的身体看起来有点佝偻,用小推车拖拉土方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吃力。“仅凭您一个人就能铺平这整条路?”“五一过后你再来看!”他也不争辩,只笑着看着记者。

今年86岁,才住院回来的汤立和穿一身迷彩服,头戴渔夫帽,挥动着铁锨,不断铲土、搬砖,他要自己动手,开一条100米长的路并铺上砖石,方便果园直通大马路。“今天要把这15方土全部整平,明天又要下雨了。”他看了看天说。

专题: 创业项目大全   加盟代理啤酒   互联网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