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25头牛创业视频图片

1 去试试创业网
宫前杨洼村有个八零后小伙张飞飞养牛六十头左右

两年前,大学毕业生秦飞飞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宫前乡瓦窑沟村搞起了养牛场。“养牛能有啥出息?”当初,他的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可如今,秦飞飞的勤劳踏实在农村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也带动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马福清养牛模式”应用最好的还是该镇古尔温苏门村村民马兴福,他虽然是牛把式,但以前养的是土牛,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村里争取到了扶贫项目,给他分了一头价值2.4万元(他出了9000元)的西门塔尔奶牛。三个月前,这头牛产犊了,马兴福又买来三头刚出生的小牛犊,由这头“牛妈妈”代养,个个长势好。

农村25头牛创业视频图片

“北京花奶牛每天产奶30公斤,西门塔尔奶牛每天产奶15公斤……”马长青说起“养牛经”来滔滔不绝。他家现有25头牛,其中北京花奶牛21头,一头奶牛可产奶10个月;西门塔尔奶牛4头,一头奶牛产奶最多6个月。一头母牛产犊了,再买一两头小牛犊回来,“请”产犊母牛代养,奶水断了,小牛犊也长大了,再卖出去,有30%的利润。

包尔布呼村村民马长青也是一名牛把式,他灵活应用“马福清养牛模式”,根据产犊母牛品种、产奶情况,决定“牛妈妈”托养牛犊的数量和时间。

“新建的牛棚修好后能容纳70头牛,到时候就可以买更多的小牛,而且我还修建了粪池,到时牛粪就能循环地利用起来。”说起未来的愿景,石小平的眼光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

当被问到为何要修建新牛棚、扩大养牛规模时,石小平说:“我现在也快40岁了,再过几年,工厂也不要我了,我还不如把规模扩大,回来和妻子一起把牛养好,还能陪伴在孩子身边。”

“有时我回到家,她会说她肩膀、手臂酸痛,我很心疼她,经常给她按摩肩颈。”石小平心疼地说。但刘敏一直在坚持,看着家里的牛一天天长大,腰包慢慢地鼓起来,刘敏觉得自己付出的苦累都值了。“跟工厂上班比起来,在家创业轻松很多,收入也更有保障,让人感觉很安稳。”刘敏笑着说起现在的生活。

养牛的规模扩大后,刘敏便回到了家里,担起养牛的重任。每天清晨6点左右,刘敏都会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每天割两担黑麦草和一捆稻草喂牛,清理牛粪、清扫圈舍等等。除此之外,家里还养了6头猪,这一切都是刘敏一人完成,她小小的身躯里藏着大大的能量。

“我还在工厂里上班,边上班边赚本钱买牛,买牛卖牛都是我来弄,喂养基本上是妻子在做,她可厉害哩!”提到妻子时,石小平满脸幸福。

此后,石小平夫妇家的牛,一头变两头,两头变四头,四头变八头......今年,石小平家里总共养了16头牛2016互联网创新创业白皮书,最多的时候养到了25头牛。每年7万块的纯收入,让夫妇俩笑得合不拢嘴。

石小平夫妇掰着手指一合计,如果每年多养个三五头牛,比在工厂上班划算多了。但是,由于经济困难,夫妇俩只得从长计议,打算一步一个脚印壮大养牛规模。

一次“抓阄”,让石小平夫妇走上了养牛这条致富路。2007年,石小平三兄弟分家,采取抓阄的方式决定谁能分到家里的一头老牛,石小平随手一抓便抓到了牛。也许是上天注定,分家后不久,老牛不能承受耕种的劳累,于是,石小平夫妇二人商议后,便把老牛卖了。

今年已经是石小平养牛的第十个年头了。在这之前,石小平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养牛这条致富路。2007年之前,石小平与妻子刘敏一直在大龙开发区的工厂里打工,每个月的收入勉强维持家庭开支。再加上工厂的三班倒工作制度,夫妻俩工作很辛苦,而且没有时间陪孩子。

冬日,田坪镇岩屋口村冷水江一片平坦的空地上,石小平正忙着修建新的牛棚。“家里的牛棚已经装不下那么多牛了,我得抓紧时间把新牛棚修好,养更多的牛。”石小平看着即将建成的牛棚笑逐颜开。

专题: 女装加盟   烤肉加盟   隐涵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