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80后创业养殖合作社

0 去试试创业网

“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合作社打造成为桃江、安化两县有带动性、有影响力的市级示范社,带动当地老百姓稳定增收致富,造福一方百姓。”谈及创办合作社的初衷,易文言说到。

他表示,合作社将采用“六统一”即统一养殖品种并供种、统一防疫技术、统一栏舍功能布局、统一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统一产品品牌、统一产品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争取桃江、安化两县西部区域的黑山羊养殖户全部吸纳为合作社成员,并根据自然条件逐年带动有养殖意愿的已脱贫户从事不等规模的黑山羊养殖,获得稳定收益;对已脱贫户从事黑山羊养殖由合作社先期提供种苗,无偿提供养殖技术,产品统一回收,确保无风险养殖。

农村80后创业养殖合作社

该合作社理事长易文言是一位“80后”返乡创业青年,2020年开始从事黑山羊专业养殖,现有存栏山羊300余只,建有羊舍500平方米个人在农村创业有什么政策,还有200立方米的冷链设施,并已熟练掌握了黑山羊养殖专业技能,在该县黑山羊养殖行业中小有名气,是当地黑山羊养殖的“领头羊”。

该合作社位于安化、桃江两县交接的大山深处。目前有存在栏黑山羊1500多头,20户社员里,有残疾人养羊户2户,已脱贫户养羊户8户,五保户养羊户4户,分布在马迹塘镇龙溪片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安化县小淹镇。

据悉,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已为来凤制定了中蜂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养殖规模将达到10万群,成为武陵山最大的中蜂养殖基地。

培育蜂王是个技术活,得有专业人才。姚俊将跟着自己学过养蜂知识的学员李长松请回。“每培育一只蜂王,就有1元钱收入。”李长松笑呵呵地说,正常情况下,每月可育蜂王万只以上,收入也过万元。

后来,尚风寨公司送来“新玩意”——养蜂用的“活框”,派技术员来教养蜂。“刚开始半信半疑。”刘泽胜说,按照技术员教的方法,第二年,40框蜜蜂产蜜量300多斤,按照30%的比例分红,净得9000多元。今年预计能收入10000多元。

在三胡乡三堡岭村刘泽胜家,门口摆放着40个蜂箱和2个废弃的木桶。刘泽胜介绍,祖祖辈辈养蜂,过去把几个木桶往后院林子里一放,等着蜜蜂来,成活多少、采多少蜜,看天收。正常年份,平均每群蜂产蜜约10斤,收入不足1000元。

科技赋能蜜蜂养殖,姚俊介绍,2021年5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蜂箱,改良传统活框蜂箱,减少蜜蜂的消耗,增加蜂蜜香味,既降低一半成本,又增加数倍收益;发明九九养蜂法,一个人最多能管护1000箱蜜蜂……在中国农科院蜜蜂所专家的支持下,姚俊和公司合伙人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

在漫水乡桶子村的田野和山头,粟登楚养殖的300多箱蜜蜂飞舞在花丛中,吮吸着春天给予的美食。粟登楚是湖北省五峰县人,2020年5月放弃做建筑包工头,跟着姚俊学习养蜂技术。如今他已经在来凤县、建始县、五峰县等地养殖了1200多箱蜜蜂,成了一名职业蜂农和公司合伙人。

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门支持下,姚俊在武陵山区建起大型中蜂产业园,成立尚风寨蜂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公司 合伙人 蜂农的养殖模式。公司按每户蜂农的饲养能力与自然承载能力,免费配送一定数量的中蜂蜂群,提供技术指导。如此一来,村民摇身变成了股民,每群蜂由公司占股10%、合伙人占股60%、养殖户占股30%。

边干边摸索,姚俊慢慢练就了一手蜜蜂养殖、蜂王培育的技能。为了让更多人养蜂致富,2014年,姚俊建起恩施州尚风寨养蜂技术培训学校。对县内贫困户免费提供中蜂养殖培训。

2010年,姚俊放弃浙江高职高薪的工作,毅然返乡创业,成立来凤县尚风寨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一二十箱蜜蜂起步,稳步扩大规模。

该村村口门墙上挂满10多块牌子,十分惹人注目:来凤县尚风寨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国家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基地、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恩施州尚风寨养蜂技术培训学校等等。

近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黄柏村杨梅古寨,桃花、李花、油菜花盛开,数十万只中华蜜蜂从“80后”姚俊的专利蜂箱涌出。他告诉记者,在宜昌、恩施等地,已带动千余蜂农用上了这一专利,蜂量达4万群,年产值4000多万元。

而在海东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也因一大批返乡创业、扎根乡村,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新农人”的加入,持续涌动着一股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河湟大地的“乡村大舞台”已然更加宽广和坚实,越来越多像郭莲这样有知识、有抱负,且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年轻人正在积极选择返乡创业就业。

“下一步,我将积极探索产业兴旺新模式,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为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挥洒青春和汗水,真正念好返乡创业‘致富经’、握好乡村振兴‘接力棒’。”对于未来的规划,郭莲显得十分有信心,因为在她眼中,十多年的创业历程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成绩永远属于过去。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以及脚下这片土地,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我希望既能尊重自然,又能把它们转换成乡亲们口袋中的财富。”郭莲,这个“80后”创业青年,用自己的梦想、拼搏、执着和汗水,在创业这条道路上开辟出了一片小天地,在农村绽放自己的梦想。

为了开拓市场,创新发展,郭莲还和丈夫创办了青海硒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从2015年开始,发展电商业务,进行食堂配送和线上销售业务,并在实体店里展示和销售当地富硒蒜酱、富硒杂粮、苦荞茶、芳谱菜籽油、金丝皇菊等100多种农特产品。还在“832”全国农副产品销售平台上架牛肉、羊肉、猪肉、鸡肉、菜籽油、杂粮等120个产品。2021年,电商业务销售金额达到4000万元,服务全国31个省市区的2454家单位食堂。

为了确保基地健康发展,郭莲还健全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拓展等运营管理机制。为了带动周边养殖户,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她引进了“基地+农户+股份+红利”的联合协作发展模式,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

“她家的猪养得好,不仅肉质鲜美,肥瘦相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起来特别香,而且是生长在大山里的‘散步猪’,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除了附近的人经常来买,十里八村的商家、饭店都要提前预订。”新庄村村民刘大妈笑呵呵地说道。精心的管理和规范的生产使郭莲的养猪场很快跻身于当地养猪行业的前列,也在当地小有名气。

郭莲从最初分不清公母猪的“门外汉”到现在的兽医、农牧讲师、养殖达人……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尝尽酸甜苦辣,但却始终不言后悔。“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现在所有的回报都是我和丈夫付出大量的精力,不断坚持努力得来的成果。”郭莲坚定地说道。

“转型升级、生态养猪”的念头开始在郭莲的心中萌生。2012年,她和丈夫在平安区三合镇新庄村流转了54亩土地,建成标准化猪舍14栋1万平方米,又先后从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北京市等地引进了优良杜洛克、长白、约克种猪,有效改良了仔猪品种。目前,她的养猪场有存栏母猪500头,年繁育仔猪1.1万多头,年出栏育肥猪8000头五千块钱能做什么小生意,年收入2000多万元。

起初,由于经验不足,郭莲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猪舍建设不合理、品种没有优化、缺少技术性人员等一系列困难摆在她的面前。于是,她开始拼命看书、看光盘学习养猪的技术,熟悉猪的习性,了解它们的日常生活,就这样边养边学、边学边养。“在养猪行业,流传着‘赚一年,亏一年,平三年’的说法,没有不经历挫折的成功。”郭莲说道。她凭着自学的养殖知识以及在养殖行业摸爬滚打的几年里学到的本领和经验,决定再大胆地干一场。

但是由于当时的养猪市场正值低迷,风险较大,家人和亲戚朋友们都坚决反对郭莲搞养殖,并纷纷劝她安安分分回去做自己的小本生意。“既然决定了,就要不怕一切困难险阻,大胆地去尝试。”敢闯敢干的郭莲开始自筹资金外出考察学习,筹划如何筹措资金、设计猪舍和如何引种、开展科学的标准化养殖。

“当时虽然在省城的生意也小有起色,但是自从那一趟回到老家后,我便萌生了搞养殖的想法,也许搞养殖还可以给村里所有养猪的人有所帮助。”郭莲笑着说道。从那时起,郭莲便打定主意搞养殖。

1980年出生的郭莲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打过工、创过业,虽然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但出生在农村的她在省城始终找不到归属感。2008年,在省城做小本生意的郭莲回到农村老家,正赶上婆婆喂养的母猪产仔,可惜生了9只存活了4只,从小就对农村生活有感情的郭莲便开始研究其存活率不高的原因。经过一番了解得知,婆婆在母猪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没有处理好,因此遭受了损失。

这位在海东土生土长的“80后”做点小生意没一个亲人支持,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怀回报着养育她的这片土地,她和丈夫创办的公司先后被评为“青海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青海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她还积极响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号召,以多种方式帮扶困难群众和回馈社会,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青海省乡村好青年”“海东市农村致富带头人”等。

专题: 艾吉加盟   报纸加盟   卤菜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