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回农村创业的故事

1 去试试创业网

“我的企业将力争三年内实现年出栏青峪猪25万头,实现产值15亿元。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张育贤说,荣获“四川杰出人才奖”于他而言是肯定,更是鞭策。今后,他还将进一步发挥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青峪猪的育种、营养、标准养殖等方面狠下功夫,攻克更多难关,形成更多专利,为四川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人才力量。

在当地乡亲们眼里,张育贤不仅是养猪的“科技能手”,也是带领大家脱贫奔康的“致富能手”。据了解,张育贤以巴山牧业为依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养殖曾成功带动1700多户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此外,张育贤还投资8000多万元,在巴中市通江县工业园流转土地260亩,建立起了巴山土猪专用屠宰分割加工厂和冷链销售体系,大量吸纳当地人就业。

因为长期从事优良地方猪种的保种选育及全产业链开发,张育贤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还荣获“全国扶贫攻坚奖奋进奖”“四川省优秀企业家”等殊荣,他所在的企业更是成为巴中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青峪猪,张育贤的公司还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科院、中国肉类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共同建设“青峪猪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在青峪猪的育种、防病、营养、肉品加工以及保存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

经济学家回农村创业的故事

“养猪并不只是让猪肉更高产,还要用科技力量创新保护猪种。”这是张育贤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为了保护好青峪猪遗传资源,张育贤带领所在的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创新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方法,按照“原位保种+异位保种”的思路比较适合东北做的小生意,采取“活体猪+冷冻精液+体细胞克隆”的方法对青峪猪进行多层级保护。

为了能尽快修建猪场,张育贤邀请7位乡亲组建了一支“寻猪队”,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走村入户,四处寻找青峪猪种猪,最终如愿。有了关键性的种猪打底,张育贤的猪场迅速走上了正轨,至2011年底,猪场已培育出1000余头青峪猪,初具规模。

“回乡后,我将创业目光锁定在了养猪上。”张育贤告诉记者,他所谓的“猪”是秦巴山区优良的猪种——青峪猪。据了解,青峪猪的口感好,但由于它生长周期长、出肉率少,在80年代后逐渐被生长周期短且出肉率更高的白猪所代替。在张育贤决定回家养猪的2009年,纯种的青峪猪已濒临灭绝,甚至是用青峪猪杂交的猪也成了稀有品种。

35岁那年,张育贤成为广州一家制药企业的CEO,年薪百万。“不过,回乡创业,回报资助我上学的父老乡亲,一直是我的心愿。”张育贤说,为了实现自己这一朴素心愿,2009年,他不顾家人反对,辞去企业高管职位,带着多年的积蓄回到巴中市通江县。

据张育贤介绍,他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大巴山深处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19岁那年,他的父母双双亡故,靠着乡亲们的接济,他最终取得了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北大“学霸”,企业高管,到大巴山深处的“猪倌”,再到摘得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最高人才荣誉奖项,如此“跳跃”的经历背后,演绎着张育贤怎样的奋进故事?为了揭开谜底,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后,四川观察记者对张育贤进行了专访。

薛强在捡拾收割机收割后漏下的麦穗。薛强硕士毕业后返乡务农,扎根农村,甘当职业农民。2021年10月,入围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人选公示名单。2021年11月,入选第五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推荐名单。

神禾原总共有2.2万亩小麦,原上地势平坦空旷,金色的麦田与不远处的秦岭群山构成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薛强讲了一个神禾原的传说:“为啥叫神禾原呢?传说有一只神鸟,衔了一颗麦穗,从神禾原经过的时候,这个麦穗就掉了下来,掉到地上后,一粒小麦长了9个穗子,形容它高产。我们当地有个说法叫大雁飞过神禾原,错把王曲当江南,说明我们这儿自古就是粮食的产地。神禾原离秦岭北麓比较近,就在秦岭脚下,海拔600米左右,年降水量600毫米,比西安城里降水量多了100毫米,我们这儿是原高土厚人实在,土层比较厚,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原上日照足、积温就比较高,所以整个小麦的长势非常好,自古以来就是粮食的主产区。”

土地托管将农业生产资源重新整合,解决了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提升了耕地利用效率。据薛强介绍:“土地托管种地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托管前你家二亩地,他家三亩地,这家不收那家不种,收割机、播种机来回绕路,收割播种效率低,土地托管解决了小农户各自种地跟大田规模化种植的矛盾,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种地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土地托管通过关键时间节点的播种、打药、施肥等技术,比未托管土地的产量一亩地增产200多斤,多收两三百块钱,成本一亩地可以减少200块钱,这样‘一增一减’,一亩地的效益比未托管提高四五百块钱。‘一增一减’经济学有个俗语叫做‘机会成本’。”

神禾原万亩麦田已成了网红打卡地,但几乎无人知道西安长安区最大连片麦地的主人,这片麦地的主人就是照片中的85后小伙薛强。薛强是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神禾原上的2万多亩土地都是他托管的。薛强说:“我们合作社目前土地托管面积是3万亩,2008年我父亲在原来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按农户需求把耕、种、管、收、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了九统一,当时想了一个名字就叫土地托管,土地托管历经十几年发展,现在除了托管3万亩地种粮食,每年病虫害统防统治11万亩,我们还有1.5万亩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我们自己也流转了3000多亩地,用于种植粮食。”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关于农村创业致富电影,万亩麦田麦浪翻滚,大型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像大海里的小舟,收割机旁有一个人在调度指挥收割,这个人叫薛强,获得经济学硕士文凭后,薛强没有留在大城市搞研究,而是回到老家种地。

现代化的"职业农民",绝不是老辈人所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应是"爱农业、懂技术、擅管理、精经营",充满现代感和职业感的节奏。扎根农业以来,薛强先后被授予"西安市优秀农民"、"陕西省技术能手"、"农艺冠军"等荣誉称号,但是在诸多荣誉中,薛强最认可的还是"职业农民"这一标签。如今的薛强依然忙碌在田间地头,带着在母校所学的管理知识和对土地的热爱,在广袤农田上挥洒着青春和智慧。

2012年,薛强开始尝试土地流转种植,从最初的100余亩扩大到400余亩,在陕西省农业厅、西安市农技中心、长安区农技中心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连续4年累计承担了10多个百亩、10多个千亩、10多个万亩共计15万亩的省市区高产创建项目,项目区亩均增产150公斤。

在攻读硕士期间,细心的薛强发现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土地撂荒和管理粗放等问题,但是粮食生产走规模化道路已是大势所趋,管理学出身的薛强这就有了用新知识尝试土地流转种植的想法。怀揣这样的理想,他在毕业后毅然回到农村,先后组建了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陕西长丰现代农业托管有限公司。

薛强,1986年出生在西安市长安区,2012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彼时的薛强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放弃在城市中光鲜亮丽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回到他最熟悉的农村,成为一名"农民"。不过,薛强要做的"农民"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庄稼人,而是拥有技术和智慧的"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三农事业"大有可为。在2016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陕西省职业农民技能大赛颁奖仪式上,33名获奖职业农民身披绶带,接受陕西省多部门联合颁发的"陕西省技术能手"荣誉证书。在这些人中适合40岁女人的创业项目,有一位85后小伙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是一位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本可以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但他却毅然回到农村,立志当起"职业农民",他的名字叫薛强。

专题: 书法加盟   创业项目计划书   便利店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