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人物名单

0 去试试创业网

“未来,我将帮助更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参与到助残筑梦项目中来,抱团取暖,披荆斩棘,栉风沐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杨凤娟说。让残疾人有工作干、有钱赚,可以享受现代化的休闲娱乐生活,是杨凤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乘着电商培训的清风,这对曾经脆弱的翅膀产生了改写无数人命运的“蝴蝶效应”。

此外,公司整体设施进行无障碍化改造,让残疾人实现“自由行”;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咨询、节日慰问活动,组建“红娘团”,为残疾人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健全的康复设备、专业的培训指导,提高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人物名单

在政府部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下,公司完善残疾人培训路径,通过聘请61位创业咨询顾问、125位创业培训讲师、40位电商培训讲师,让残疾人快速掌握电商基本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路线。据了解,近年来农村小伙创业去深圳发展,公司共开展各项创业、技能培训230余期,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直接扶持带动村级服务网点2070名残疾人就业,间接带动留守妇女及农村富余劳动力5.2万人就业。

2021年2月,杨凤娟入职山东宁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任总经理,重点帮扶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闲散劳动力、农村电商创业者,通过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带动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融入电商产业链条,实现增收。残疾人可以在这里接受电商培训、考取证书等。

“只是给残疾人每月送一些米、面或者资金救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想从本质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必须让他们拥有一项生存技能。完备的师资、科学的教材和专业的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多年的残疾人培训经历,让杨凤娟对人才培养有了自己的心得。

“农村有很多残疾人,他们文化程度低,身体不便,对于他们来说,自力更生谈何容易啊!”杨凤娟说。给残疾人搭建更加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成了杨凤娟新的梦想。

“不会拼音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教,等学会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再教电商知识,只要他们愿意学,肯定能学会的。”面对这些残疾人,杨凤娟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所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2020年,杨凤娟在某乡镇培训残疾人电商知识时发现,来的四五十位残疾人中,小学就辍学在家的占六成,拥有高中学历的少之又少。有人甚至连汉语拼音都不太会。

培训班结束后,杨凤娟和几个残疾兄弟姐妹抱团取暖,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郓城县助残创业服务中心,从事残疾人培训就业指导工作。2019年,由于工作出色,杨凤娟参与了郓城县电子商务进农村乡村站点建设,将自己的事业和无数残疾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毕业后的求职之旅让杨凤娟感受到了另一层面的“跌倒”滋味。不知道多少次投递的简历没有消息,也数不清多少次面试没有结果。一次次与心仪的工作擦肩而过,性格坚毅的杨凤娟开创了自己的“焦虑纾解大法”。

“跌倒是常有的事,从宿舍到教室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别人几分钟就走到了,而我却要花别人几倍的时间。我要认真看着脚下的每一步路,因为稍有不慎可能就摔倒。”少年时期的杨凤娟备尝“力不从心”的苦闷,不服输的性格支撑着她走过了艰难的求学历程。

近年来,杨凤娟获得了“山东省残疾人致富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等荣誉。2022年,她代表山东宁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参加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助残筑梦”项目荣获乡村振兴专项赛全国一等奖,被评为“全国创业创新项目”。一路走来,自强不息让她绽放出勇气与拼搏的光芒,也照亮无数残疾人士的创业、致富之路。

“我2岁时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从此只能依靠拐杖行走。还记得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我的右腿血液循环不好,脚趾冻伤了,一直到来年夏天才慢慢好转。”说起自己的残疾,杨凤娟语气平静,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正因为深知残疾兄弟姐妹的千辛万苦,这位拄着拐杖的瘦小女子多年来从事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为残疾人创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俄罗斯的那个专家是搞石油热裂解的,其实他们就是用电加热,把秸秆加工成木炭粉末和一氧化碳煤气,同时回收了一部分木醋液。然后木炭(活性炭)当肥料还田,一氧化碳当燃料自己用或者卖,他们治重茬肯定是木炭粉中加了药的,只用木炭粉肯定不行。只是不明白一个玉米秸秆碳化研究要用十年?

着眼未来,专家认为,要努力营造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充分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放”上下功夫,打破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把能放的权尽量放下去,增强科研院所的自主权。在“活”上见真章,优化项目管理模式、经费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该严的严、该松的松,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在“用”上求实效,围绕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建立以用为本的人才作用发挥机制,重大科研项目更多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择优委托,推行主责主业评审职称,确保用好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优”上多用力,建立包容创新制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健全农业科研诚信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文/河北日报记者孙磊)

竹炭灰改良土壤,以后竹炭普及,就会增加竹灰,对土壤的酸碱调节起一定作用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新的问题。比如,解决保基本的粮食供给“够不够”问题,保多样保质量的“优不优”问题,突破前沿争尖端、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有没有”问题等,都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支撑。

中国需要这样务实的人才,祝巩雪桦同志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

来自承德丰宁的获奖者钱晓国专注于菊苣菊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来自唐山市曹妃甸区的刘学会专注于工厂化水产养殖。而新乐市的获奖者张领分研发的太阳能双侧平移式淋灌机,实现了高效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河南那个变秸秆为石油的不知咋样了

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夏天,巩雪桦和同事在刚果(金)提供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服务时,当地武装力量之间发生冲突。他们被困在山谷一个多月,其间只能靠饮用河水和采摘野果果腹。

有技术在农村一定有机会

在斯里兰卡,电力不足同样掣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巩雪桦与当地渔业部门合作,通过把生物燃气变成热源利用,为当地的鱼产品烘干提供了解决方案。

2016年,巩雪桦与团队带着成熟的技术成果和设备来到了卢本巴希,借助农林废弃物转化而成的生物燃气发电,提高当地的电力供应。“当地人说,是中国人为卢本巴希带去了光明。”巩雪桦说。

位于刚果(金)国境东南部高原之上的卢本巴希,素以有色和稀有金属矿藏丰富而闻名,也因此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工矿城市。然而,能源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巩雪桦带领团队在中赵庄子村整合村里土地资源,建立了果蔬、杂粮专业合作社和产业联合体,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同时定期培训村民,让村民学习专业技能,让炭基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他们还把村民大楼建设成“谷地果乡产地供应链电商中心”,打造中赵庄子村集农牧、特色、文旅产品为一体的电商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更加重视,土地污染、农药污染引发了大家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巩雪桦介绍说,他们生产的炭基土壤调理剂对于土壤改良、修复有效,施用这些有机肥的小米品质更高、绿色安全,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中赵庄子村的苹果之所以能卖出高价,除了当地生态良好、土壤富硒外,原因还包括使用了炭基土壤调理剂,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是纯正的绿色食品。

在滦州市中赵庄子村,有一个炭基苹果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苹果味道清香、酸甜可口。尽管价格比普通的苹果要高,但是仍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当地种植户的收入也较之前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从2019年开始,他们开始实现盈利。目前,公司拥有装备制造厂、生物公司、研究院和研发中心、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等模块,资产超亿元。

巩雪桦马上组建科研团队,并聘任尼卡拉耶维奇教授为顾问专家,投入到这项技术的研究中。从2009年开始,一搞就是十年,投入全靠他做外贸获得的收入来补贴。“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不断投入却看不到回报,设备需要从零开发,科研过程是失败多于成功。可是,我相信这条路是对的,我坚信在黑暗中能看到光明。”

他说,把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通过热裂解后,产品改性,做成炭基肥和叶面喷洒剂,代替化肥和农药,对土壤进行综合治理,是最廉价、最实用的。

巩雪桦对烧秸秆印象很深,尤其秋冬季,北方农村秸秆燃烧产生的烟雾铺天盖地,造成了严重污染。实际上,这些秸秆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转化成肥料,继续用于种植生产。

巩雪桦认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农业发展大有可为。为此,他专程到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考察相关实验项目。他看到,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对方通过专有的技术和材料吸附根际土壤中的有害元素,让受尾矿污染的土地再次产出符合食用标准的粮食作物。这让巩雪桦大受震撼,因为他知道,在国内有同样的需求,将来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尼卡拉耶维奇教授对巩雪桦说,他很早就在俄罗斯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在他看来,这项技术未来将在各国有广阔的前景,也包括在中国。尼卡拉耶维奇教授的话让巩雪桦看到了一个最佳切入点。

2009年,他在做外贸的过程中结识了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教授尤里·尼卡拉耶维奇。尼卡拉耶维奇教授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当时正在越南购买椰子壳,巩雪桦心里嘀咕:“一位教授为什么要买椰子壳呢?”于是便和这位俄罗斯教授聊了起来。原来这位教授买椰子壳是用来做成炭,治理被油泥污染的土壤。

他回忆说:“当时一无所有了,对我来说是个巨大打击。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那时的我很迷惘,一路跌跌撞撞,找不到方向。”

那一段时间,巩雪桦为了生计辗转多地,离家时身上只有1000元钱和10根黄瓜。他做过销售、干过外贸。最窘迫的时候,花光了身上的积蓄,只能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最后通过给大货车卸货挣了500元才租到了房子。

当时,在他周围的人看来,这一举动有些不可思议。“不少人说我傻,放着公家饭不吃,非要去干小买卖。”说起当时选择的缘由,巩雪桦表示,“当时赶上下海经商潮,我出身农民家庭,学的也是农业专业,始终觉得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发展事业。”

1970年,巩雪桦出生在唐山乐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5年,他从吉林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乐亭县乡镇企业局工作。1999年,巩雪桦辞掉了乡镇企业局的铁饭碗,与几位合伙人一起,投资80万元接手一家改制的家禽饲料公司,开启了创业历程。

如今,巩雪桦的公司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四个这样的改性炭基材料基地,基地中生产的改性炭基材料将被运往全国多地,用于土壤的改造提升。

1月5日,在吉林磐石改性生物质炭基材料生产基地的仓库中,摆满了装有改性炭基材料的储藏袋。巩雪桦和同事打开厚厚的储藏袋,仔细抽查这批产品的质量,完成出厂前的最后一次检查。

2020年4月,巩雪桦带领团队承担的“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河北天善分中心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炭基土壤修复材料重点实验室项目”列入全国“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库储备项目。

从2021年开始,巩雪桦和团队开始为唐山市的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生物质炭基土壤修复技术和材料,先后应用于62公顷土地,盐碱化程度逐年降低,有机质逐年提高,作物增产20%以上。

同时,巩雪桦和团队又与中国工程院对接合作,成立了唐山市首个针对土壤修复、生物质炭基肥研发的院士工作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唐山市在污染土壤治理、土壤环境修复技术方面的空白。

2018年,他的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建立了河北省首个环境修复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了河北省炭基生姜产业化联合体和唐山市炭基大米产业化联合体,参与并主持了“生姜连作土壤技术规程”标准的制定。公司申请专利69项,授权专利42项,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证书”,承担了多个国家、省、市项目。

巩雪桦向记者介绍:“使用我们的设备,一吨秸秆可产出200公斤至300公斤的改性炭基材料和180公斤至200公斤的木醋液。利用改性炭基材料和木醋液制成的炭基土壤调理剂,主要应用于土壤地力提升、盐碱地治理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等。”

为了解决新军屯镇生姜种植的“重茬”难题,巩雪桦和团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他们采用炭基土壤调理剂部分取代传统化学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和土壤结构,增加透水性,提升保肥能力,使土壤营养元素缓慢释放,起到了“以肥代药”的良好效果,帮助当地从根上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实现了源头零污染的种植模式。

农作物连作障碍俗称“重茬”,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可导致土壤物化性质改变、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从而使农作物质量、产量下降,甚至绝产。新军屯镇在生姜种植中,还曾遇到土壤重金属和药物残留量较高等问题。

这套设备正是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和肥料化综合利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巩雪桦介绍,通过该设备生产的改性炭基材料具有化学和热稳定性,可以持久保存在土壤中不被矿化。在土壤中施加生物炭后可以增加钾、磷、钙等元素含量,改良土壤的酸碱度,并能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养分含量和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在2022年度“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巩雪桦荣获“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类一等奖。他的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和肥料化综合利用项目,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经过处理变为生物质炭。

“这个设备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可以实现秸秆产出物全部回收,制成的炭基生物活性肥能改良土壤,使农作物品质更高。同时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可谓‘一石三鸟’。”2023年元旦假期刚过,巩雪桦的公司就迎来了前来考察的客户,他指着公司研发的多功能自动化炭气联产装备,向客户介绍。

来自唐山市路北区的巩雪桦,在2022年度“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荣获“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类一等奖。他的获奖项目是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经过处理变为改性炭基材料,并应用到一些地方的土壤重金属修复、盐碱化治理工作中。

巩雪桦的人生经历与农业密不可分。他出生在农民家庭,大学学的是畜牧专业,大学毕业后在政府机关短暂工作几年后下海经商,办了家主营禽类饲料的公司。第一次创业失败后,经历数年蛰伏,他看好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重新回到农业老本行。

张海龙曾戏言,返乡创业的人多为“自虐”人格,想在乡村干出一番事业,非得有“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不可。如今,返乡五个年头的他,自我定位为:结合当地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盏灯”,他的民宿事业已经让很多村民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

2022年,张海龙作为全国民宿人的唯一代表,以冬奥会火炬手身份在奥运举办地传递奥运圣火,让人看到一个扎根乡村的优秀旗手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张海龙相信,“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为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在带动创业的同时,他大力弘扬青春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公益。他组建青创志愿服务队,并考取农业人才和紧急救护培训师证件,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多次在农村组织开展农业人才培训、紧急救护培训、大桃义卖、爱心送考、养老助残等公益活动,用行动影响更多人一起传递爱心和温暖。

如今,像曹晓慧、刘泊言这样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带动创业就业,张海龙担任团中央“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导师、京津冀创业联盟创业导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导师、平谷区青年创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开展各项创业培训并设置专家服务站,为各界人士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咨询,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

2001年出生的刘泊言,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专业。2022年1月,她通过应聘来到“乡博博”实习,从事新媒体工作。“一年实习生涯,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成长和收获,自身也得到全方面历练。未来,我希望能够发挥自身所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团队“元老级”成员曹晓慧,与张海龙在早年间一起做志愿服务时相互结识。当张海龙将自己返乡创业的蓝图清晰描绘后,曹晓慧被他的热情所打动,很快辞去市内工作,成为返乡队伍中的一员。

乡博博团队有近30位成员,大多都是90后。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远离北京市中心百公里外的地方,可以团结这样一支优秀的年轻创业团队,将民宿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印证了张海龙个人的强大凝聚力”。

谈及成立“乡博博”品牌的初心,张海龙说,希望以乡村创业青年代表的身份号召并吸引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乡村,抱着“博”大的胸怀,学习渊“博”的知识,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与大家“乡”约美好生活。

除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解决本地村民的就业,带动农产销售外,张海龙定期下乡开展农民培训会,为农民分享好的经验,带动农民创业,帮助农民运营自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与多家农民自营项目合作,完善民宿的配套设施,吸引区域周边游客到平谷游玩并为客户定制私人出行方案,承办各种活动赛事,带动农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已在平谷14个乡镇落地农业、文旅、民宿62个项目,示范带动200余家民宿发展,吸纳返乡创业青年35人,带动平谷区农民就业236人,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通过在每个乡镇落地民宿样板间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深耕于民宿,又不止于民宿。全域布局、共赢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是张海龙多年来运营民宿一以贯之的理念。“民宿是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引流点,我们最初也是站在全域角度进行设计,比如通过民宿串联起当地资源,多点布局,推出旅游线路,针对不同客群设计体验活动,帮助农民对接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最终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北京游客李女士是“家里有矿”民宿的“铁粉”,不仅自己住过几次,还把民宿推荐给了朋友。“‘家里有矿’民宿位于半山腰,环境很好,雨后仿佛仙境一般,空气特别清新。小朋友在这里玩得很开心,民宿最吸引我们的是挖矿、挖宝活动和淘金小游戏,很有趣味性。”

如今,乡博博帮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了增收,还有不少村民开始经营自己的民宿。乡博博还定期对村民进行服务、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村民挖掘当地资源,拓宽销售渠道,丰富民宿产业内容。

桃墅民宿便是乡博博与村民共同打造的“共生院”。“我们将部分闲置房间改造为民宿,另一部分房间则供房东母亲居住使用,确保两个空间互不干扰。这既提升了闲置资产的价值,也解决了‘空巢老人’的独居问题,让老人参与民宿的管家服务。”

在张海龙的带领下,乡博博摸索出“村民+村集体+民宿企业+乡镇”四方共建模式:村民提供闲置房屋资源;村集体负责协调管理,做好物业保障等相关配套服务;乡博博以20年期限长期租用农民住宅;乡镇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这样不仅能让村民受益,也可以使农村的闲置房屋发挥最大价值。我们会优先对房东进行培训,并将其聘请为管家打理自家院子。”乡博博每落地一个民宿项目,都会带动一至两名村中的闲置劳动力再就业。

位于昔日金矿矿山脚下的“家里有矿”民宿,则可以体验采矿淘金的场景设计,让这里成为自带话题的打卡地,文化主题的设置满足了年轻人和亲子群体的需求,这种通过品牌名称和主打内容明确区隔消费人群的经营手段,在乡博博这里已然得心应手。

“凤鸣四季”的由来,是因为周边有一座凤凰山,“九龙二虎单一凤”,是对此地风水的美誉,于是将这里的一所废弃小学改造为中式民宿。为让民宿更具文化气息,在这个上千平米园林的院子里,特地养了6只美丽的孔雀。“因为孔雀最接近传说中的凤凰,能为民宿赋予雍容典雅、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

2019年,张海龙看到家乡平谷有丰富的自然与农业资源、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且是生态涵养区,于是锚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创立北京乡博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主营民宿及农旅结合的全域旅游项目。

对于生活在京郊大地的村民来说,老宅不仅仅是一家人的安身之所,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张海龙的民宿事业就是在这份不舍与乡愁中开始的。

“绿谷塔山”与“桃娃”不仅为张海龙积累了一定资金,也让他通过几年经营,对平谷农业、旅游和文化资源有了全面认识,并积累了大量人脉资源和良好口碑,为启动民宿这一更具挑战性的业务奠定良好基础。

北京桃娃农业科技公司专注开发精品鲜桃、桃干、桃罐头、桃木文创制品,通过“互联网+大桃模式”大幅提升桃产业的附加值和桃农的经济收益。历经三载,累计帮助桃农销售500多万斤大桃,在降低桃农种植风险的同时,还为农民带来实际增收。

张海龙把目光投向平谷最具特色的大桃产业。当时,平谷大桃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张海龙联合9位创业青年,共同创办北京桃娃农业科技公司。“我们都是平谷本地人,都是‘桃娃’,希望共同致力于家乡桃产业的发展。”

在张海龙看来,创业初战告捷背后,除了辛勤付出和汗水,也离不开来自共青团搭建的平台和支持。“2018年,我们凭借‘云端上的羊产业链,绿谷中的休闲牧场’项目参加平谷区青年创业协会举办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得到很多创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使我们快速完善商业模式,同时对接众多资源,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返乡创业青年,这些都对我们创业初期打开局面提供了巨大帮助。”

如今,“绿谷塔山”已经带动京津冀周边260家养殖户改良传统品种和养殖技术,签订回购合同,为养殖户打通销售渠道,直接为农户提升经济收益1200余万元,实现京津冀周边养殖户共同致富。

“将互联网运用到传统农业,我们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和6件软件著作权,创建‘互联网+羊产业链’的新模式,解决了传统养殖业的痛点与瓶颈,通过搭建云端服务平台,把羊从山上、圈舍养到‘云端’,实现线上订购、认领、实时监控追溯等功能。”张海龙介绍。

张海龙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羊肉销售,打掉了中间商赚差价的空间,很快就建立起稳定的供销渠道。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他注册成立北京绿谷塔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切实帮助当地农民获得收益。

创业第一步,就是对家里的传统养羊模式进行升级。儿时跟祖父放过羊,多年来耳濡目染,张海龙对羊养殖业并不陌生,很快就聚集起足够规模的养殖户,并为他们提供提升羊肉品质的养殖技术,确保供应端的充足货源。

对于这个决定,张海龙坦言:“工作期间,每次回到农村,就感觉到农村跟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家乡的农民多少年来一直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像父亲这样的羊倌只能任由中间商压低羊的收购价格而又无能为力。”看到像自己这样走出乡村不再回头的青年越来越多,家乡因缺少年轻人而开始衰落,作为地地道道农民的后代一天能做几十个小生意的人,张海龙坐不住了,“觉得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然而,2016年,步入而立之年的张海龙开始反思:未来究竟想选择什么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深思熟虑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辞掉高薪工作,踏上返乡创业之路。

走出农村,去更广阔的天空历练,是当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人赋予子女的殷切期望。张海龙也不例外。2008年至2016年,返乡之前的张海龙在北京市内一家互联网通讯企业工作,央企“铁饭碗”和优渥的待遇让许多人艳羡不已。

“作为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首批新农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广袤乡村,大有可为,给予我们青年人无比广阔的舞台。”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他正在感召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创新创业,反哺他们眷恋和热爱的乡村,让农业情怀落地生花,让个人价值得以实现,让青春在乡村热土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18年,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下,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张海龙毅然放弃位于北京市区的央企工作,选择回到他热爱的家乡热土,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从“云端上的羊产业链”,到创办“桃娃”助力平谷大桃销售转型,再到“进军”民宿领域,他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让大家看到了返乡创业“新农人”蕴含的无限可能。

“凤鸣四季”,是北京市青联农业农村界别副秘书长、北京乡博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张海龙在民宿领域的首次探索,也可以视为他事业布局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托举他在民宿领域稳步前行的,正是他深潜于水下的深厚积淀,以及他浓得化不开的农业情怀。

兔年伊始。沐浴着新一年的和煦阳光农村创业项目推荐少女,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西畔滑子村凤凰山脚下的“凤鸣四季”民宿,古朴安逸、景色怡人,一片岁月静好的景象。

专题: 加盟陪练   服装创业项目   凤茶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