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放弃农村创业了吗

0 去试试创业网

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上,吴胜桦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先后获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江苏好青年、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近日,吴胜桦获评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五年间,廷奎村集体经济从60多万元增加到115万元,群众平均年收入从29000余元增加到32000余元,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美誉度在一步步迈上发展快车道。

小伙放弃农村创业了吗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大学时就经常在农忙时节帮外婆打油菜。”吴胜桦说,那时候他就知道传统农民的亩产效益比较低。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经历的影响下,吴胜桦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将传统农业向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如今,老百姓通过土地流转及集体务工,人均收入上涨,实现了在本村增收的愿景。此外,他还提出了开发休闲农业、创立农文旅品牌的设想,并身体力行强力推进,近几年他的设想均已达成,年接待游客1200多人。

村官虽小,却很难做。作为一名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吴胜桦的秘诀是靠“铁脚板”和“婆婆嘴”,就是靠多跑、多说,多问,去“读懂”这里的村风民情。村里有一对堂兄弟,为了地皮界址产生了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吴胜桦多次上门调解,提出数套解决方案,均被双方拒绝。后来,他向该村的老组长请教,才清楚了矛盾的原委,最终对症下药把这起纠纷解决了。对吴胜桦而言,这就是农村工作的一部分,村民矛盾纠纷不是小事,是乡村和谐的大事。

“从自身考虑,从家里到村里有差不多50公里远农村创业加工厂设备安装,两头赶结果肯定是两头都耽搁,一样也做不好;从职业规划看,我更倾向于做有挑战性的村官。”吴胜桦说。就这样“横下一条心”自断退路,他正式成为一名“全职村官”。

吴胜桦身材魁梧,脸色黝黑,说话滔滔不绝,安排工作干脆利落,看上去像是一名有着十多年丰富经验的“老村干”。身为90后的他,大学毕业后就走上了村官岗位。“农村工作确能锻炼人。”他笑着说。

作为一名90后,霍之亚也有自己的爱好。“但现在养殖场人手少,忙得基本没什么业余时间了,也就是看看书上上网。”他说,因为要住在养殖场,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时朋友回来了去参加一下聚会,都不敢太晚回来,怕牛场这边有事。”

借鉴其他养殖场的经验,霍之亚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厂房,开始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牛粪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亚又开始在循环产业上动起了脑筋。“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也是养殖业的方向。”霍之亚说,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又可以养鸡、养鱼,把产业链拉长一些,也可以多带动周边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他还想尝试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

120头牛,每天产生牛粪就有三四吨,牛粪怎么处理?会不会污染环境?这个问题霍之亚在决定搞养牛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记者见到,牛舍旁边有一个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牛的粪便就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霍之亚操作起他们购买的净化处理专用设备,“沼液和沼渣经过脱水净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会污染环境。”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亚和父亲明确了分工:他负责技术,父亲负责采购和市场。走进牛舍,霍之亚熟练地指导工人给牛喂食、除粪,还不时亲昵地抚摸牛头。“我们这几个品种都比较好,前几天运了4头到广东试销,每斤牛肉能比当地的牛肉多卖6块钱,”霍之亚说,这样算下来,120头牛全部卖掉,亏损就可以补回来了。

痛定思痛,霍之亚开始认真总结教训。“那个时候光看着市场好,净想着养牛的好处,没想到风险。”霍之亚说,原以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为本地养牛的少没什么竞争,但没想到养牛少兽医也少。“不讲科学,再好的市场也没你的份。”意识到知识的短缺,霍之亚开始认真学习,参加培训班、网上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去年第二次去山东买牛,对于运输途中牛的保温、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养殖场的120头牛健康成长,已到出栏期。“后来这些牛一直没生过病,我都能算半个兽医了。”霍之亚笑着说。

3个月后,116头牛剩下62头。“看着牛一头头倒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说起这事,霍之亚神情黯淡。54头牛的买牛款加上给牛治病的钱,70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真是打疼了。”

2013年3月25日,这一天霍之亚一辈子都忘不了。“从山东运到我们这里,正常的时间应该是30个小时左右,但我们这批牛却在路上用了70多个小时。”霍之亚说,由于没有经验,长途运输途中有些环节没有协调好,导致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又逢阴雨天气,一下子就病了几十头。霍之亚慌了神,急忙找人来给牛治病,“南川区的兽医我们都请到了,买药的钱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说错过治疗的时间了,没办法。”

“前期准备和建设都很顺利,”霍之亚告诉记者,养殖场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当地政府在路、水、电等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亚就开始张罗着买牛了。“之前我们对牛的品种进行了反复筛选,决定从山东买,4个优质品种,116头肉牛,”按照霍之亚的预想,这批牛养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头牛能挣到500元到600元。

“他跟我说要回乡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霍之亚的父亲霍仁才告诉记者,当儿子回答他“养牛”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养殖业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在我们南川,养猪的多,养牛的少,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霍仁才说,但他提醒霍之亚:搞养殖是很辛苦的,怕脏怕累的话做不长。“我不怕,能坚持。”霍之亚的坚定态度让霍仁才最终作出了举家返乡、支持儿子创业的决定。

如果说这个想法最初还只能憋在心里的话,是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和西部家乡的发展让年轻人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6年间霍之亚回过农村老家两三次,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南川的路都不认得了,村里的条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亚说,“回来不光是探亲,也在看、也在问,琢磨着什么项目最合适。”

“收入还不是我决定返乡的主要原因,”霍之亚说,他们一家都在一个地方打工,钱不算少,彼此还能照应,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也过得去了。“但我一直觉得,在外打工始终是为别人干,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霍之亚告诉记者,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广东创业,但考虑到竞争激烈,人地两生,“估计也搞不过人家。”还有就是,爷爷奶奶已80高龄,他的心里也惦记他们。

2006年,霍之亚跟随父母去广东中山打工。“6年时间,总共在三家企业干过,”霍之亚告诉记者,其中有两家是电子厂,一家是制鞋厂。在前两家企业,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来涨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业他已经成为了管理层,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院坝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农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我出生那年正赶上北京亚运会,所以老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从名字的由来开始,记者跟这位90后聊了起来。从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农村适合宝妈做的10种小生意,霍之亚说起了他的故事、他的梦想。

初夏时节,重庆市南川区木凉乡气候宜人,满眼葱绿。重庆市慧迪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该乡玉岩铺村海拔800米的一处坡地上。牛舍周边,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坪塘水清波静。

据了解,在李家胜的带动下,目前已有8户村民成立了自己的养兔厂,专合社还帮助解决了附近6个村民的就业。对此,李家胜表示:“我的合作社也成立了两三年了,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现在我就想带动周边群众一起搞养殖,增加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生活过得更好一些。”(陈小雄 曾柯 熊梦玲)

致富不忘乡亲,李家胜还积极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村民李顺云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照看家里。在李家胜的帮助指导下,今年李顺云投入二十多万,建起了存栏量2000余只的养兔厂。“今年先养这么多,在家胜的帮助下,养兔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李顺云说。

李家胜勤奋好学,聪明能干。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如今,高场镇胜哥养殖专合社已声名鹤起,养兔规模达5万只以上,年产值220余万元,成为全镇最具规模的肉兔养殖基地。

在了解到兔厂的困难后,高场镇党委政府主动联系李家胜,积极对上争取政策资金,不仅硬化了进出兔厂的公路和兔厂内的路面,还对兔厂进行了绿化。“现在方便多了,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我们都可以买饲料、卖兔子。”

靠着在外拼搏多年的积蓄,很快,李家胜建起了养兔厂,成立了高场镇胜哥养殖专合社,养了一万多只兔子。但是,由于养兔厂交通不便,尤其下雨天购买饲料和销售兔子令李家胜感到十分头痛,一度成为兔厂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以前只要一下雨,这条路就很烂,我们拉饲料和买卖兔子都要看天气,天晴才装得来,只要一下雨就装不进来,就没有办法。”李家胜回忆道,“多亏了当地党委政府帮我解决这个难题。”

李家胜初中毕业,在外拼搏多年,凭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打工仔成为了年薪三十多万的包工头。但在2016年,他却放弃了高薪选择回乡创业,搞起了肉兔养殖。李家胜说:“始终要回家嘛,不可能一辈子都在外面,就想着回家来发展一下,顺便带动一下当地的经济。”

“热的时候不要喂多了,喂多了饲料要返潮,没吃完的也要看一下,是不是缺水……”初见李家胜时,他正在向员工交代近期喂养兔子的注意事项。随着气温的升高,李家胜养殖的兔子开始出现厌食适合深圳夏季的小生意,每次喂食,他都要对员工多叮嘱几句,生怕兔子在喂养过程中有闪失。

专题: 哇喔加盟   月子中心加盟   炸鸡店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