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农村创业养牛基地

1 去试试创业网

近年来,黄渠镇充分利用地大滩多的优势,在芭子场村荒滩建成占地223亩的畜牧养殖园,主要以生态羊和生态牛养殖为主。目前,已有9家养殖场,年可出栏牛500头以上,出栏羊3000只以上,养殖户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切实为村民致富找准了“好点子”、谋出了“好路子”。

“刚开始创业挺难的,荒滩上要水没水,要电没电,但在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解决了困难,建起了养殖小区。如今,道路硬化了,树也栽上了,环境变好了。今年,我已养了200多头牛,过段时间再购买些,争取年底出栏600头。”马明俊说。

在芭子场村长大的马明俊是位敢想敢闯的80后。前些年,他家中养着两头奶牛。近年来,随着戈壁农业的大力发展,马明俊看到了发展前景,萌生了戈壁养殖的想法。

80后农村创业养牛基地

见到马明俊时,他正给牛添草料。“圈舍的小牛是前些天刚从新疆购买的,刚打过防疫针,我得好好照料,让它们适应新的环境。”他说。

夏日的早上,风清气爽,阳光明媚。在敦煌市黄渠镇芭子场村的戈壁滩上,有1座设施养殖场,这是80后小伙子马明俊的伊明绿色生态养牛场。

“我从昭通买牛回来,蔡老板都很热心的帮助我,我家牛有什么问题,得什么病,要怎么治,他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给我。”溪洛渡镇吞都村养殖户罗松说到。

2018年,合作社实现养殖收入330余万元。合作社还引入干裂式分裂机将牛粪变粪为宝,与邻近的猕猴桃合作社形成良好的有机循环利用。在实现致富的同时,蔡成勇还不忘乡亲,他主动为当地群众当起技术顾问,向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提高群众的养殖水平。

如今,在蔡成勇的合作社里,共聘请了9名工人,他们均来自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我在合作社里工作,主要负责喂牛、割草等工作,每月有2600元的工资,同时还能照顾家中生病的老人,真是一举两得。”溪洛渡镇吞都村贫困群众张科银说道。

尝到养殖甜头的他,决心增加投入,扩大养殖规模。2018年,得益于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合作社养殖场的面积由800平米方扩建至4300平方米,存栏规模从80头增加到320余头,年出栏从60头增加到300余头。

养殖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只是收回了养殖成本。但他并没有放弃,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6年12月,又投入资金60万元,进购牛犊70余头,开启了第二批肉牛养殖。为了养好这批牛,他白天割草、拌和饲料、喂牛、清洁牛圈,晚上就上网查阅资料、翻看书籍,钻研养殖技术。经过他的细心照料,一年后实现养殖收入21万元。

2015年,他到处筹集资金,说服家人,首期投入资金67万元,在吞都村兴建牛圈及养殖设施800余平方米;随后又投入资金16.8万元,从山东济宁进购牛犊32头,正式开启了肉牛养殖路。

今年38岁的蔡成勇,家住溪洛渡镇吞都村凉水二组。2000年,蔡成勇初中毕业后来到重庆打工,洗过盘子、当过搬运工、干过售货员,一干就是10多年。2012年,他在重庆丰都一养殖场无意间接触到了肉牛养殖,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蔡成勇回老家探亲期间,发现老家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于是他便下定决心,回乡养牛。

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吞都村80后小伙蔡成勇,外出务工学成一身本领,返乡兴办肉牛养殖场,成功闯出养殖致富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永鑫旺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每年出栏牛800多头,利润率达40%,收入400多万元。“养牛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市场前景好,绿色无污染,不仅解决了社会闲散劳动力,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穆晋潭表示,“此项事业要想做大,必须规模经营形成产业链条,但这需要大量资金,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加以扶持,以便扩大合作社规模,形成‘饲养、屠宰、加工、进高端超市’的产业模式;同时,‘永鑫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以牛场为依托,充分将牛粪利用起来,建企业、上设备、成立化肥厂,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1年,时逢政府倡导农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穆晋潭和村里几个勤劳上进的青年一合计,自发组织4户12人投资1000多万元,在父亲当年承包的荒沟里成立了“永鑫旺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专业进行肉牛养殖。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其中穆晋潭一人投资300多万元。

“80后”小伙穆晋潭经过7年打拼,在太原市郝庄镇马庄村的一片荒沟里发展起“永鑫旺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成为太原市颇有名气的专业养牛基地。

屈能文说“我们的养牛场是按养殖100头牛规划的,现在村村通公路对我们搞养殖业提供了便利,对养牛这一项目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计划在下半年再购买50头西门塔尔牛,但资金还差大部分,压力特别大,现在正发愁呢。我们兄弟俩都想走‘自繁自养’模式,走规模化养殖的路。到时,规模扩大了,就可以让村里的贫困户来养殖场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成立‘农民养殖合作社’,我们提供小牛给贫困户养,提供防疫,统一收购和销售,大家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现在我们兄弟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了。所以,我们兄弟俩就必须吃得苦,受得累,创业才能有收益,也才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

钟鼓楼村村长龙云华介绍:该村有266户879人,土地612亩。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有40%的土地撂荒。特别希望年轻人返乡创业,村委会会提供大力支持,不管是养猪、还是养鸡、养鸭,还是种植果树,年轻人能够留下来发展产业才是我们农村的希望。我希望兄弟俩创业成功,给村里的年轻人做个好榜样!

同时,两家人把自己家部分土地种上牧草,流转了村里20 亩土地种植从广西引进的桂牧一号牧草、黑麦草,还计划承包村民的土地按季节种植青草为牛提供足够的青饲料。

30头牛,每天光青饲料就要500公斤左右,另外还要加入一些用玉米、麦麸、棉泊等饲料。光兄弟俩每天是忙不过来了,家里的人都加入养牛队伍中。兄弟俩每天去附近农户家收购的玉米秆、秸秆,加工饲料和管理养牛场;家里的女人就负责割青草,两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2016年底,1000平方的养殖场终于建起了,接下来就是引进西门塔尔牛。考虑资金问题,兄弟俩不敢买大一点的牛,选择了6000多元一头的小牛。兄弟俩在通江县买回30头西门塔尔牛,担心牛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就聘请了通江县的畜牧专家一起过来指导。经过一星期的观察,小牛生长良好,兄弟俩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屈柳州告诉笔者“多亏县畜牧局和镇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帮忙,帮忙我们设计和规划。你看这里的青饲料储存室、饲料加工室、粪便处理池都是他们帮助设计的。还有就是弟弟屈能文特别能吃苦,每天干活干到晚上天黑了实在看不见了才休息,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活干完。”

说干就干,兄弟俩开始修建养殖场。投资30多万在半山腰推出一块平地,建起了1000个平方的养殖场,还修建了300米的车道联通养牛场和乡村公路。

养牛资金投入大,效益周期长,经过考察,一头小牛价格就在6000多元,还要建养殖场、购买牛饲料,还有疾病防疫等等。屈能文找到了隔房兄弟屈柳州,希望哥哥支持自己,兄弟俩一起创业—养牛。屈柳州是一个头脑特别灵活的年轻人,前几年抓住农村大量建房的机会开办了一个水泥板厂,效益很不错。现在弟弟提出合伙开办养牛场的想法,就满口答应了,当即投资30多万元。兄弟俩参加了仪陇县发展协会组织的为期三个月的养牛专业技术培训;一起到云南、平昌、通江县等地考察。通过考察,觉得西门塔尔牛生长快、免疫能力强、肉质好,生长周期为14—15个月;肉牛市场好,供不应求。兄弟俩一合计,决定养殖西门塔尔牛。

为改变家庭经济收入,他用尽心思寻找发展项目。看到成片的荒山盖上了“绿被子”,认为发展生态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屈能文萌发了试养肉牛的想法。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贷款18万元,向亲朋好友借来2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弟弟屈能文曾考上阆中师范学院,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他在广东的鞋厂做过工人,在新疆做过建筑工,从事过许多个职业。打工期间,他东奔西跑,挣到的钱也寥寥无几。屈能文告诉笔者“2014年,父亲得了脑溢血,每个月都要上千元的药费,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老婆还要种庄稼,我只得回到老家,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小孩。”

专题: 加盟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