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农村创业的80后生活

0 去试试创业网

如今,山坡上三栋钢架大棚里有苏振峰养殖的90头育肥牛和出生不久的牛犊。“我现在还有300只羊,喂的全部是自产的草料。石峡湾的羊肉好吃,我要打造品牌羊肉,通过投母还犊和订单收购的方式,让乡亲们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苏振峰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完)

2021年,当地政府先后争取200多万元扶持资金,加上苏振峰自筹的120万元,帮助他建起了种养殖合作社。“今年,我出售牛犊、育肥牛和羊羔肉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到年底,损失的30万元就能赚回来了。”在养殖圈舍给羊投喂饲料的苏振峰信心十足地说。

按照规定,他从部队退伍回乡后,在户口所在地可以安置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不想错失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选择了一次性拿退伍费,回农村老家创业。没想到,闯劲十足的苏振峰第一年就遭遇了失败。因缺技术、没经验,2021年,种植业和养殖业两项亏损了30多万元。苏振峰没有因为赔钱而改变创业初衷,他抱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坚定信念,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向同行和相关种养殖方面的技术人员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懈地坚持和努力下,苏振峰逐渐走出初次失败的阴影,继续扎根农村一门心思钻研起种养殖技术。

在苏振峰看来,如果没有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自己有再好的愿望也难实现。2020年底,四级士官苏振峰已从军16年。先后在青海、四川、西藏部队服役。无论是执行边境一线保障任务还是担任驾驶员工作,他始终干一行爱一行。曾多次参加急、难、险、重任务,并在火线入党,五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一次红旗驾驶员。

回农村创业的80后生活

近日,在石峡湾村一块盛开洋芋花的梯田里,退伍士官苏振峰正在组织人员喷施预防马铃薯早疫病的农药。今年,他流转了1300多亩土地,分别种上了地膜马铃薯和玉米。

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3日电 (王金生)在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乡,一名退伍后返乡创业的士官在当地小有名气。当年,苏振峰怀揣跳出农门的强烈愿望,如愿进入军营成为人民子弟兵。在部队,他凭借勤劳勇敢,成为骨干并荣立军功章。在完成报效祖国的神圣职责后,他放弃安排工作的机遇,毅然决然选择返乡创业。

陈明涛一直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他带动的产业作为种植业的辅助产业,不仅对群众增收作用明显,而且对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作用;该产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前来参观学习的当地人和外地人络绎不绝,群众口碑也非常好,具有很好的宣传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一些无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弱化、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务农人群,发展中华蜂养殖,有利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形成长效产业链,对于促进自然生态良性发展、促进增收致富、形成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如今“陈硕士”品牌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他也获得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创业奖和“宜君英才”称号农村小姑娘在北京创业,并担任宜君县第九届政协委员。

作为示范村的太安镇景丰村,今年共有23户养蜂,每户产蜜大约200余斤,纯利润达到8000元以上,全村年产蜂蜜5000余斤,纯利润达到20余万元。因为农资和人工价格比较高,种植业利润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而中华蜂产业省时省力,成本低,农户可以在农闲时间进行养殖管理,再加上当地自然条件优越,蜂产品质量深得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当地老百姓非常喜爱中华蜂养殖。

他于2012年,毅然从高薪的中外合资企业辞职,组织当地养蜂的群众创办宜君县中华蜂协会。理想很美好,但是创业之路很坎坷。因为资金短缺,为了生活,他又考入体制内,利用工作之余继续在学习和实践中华蜂的养殖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发展产业。

在他小时候的记忆中,家乡的老蜂蜜,是小时候父母给他治疗咳嗽和积食的偏方。那时候的蜂蜜被封存在瓷坛子里,吃的时候用铁勺子往出挖,浓稠醇香,甜而不腻,在他的记忆里历久弥新。上大学后,他发现市场上的蜂蜜品质普遍下降,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并且他查阅资料得知,小时候家乡养殖的那种蜜蜂,又叫土蜂或者笨蜂,学名叫作中华蜜蜂,现在因为环境变化和生物入侵,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平原地区已经绝迹,偏远山区也越来越稀少。这让他萌生了对家乡的这种珍贵物种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念头。

陈明涛出生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的一个偏远山村里,家庭并不富裕,他从小就自强自立,经常帮家里放羊干农活。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高中毕业考进985,接着上了西农的研究生。当大部分人为了好好学习去看世界、去享受苦尽甘来生活的时候,他却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偏远艰苦的家乡创业,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宜君县去养蜂。他说,他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摆脱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

专题: 大学生创业项目   加盟洋酒   零食店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