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留守农村创业视频

0 去试试创业网

最终面世的红糖,不像市面上常见的红糖的颜色那么深,一看就是很天然健康的新鲜色泽,凑近一闻就是一股淡淡的甘蔗香气。“我不懂销售技巧,但我知道,我们熬的这些糖,也许口味会因人而异,评价不同,但每瓶都是无化学添加的健康的放心糖。”周建仁介绍说。现在,糖已经生产出来,周建仁又要开始担心怎么把这些糖卖出去。“无论如何,我们的梦想,就是做出越来越好的让人放心的天然红糖。”周建仁坚信只要坚持,梦想一定会实现。

第一批古法红糖在工厂里熬制成功的时候,周建仁发现,他不仅仅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留守儿童有个完整的家,也是在拯救濒临失传的古法红糖熬制技艺。他坚持用100%无添加的古法熬制工艺,坚持干净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为了和市面上的劣质红糖彻底区分,周建仁还请了专业的设计师,用心制作了红糖的包装。“山里的东西不一定土,也可以作为很体面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周建仁的行动慢慢地改变了纳桑村。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周建仁正式开始古法熬制红糖的生产。看起来小小的一块红糖,要经过13道工序,精心打磨,才能最后成型。挑选甘蔗、榨汁、过滤、熬汁、捞沫、赶水、摇瓢、出锅、打砂、冷却刮模、倒模、烘干....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精心准备。

作为当地第一家古法红糖厂,由于没有任何可参照的标准,周建仁只能从卫生环境、技术支持、厂区建设,还有产品质量上不断完善准备100元投资小生意利润,没有上限地改良。终于,他拿到了册亨县的第一张红糖食品生产许可证。(全国仅有50多家企业拥有该证)拿到红糖食品生产许可证之后,周建仁开始招募工人。周建仁的工厂一期招募了22名当地工人,其中有15名是从外地打工回来的留守儿童父母。 他想用这块纳桑红糖,把更多千里之外的人带回家。

挑战留守农村创业视频

从找场地通水拉电,到重新搭灶头收柴火,从买锅买各种工具,到收甘蔗找工人,从榨汁过滤熬糖,到出锅切块装瓶包装......周建仁每天要协调很多事情,每天也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大山里熬红糖的这条路上,满是泥泞,荆棘丛生,但他始终没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整整9个月之后,工厂建成正式投产。

为了寻找最适合熬糖的甘蔗品种,他跑遍了当地12个村25个组,走了近百公里山路。图为周建仁每到一个村就是下地品尝甘蔗测试甜度。他还请教了当地几乎所有的老师傅,学习讨论技艺的优化,反复试验数百次,终于确定了稳定、规范、百分百无添加的熬糖工艺。

建仁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为这座山里的老人孩子们做些什么16年3月,毕业在即,建仁却没有丝毫犹豫,请了假带着简单而又强烈的念想,回到了山里,去到了那个布依语里面叫做纳桑的美丽小山村,开始了甜甜的冒险。

周建仁边等红糖出锅边和大哥聊天,知道他每年就只能春节回来,孩子和老人都在家里,一年没机会呆一起几天。现在老人上了年纪,孩子也越来越大,都需要有人在身边照应。周建仁开玩笑问他: “如果我们在当地开个小厂熬红糖,他会考虑回来么? 谁知道大哥竟然很认真地回答说,工资不比在外面打工少太多就会。在外面打工也很辛苦,家里有工作的话,谁会想出去?”大哥熬糖间隙点了支烟,深深叹了口气。周建仁瞬间感觉他有事可做了。

周建仁四处打听,终于得知一个村子里的位老人仍然在坚持红糖古法制作, 于是跟着当地一位朋友,前去红糖作坊买红糖。周建仁要去的红糖作坊在大山上的甘蔗地旁边,要走很远的路,大部分都是自己家种的甘蔗然后自己熬一些,没有批量生产的,就连砍的甘蔗也要用马才能驮到作坊里。周建仁到访的这个作坊里就是父子二人,平时不忙的时候儿子去佛山打工,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才回来帮父亲熬糖。

南盘江,流经广西和贵州两省交界,南盘江边,绿水青山蓝天,让周建仁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漫山遍地的甘蔗林。当地甘蔗一年一季,冬天是收割季,收割完直接送糖厂。 除送糖厂外,有的农户会自己熬点红糖然后当地散卖。周建仁无意中和妈妈说起当地的特色原汁红糖,妈妈听到有这种原汁红糖很兴奋,一定要让周建仁多带点回去,还要分些给阿姨婶婶们。从此,周建仁有了新的想法,他知道该如何让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每天可以看见爸爸妈妈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太缺爱,长大了又怎么能很好地去爱人? 那些为生活所迫外出打工的父母,他们只知道,没有钱,什么都不好。但你们知道吗?对孩子来说,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关爱也许更重要。周建仁这个时候就琢磨起一件事:怎么能把这些孩子的父母留下来?

短暂的支教时间里周建仁和孩子们相处的很愉快,但是他发现,村子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照顾孩子。家里没有老人的,就是十来岁的大孩子抱着四五岁的小孩子。每个孩子都心事重重。孩子们放学后要走一小时的山路回家,回家后还要做饭、洗衣、喂猪、做农活。周建仁看着他们在长长的山路上的小小背影,总会觉得心里有一种隐隐的心疼。

纳桑村,位于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册亨县。这里的孩子,一年只能见到一次爸爸妈妈,这里的老人,一年也只能见到一次自己的儿女,还是在过年的时候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留守村”。2015年的夏天,正在大连理工大学读书的周建仁受到在这里支教的姐姐影响,第一次来到纳桑村。

周建仁,90后大男孩,今年25岁,来自浙江温州,经常露出标志性的治愈系笑容,看着就暖心。2016年3月,正是贵州省册亨县纳桑村油菜花开得最旺盛的时节,大四即将毕业的周建仁来到大山里,用古法试验熬制了3000瓶红糖,开启了一个很辛苦但也很甜蜜的大山红糖梦。

近年来,河北省南和县积极拓宽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创业渠道,通过手工艺培训,依托龙头产业公司,扶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特色手工业说明推动互联网创业的经济意义,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耽误。

眼下正是蜜桃的收获季节,孟宪玉和家人在忙着收获蜜桃,准备装箱外运。今年在蜜桃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周家庄村桃农的收入波动很小,除了品种优势外,能人返乡创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今年村里达到盛果期的600多亩桃子产量达到120多万公斤,收入720多万元。 孟宪玉的母亲周玉菊在桃园采摘桃子。

有着1200多口人的周家庄村,有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这些人市场意识强,资金充足,拥有大量人脉资源,是振兴蜜桃产业的好帮手。 孟宪玉在桃园采摘桃子。

周家庄村有种植蜜桃的传统,生产的蜜桃以味甜、质脆而闻名,有春雪、礼品桃、雨花露、美香、蟠桃等10多个品种。每到蜜桃收获季节,来自周边的水果批发商就会云集周家庄批发蜜桃,市场十分活跃。近些年,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妇女和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蜜桃生产受到影响。 村民刘凤云在桃园锄地。

孟宪玉一直从事煤炭贩卖生意。每年春天,他都会到山西采购煤炭运回储存,待到冬季销售旺季赚取差价,有着不错的收益。 孟宪玉(左)在装载农家肥,准备运往桃园。

2015年春季,孟宪玉被乡镇和村两委鼓励能人返乡创业的大好形势吸引,回村承包了几位留守老人的桃园,连同父母、兄弟的桃园中国农村创业男青年占比,共计20多亩,选择了返乡创业之路。 孟宪玉开着手扶拖拉机往桃园运送农家肥。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北部的洛河镇周家庄村,86后小伙孟宪玉承包了村里几位留守老人的桃园,开始了返乡创业。像他一样,这两年村里在外打拼的许多年轻人回村转包了近百亩桃园,搞起了桃园管理。 这些桃园的主人大多是一些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因为身体状况老弱无法正常管理桃园,许多桃园濒临荒弃。(此组图片 拍摄于2017年4月-7月) 孟宪玉(右)在桃园卸载农家肥。

专题: 科技创业项目   互联网创业途径   散白酒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