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创业2021

0 去试试创业网

“我准备明年再多建几个大棚,老话说,一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赶是吧,还是多挣点儿。”耿付达有两个孩子,儿子今年8岁,在村里的小学读三年级,女儿今年两岁,马上也要去村里的幼儿园了。如今的耿付达,对生活充满希望。

今年34岁的耿付达,是耿店村最近一个回村创业的青年。去年年初,他离开工作了六七年的杭州,回村建了六个大棚种植辣椒。“去年一共收入了40来万,比在外面打工翻了好几番。”这让从来没有种植大棚经验的耿付达满是信心。

山东农村创业2021

“现在,我们村的人,家家住楼房、户户有轿车,每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这是青年回村创业的先决条件。生活水平上去了,年轻人自然就愿意回来建设家乡。”耿遵珠说,目前,耿店村已建好蔬菜冷链物流和蔬菜加工厂。下一步,计划围绕蔬菜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向速冻菜、预制菜方向发展,“随着我们的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我们的产业链也不断拉长,下一步,我们要吸引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真正把高科技利用到农业上来,走现代农业的路子。”

当记者问及,吸引如此多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有什么密码时农村23岁小伙创业视频,耿遵珠说,吸引年轻人回归家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收入要有保障,在村里的收入要高于在外打工的收入;第二,配套服务要好,整合土地、架电、修路需要靠坚强的战斗堡垒班子搞好服务,让年轻人回来得放心,在家里干得舒心;第三,生活有品质,通过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做好新农村建设,让老百姓住上水电、暖气齐全的楼房,和城市生活没有区别。”

“这些年轻人的回归,给我们村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带来了良好的发展,使我们村展现了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耿遵珠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底,全村大棚数量翻了十几倍,已超700个,户均4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6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

“现在,孩子在村里新建的小学上学。每天我们夫妻两个就来大棚干活,晚上回去就可以辅导孩子学习,父母也在身边,方便我们照顾,我感觉这样的生活就很幸福了。”耿付建如是评价自己如今的生活。

“我们学校2020年9月份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约5100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63人,在职教师30人,9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学校的学生都是咱们耿店村还有周边村里这些‘棚二代’的孩子。”耿店新村小学校长陈宾告诉记者,新学校的建立,为这些返乡创业的青年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留住年轻人,耿店村还让村民们住上了水电暖齐全的楼房。“去年,我们搬进了村里统一建设的新住宅楼,实住面积120平方米,三室两厅,还有电梯,和城里小区没什么两样。”

耿付建说,因为产业发展比较成熟,他回村种大棚的这些年,从来没有赔过钱。“只是挣多挣少的问题,基本上不会有赔的时候出现。我记得行情最不行的一年,挣了7万块钱。”

从对大棚的一无所知,到扩大规模,耿付建和曹友忠们表示,这其实离不开村里的扶持和帮助。“最初建大棚的时候,村里帮忙给流转的土地;买苗子,我们村里有育苗厂;卖菜,我们村里建了蔬菜市场,有固定的客商等着收,不用出村就可以把菜卖出去,把钱放到口袋里。”

谈起年收入,曹友忠说,“一年大概能赚50万元左右吧。”曹友忠的妻子也是大学生,来自山东德州,和曹友忠一起回到耿店村后,如今在村里的企业从事会计工作。

就在这时,耿遵珠带着农业技术专家主动上门,及时配药进行“治疗”,不仅替他挽回了损失,还给他传授种植技术、提供专业指导。有了专业的帮助,曹友忠的大棚越种越顺,现在他已经有了7个蔬菜大棚、11个葡萄大棚、50亩梨树。

但种大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没有经验,对农作物的习性、病虫害的防治等一窍不通,曹友忠刚开始就面临了一次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几乎绝产。

虽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是曹友忠没有轻易妥协,同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耿店村投资建设了返乡青年创业园,不仅搭建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还出台优惠政策,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政府的“保底”,曹友忠不顾周围人反对,毅然决然回乡。

和村里同龄人聊天时,了解到他们在家里种植大棚一年有三四十万的收入,比自己在外面辛辛苦苦到处奔波挣得还多,再看到家里愈发年迈的父母,曹友忠萌生了回家种大棚的想法。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曹友忠回村种大棚,可不是件容易事儿。立志走出农村的曹友忠,本科毕业后,先后在北京、济南等地从事出版、电商工作。2018年春节,离开村子8年、回村过年的曹友忠发现,村子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2年间,耿付建又承包了村里的6个大棚,还雇了四五个人在大棚里干活,去年一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50多万元。“回村两年我就买了汽车,后来咱们村里新农村建设,我又住上了楼房。在外面打工的这些年轻人看到我在家里种大棚买了汽车,收入也比较稳定有保障,陆陆续续都回来了。”

“2010年,我回村建了5个蔬菜大棚种植辣椒,当时投入了30多万元,但是一年的时间就把这30万元收回来了。”耿付建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做对了,也对种植大棚更有信心了,“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想到每次过年回家,身边很多村民,在村里承包大棚,都比他在外打工挣得多,“承包一个大棚,一年就能收入4万块钱,顶我一年在外面打工挣的钱。”虽然从来没有种植大棚的经验,父母也都比较反对,但当时,耿付建还是决定,和妻子一起返乡种植大棚。

那还是在2010年,22岁的耿付建已经和妻子在深圳工作了5个年头。在工厂里维修打印机的工作,一个月能给他带来4000多块钱的收入,虽然稳定,但却总是找不到归属感。“一年到头落不下几个钱。”

虽然耿店村种植大棚已经有二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在耿付建印象中,前些年,村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当时,村里只有几十个老土棚,劳动强度大,产量还低,我们村的年轻人纷纷把大棚舍弃,出去打工了。”

近日,山东省聊城市耿店村因“80、90后全部回村创业”一事走红网络,但是对于村子的走红,耿付建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早就见怪不怪了。“说实话,经常在报道中看到我们村,早就不惊讶了。”

“哪有什么密码,就是回来种大棚挣的钱比在外面打工多呀,还能守着父母,教育孩子的学习,陪着他们成长,比在外面打工幸福多了。”耿付建是在修葺大棚的间隙,上网看新闻,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子火了。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汇鑫街道办事处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创新“农户+”发展模式,全域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工作室培训各村文化带头人100多人次,累计帮助当地富余劳动力300余人实现就业。下一步大汶口镇还将在市、区人社局的指导下,宣传好人社政策,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推进民生服务化水平,服务更多群众。”岱岳区大汶口镇人社所所长屈帅说。

作为唐斌杰创业的起步原点,2021年以来,大汶口镇培育扶植乡村振兴产业。在镇政府支持下,夫妻二人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了花边伞制作工作室,专门培训花边刺绣技艺,村民们不仅学到了技艺,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由于大汶口花边技艺生产的产品多种多样,技艺复杂,需要人手众多,随着订单量的增加,唐斌杰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在岱岳区的各乡镇农村中,以农户为单位,将原材料送到绣工家里,然后统一回收销售,这也带动了周边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据了解,目前,唐斌杰在泰安以及周边地市,济南、日照等地设有50多个工作站点,站点长期合作的绣工达到600余人。

“为了能画出符合市场的图案,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饭端到桌前经常忘了吃。接到第一笔订单时,妻子正在孕期,但为了支持我工作,每天都加班加点制作样品。”回想起当时的艰辛,唐斌杰却甘之如饴,他说,好在经过夫妻俩不懈努力,夜以继日地工作,刺绣事业重新正常开展起来。

“当时我确定了重操刺绣旧业的目标,但我不得不仔细思考,手工绣品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凭借自己多年在外闯荡的经验,经过多番调研,唐斌杰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手工刺绣外销领域。“当时我了解到,国外很多人对伞有着特殊的情感,比如外国电影里很多都选择用花边伞作为道具,加之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就考虑这个可以作为突破口。”于是,一方面,唐斌杰把以前所学到的设计画图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以百代丽技法创新设计出花边伞和花边扇;另一方面,他借助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尝试通过网络平台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

“我们的花边伞是纯手工制作,经过画稿、刺版、印制等工序后,将物料分散到绣工家中进行手工缝制,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十分严谨,每一把伞都有着它独特的温暖。”唐斌杰骄傲地说,现在他的花边伞一伞难求,公司订单已排到了今年8月。别看现在唐斌杰接单接到手软,但创业之初的艰辛也是外人所想象不到的。

花样繁多的图案,精美雅致的手工,一把把色彩艳丽的手工花边伞陈列在展览室内。手握木质伞柄,透过花边伞的纹路,迎着阳光轻轻转动农村自媒体创业风口资讯,在光影的斑驳中,每一把伞都是一针一线雕刻的时光,也是传统技艺与技术创新的时空对话。

“或许我命中注定就是干这一行的,我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始终舍不得放下。”说到自己的创业再出发,唐斌杰多了一丝释然,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

在随后的5年多时间里,他做过数控机床、项目经理、网店运营等工作,但在外漂泊的岁月里,唐斌杰心里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刺绣工艺。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很多大型的刺绣工厂瞬间倒闭。我们家仓库里满满的绣品也全都滞销。时间久了,由于保管不善,绣品全都损坏,一家人赔得血本无归。”受到重创的唐斌杰此时有了出去闯一闯的想法。

2000年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突进,电动万能绣花机和电脑绣花机的普及,传统的手工刺绣受到极大冲击。坐在凳子上,一针一线缝制绣品的妇女很少见到了,因为市场环境变了。

唐斌杰今年45岁,高中毕业后,在父亲耳濡目染下他开始接触刺绣,从小熟悉20余种鲁绣针法工艺,后期与父亲一起从事绣品代加工。“当时和我们工厂合作的绣工最多能有2000多人,产品有台布、桌旗、窗帘、靠垫、琴巾、床单被套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生意也是红火了很长时间。”如今回忆起过往,唐斌杰依然感慨。

据了解,大汶口镇一直以来就有手工刺绣的传统,这里的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由鲁绣衍生而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织绣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素有“抽纱瑰宝”的称号。20世纪80年代的泰安郊区是山东的“鲁绣基地”,良庄、房村等地每家都有1至4位绣工兄弟创业做小生意可以吗,鼎盛时的泰安周边会绣花的农户有近2万人。

“我们这两天趁着有空,紧紧手,争取早点交上这批货。”看到唐斌杰和冯衍俊夫妇走进来,50多岁的绣工侯杰满脸笑意地说着,手上的活却并没有放下。侯杰说,自从唐斌杰父亲做绣品代加工时她就跟着接一些绣工活,算是工厂的老人了。如今唐斌杰夫妇开办了百代丽工艺伞厂,家里姐妹三人都跟着一起干,一人一天做五六片绣活,一个月能收入1500元左右。“别看挣得不如外出打工多,但是好在这活轻松干净,还能补贴家用,照顾家里,里里外外的事一点都不耽误。”侯杰的这番话,引起了周边几位绣工的连连附和。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讯(记者 杨文洁 摄影 隋翔) “把织带压平整,然后慢慢推,这样会让花边编织得更好看。”初夏时节,在岱岳区大汶口镇申东村一处农家小院内,几名家庭妇女正坐在一起交流着编织技巧,缝纫机“哒哒哒”的转动声掺杂着家长里短的欢声笑语,气氛融洽而轻松。

专题: 全屋定制加盟   冰淇淋加盟   酒店加盟